第一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質

關燈
中東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鳳印度的文明中心位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國的文明中心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歐洲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北岸地區&mdash&mdash這一地區從米諾斯文化時期至中世紀末期,一直在經濟和文化上占有明顯的優勢。

    應該說明,這裡所說的歐洲包括北非。

    因為北非在曆史上與歐洲和中東的聯系,比較起與撒哈拉大沙漠這一天然屏障以南地區的聯系,要密切得多。

    因此,本書的"非洲"一詞僅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歐亞大一陸中部草原地區擁有無邊無際的草地,從東方的中國東北部一直延伸到西方的匈牙利。

    它為由歐亞大一陸邊緣地區向外伸展的各文明中心進行交往提一供了一條陸上通道。

    靠大草原養活的遊牧民們總是趕着他們的牧群,到處遷徙,并随時準備着,一有機會,就去攫取北京、德裡、巴格達和羅馬的财富。

    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創造了歐亞大一陸古老的核心文明,而大草原則便利了這些文明之間的接觸和聯系。

    這種聯系,有時取和平的方式,即通過陸上貿易的途徑;有時則取侵掠的方式,即貧瘠的内陸地區的遊牧部族不斷地去劫掠使他們饞涎欲滴的富庶的外國區域。

    因此,歐亞大一陸的曆史基本上是在遊牧部族與定居文明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形成的。

    來自遊牧部族的不斷的侵掠常常造成了涉及範圍廣泛的強大的部族遷徙運動。

    這種侵掠不僅具有很大的破壞一性一,而且也具有革新的作用。

    它将沒落的王朝、僵化的制度和陳舊的習俗掃蕩殆盡,而導入新的民族、技術和思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歐亞大一陸曆史的發展進程。

    1500年之前的歐亞大一陸的曆史分為上古時期、古典時期和中古時期&mdash&mdash這是本卷所要研究的三大曆史時期。

    這三大曆史時期的主要轉折點的到來,大體均起因于遊牧部族的侵掠活動。

     非歐亞大一陸世界由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這三塊大一陸組成。

    根據可接近一性一的原理,它們較之歐亞大一陸,其缺點是顯而易見的。

    它們彼此之間沒有建立起任何聯系。

     隻有非洲與歐亞大一陸有過交往關系,但是,由于非洲與歐亞大一陸之間及非洲本土的難以逾越的地理屏障,它們相互之間的影響斷斷續續、微乎其微。

    不過,非洲人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确是依靠外來的促進,如從外界引進農業、煉鐵技術、新的植物和動物,等等。

    因此,中古時期,在毗鄰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蘇丹地帶,非洲人能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帝國,這些帝國在某些方面可與同時代歐洲的帝國相比。

     對比之下,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受到了較大的阻礙,因為他們于15000年前,從亞洲東北部渡海到美洲之後,一直處于完全與世隔絕的狀态。

    雖然他們在墨西哥、中美和秘魯也發展起給人印象深刻的文明,但總的發展水平是不能與非洲人相比的。

     澳大刮亞的土著居民生活在遙遠的海島上,與大一陸完全隔絕達30000年之久,因而,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的阻礙最大。

    他們全都停留在食物采集階段,與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照。

    非洲人除了霍屯督人和你相術人還處于食物采集階段外,在蘇丹地帶已建立起龐大的帝國;美州印第安人雖在加利福尼亞和火地島仍有部分食物采集者,然在其他地方已有了先進的阿茲台克人文明、印加人文明和瑪雅人文明。

    實際上,南太平洋給澳大利亞造成的隔絕狀态,既阻礙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又使古代的某些動植物如桉樹屬植物、單孔目動物和有袋目動物得以幸存下來。

     歐亞大一陸曆史悠久的高級文明、非洲和南北美洲同時并存的龐大帝國和食物采集者集一團一、澳大利亞普遍而單一的舊石器時代的生産水平&mdash&mdash這些就是15世紀當歐洲人向海外探險時所遇見的各人類社會極為不同的情形。

     全球的格局決定了本書的結構。

    在論述1500年之前的時代時,以歐亞大一陸的文明為論述的重點,因為歐亞大一陸的文明是當時最先進、在數千年中對人類發展的貢獻也最大的文明。

    因此,本書的第二、第三、第四編論述歐亞大一陸文明的發展進程,而第五編則概述非歐亞大一陸世界的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