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上)
關燈
小
中
大
妻子就已死去。
這時,"該死的聯盟體系"開始采取無情的、緻命的行動。
首先,德國保證,不論奧匈帝國決定采取什麼行動它都給予全力支持。
來自柏林的這張有名的"空白支票"并不表明德國人就需要戰争。
更确切地說,他們以為俄國未必敢支持塞爾維亞反對德國和奧地利,以為一開始就十分明确地擺出這種通常的姿态正是為了和平。
若考慮到以下事實,這種設想是可以理解的;這正是1908年奧地利從土耳其人手中并吞波斯尼亞時所發生過的情景。
塞爾維亞人長期注視着這個斯拉夫人的省份,強烈反對這一并吞,并得到了俄國的支持。
但是,當德國支持奧地利時,俄國人因斷定自己還不能冒戰争之險,決定退卻讓步。
然而,這種結果在1914年不可能再發生。
因為俄國這時的勢力比1908年時更強大。
它已從1904-1905年的遠東失敗中恢複過來。
這時,俄國還得到了法國的有力支持;而這是它在1908年時所沒有的,那時法國并不熱心挑一起波斯尼亞的争端。
因此,德國人以為薩拉熱窩的危機隻會局限于某一地區,這顯然失算了,其實,大變動時期已經來臨。
7月23日,奧地利向塞爾維亞提出了條件苛刻的最後通牒,要求塞爾維亞對事件進行解釋和道歉,禁止反奧刊物,鎮壓反奧組織,與奧地利官員一起共同追究罪犯的責任,并對策劃該事件的同謀提出起訴。
塞爾維亞7月25日的答複初看起來好象是要調解,但實際上卻受着種種條件限制。
是推诿,無法令人滿意。
奧地利立刻斷絕了同塞爾維亞的外交關系,并于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俄國為了報複,于7月30日命令全國總動員。
第二天,德國向俄國發出了為期12個小時的最後通碟,要求停止總動員。
德國沒有得到答複,便于8月1日向俄國宣戰,并于8月3日向俄國的同盟國法國宣戰。
就在同一天,德國入侵比利時,開始了實際的戰争行動。
這一侵略為英國在8月生日對德宣戰提一供了一個很好的借口。
這樣,歐洲各強國在薩拉熱窩謀殺事件才過去5個星期時就已開始互相進攻。
三、戰争的歐洲階段:1914-1917年 1914年:西線的消耗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從興高采烈的群衆和開拔的士兵高唱《馬賽曲》、《在故鄉》或《蒂珀雷裡》等歌曲開始的。
交戰雙方的軍列上都用粉筆寫着"聖誕節回家"的題詞。
所有的民族都滿懷信心地期待着一場短暫而又勝利的戰争。
但是,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卷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争折磨之中,在這場戰争中損失的财富和傷亡的人數是前所未有的。
這場戰争同樣摧毀了社會制度和政治結構。
7月30日,沙皇簽署全國總動員令時,他向大臣們說:"想一想你們要我承擔的責任吧!想一想千千萬萬個被派去送死的人吧!"當時,他幾乎沒有認識到他正在簽署數百萬人而不是數千人的死亡通知書,其中還包括他的家族和王朝的死亡通知書。
傳統戰略的失敗可解釋破壞歐洲文明的流血的僵持局面。
為防止鄰國侵略或鄰國間的聯合,歐洲各國軍隊的參謀部好幾年裡一直在一精一心備戰。
德國人早在1905年時就有了由其參謀總長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伯爵制定的一項計劃。
這項"施利芬計劃"要求先對法國發動迅速的、勢不可擋的進攻,然後進攻東線上緩慢移動的俄國人。
德軍主力應集中在西線北段,準備迅猛地席卷出利時和盧森堡,以便将法軍殲滅在巴黎以東地區,從而在30天内結束戰争。
8月4日,這一計劃開始實施;當時,雖然德國是比利時中立的保證國,其軍隊卻越過了比利時邊境。
其時,法國人也對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發動了進攻,決心在德國人攻取巴黎之前到達柏林。
但是,法國人因損失慘重而被迫停止前進,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配備足夠的機槍;機槍在這場戰争中報快證明了它們的效力。
與此同時,德國人正按計劃穿過比利時,進入法國北部。
他們到達馬恩河。
到9月2日時已來到離巴黎隻有25哩的尚蒂伊。
這時,形勢出乎意料地開始倒轉。
由于德軍司令部未能使快速前進的諸部隊的行動協調一緻,第一集一團一軍和第二集一團一軍之間形成了30哩長的間隔。
法國飛機偵察到這一缺口,霞飛将軍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
他把軍隊從阿爾薩斯-洛林戰區和這時仍保持中立的意大利邊境調了上來,猛攻德軍的這一薄弱點。
由于德國兵力比對方少四分之一,又被長時間的行軍弄得筋疲力盡,他們隻得退到埃納河這一天然防線的邊上。
而對方軍隊這時卻開始了一系列向側翼和後翼的迂回運動;隻是當戰線從佛蘭德海岸擴大到瑞士邊界時,這種行動才告結束。
在以後三年中,盡避雙方動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發動攻勢,但在這條戰線上任何一方的移動都未超過10哩。
造成這一流血的僵持局面的原因是:防禦一性一武器從戰争一開始起就優于進攻一性一武器。
傳統的進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護下發起沖鋒。
但是,這在深壕溝、鐵絲網、巧布的地雷和機槍掩體相結合的防禦設施面前卻完全無效。
因而,前四個月中西線的傷亡人數為:德國70萬人,法國85萬人,英國9萬人。
與各總參謀部的計劃相反,西線的戰鬥這時變成了陣地戰和消耗戰。
在俄國戰線和巴爾幹戰線,情況并非如此;那裡向于彼此相隔報遠,又缺乏運輸工具,必需采取運動戰。
為了減輕西線上法國人的壓力,俄國人一開始就以驚人的速度和強有力的攻勢攻入東普魯土。
這一戰略很奏效,因為德國人從比利時調集了四個師去支援東線。
他們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已通過徹底擊潰進入東普魯士的兩支俄國軍隊而解決了問題。
德軍指揮官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利用
這時,"該死的聯盟體系"開始采取無情的、緻命的行動。
首先,德國保證,不論奧匈帝國決定采取什麼行動它都給予全力支持。
來自柏林的這張有名的"空白支票"并不表明德國人就需要戰争。
更确切地說,他們以為俄國未必敢支持塞爾維亞反對德國和奧地利,以為一開始就十分明确地擺出這種通常的姿态正是為了和平。
若考慮到以下事實,這種設想是可以理解的;這正是1908年奧地利從土耳其人手中并吞波斯尼亞時所發生過的情景。
塞爾維亞人長期注視着這個斯拉夫人的省份,強烈反對這一并吞,并得到了俄國的支持。
但是,當德國支持奧地利時,俄國人因斷定自己還不能冒戰争之險,決定退卻讓步。
然而,這種結果在1914年不可能再發生。
因為俄國這時的勢力比1908年時更強大。
它已從1904-1905年的遠東失敗中恢複過來。
這時,俄國還得到了法國的有力支持;而這是它在1908年時所沒有的,那時法國并不熱心挑一起波斯尼亞的争端。
因此,德國人以為薩拉熱窩的危機隻會局限于某一地區,這顯然失算了,其實,大變動時期已經來臨。
7月23日,奧地利向塞爾維亞提出了條件苛刻的最後通牒,要求塞爾維亞對事件進行解釋和道歉,禁止反奧刊物,鎮壓反奧組織,與奧地利官員一起共同追究罪犯的責任,并對策劃該事件的同謀提出起訴。
塞爾維亞7月25日的答複初看起來好象是要調解,但實際上卻受着種種條件限制。
是推诿,無法令人滿意。
奧地利立刻斷絕了同塞爾維亞的外交關系,并于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俄國為了報複,于7月30日命令全國總動員。
第二天,德國向俄國發出了為期12個小時的最後通碟,要求停止總動員。
德國沒有得到答複,便于8月1日向俄國宣戰,并于8月3日向俄國的同盟國法國宣戰。
就在同一天,德國入侵比利時,開始了實際的戰争行動。
這一侵略為英國在8月生日對德宣戰提一供了一個很好的借口。
這樣,歐洲各強國在薩拉熱窩謀殺事件才過去5個星期時就已開始互相進攻。
三、戰争的歐洲階段:1914-1917年 1914年:西線的消耗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從興高采烈的群衆和開拔的士兵高唱《馬賽曲》、《在故鄉》或《蒂珀雷裡》等歌曲開始的。
交戰雙方的軍列上都用粉筆寫着"聖誕節回家"的題詞。
所有的民族都滿懷信心地期待着一場短暫而又勝利的戰争。
但是,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卷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争折磨之中,在這場戰争中損失的财富和傷亡的人數是前所未有的。
這場戰争同樣摧毀了社會制度和政治結構。
7月30日,沙皇簽署全國總動員令時,他向大臣們說:"想一想你們要我承擔的責任吧!想一想千千萬萬個被派去送死的人吧!"當時,他幾乎沒有認識到他正在簽署數百萬人而不是數千人的死亡通知書,其中還包括他的家族和王朝的死亡通知書。
傳統戰略的失敗可解釋破壞歐洲文明的流血的僵持局面。
為防止鄰國侵略或鄰國間的聯合,歐洲各國軍隊的參謀部好幾年裡一直在一精一心備戰。
德國人早在1905年時就有了由其參謀總長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伯爵制定的一項計劃。
這項"施利芬計劃"要求先對法國發動迅速的、勢不可擋的進攻,然後進攻東線上緩慢移動的俄國人。
德軍主力應集中在西線北段,準備迅猛地席卷出利時和盧森堡,以便将法軍殲滅在巴黎以東地區,從而在30天内結束戰争。
8月4日,這一計劃開始實施;當時,雖然德國是比利時中立的保證國,其軍隊卻越過了比利時邊境。
其時,法國人也對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發動了進攻,決心在德國人攻取巴黎之前到達柏林。
但是,法國人因損失慘重而被迫停止前進,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配備足夠的機槍;機槍在這場戰争中報快證明了它們的效力。
與此同時,德國人正按計劃穿過比利時,進入法國北部。
他們到達馬恩河。
到9月2日時已來到離巴黎隻有25哩的尚蒂伊。
這時,形勢出乎意料地開始倒轉。
由于德軍司令部未能使快速前進的諸部隊的行動協調一緻,第一集一團一軍和第二集一團一軍之間形成了30哩長的間隔。
法國飛機偵察到這一缺口,霞飛将軍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
他把軍隊從阿爾薩斯-洛林戰區和這時仍保持中立的意大利邊境調了上來,猛攻德軍的這一薄弱點。
由于德國兵力比對方少四分之一,又被長時間的行軍弄得筋疲力盡,他們隻得退到埃納河這一天然防線的邊上。
而對方軍隊這時卻開始了一系列向側翼和後翼的迂回運動;隻是當戰線從佛蘭德海岸擴大到瑞士邊界時,這種行動才告結束。
在以後三年中,盡避雙方動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發動攻勢,但在這條戰線上任何一方的移動都未超過10哩。
造成這一流血的僵持局面的原因是:防禦一性一武器從戰争一開始起就優于進攻一性一武器。
傳統的進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護下發起沖鋒。
但是,這在深壕溝、鐵絲網、巧布的地雷和機槍掩體相結合的防禦設施面前卻完全無效。
因而,前四個月中西線的傷亡人數為:德國70萬人,法國85萬人,英國9萬人。
與各總參謀部的計劃相反,西線的戰鬥這時變成了陣地戰和消耗戰。
在俄國戰線和巴爾幹戰線,情況并非如此;那裡向于彼此相隔報遠,又缺乏運輸工具,必需采取運動戰。
為了減輕西線上法國人的壓力,俄國人一開始就以驚人的速度和強有力的攻勢攻入東普魯土。
這一戰略很奏效,因為德國人從比利時調集了四個師去支援東線。
他們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已通過徹底擊潰進入東普魯士的兩支俄國軍隊而解決了問題。
德軍指揮官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