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關燈
小
中
大
,恐怖分子襲擊官員,受到世界一性一嚴重經濟蕭條的沉重打擊的失業工人舉行暴動。
5月5日,甘地再次被捕入獄,與他一起被捕的還有約6萬名追随者。
歐文勳爵知道單靠武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在秩序稍微得到恢複之後,他于1931年1月26日釋放了甘地,并說服甘地于3月4日簽訂了《德裡協定》。
政一府同意釋放未犯有暴力罪行的政治犯,作為回報,國大一黨一将結束抵抗運動。
還将參加早幾個月就已開始的圓桌會議。
甘地親自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會議,但沒有達成協議,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工一黨一政一府已被保守一黨一占優勢的、不太靈活的"國民政一府"所取代。
甘地返回印度後,于1932年1月再度被捕。
抵抗運動再次爆發,但這時,這個國家已疲憊不堪,因而這一運動幾個月後,便漸漸消失了。
最後,1935年8月2日,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政一府組織法》,将它作為制止暴力和推進自治這一雙重政策的組成部分。
該組織法規定緬甸和亞丁将與印度分離,成為英國政一府直轄殖民地。
印度本身經各王公之國同意後将成為一個由各省和各王公之國組成的聯邦。
同1919年憲法中的規定一樣,總督仍保留對外交事務和防務的權力,但聯邦的其他所有事務全交給兩院制議會處理,議會的大多數成員是由約600萬名受到限制的選民選舉産生的。
在各省,用省議會和向省議會負責的各個部代替已被事實證明是無法實行的兩頭政治的方案.近3,800萬印度人獲得了選舉省議會的權利,省議會将享有處理本省事務的絕對自治權。
如果某個省政一府出于任何原因未能行使職責,當地的英國省長有權處理公共事務。
由1935年的組織法提一供的聯邦證明是不成功的。
印度王公不信任民族主義者,拒絕合作。
因此,成立于1919年的中央政一府繼續起作用。
不過,對諸省所作的新安排已随着1937年各省議會的選舉而付諸實施。
民族主義者控制了11個省中的7個省份,并立即着手釋放政治犯、恢複公民自一由、準備土地改革。
1939年,當總督宣布印度參加新的世界大戰時,這一切便突然結束了。
由于這事根本未與印度人商量,7個省的民族主義部長全都辭職。
于是,英國省長們接管了這7個省,以法令進行統治。
民族主義者再次提出了完全獨立的口号,而真納領導的穆斯林則要求将次大一陸分成兩個國家,一個是印度教徒的國家,另一個是穆斯林的國家,即所謂的巴基斯坦。
六、中國 中國盡避名義上已經獨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也經曆了可與印度相比的反西方運動。
1917年,中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希望收複1914年被日本占領的山東省。
當凡爾賽的調停人沒有将這個丢失的省份歸還給中國時,在北京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中間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
抗議很快波及其他城市,商人們以罷市的方式參加抗議。
這場運動後來發展成抵制日貨運動,并伴有與日本僑民的沖突。
新成立的工會也通過舉行罷工參加了這場抗議運動。
總之,事實證明,這場運動是中國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強烈、最普遍的表露。
由于西方列強樂意讓日本保留它在中國大一陸的戰利品,它們也成為這場猛烈爆發的運動的靶子。
相形之下,蘇聯卻得到中國人的同情和欽佩。
一個原因在于列甯的反帝國主義的教導有着可以理解的吸引力。
另一原因是蘇聯政一府象它當時在土耳其和波斯所做的那樣,放棄了沙皇在中國的特權。
不難理解,中國的民族主義者這時越來越依靠蘇聯而不是依靠日本人和西方人。
這些變化給了孫中山用新政策和新方法重新開始革命的機會。
在建立共和國的1911年革命以後,他遇到了艱難時期(見第十六章第五節)。
袁世凱将他撇在一邊,而各省軍閥則不理睬中央政一府,作為獨立的當權者統治各省。
這時,孫決定,為了打敗軍閥、創立一個統一的、現代化的國家,必須增強國民一黨一的實力。
他呼籲國際援助,但遭到了西方政一府的拒絕,不過,蘇聯卻積極響應,因而開始了一直持續到1927年的"國共合作"。
1923年1月,孫中山和蘇聯代表阿道夫·越飛一緻同意,國共合作的目的并不是要在中國建立共産主義,而是要"實現國家統一,獲得國家的完全獨立",俄國人接着又派能幹的米哈伊爾·鮑羅廷去廣州,在那裡,他成為孫的得力助手。
他們一起實現了三大基本變革:按共一産一黨一的方針改組國民一黨一,組織一支強有力的現代化軍隊,發展一種更有效、更有吸引力的政治思想體系。
在改組國民一黨一的過程中,孫通過由國民一黨一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産生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開始控制了該一黨一。
國民一黨一這時首次能作為一個從總部到最小的支部的紀律嚴明的單位發揮作用。
同時,在俄國武器和以瓦西裡·布呂歇爾将軍為首的俄國軍官的幫助下,一支新的軍隊正在建立。
1924年5月,為培養軍官,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
黃埔軍校的正式校長是孫的參謀長、剛從莫斯科紅軍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回國的蔣介石,但真正的領一導一人則是布呂歇爾。
也許該注意到,該校的政治部主任是周恩來,他後來成為共一産一黨一中國的外交部長和總理。
最後,孫中山将其政一黨一的思想體系改造成著名的三民一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民權主義旨在實現民一主政治,不過,一一黨一統治下的一段時期的監護被認為是必要的。
民生主義旨在通過平均分配土地和實現國家對工業的管理或控制來為人民謀求經濟上的改善。
1925年,正當孫中山為實現他的抱負而制成種種工具之時,他卻去世了。
他雖未能活着看到軍閥被挫敗和國家的統一,但今天,大一陸的共一産一黨一人和台灣的民族主義者都公認他是現代中國偉大的創造者之一。
孫中山的去世使蔣介石有可能成為國民一黨一的領一導一人。
1926年5月,他擔任了"北伐"的總指揮,"北伐"是一場旨在消滅北洋軍閥從而統一中國的戰争。
國民一黨一軍隊以宣傳一團一為先導,以破竹之勢前進,于10月到達長江。
這時,首都遷到了由左翼分子和共一産一黨一人控制的漢口。
這一點清楚地表明了國民一黨一内部置身于漢口的左翼分子和蔣将軍領導下的右翼分子之間日益增大的分裂。
蔣介石贊成民族主義而不贊成社會革命。
他因一直行進在他的各師前面的左派宣傳一團一的活動而變得驚慌起來。
這些宣傳者在農民和城市工人中間活動。
發動了一場反對擁有土地的紳士,城市資産階級和西方企業界的革命運動。
盡避蔣介石曾與他的俄國顧問密切合作,但他肯定是反共産主義的,他決心阻止左派對國民一黨一的控制。
由于這種情況普遍存在,無疑,右派和左派兩大相互對立的勢力必将進行最後的較量;1927年3月24日攻克南京時,這一較量終于到來。
正如其他城市所發生的情況一樣,當國民一黨一軍隊一逼一近時,工人和學生組成隊伍。
他們發起了總罷工,并能在軍閥軍隊離開和蔣介石軍隊到達之間的間隙時間裡接手控制這座城市。
蔣介石一點也不樂意得到包括周恩來在内的革命委員會的歡迎。
由于國民一黨一保守分子和上海金融界的支持,蔣介石這時對共一産一黨一人及其左派盟友進行血洗。
鮑羅廷返回俄國,蔣介石改組了國民一黨一,因此,他成為國民一黨一無可争辯的首腦。
1928年6月,他的軍隊占領北京,摧毀了北洋軍閥的勢力,完成了國家的正式統一。
這一新的中國的首都遷到了南京。
這時,蔣介石參觀了北京城外的佛寺,這裡安葬着孫中山的遺體。
他向已故領袖的在天之靈報告說,他已獲得勝利。
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的幾年相比,中國這時的情況的确有了極大的改善。
在以後的10年中,中國在蔣的指導下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鐵路的哩數幾乎增加了一倍,現代化公路的哩數也增加了三倍。
1932年取締了國内關稅關卡,這類關卡過去大約有500個。
而且,首次制造了統一的貨币。
在政一府議事程序、公共衛生、教育和工業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步。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政一府在外交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政一府奪回了關稅控制權,收複了割讓給外國的一些領土,收回了西方列強奪去的許多特權。
到1943年時,所有外國都已放棄了在中國的治外法權。
但是,蔣介石的改革方案有着嚴重的漏洞,這些漏洞最終證明是緻命的。
極其需要的土地改革因農村地區的國民一黨一為反對任何改革的地主所控制而被忽視。
蔣介石的一一黨一制的獨一裁政一府阻止了民一主政治的發展;因此,反對一黨一黨一派不可能通過法律手段堅持自己的權利;革俞才是唯一的選擇。
最後,國民一黨一未能發展起能赢得人民支持的思想。
民族主義的呼籲對渴望獲得土地的農民和貧困的城市工人幾乎沒有什麼吸引力。
蔣介石認識到有些東西丢失了,于是他求助于儒家有關禮儀和正當行為的古老說教。
這些說教在20世紀的中國顯得又無效又離奇。
如果國民一黨一政權享有長期的和平,那麼,它的這些弱點也許會逐漸得到克服。
但是,它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因為它有兩大死敵:國内的共一産一黨一人和國外的日本人。
1921年7月,中國共一産一黨一在上海成立,在随後幾年中,它的支部遍及全國各地。
許多學生和知識分子在共一産一黨一的行動起來的号召和在将來建立一個無産階級的平等社會的保證的吸引下,加入了共一産一黨一的陣線。
衆所周知,共一産一黨一最初曾與孫中山合作,後來,于1927年同蔣介石決裂。
共一産一黨一的大多數領一導一人被蔣介石殺害,但有些人設法逃進了華南山區。
他們的領一導一人之一是一毛一澤一東,一毛一澤一東這時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他拒絕了隻能依靠城市無産階級進行革命這一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原則。
他根據對農村的直接考察斷定,占人口70%的貧農是"革命的先鋒。
……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
"這對莫斯科來說純屬異端邪說,但一毛一自行其是,将農民組織起來,在南方建立了獨立的軍隊和政一府。
蔣介石所作的反應是發動了五次所謂的"剿匪戰役"。
由于共一産一黨一的沒收地主的大地産分配給農民的政策争取了農民,共一産一黨一人得到了農民的支持從而幸存了下來。
第五次圍剿确成功地将共一産一黨一人逐出了根據地,當時,這些共一産一黨一人被國民一黨一軍隊一團一團一圍住。
最後,9萬人設法突破了重圍,這些人中隻有不到7000人在曆經長達6000哩的驚人艱難的跋涉後幸存下來。
在這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368天(1934年10月16日到1935年10月25日)的"長征中",他們幾乎平均每天都要同總數達30多萬的國民一黨一軍隊發生沖突。
最後,共一産一黨一的幸存者到達西北諸省,在那裡,他們艱苦奮鬥,建立了根據地。
他們的土地改革政策又赢得了農民的支持,因此,他們能擴大力量,最終發展成南京國民一黨一政權的重要對手。
蔣介石在卷入同共一産一黨一的這一内戰的同時,還遭到了來自國外的日本人的進攻。
我們以後将看到(見第二十四章第一節),這一侵略從1931年占領滿洲開始,一直繼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人控制整個東部沿海地區時。
共一産一黨一的颠覆和日本人的侵略加在一起最終使蔣介石于1949年逃往台灣,讓一毛一澤一東在其新首都北京統治大一陸。
5月5日,甘地再次被捕入獄,與他一起被捕的還有約6萬名追随者。
歐文勳爵知道單靠武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在秩序稍微得到恢複之後,他于1931年1月26日釋放了甘地,并說服甘地于3月4日簽訂了《德裡協定》。
政一府同意釋放未犯有暴力罪行的政治犯,作為回報,國大一黨一将結束抵抗運動。
還将參加早幾個月就已開始的圓桌會議。
甘地親自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會議,但沒有達成協議,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工一黨一政一府已被保守一黨一占優勢的、不太靈活的"國民政一府"所取代。
甘地返回印度後,于1932年1月再度被捕。
抵抗運動再次爆發,但這時,這個國家已疲憊不堪,因而這一運動幾個月後,便漸漸消失了。
最後,1935年8月2日,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政一府組織法》,将它作為制止暴力和推進自治這一雙重政策的組成部分。
該組織法規定緬甸和亞丁将與印度分離,成為英國政一府直轄殖民地。
印度本身經各王公之國同意後将成為一個由各省和各王公之國組成的聯邦。
同1919年憲法中的規定一樣,總督仍保留對外交事務和防務的權力,但聯邦的其他所有事務全交給兩院制議會處理,議會的大多數成員是由約600萬名受到限制的選民選舉産生的。
在各省,用省議會和向省議會負責的各個部代替已被事實證明是無法實行的兩頭政治的方案.近3,800萬印度人獲得了選舉省議會的權利,省議會将享有處理本省事務的絕對自治權。
如果某個省政一府出于任何原因未能行使職責,當地的英國省長有權處理公共事務。
由1935年的組織法提一供的聯邦證明是不成功的。
印度王公不信任民族主義者,拒絕合作。
因此,成立于1919年的中央政一府繼續起作用。
不過,對諸省所作的新安排已随着1937年各省議會的選舉而付諸實施。
民族主義者控制了11個省中的7個省份,并立即着手釋放政治犯、恢複公民自一由、準備土地改革。
1939年,當總督宣布印度參加新的世界大戰時,這一切便突然結束了。
由于這事根本未與印度人商量,7個省的民族主義部長全都辭職。
于是,英國省長們接管了這7個省,以法令進行統治。
民族主義者再次提出了完全獨立的口号,而真納領導的穆斯林則要求将次大一陸分成兩個國家,一個是印度教徒的國家,另一個是穆斯林的國家,即所謂的巴基斯坦。
六、中國 中國盡避名義上已經獨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也經曆了可與印度相比的反西方運動。
1917年,中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希望收複1914年被日本占領的山東省。
當凡爾賽的調停人沒有将這個丢失的省份歸還給中國時,在北京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中間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
抗議很快波及其他城市,商人們以罷市的方式參加抗議。
這場運動後來發展成抵制日貨運動,并伴有與日本僑民的沖突。
新成立的工會也通過舉行罷工參加了這場抗議運動。
總之,事實證明,這場運動是中國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強烈、最普遍的表露。
由于西方列強樂意讓日本保留它在中國大一陸的戰利品,它們也成為這場猛烈爆發的運動的靶子。
相形之下,蘇聯卻得到中國人的同情和欽佩。
一個原因在于列甯的反帝國主義的教導有着可以理解的吸引力。
另一原因是蘇聯政一府象它當時在土耳其和波斯所做的那樣,放棄了沙皇在中國的特權。
不難理解,中國的民族主義者這時越來越依靠蘇聯而不是依靠日本人和西方人。
這些變化給了孫中山用新政策和新方法重新開始革命的機會。
在建立共和國的1911年革命以後,他遇到了艱難時期(見第十六章第五節)。
袁世凱将他撇在一邊,而各省軍閥則不理睬中央政一府,作為獨立的當權者統治各省。
這時,孫決定,為了打敗軍閥、創立一個統一的、現代化的國家,必須增強國民一黨一的實力。
他呼籲國際援助,但遭到了西方政一府的拒絕,不過,蘇聯卻積極響應,因而開始了一直持續到1927年的"國共合作"。
1923年1月,孫中山和蘇聯代表阿道夫·越飛一緻同意,國共合作的目的并不是要在中國建立共産主義,而是要"實現國家統一,獲得國家的完全獨立",俄國人接着又派能幹的米哈伊爾·鮑羅廷去廣州,在那裡,他成為孫的得力助手。
他們一起實現了三大基本變革:按共一産一黨一的方針改組國民一黨一,組織一支強有力的現代化軍隊,發展一種更有效、更有吸引力的政治思想體系。
在改組國民一黨一的過程中,孫通過由國民一黨一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産生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開始控制了該一黨一。
國民一黨一這時首次能作為一個從總部到最小的支部的紀律嚴明的單位發揮作用。
同時,在俄國武器和以瓦西裡·布呂歇爾将軍為首的俄國軍官的幫助下,一支新的軍隊正在建立。
1924年5月,為培養軍官,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
黃埔軍校的正式校長是孫的參謀長、剛從莫斯科紅軍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回國的蔣介石,但真正的領一導一人則是布呂歇爾。
也許該注意到,該校的政治部主任是周恩來,他後來成為共一産一黨一中國的外交部長和總理。
最後,孫中山将其政一黨一的思想體系改造成著名的三民一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民權主義旨在實現民一主政治,不過,一一黨一統治下的一段時期的監護被認為是必要的。
民生主義旨在通過平均分配土地和實現國家對工業的管理或控制來為人民謀求經濟上的改善。
1925年,正當孫中山為實現他的抱負而制成種種工具之時,他卻去世了。
他雖未能活着看到軍閥被挫敗和國家的統一,但今天,大一陸的共一産一黨一人和台灣的民族主義者都公認他是現代中國偉大的創造者之一。
孫中山的去世使蔣介石有可能成為國民一黨一的領一導一人。
1926年5月,他擔任了"北伐"的總指揮,"北伐"是一場旨在消滅北洋軍閥從而統一中國的戰争。
國民一黨一軍隊以宣傳一團一為先導,以破竹之勢前進,于10月到達長江。
這時,首都遷到了由左翼分子和共一産一黨一人控制的漢口。
這一點清楚地表明了國民一黨一内部置身于漢口的左翼分子和蔣将軍領導下的右翼分子之間日益增大的分裂。
蔣介石贊成民族主義而不贊成社會革命。
他因一直行進在他的各師前面的左派宣傳一團一的活動而變得驚慌起來。
這些宣傳者在農民和城市工人中間活動。
發動了一場反對擁有土地的紳士,城市資産階級和西方企業界的革命運動。
盡避蔣介石曾與他的俄國顧問密切合作,但他肯定是反共産主義的,他決心阻止左派對國民一黨一的控制。
由于這種情況普遍存在,無疑,右派和左派兩大相互對立的勢力必将進行最後的較量;1927年3月24日攻克南京時,這一較量終于到來。
正如其他城市所發生的情況一樣,當國民一黨一軍隊一逼一近時,工人和學生組成隊伍。
他們發起了總罷工,并能在軍閥軍隊離開和蔣介石軍隊到達之間的間隙時間裡接手控制這座城市。
蔣介石一點也不樂意得到包括周恩來在内的革命委員會的歡迎。
由于國民一黨一保守分子和上海金融界的支持,蔣介石這時對共一産一黨一人及其左派盟友進行血洗。
鮑羅廷返回俄國,蔣介石改組了國民一黨一,因此,他成為國民一黨一無可争辯的首腦。
1928年6月,他的軍隊占領北京,摧毀了北洋軍閥的勢力,完成了國家的正式統一。
這一新的中國的首都遷到了南京。
這時,蔣介石參觀了北京城外的佛寺,這裡安葬着孫中山的遺體。
他向已故領袖的在天之靈報告說,他已獲得勝利。
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的幾年相比,中國這時的情況的确有了極大的改善。
在以後的10年中,中國在蔣的指導下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鐵路的哩數幾乎增加了一倍,現代化公路的哩數也增加了三倍。
1932年取締了國内關稅關卡,這類關卡過去大約有500個。
而且,首次制造了統一的貨币。
在政一府議事程序、公共衛生、教育和工業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步。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政一府在外交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政一府奪回了關稅控制權,收複了割讓給外國的一些領土,收回了西方列強奪去的許多特權。
到1943年時,所有外國都已放棄了在中國的治外法權。
但是,蔣介石的改革方案有着嚴重的漏洞,這些漏洞最終證明是緻命的。
極其需要的土地改革因農村地區的國民一黨一為反對任何改革的地主所控制而被忽視。
蔣介石的一一黨一制的獨一裁政一府阻止了民一主政治的發展;因此,反對一黨一黨一派不可能通過法律手段堅持自己的權利;革俞才是唯一的選擇。
最後,國民一黨一未能發展起能赢得人民支持的思想。
民族主義的呼籲對渴望獲得土地的農民和貧困的城市工人幾乎沒有什麼吸引力。
蔣介石認識到有些東西丢失了,于是他求助于儒家有關禮儀和正當行為的古老說教。
這些說教在20世紀的中國顯得又無效又離奇。
如果國民一黨一政權享有長期的和平,那麼,它的這些弱點也許會逐漸得到克服。
但是,它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因為它有兩大死敵:國内的共一産一黨一人和國外的日本人。
1921年7月,中國共一産一黨一在上海成立,在随後幾年中,它的支部遍及全國各地。
許多學生和知識分子在共一産一黨一的行動起來的号召和在将來建立一個無産階級的平等社會的保證的吸引下,加入了共一産一黨一的陣線。
衆所周知,共一産一黨一最初曾與孫中山合作,後來,于1927年同蔣介石決裂。
共一産一黨一的大多數領一導一人被蔣介石殺害,但有些人設法逃進了華南山區。
他們的領一導一人之一是一毛一澤一東,一毛一澤一東這時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他拒絕了隻能依靠城市無産階級進行革命這一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原則。
他根據對農村的直接考察斷定,占人口70%的貧農是"革命的先鋒。
……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
"這對莫斯科來說純屬異端邪說,但一毛一自行其是,将農民組織起來,在南方建立了獨立的軍隊和政一府。
蔣介石所作的反應是發動了五次所謂的"剿匪戰役"。
由于共一産一黨一的沒收地主的大地産分配給農民的政策争取了農民,共一産一黨一人得到了農民的支持從而幸存了下來。
第五次圍剿确成功地将共一産一黨一人逐出了根據地,當時,這些共一産一黨一人被國民一黨一軍隊一團一團一圍住。
最後,9萬人設法突破了重圍,這些人中隻有不到7000人在曆經長達6000哩的驚人艱難的跋涉後幸存下來。
在這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368天(1934年10月16日到1935年10月25日)的"長征中",他們幾乎平均每天都要同總數達30多萬的國民一黨一軍隊發生沖突。
最後,共一産一黨一的幸存者到達西北諸省,在那裡,他們艱苦奮鬥,建立了根據地。
他們的土地改革政策又赢得了農民的支持,因此,他們能擴大力量,最終發展成南京國民一黨一政權的重要對手。
蔣介石在卷入同共一産一黨一的這一内戰的同時,還遭到了來自國外的日本人的進攻。
我們以後将看到(見第二十四章第一節),這一侵略從1931年占領滿洲開始,一直繼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人控制整個東部沿海地區時。
共一産一黨一的颠覆和日本人的侵略加在一起最終使蔣介石于1949年逃往台灣,讓一毛一澤一東在其新首都北京統治大一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