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乎文若--周澤雄

關燈
敗袁紹。

     荀彧除了出衆的管理才能,卓越的大局觀,在識拔人才上,也顯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

    曹操手下不少著名謀士,都由荀彧舉薦而來,包括郭嘉、鐘繇、司馬懿。

    荀彧賴以威服衆人的,還有自己風高節亮的道德風範。

    他為人謙和,"折節下士,"居高不傲,為官不貪,一心為公,散盡家财。

    不僅曹操對他充滿敬仰,同事下僚也多對他崇敬有加。

    後來曾被曹丕稱頌為"一代偉人"的著名謀士鐘繇,對荀彧就佩服得五體投地,稱他為顔淵再生,所謂"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

    司馬懿更不避美言地認為:無論在書籍中還是自己"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摘引曹操緻荀彧的書信,我以為是頗有興味的。

    曹操賞罰分明,極少貪功,戰事一了,常會在慶功宴上作一番點評,将分屬于各位謀士武将的功勞,一一指出,此乃"蕩寇将軍張遼之功也","此乃賈诩之功也","此乃鐘繇之功也",不一而足。

    下面這段話,最能概括曹操對荀彧的評價:"侍中守尚書令荀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

    臣自始與舉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

    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

    ……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荀彧的功績既如此遠超群英,曹操也許竟覺得自己不配加以封賞,所以往往通過向皇帝請示的方式,再以皇帝的名義予以頒賞。

    曹操親自執筆,寫了一封又一封《請封荀彧表》文。

    由于荀彧"謀殊功異,臣所不及",曹操又總覺得"前所賞錄,未副彧巍巍之勳",隔不多久又會要求皇帝重新"評議",增加賞賜。

    每當荀彧有所推辭,曹操必寫信勸慰,言詞懇切至極。

    由于荀彧每次必推辭三次以上,所以曹操的勸慰信也就一封沒少寫。

    信中曹操常不憚煩瑣,一件又一件地将荀彧的功勞細細羅列。

    "你為我貢獻的謀略何止百數,而我隻不過對皇上提了其中區區兩件,你都要向古人學風格,一味拒絕,你不是存心要我難堪嗎?'竊人之财,猶謂之盜',更何況剽竊他人的奇謀呢?請先生千萬不要再推辭,不然,曹某真成小人了。

    "拒絕封賞,在中國古代(部分也包括現代)常常是一種儀式化的行為,當不得真。

    但荀彧大概是一個例外,當曹操欲表封荀彧為三公時,荀彧直到第十次拒絕,才使曹操不再堅持。

     沒法讀到荀彧緻曹操的信,頗讓人遺憾。

    臨死前,據說荀彧将自己的所有書簡均付之一炬,"奇策密謀"遂"不得盡聞也",我相信這也是中國謀略文化的一大損失。

    荀彧似乎是在一種極為壓抑、苦悶的心情下,郁郁而終的。

    當時曹操權力鼎盛,睥睨四方,"固一世之雄也,"在謀士董昭的建議下,遂萌生了"進爵國公"的想法。

    所有人都認為曹操"九錫備物"乃當之無愧之事,隻有荀彧堅決反對。

    荀彧正确地預見到,随着曹操進封為魏公,漢朝必然會被曹家終結。

    這是荀彧最不想看到的一幕,雖然他也清楚地知道,若曹操位列九五之尊,他就将以留侯張良"開國元勳"般的造型長留青史。

     荀彧真會是曹操殺死的嗎?有一種來源可疑的傳說:曹操曾托人送給荀彧一隻食品盒,打開後空無一物,荀彧立刻明白了對方的用意,遂服毒自盡。

    當然權威的說法(陳壽)也頗為籠統含混,說荀彧五十歲時"以憂薨",時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荀彧當時的憂容憂貌我們無法揣知,相反,他的笑容我們倒見到一回。

    在征讨孫權之時,曹操向漢獻帝請求,讓荀彧參與勞軍。

    在魏文帝曹丕後來的追憶中,路上他曾與尚書令荀彧談書論劍,由于曹丕不斷地誇耀自己的射術和摔跤術,把荀彧逗樂了。

    ──不久,也許三天,也許十天,荀彧神秘去世。

     一年前,即建安十五年末,曹操寫過一篇自傳體文字《讓縣自明本志令》。

    讨論它不是本章的義務,但這裡有必要指出一點,曹操的自傳裡不時流露出一種遭到他人冤曲的憤懑,反複強調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評價。

    由于此前曹操對荀彧的态度堪為楷模,他甚至将兩人之間的上下級關系謙稱為同事關系,對荀彧的擡舉、揄揚可謂不遺餘力。

    作為投桃報李,曹操難免會想,荀君你身為尚書令,卻不思有所報答,是否也有點不夠意思?我們知道,提議曹操為魏公,荀彧本該是最合适的人選,原輪不到董昭出面。

     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進封為魏公。

    曹操終究沒有用自己的強力廢除漢朝,終究沒有做過一天皇帝,隐隐中是否懾于荀君來自黃泉之下的逼視呢? 将曹操與荀彧的故事搬上舞台,我相信肯定會比《曹操與楊修》更耐人尋味一些。

     但這個故事是寫不了的,兩人機心博大,城府深沉,既彼此敬重,交互為用,又互相設防,大異其趣。

    一"破"字當頭,一"立"字為先,緻使朋友間的無上佳話,陡轉為君臣間的極端猜忌,遂使史籍中一時布滿無窮的嗟歎和疑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