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下)
關燈
小
中
大
四、戰争的全球階段:1917年的俄國革命
從歐洲階段到全球階段1917年出現于全歐洲的厭戰和失敗主義情緒在俄國表現得最為強烈、最為普遍;在俄國,3月和11月爆發了兩次大革命,它們不僅深刻地影響了戰争的進程,而且深到地影響了戰後數年世界曆史的模一式。
實際上,1917年因兩大發展——俄國革命和美國參戰——而證明是決定一性一的一年。
這些事件改變了戰争的一性一質——從最初為歐洲問題而開戰、實質上是歐洲的戰争轉變成全球範圍的戰争。
誠然,1914年8月23日日本已參加這場戰争,但它隻是私自占據了太平洋上幾個分散的德國殖民地。
而現在,美國的介入意味着一個迅速決定了戰争勝敗的非歐洲大國的介入。
關國參戰和俄國革命還導緻了一種立即産生世界一性一影響的新的思想點識。
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和列甯的革命口号就其影響而言是普遍的、具有破壞一性一的,它們與諸如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命運或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諸從屬民族國家的命運之類的歐洲地方一性一争端大不相同。
因此,正是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歐洲階段轉變到全球階段。
革命的根源1914年8月1日,當俄國對德國開戰時,俄國各階層都一團一結在其政一府的周圍。
與1904-1905年的日俄戰争大不相同,這場沖突深受民衆的歡迎;民衆确信,這是一場反對傳統的日耳曼仇敵的侵略的保衛戰。
8月8日,當杜馬召開會議時,以往一向對政一府極端不滿的立憲民一主一黨一領一導一人米留可夫教授聲稱:"我們必須集中一切力量保護我們的國家免受外國仇敵的侵略;這個敵人一心要把我們擠掉,以走上統治世界的道路。
……我們要為我們的祖國不受外國侵略而鬥争,為歐洲和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統治而鬥争。
……"猶太人盡避長期遭受歧視和迫害,他們的一位代表卻也表達了同樣的感情:"我們猶太人生活在異常苛刻的法定環境下,而且還将如此生活下去。
不過,我們……将象一個人一樣堅定地站在俄國的旗幟下。
……猶太人民将至死履行他們的義務。
" 對社會各階層靠攏在政一府周圍唯一提出異議的是極端急進的布爾什維克一黨一人。
他們的領袖列甯将戰争視為帝國主義對市場和殖民地的争奪。
因而,全世界的工人沒有任何理由為這樣一場沖突而獻身。
相反,列甯号召工人們轉而反對帝國主義戰争的煽動者。
他反複不斷地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争為國内戰争!"的口号。
不過,這一口号是1914年中唯一的反調,因而當時不受人注意,也沒有産生什麼影響。
布爾什維克那時是俄國一個極小的一黨一派,而且其傑出的領一導一人都流亡國外,其中列甯在瑞士,托洛茨基在紐約。
因此,布爾什維克的鼓動并沒有破壞沙皇專制政權統治下的給人深刻印象的民族一團一結。
俄國人不僅一團一結一緻同德國人作戰,而且确信他們将在短期内赢得這場戰争的勝利。
事實上,公衆募捐了大筆的錢,準備給與第一個進入柏林的俄國士兵。
但是,俄國人不但未能迅速取勝,反而遭到了慘敗。
誠然,俄國為戰争所作的努力大大地促成了協約國的最後勝利。
1914年,俄國人出人意料地迅速挺一進東普魯士,迫使德國人從西線調出部隊,從而大大地有助于阻止馬恩河的德國人的前進。
不過,事實仍然是,1914年侵入東普魯土的俄國的兩支軍隊遭到了毀滅一性一的失敗。
第二年,當俄國軍隊面對德、奧的強大進攻向後退卻時,出現了大潰敗。
帝國人口最稠密、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丢給了同盟國。
1915年的失敗是沙皇專制政權滅亡的開端。
俄國再也沒有從軍事失敗中恢複過來,其原因之一在于它完全沒有經濟實力來進行反對第一流工業強國的現代化戰争(見第十三章第五節)。
這對前線的俄國士兵究竟意味着什麼呢?1915年夏一位俄國将軍在寫給法國大使的下面這段評論中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 想一想參加最近幾次戰鬥的幾個步兵一團一吧,他們中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步槍!這些可憐的家夥在暴風雨般的榴霰彈片中耐心等待,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槍。
他們在這樣的條件下居然毫不恐慌,這真是一個奇迹。
……這種磨難我們的士兵要忍受多久呢?這種殘殺太可怕了! 這一經濟上的弱點由于1915年帝國工業化地區的丢失而變得更加嚴重。
此外,無能的軍事領導者也妨礙了俄國為戰争所作的努力。
戰争爆發後,沙皇尼古拉挑選他的叔叔尼古拉大公擔任總司令。
大公顯然不能勝任這一職務,正如一位有能力的俄國将領在以下評價中所指出的那樣:"他好象是一個完全不能勝任這項工作的人,而且,據他本人說,每當接到皇帝的命令。
他總要花很長時間喊叫一通,因為他不知道怎樣對待他的新任務。
" 俄國人也因大後方的政治分歧而受到妨礙。
杜馬和帝國官僚機構經常為各自的管轄權和特權争執不休。
這兩者又為軍需品匮乏以及最終前線失敗的責任問題而與軍方發生沖突。
如果最上層的領導堅強有力的話,這種不和本可以減到最小程度并得到控制。
不幸的是,沙皇尼古拉智力有限,想象力貧乏,是一個好心但卻軟弱無能、優柔寡斷的統治者。
他那意志堅強而又十分敏一感、反複無常的妻子常常慫恿他維護自己的權力,采取嚴厲手段。
"你從未放過機會顯示你的一愛一和仁慈,現在讓他們嘗嘗你的拳頭吧!"但尼古拉依然是個軟弱的、傷感的人物,他通常聽從最後跟他講話的人的勸告。
他所犯的最大錯誤是:1915年8月,當前線陷于災難之中時,他決定解除尼古拉大公的職務,親自掌握軍事指揮權。
他甚至比他的叔叔更不勝任這項工作,在總司令部中他是一個令人讨厭的人物。
然而,他有一個不可思議的信念,認為他的自我犧牲可以挽救這種局面。
"或許需要一個贖罪祭品來拯救俄國。
我就是這個犧牲品。
上帝的意志也将如此。
"最後,他确實成了這一犧牲品,因為從此以後軍事上的失敗都被認為要由他自己負責。
因此,最終結果是他家族的毀滅、沙皇專制政權的結束和布爾什維克的出現。
三月革命1917年俄國爆發了兩次革命:第一次在3月,第二次在11月;前者結束了沙皇專制統治,成立了臨時政一府,後者推翻了臨時政一府,确立了蘇維埃政權。
第一次革命是一個使每個人一大吃一驚的意外事件。
3月8日,彼得格勒爆發了罷工和暴動,原因是運輸工具不充足,從而導緻了食品和燃料的極度缺乏。
當局命令軍隊前去維持秩序,但士兵們卻發生嘩變,同示威者親近起來。
始終對杜馬疑慮重重的沙皇懷疑它與此事有牽連,于3月11日下令解散杜馬。
杜馬領一導一人拒不依從這一命令,因而,沙皇發現他不再能夠強迫杜馬服從自己。
實際上,認識到自己無權力的本身就是革命。
沙皇政一府隻是名義上的政一府,并不擁有維護其權力的手段,這一點突然變得十分明顯。
換句話說,俄國不再擁有一個起作用的政一府。
這就是既從事實上又從法律上來說的俄國形勢;當時沙皇尼古拉幹3月15日讓位給他的兄弟米哈伊爾,而米哈伊爾又于第二天放棄了王位。
沒有人料到會發生這第一次俄國革命,更不用說策劃這次革命了。
相反,情況是這樣:腐朽的沙皇專制政權因戰争的壓力和災難而逐漸遭到削弱,直到最後整個搖搖欲墜的機構倒塌下來。
為了避免街上的激進分子取而代之,必須立刻建立一種新的機構。
3月12日,臨時政一府成立,管理國家,直到能通過選舉産生立憲會議時。
新政一府由自一由一黨一人格奧爾基·李沃夫公爵領導,立憲民一主一黨一領一導一人保爾·米留可夫教授任外交部長,唯一入閣的社會一黨一人亞曆山大·克倫斯基任司法部長。
這是一個資産階級的、自一由主義的、中間派的内閣,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革。
實際上,它的确宣布言論自一由、出版自一由和集會自一由;宣布大赦政治犯和宗教犯;承認所有公民法律上一律平等,不遭受社會、宗教或種族方面的歧規它還通過了勞動法規,其中包括八小時工作日。
盡避臨時政一府在改革方面取得了這些成績,但它從未紮根于這個國家。
它拚命奮鬥了八個月,卻未能提一供适當的行政管理。
最後,這一新政一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象沙皇專制政權在3月時那樣,孤弱無助地、屈辱他突然崩潰了。
繼臨時政一府之後的是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蘇維埃制度。
兩次革命之間1917年3月至11月是臨時政一府和蘇維埃之間為權力而鬥争的時期。
在這場鬥争中,臨時政一府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因為它從一開始起就拒絕考慮絕大多數俄國人所需要的兩樣東西——和平和土地.李沃夫公爵及其部長們堅認,土地重新分配這樣的重大改革必須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并有權決定這一基本問題的立憲會議召開時才能進行。
同樣,政一府也不願結束戰争,因為俄國對它的盟友負有某些不可推卸的義務。
這些論點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但在政治上卻是自一殺一性一的。
臨時政一府采取權宜手段,懇求人們忍耐,而蘇維埃則要求立刻實現和平,立即分配土地,以此争取人民大衆。
蘇維埃的起源可追溯到1905年的革命,當時工人們選舉産生了工人代責會議即蘇維埃,以協調他們反沙皇專制統治的鬥争。
盡避蘇維埃當時遭到了鎮壓,但它們作為鼓動和直接行動的機構已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它們恰恰具有臨時政一府顯然缺乏的品質—
實際上,1917年因兩大發展——俄國革命和美國參戰——而證明是決定一性一的一年。
這些事件改變了戰争的一性一質——從最初為歐洲問題而開戰、實質上是歐洲的戰争轉變成全球範圍的戰争。
誠然,1914年8月23日日本已參加這場戰争,但它隻是私自占據了太平洋上幾個分散的德國殖民地。
而現在,美國的介入意味着一個迅速決定了戰争勝敗的非歐洲大國的介入。
關國參戰和俄國革命還導緻了一種立即産生世界一性一影響的新的思想點識。
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和列甯的革命口号就其影響而言是普遍的、具有破壞一性一的,它們與諸如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命運或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諸從屬民族國家的命運之類的歐洲地方一性一争端大不相同。
因此,正是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歐洲階段轉變到全球階段。
革命的根源1914年8月1日,當俄國對德國開戰時,俄國各階層都一團一結在其政一府的周圍。
與1904-1905年的日俄戰争大不相同,這場沖突深受民衆的歡迎;民衆确信,這是一場反對傳統的日耳曼仇敵的侵略的保衛戰。
8月8日,當杜馬召開會議時,以往一向對政一府極端不滿的立憲民一主一黨一領一導一人米留可夫教授聲稱:"我們必須集中一切力量保護我們的國家免受外國仇敵的侵略;這個敵人一心要把我們擠掉,以走上統治世界的道路。
……我們要為我們的祖國不受外國侵略而鬥争,為歐洲和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統治而鬥争。
……"猶太人盡避長期遭受歧視和迫害,他們的一位代表卻也表達了同樣的感情:"我們猶太人生活在異常苛刻的法定環境下,而且還将如此生活下去。
不過,我們……将象一個人一樣堅定地站在俄國的旗幟下。
……猶太人民将至死履行他們的義務。
" 對社會各階層靠攏在政一府周圍唯一提出異議的是極端急進的布爾什維克一黨一人。
他們的領袖列甯将戰争視為帝國主義對市場和殖民地的争奪。
因而,全世界的工人沒有任何理由為這樣一場沖突而獻身。
相反,列甯号召工人們轉而反對帝國主義戰争的煽動者。
他反複不斷地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争為國内戰争!"的口号。
不過,這一口号是1914年中唯一的反調,因而當時不受人注意,也沒有産生什麼影響。
布爾什維克那時是俄國一個極小的一黨一派,而且其傑出的領一導一人都流亡國外,其中列甯在瑞士,托洛茨基在紐約。
因此,布爾什維克的鼓動并沒有破壞沙皇專制政權統治下的給人深刻印象的民族一團一結。
俄國人不僅一團一結一緻同德國人作戰,而且确信他們将在短期内赢得這場戰争的勝利。
事實上,公衆募捐了大筆的錢,準備給與第一個進入柏林的俄國士兵。
但是,俄國人不但未能迅速取勝,反而遭到了慘敗。
誠然,俄國為戰争所作的努力大大地促成了協約國的最後勝利。
1914年,俄國人出人意料地迅速挺一進東普魯士,迫使德國人從西線調出部隊,從而大大地有助于阻止馬恩河的德國人的前進。
不過,事實仍然是,1914年侵入東普魯土的俄國的兩支軍隊遭到了毀滅一性一的失敗。
第二年,當俄國軍隊面對德、奧的強大進攻向後退卻時,出現了大潰敗。
帝國人口最稠密、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丢給了同盟國。
1915年的失敗是沙皇專制政權滅亡的開端。
俄國再也沒有從軍事失敗中恢複過來,其原因之一在于它完全沒有經濟實力來進行反對第一流工業強國的現代化戰争(見第十三章第五節)。
這對前線的俄國士兵究竟意味着什麼呢?1915年夏一位俄國将軍在寫給法國大使的下面這段評論中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 想一想參加最近幾次戰鬥的幾個步兵一團一吧,他們中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步槍!這些可憐的家夥在暴風雨般的榴霰彈片中耐心等待,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槍。
他們在這樣的條件下居然毫不恐慌,這真是一個奇迹。
……這種磨難我們的士兵要忍受多久呢?這種殘殺太可怕了! 這一經濟上的弱點由于1915年帝國工業化地區的丢失而變得更加嚴重。
此外,無能的軍事領導者也妨礙了俄國為戰争所作的努力。
戰争爆發後,沙皇尼古拉挑選他的叔叔尼古拉大公擔任總司令。
大公顯然不能勝任這一職務,正如一位有能力的俄國将領在以下評價中所指出的那樣:"他好象是一個完全不能勝任這項工作的人,而且,據他本人說,每當接到皇帝的命令。
他總要花很長時間喊叫一通,因為他不知道怎樣對待他的新任務。
" 俄國人也因大後方的政治分歧而受到妨礙。
杜馬和帝國官僚機構經常為各自的管轄權和特權争執不休。
這兩者又為軍需品匮乏以及最終前線失敗的責任問題而與軍方發生沖突。
如果最上層的領導堅強有力的話,這種不和本可以減到最小程度并得到控制。
不幸的是,沙皇尼古拉智力有限,想象力貧乏,是一個好心但卻軟弱無能、優柔寡斷的統治者。
他那意志堅強而又十分敏一感、反複無常的妻子常常慫恿他維護自己的權力,采取嚴厲手段。
"你從未放過機會顯示你的一愛一和仁慈,現在讓他們嘗嘗你的拳頭吧!"但尼古拉依然是個軟弱的、傷感的人物,他通常聽從最後跟他講話的人的勸告。
他所犯的最大錯誤是:1915年8月,當前線陷于災難之中時,他決定解除尼古拉大公的職務,親自掌握軍事指揮權。
他甚至比他的叔叔更不勝任這項工作,在總司令部中他是一個令人讨厭的人物。
然而,他有一個不可思議的信念,認為他的自我犧牲可以挽救這種局面。
"或許需要一個贖罪祭品來拯救俄國。
我就是這個犧牲品。
上帝的意志也将如此。
"最後,他确實成了這一犧牲品,因為從此以後軍事上的失敗都被認為要由他自己負責。
因此,最終結果是他家族的毀滅、沙皇專制政權的結束和布爾什維克的出現。
三月革命1917年俄國爆發了兩次革命:第一次在3月,第二次在11月;前者結束了沙皇專制統治,成立了臨時政一府,後者推翻了臨時政一府,确立了蘇維埃政權。
第一次革命是一個使每個人一大吃一驚的意外事件。
3月8日,彼得格勒爆發了罷工和暴動,原因是運輸工具不充足,從而導緻了食品和燃料的極度缺乏。
當局命令軍隊前去維持秩序,但士兵們卻發生嘩變,同示威者親近起來。
始終對杜馬疑慮重重的沙皇懷疑它與此事有牽連,于3月11日下令解散杜馬。
杜馬領一導一人拒不依從這一命令,因而,沙皇發現他不再能夠強迫杜馬服從自己。
實際上,認識到自己無權力的本身就是革命。
沙皇政一府隻是名義上的政一府,并不擁有維護其權力的手段,這一點突然變得十分明顯。
換句話說,俄國不再擁有一個起作用的政一府。
這就是既從事實上又從法律上來說的俄國形勢;當時沙皇尼古拉幹3月15日讓位給他的兄弟米哈伊爾,而米哈伊爾又于第二天放棄了王位。
沒有人料到會發生這第一次俄國革命,更不用說策劃這次革命了。
相反,情況是這樣:腐朽的沙皇專制政權因戰争的壓力和災難而逐漸遭到削弱,直到最後整個搖搖欲墜的機構倒塌下來。
為了避免街上的激進分子取而代之,必須立刻建立一種新的機構。
3月12日,臨時政一府成立,管理國家,直到能通過選舉産生立憲會議時。
新政一府由自一由一黨一人格奧爾基·李沃夫公爵領導,立憲民一主一黨一領一導一人保爾·米留可夫教授任外交部長,唯一入閣的社會一黨一人亞曆山大·克倫斯基任司法部長。
這是一個資産階級的、自一由主義的、中間派的内閣,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革。
實際上,它的确宣布言論自一由、出版自一由和集會自一由;宣布大赦政治犯和宗教犯;承認所有公民法律上一律平等,不遭受社會、宗教或種族方面的歧規它還通過了勞動法規,其中包括八小時工作日。
盡避臨時政一府在改革方面取得了這些成績,但它從未紮根于這個國家。
它拚命奮鬥了八個月,卻未能提一供适當的行政管理。
最後,這一新政一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象沙皇專制政權在3月時那樣,孤弱無助地、屈辱他突然崩潰了。
繼臨時政一府之後的是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蘇維埃制度。
兩次革命之間1917年3月至11月是臨時政一府和蘇維埃之間為權力而鬥争的時期。
在這場鬥争中,臨時政一府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因為它從一開始起就拒絕考慮絕大多數俄國人所需要的兩樣東西——和平和土地.李沃夫公爵及其部長們堅認,土地重新分配這樣的重大改革必須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并有權決定這一基本問題的立憲會議召開時才能進行。
同樣,政一府也不願結束戰争,因為俄國對它的盟友負有某些不可推卸的義務。
這些論點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但在政治上卻是自一殺一性一的。
臨時政一府采取權宜手段,懇求人們忍耐,而蘇維埃則要求立刻實現和平,立即分配土地,以此争取人民大衆。
蘇維埃的起源可追溯到1905年的革命,當時工人們選舉産生了工人代責會議即蘇維埃,以協調他們反沙皇專制統治的鬥争。
盡避蘇維埃當時遭到了鎮壓,但它們作為鼓動和直接行動的機構已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它們恰恰具有臨時政一府顯然缺乏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