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上)
關燈
小
中
大
其十分良好的鐵路網,集中兵力首先進攻俄國的一支軍隊,然後進攻另一支軍隊。
到9月中旬時,東普魯士的入侵者已被清除. 與此同時,在巴爾幹戰線上,奧地利人正遭受着屈辱的挫折。
在薩拉熱窩差點讓普林西普的子彈送了命的波西奧萊克将軍急于搗毀"毒蛇的洞一穴一"。
8月12日,他率兵25萬人渡過德裡納河,進入塞爾維亞。
但是,他遭到了35萬塞爾維亞軍隊的抵抗;他們當中90%的人是參加過1912-1913年巴爾幹戰争的老兵。
在不到兩個星期中,這些塞爾維亞人就迫使奧地利人在損失三分之一兵力的情況下退回到德裡納河以西。
9月,波西奧萊克再次發動進攻,于12月2日占領了貝爾格萊德。
但是,塞爾維亞人再次反攻,到這個月底時,塞爾維亞指揮官得意洋洋地宣布:"在塞爾維亞的領土上不再剩一個自一由的敵軍士兵。
" 1915年:東線上俄國的退卻1915年的一些戰役為德軍新任總司令埃裡希·馮·法金漢推翻"施利芬計劃"的決定所左右。
鑒于西線上的僵持局面,法金漢把兵力集中到了東線,力圖擊敗俄國人。
5月1日,德奧聯軍發動進攻,戰績卓著,将敵軍防線打開了一個30哩長的缺口。
俄國士兵由于其領導者無能、武器裝備不充足等不利條件而倉卒撤退。
至夏末,同盟國各部隊已平均推進了200哩。
俄國除軍事上共傷亡250萬人外,還丢失了15%的領土,損失了10%的鐵路,失去了30%的工業,、喪失了20%的平民人口。
沙皇專制政權遭到了使它再也無法複原的打擊。
其時,西線的消耗戰仍在繼續。
霞飛将軍堅信,密集的炮火轟炸加上大部隊的正面攻擊必将帶來勝利。
但是,接二連三的進攻并未使戰線發生變化,結果隻是人員傷亡慘重。
與此同時,西方列強為了擊敗土耳其、開辟一條通往俄國的補給路線,正企圖強行渡過達達尼爾海峽。
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加入同盟國後,達達尼爾海峽便對協約國自動關閉,使大量急需物資難以用船運到俄國。
因此,1915年3月18日,一支由14艘英國戰艦和4艘法國戰艦組成的分艦隊炮聲隆隆地駛進了達達尼爾海峽。
但在第一天,就有三艘戰艦被擊沉,兩艘戰艦遭重創。
這一損失與其說是沿海炮火造成的,不如說是水雷造成的。
負責指揮的英國海軍将軍認為損失慘重,下令撤退。
他這樣做時丢掉了一次最大的取勝機會。
現在人們知道,當時土耳其人已用掉了大部分彈藥,對堅持到第二天已不抱希望。
在達達尼爾海峽的德國主要官員報告說:"我們以為英國人明天清晨會回來,如果他們回來,我們也許隻能堅持幾小時。
"假如這支分艦隊再折回的話,世界曆史的進程會何等不同——推測這一點是極其有趣的。
君士坦丁堡将會被攻克,土耳其将被迫退出戰争,俄國就會得到所需的供給物,其軍隊的處境也會比當時好些,沙皇專制政權很可能得救,或者,至少可避免布爾什維克革命。
事實上,協約國撤回了船艦,試圖從陸路攻取達達尼爾海峽。
4月25日,協約國在加利波利海灘登陸後,面對毀滅一性一的機槍火力,隻獲得了幾個淺灘立足點。
土耳其人牢牢守住了海灘上的高地,直到協約國最後面對事實、于1916年1月永久地撤退為止。
達達尼爾海峽的失敗和俄國戰線上的慘敗一起,促使保加利亞于1915年IO月14日加入同盟國。
這一介入意味着勇敢的塞爾維亞人的滅亡。
10月6日,德國、奧地利和保加利亞軍隊以壓倒優勢的兵力從三面進攻塞爾維亞。
到年底時,整個國家全被占領。
在有關這次戰争的許多叙事詩中,有一首記叙道,隆冬時節,塞爾維亞軍的殘兵敗将超過阿爾巴尼亞山脈逃走了。
由于寒冷、疾病和饑餓——更不用說敵對的阿爾巴尼亞人了——幸存下來的人寥寥無幾,他們在亞得裡亞海岸被協約國的船隻救了上去。
意大利決定加入協約國的事業,使協約國的力量得到加強,從而彌補了巴爾幹半島上的這些失敗。
盡避意大利人表面上曾是同盟國的盟友,但戰争一開始他們就決定保持中立。
絕大多數意大利人都贊成這一方針,尤其是因為奧地利占據了亞得裡亞海對岸"未收複的"領土。
協約國這時慷慨地提出将這些領土以及戰勝土耳其後的另外一些領土分給意大利。
這一誘餌征明是很有效的,4月29日,意大利簽署了《倫敦條約》,同意在一個月内加入戰争,作為對協議國在領土方面所許下的諾言的回報。
實際上,意大利的介入并沒有影響戰争的進程,隻是迫使奧地利人從東線調走了幾個師。
1916年: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到1916年時,同盟國在軍事上的好運已達到頂點。
它們的軍隊侵占了比利時、法國北部、波蘭和西伯利亞。
協約國對達達尼爾海峽的遠征已經失敗。
意大利對奧地利的多次進攻也無多大結果。
但是,盡避同盟國取得了這些勝利,可它們仍沒有赢得這場戰争的勝利。
雖然它們控制了從漢堡到波斯灣的這塊歐洲大一陸,但它們仍不能把一個和平解決方案強加于協約國。
1915年聖誕節,法金漢将軍向皇帝陛下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他分析了這一困境,并指出了一條出路。
在綜述各條戰線的形勢之後,他指出,由于俄國即将完蛋,法國這時是最易受攻擊的協約國國家。
雖然英國在英倫海峽的那邊仍很安全,但是,法國自1915年的血戰之後正處在崩潰的邊緣。
因此,他建議全力進攻易攻難守的法國要塞凡爾登。
他斷定,法國最高指揮部将不得不動用一切後備軍來守衛凡爾登,這樣一來,法國将流盡鮮血,它的抗戰決心也将破滅。
1916年2月21日,凡爾登戰役爆發。
德國人在短短八哩長的戰線上集中了1400門
到9月中旬時,東普魯士的入侵者已被清除. 與此同時,在巴爾幹戰線上,奧地利人正遭受着屈辱的挫折。
在薩拉熱窩差點讓普林西普的子彈送了命的波西奧萊克将軍急于搗毀"毒蛇的洞一穴一"。
8月12日,他率兵25萬人渡過德裡納河,進入塞爾維亞。
但是,他遭到了35萬塞爾維亞軍隊的抵抗;他們當中90%的人是參加過1912-1913年巴爾幹戰争的老兵。
在不到兩個星期中,這些塞爾維亞人就迫使奧地利人在損失三分之一兵力的情況下退回到德裡納河以西。
9月,波西奧萊克再次發動進攻,于12月2日占領了貝爾格萊德。
但是,塞爾維亞人再次反攻,到這個月底時,塞爾維亞指揮官得意洋洋地宣布:"在塞爾維亞的領土上不再剩一個自一由的敵軍士兵。
" 1915年:東線上俄國的退卻1915年的一些戰役為德軍新任總司令埃裡希·馮·法金漢推翻"施利芬計劃"的決定所左右。
鑒于西線上的僵持局面,法金漢把兵力集中到了東線,力圖擊敗俄國人。
5月1日,德奧聯軍發動進攻,戰績卓著,将敵軍防線打開了一個30哩長的缺口。
俄國士兵由于其領導者無能、武器裝備不充足等不利條件而倉卒撤退。
至夏末,同盟國各部隊已平均推進了200哩。
俄國除軍事上共傷亡250萬人外,還丢失了15%的領土,損失了10%的鐵路,失去了30%的工業,、喪失了20%的平民人口。
沙皇專制政權遭到了使它再也無法複原的打擊。
其時,西線的消耗戰仍在繼續。
霞飛将軍堅信,密集的炮火轟炸加上大部隊的正面攻擊必将帶來勝利。
但是,接二連三的進攻并未使戰線發生變化,結果隻是人員傷亡慘重。
與此同時,西方列強為了擊敗土耳其、開辟一條通往俄國的補給路線,正企圖強行渡過達達尼爾海峽。
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加入同盟國後,達達尼爾海峽便對協約國自動關閉,使大量急需物資難以用船運到俄國。
因此,1915年3月18日,一支由14艘英國戰艦和4艘法國戰艦組成的分艦隊炮聲隆隆地駛進了達達尼爾海峽。
但在第一天,就有三艘戰艦被擊沉,兩艘戰艦遭重創。
這一損失與其說是沿海炮火造成的,不如說是水雷造成的。
負責指揮的英國海軍将軍認為損失慘重,下令撤退。
他這樣做時丢掉了一次最大的取勝機會。
現在人們知道,當時土耳其人已用掉了大部分彈藥,對堅持到第二天已不抱希望。
在達達尼爾海峽的德國主要官員報告說:"我們以為英國人明天清晨會回來,如果他們回來,我們也許隻能堅持幾小時。
"假如這支分艦隊再折回的話,世界曆史的進程會何等不同——推測這一點是極其有趣的。
君士坦丁堡将會被攻克,土耳其将被迫退出戰争,俄國就會得到所需的供給物,其軍隊的處境也會比當時好些,沙皇專制政權很可能得救,或者,至少可避免布爾什維克革命。
事實上,協約國撤回了船艦,試圖從陸路攻取達達尼爾海峽。
4月25日,協約國在加利波利海灘登陸後,面對毀滅一性一的機槍火力,隻獲得了幾個淺灘立足點。
土耳其人牢牢守住了海灘上的高地,直到協約國最後面對事實、于1916年1月永久地撤退為止。
達達尼爾海峽的失敗和俄國戰線上的慘敗一起,促使保加利亞于1915年IO月14日加入同盟國。
這一介入意味着勇敢的塞爾維亞人的滅亡。
10月6日,德國、奧地利和保加利亞軍隊以壓倒優勢的兵力從三面進攻塞爾維亞。
到年底時,整個國家全被占領。
在有關這次戰争的許多叙事詩中,有一首記叙道,隆冬時節,塞爾維亞軍的殘兵敗将超過阿爾巴尼亞山脈逃走了。
由于寒冷、疾病和饑餓——更不用說敵對的阿爾巴尼亞人了——幸存下來的人寥寥無幾,他們在亞得裡亞海岸被協約國的船隻救了上去。
意大利決定加入協約國的事業,使協約國的力量得到加強,從而彌補了巴爾幹半島上的這些失敗。
盡避意大利人表面上曾是同盟國的盟友,但戰争一開始他們就決定保持中立。
絕大多數意大利人都贊成這一方針,尤其是因為奧地利占據了亞得裡亞海對岸"未收複的"領土。
協約國這時慷慨地提出将這些領土以及戰勝土耳其後的另外一些領土分給意大利。
這一誘餌征明是很有效的,4月29日,意大利簽署了《倫敦條約》,同意在一個月内加入戰争,作為對協議國在領土方面所許下的諾言的回報。
實際上,意大利的介入并沒有影響戰争的進程,隻是迫使奧地利人從東線調走了幾個師。
1916年: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到1916年時,同盟國在軍事上的好運已達到頂點。
它們的軍隊侵占了比利時、法國北部、波蘭和西伯利亞。
協約國對達達尼爾海峽的遠征已經失敗。
意大利對奧地利的多次進攻也無多大結果。
但是,盡避同盟國取得了這些勝利,可它們仍沒有赢得這場戰争的勝利。
雖然它們控制了從漢堡到波斯灣的這塊歐洲大一陸,但它們仍不能把一個和平解決方案強加于協約國。
1915年聖誕節,法金漢将軍向皇帝陛下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他分析了這一困境,并指出了一條出路。
在綜述各條戰線的形勢之後,他指出,由于俄國即将完蛋,法國這時是最易受攻擊的協約國國家。
雖然英國在英倫海峽的那邊仍很安全,但是,法國自1915年的血戰之後正處在崩潰的邊緣。
因此,他建議全力進攻易攻難守的法國要塞凡爾登。
他斷定,法國最高指揮部将不得不動用一切後備軍來守衛凡爾登,這樣一來,法國将流盡鮮血,它的抗戰決心也将破滅。
1916年2月21日,凡爾登戰役爆發。
德國人在短短八哩長的戰線上集中了1400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