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乎文若--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衛三縣仍然可以保全,其餘諸縣自将改弦易幟,不複為将軍所有了,到那時,将軍又何去何從呢?"這段被我精簡過的陳述,體現出一套完整的戰略方案。
曹操一一依法施為,不多久就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轉眼間已從當年處級地位的東郡太守,上升為俨然可與袁紹分庭抗禮的部長級軍事集團。
被曹操由衷地贊許為"略不世出"的荀彧,這時又以自己獨具的戰略眼光,向曹操奉獻了一個更加卓越的建議:打皇帝牌。
需要在這裡對皇帝補充幾句:苦命的東漢末代皇帝劉協,當時别說無人參拜朝觐,簡直就是無人問津。
波瀾壯闊的黃巾軍起義,本身雖以失敗告終,卻從根本上颠覆了漢家基業。
至少從董卓進駐長安開始,漢獻帝便基本上不再享有皇帝的威權,這以後不僅"禦座的高溫"日趨寒冷,流民乃至難民的滋味,皇帝倒沒少體驗。
他終于跌跌撞撞地來到了殘破的洛陽,靠一個名叫張楊的老臣子替他拾掇出一間屋子,皇帝才與其說有了一個臨朝視政的所在,不如說有了一塊遮風蔽雨的栖身之地。
皇帝周圍不斷有粗鄙的軍閥進進出出,他們中的每一個人,不管是李傕還是郭汜、楊奉還是韓暹,似乎都有着随意處置君王的能力。
"漢朝大勢已去",這成了當時不少人的共識,諸侯各懷異心,心存篡逆者(如袁術者流)甚至覺得把皇帝廢了都屬多此一舉。
然而漢朝三百多年的基業,本身就是一筆宏大的精神力量,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一個皇帝,不管多麼不成器,不管政權多麼飄搖,隻要一天不倒,其潛在的精神号召力,仍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與荀彧差不多同時看到皇帝還有廢物利用價值的,還有袁紹的著名謀士沮授。
隻是,觀察袁紹可笑的為人,我覺得簡直不妨歸納出一個"袁紹定律":一個建議,隻要同時具備遠大和切實可行的特點,便必不采納。
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
而當荀彧向曹操提出同樣的建議時,"徘徊蹊路側"的曹操可沒有絲毫猶豫,他立刻捷足先登,"先占要路津",在自己尚無暇從戰場上脫身之際,讓部将曹洪統率一支兵馬,急赴洛陽護駕。
說荀彧"打皇帝牌",荀君估計不會高興,因為他的本意并非将皇帝看成一副牌。
他确實從心底裡認為,曹操在道義上也應該維護漢室江山,他當年投奔曹操與此時勸曹操迎奉天子,思維上本是一脈相連的。
隻是,由于這一建議本身也極具謀略價值,再聯系曹操本人日後對待皇帝的态度,我們才感覺出其中"打牌"的意味。
即使僅從謀略的角度考察,"挾天子以令諸侯"幾乎也算得曹操平生最重要的決定。
他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的東讨西伐,南征北戰從此也有了一個令人生畏的借口。
當反抗曹操常被等同于對抗朝廷時,泛泛諸侯常會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涼意。
曹操是打皇帝牌的高手,當他需要暫時安撫某人,使自己不至于在出軍時遭到背後偷襲,他一般隻需假借皇帝名義,分封他一個官銜就能把對手穩住。
皇帝"當其無,有有之用",自此以後,曹操的用兵便愈加遊刃有餘了。
起初,袁紹大軍向曹操開拔過來時,考慮到雙方實力上的巨大差距,曹操一度顯得信心不足。
據說郭嘉曾慷慨陳辭,向曹操提出了"公有十勝,紹有十敗"。
在上一章裡,我曾提到這段長篇大論不僅内在邏輯性不強,有錢锺書先生曾指摘過的"詞肥義瘠"之弊,也不符合郭奉孝以直覺見長的思維風格。
我認為這樣的話出自荀彧倒是比較容易解釋的,何況,史料裡也确有記載。
當然不是大而無當的"十勝十敗",而是更具針對性的"四勝四敗"(分别為"度勝、謀勝、武勝和德勝")。
由于荀彧在袁府多年,親兄弟也在袁紹處效力,所以他對袁紹及其手下衆謀士武将的判斷,甚至較郭嘉更準确,更神奇。
在與"臭嘴"孔融的一次辯論中,荀彧不僅一一指出了袁紹手下衆人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局限,更對他們日後的結局──應該說下場──做了精準的預言。
唉,"盡信書不如無書,"若我們相信陳壽的記述,則荀彧在這裡簡直顯示出一種超級巫師的才能:所有經他評點過的人物,一個也沒有擺脫他預先為之設計的結局。
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已有半年,曹軍糧草堪堪不濟,形勢日見危急,曹操不免有些膽怯。
曹操每當心緒不甯,計策未定之時,便有給荀彧寫信的習慣。
遠在許昌的荀彧見曹操信中流露出回軍退守的意思,火速修書一封,遣快馬送與曹操,竭力表示反對。
因自己不在前線,不谙具體地勢,所以荀彧的回信中并無一計一策,但他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時機。
荀彧堅信,目前正值曹袁實力消長的關鍵時刻,雙方都有困難,隻要堅持,再堅持十天半月,必然會出現決定全局的可貴戰機。
實力對比已不重要了,現在是雙方主帥比拚智力的重要關頭,智高一籌者,有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曹操再次聽從了這位奇佐,不多久,他就覓得了稍縱即逝的戰機,一舉擊
曹操一一依法施為,不多久就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轉眼間已從當年處級地位的東郡太守,上升為俨然可與袁紹分庭抗禮的部長級軍事集團。
被曹操由衷地贊許為"略不世出"的荀彧,這時又以自己獨具的戰略眼光,向曹操奉獻了一個更加卓越的建議:打皇帝牌。
需要在這裡對皇帝補充幾句:苦命的東漢末代皇帝劉協,當時别說無人參拜朝觐,簡直就是無人問津。
波瀾壯闊的黃巾軍起義,本身雖以失敗告終,卻從根本上颠覆了漢家基業。
至少從董卓進駐長安開始,漢獻帝便基本上不再享有皇帝的威權,這以後不僅"禦座的高溫"日趨寒冷,流民乃至難民的滋味,皇帝倒沒少體驗。
他終于跌跌撞撞地來到了殘破的洛陽,靠一個名叫張楊的老臣子替他拾掇出一間屋子,皇帝才與其說有了一個臨朝視政的所在,不如說有了一塊遮風蔽雨的栖身之地。
皇帝周圍不斷有粗鄙的軍閥進進出出,他們中的每一個人,不管是李傕還是郭汜、楊奉還是韓暹,似乎都有着随意處置君王的能力。
"漢朝大勢已去",這成了當時不少人的共識,諸侯各懷異心,心存篡逆者(如袁術者流)甚至覺得把皇帝廢了都屬多此一舉。
然而漢朝三百多年的基業,本身就是一筆宏大的精神力量,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一個皇帝,不管多麼不成器,不管政權多麼飄搖,隻要一天不倒,其潛在的精神号召力,仍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與荀彧差不多同時看到皇帝還有廢物利用價值的,還有袁紹的著名謀士沮授。
隻是,觀察袁紹可笑的為人,我覺得簡直不妨歸納出一個"袁紹定律":一個建議,隻要同時具備遠大和切實可行的特點,便必不采納。
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
而當荀彧向曹操提出同樣的建議時,"徘徊蹊路側"的曹操可沒有絲毫猶豫,他立刻捷足先登,"先占要路津",在自己尚無暇從戰場上脫身之際,讓部将曹洪統率一支兵馬,急赴洛陽護駕。
說荀彧"打皇帝牌",荀君估計不會高興,因為他的本意并非将皇帝看成一副牌。
他确實從心底裡認為,曹操在道義上也應該維護漢室江山,他當年投奔曹操與此時勸曹操迎奉天子,思維上本是一脈相連的。
隻是,由于這一建議本身也極具謀略價值,再聯系曹操本人日後對待皇帝的态度,我們才感覺出其中"打牌"的意味。
即使僅從謀略的角度考察,"挾天子以令諸侯"幾乎也算得曹操平生最重要的決定。
他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的東讨西伐,南征北戰從此也有了一個令人生畏的借口。
當反抗曹操常被等同于對抗朝廷時,泛泛諸侯常會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涼意。
曹操是打皇帝牌的高手,當他需要暫時安撫某人,使自己不至于在出軍時遭到背後偷襲,他一般隻需假借皇帝名義,分封他一個官銜就能把對手穩住。
皇帝"當其無,有有之用",自此以後,曹操的用兵便愈加遊刃有餘了。
起初,袁紹大軍向曹操開拔過來時,考慮到雙方實力上的巨大差距,曹操一度顯得信心不足。
據說郭嘉曾慷慨陳辭,向曹操提出了"公有十勝,紹有十敗"。
在上一章裡,我曾提到這段長篇大論不僅内在邏輯性不強,有錢锺書先生曾指摘過的"詞肥義瘠"之弊,也不符合郭奉孝以直覺見長的思維風格。
我認為這樣的話出自荀彧倒是比較容易解釋的,何況,史料裡也确有記載。
當然不是大而無當的"十勝十敗",而是更具針對性的"四勝四敗"(分别為"度勝、謀勝、武勝和德勝")。
由于荀彧在袁府多年,親兄弟也在袁紹處效力,所以他對袁紹及其手下衆謀士武将的判斷,甚至較郭嘉更準确,更神奇。
在與"臭嘴"孔融的一次辯論中,荀彧不僅一一指出了袁紹手下衆人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局限,更對他們日後的結局──應該說下場──做了精準的預言。
唉,"盡信書不如無書,"若我們相信陳壽的記述,則荀彧在這裡簡直顯示出一種超級巫師的才能:所有經他評點過的人物,一個也沒有擺脫他預先為之設計的結局。
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已有半年,曹軍糧草堪堪不濟,形勢日見危急,曹操不免有些膽怯。
曹操每當心緒不甯,計策未定之時,便有給荀彧寫信的習慣。
遠在許昌的荀彧見曹操信中流露出回軍退守的意思,火速修書一封,遣快馬送與曹操,竭力表示反對。
因自己不在前線,不谙具體地勢,所以荀彧的回信中并無一計一策,但他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時機。
荀彧堅信,目前正值曹袁實力消長的關鍵時刻,雙方都有困難,隻要堅持,再堅持十天半月,必然會出現決定全局的可貴戰機。
實力對比已不重要了,現在是雙方主帥比拚智力的重要關頭,智高一籌者,有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曹操再次聽從了這位奇佐,不多久,他就覓得了稍縱即逝的戰機,一舉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