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上)

關燈
大炮。

    經過毀滅一性一的狂轟濫炸之後,他們攻占了杜奧蒙炮台。

    正如所預料的那樣,法國人趕緊調集增援部隊,并提出了"不讓他們通過"的戰鬥口号。

    德國人的進攻一直持續到7月以前,進入7月之後,他們則由進攻轉為防守。

    最終結果是:法軍總共傷亡35萬人,德軍的傷亡人數也幾乎同樣地多。

    凡爾登血戰并沒有帶來法金漢所希望的決定一性一勝利。

    實際上,将近年底時,法國人已開始反攻,重新奪回了春季時失去的陣地。

     在凡爾登戰役激烈進行的同時,英國人正向索姆河西北地區發動一次強大的攻勢。

    經過一周的炮轟之後,6月1日進攻開始。

    英軍第一天就損失了6萬人,其中包括一半以上的參戰軍官——這不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最高的傷亡率。

    這種殘殺一直持續到11月以前,進入11月以後,由于天下雨、地面泥濘,戰争陷于停頓狀态。

    英法的進攻最多向前推進了大約七哩,英軍總共損失了40萬人,法軍損失了20萬人,德軍損失了50萬人。

     令人吃驚的是,俄國人于1916年在東線展開了一次成功的攻勢。

    為了加強對意大利的進攻,奧地利人已減少了他們在加利西亞戰線上的兵力。

    結果,當勃魯西洛夫将軍開始發動最初僅僅旨在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力的佯攻時,奧地利戰線"象撕餡餅皮一樣"被撕一開了一個200哩長的口子。

    吃驚的俄國人讓所有的後備軍湧進這個缺口,占領了加利西亞省。

     德國人在凡爾登戰役中的失敗和勃魯西洛夫的進攻所獲得的意想不到的成功促使羅馬尼亞于1916年8月27日站在協約國一邊參戰。

    同盟國這時決定教訓一下羅馬尼亞,以警告其他企圖效仿羅馬尼亞做法的中立國。

    德國、奧地利、比利時和土耳其軍隊全速前進,以壓倒優勢的兵力突波襲擊了羅馬尼亞。

    到這一年年底,羅馬尼亞人巴丢失了三分之二的國土,其中包括他們的首都。

     羅馬尼亞卷入戰争使希臘成為巴爾幹半島上唯一的中立國家。

    這個國家在保持中立還是參戰的問題上分成勢均力敵的兩派。

    最傑出的政治家埃留特裡奧斯·韋尼澤洛斯完全贊成加入協約國,但德國皇帝的妹婿、國王康斯坦丁則主張中立。

    1917年,這一僵局被打破;當時協約國斷定,要想在馬其頓獲勝,希臘的援助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們在這裡同保加利亞人的戰鬥一直沒有結果。

    因此,協約國采取了各種違法措施,例如扣押希臘艦隊,封鎖希臘港口,甚至派兵在比雷埃夫斯登陸。

    1917年6月27日,希臘終于站在協約國一邊參戰,從而為1918年進攻馬其頓、迫使保加利亞退出戰争鋪平了道路。

     1917年:流血和失敗主義與此同時,西線可怕的流血戰仍在繼續,旦絲毫沒有減弱。

    1916年,德國人曾在凡爾登采取飽勢,而現在,1917年,協約國卻處于領先地位。

    在凡爾登戰役中戰功卓著的、大膽的尼韋勒将軍這時接替了謹慎的霞飛将軍。

    尼韋動以極大的熱情鼓吹一種新型的閃電戰,說這種閃電戰能以極少的傷亡赢得勝利。

    盡避法國和英國的許多軍事将領對此都持反對意見,但尼韋勒的進攻型戰略還是被接受了。

     當時,德國人已用領導東線部隊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取代了法金漢。

    在經曆了前一年在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中的毀滅一性一打擊之後,他們決定在西線繼續采取守勢,而在海上展開無限制的潛艇戰。

    他們希望由此迫使英國因饑餓而投降,使法國孤立在歐洲大一陸上。

    德國人十分清楚,潛艇戰将冒美國參戰的危險,但他們孤注一擲,以為英國将在美國的援助起作用之前被打敗。

     我們不久将看到,這一冒險差點兒獲勝,盡避它最終帶來了災難。

    但是,陸上的防禦戰略卻使德國人獲益匪淺。

    為了鞏固和加強各條戰線,興登堡将其部隊撤回到一個新的設防陣地"齊格菲防線",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興登堡防線"。

    這條防線更直、更短、築有更多的防禦工事。

    這一撤退徹底打破了韋尼勒的進攻計劃,但他仍堅持實行這些計劃。

    法國、英國和加拿大軍隊按照預定計劃躍出壕溝發動進攻,但卻遭到了自大戰以來最殘忍的一次還擊。

    然而,韋尼勒不顧一切,頑固地堅持進攻,直到最後,法國軍隊舉行起義,堅決反對這種毫無意義的大屠一殺。

    于是,當時被稱為"吸血鬼"的韋尼勒由貝當将軍取代;貝當轉而采取守勢,并盡力排解土兵們的不滿。

    再往北去,黑格将軍指揮的、完全由英國軍隊發動的一次戰役同樣損失巨大、同樣徒勞無益。

    興登堡的防禦戰略對德國人非常有用。

    他們使協約國蒙受了40萬人的傷亡,而自己隻傷亡25萬人。

     到這時,歐洲各民族進入了曆史上最具毀滅一性一、最殘酷的戰争的第四個年頭。

    人們盡避作出了種種犧牲、遭受了種種災難,但還是看不見戰争的盡頭。

    厭戰和失敗主義情緒不僅在戰壕中出現,而且也在兩大陣營的平民百姓當中出現。

    其中一個最驚人的表現是:1917年7月19日,德國國會以218票對126票通過了《和平決議》。

    在奧匈帝國,1917年11月21日,受人尊敬的、年邁的皇帝弗蘭西斯·約瑟夫的去世消除了忠誠和戒律的神聖信條。

    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始終不安分的諸從屬民族國家,這時開始為獲得獨立的主權而采取具體措施。

    新繼位的年輕皇帝查理不相信搖搖欲墜的帝國結構能支持到第二年冬天,便派妹婿西克斯圖斯親王到法國去議和。

    同樣在英國,前外交大臣蘭斯多恩侯爵寫了一封公開信,預言若不采取某種方法給束沖突,西方文明将崩潰。

    戰壕裡的英國土兵在一首歌中表達了同樣的反戰情緒;這首歌中有這樣幾行: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子彈噓噓,大炮隆隆, 我不想再呆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