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
關燈
小
中
大
心該有多麼自豪啊!後來關羽圍困曹仁,曹操親自點将,讓于禁出馬時,曹操幾乎沒有懷疑于禁戰勝關羽的能力,更談不上懷疑于禁的忠誠。
那是一個夏天,1998年夏天在中國長江爆發的那場全流域的特大洪水,看來在那一年也有所發作。
在不期而遇的滔滔洪水面前,于禁突然喪失了一個戰将的鬥志,也完全沒有當年周亞夫般的治軍才能,他的兵力不在關羽之下,卻刹那間以洪水潰散之勢土崩瓦解,他自己也向倨傲的關羽屈下膝來。
孫權襲殺關羽之後,于禁作為關羽的俘虜同時獲救。
為了讨好曹魏,孫權曾給予于禁極高的禮遇,讓他在路上與自己并駕齊驅,立刻就有唾沫和惡語撲向他的面門:"無恥的敗将,你也配和我們主公站在一起。
"于禁回到魏國時,已完全判若兩人,面容枯槁,神情頹敗。
魏文帝曹丕表面上安撫他幾句,私下裡卻虐待狂十足地派人在陵堂裡畫上一組壁畫,将關羽連勝、龐德憤怒、于禁投降的場面,一一再現,然後安排于禁前去參觀。
無盡的羞愧,不出幾天,就把于禁折磨至死。
個人早晚行迹的判若兩端,雖然永遠能引起世人的好奇,但作為一種生命形态卻未必是反常的,比如我們在本世紀的中國,就可以不加思索地舉出汪精衛、周作人和林彪的例子。
三國名将中死得最可笑、最名不符實的,莫過于顔良、文醜。
兩人此前曾被袁紹爆炒得仿佛當世一等一的高手,結果,顔良生命的全部價值,似乎僅僅為了完成對關羽的烘托;文醜則更醜得丢人現眼,羅貫中曾在小說中将文醜處理成死于關羽青龍刀下。
從小說的立場而言,這一兩面讨好的筆法當然無可非議:既加強了關羽的神勇,又使文醜死得合乎身份,但事實上,文醜之死不僅與關羽無關,也與大破文醜軍的徐晃無關,他很可能死在雜七雜八的亂軍刀下。
三國諸侯中,死得最慘烈的,無疑屬公孫瓒(詳《玄而又玄的英雄》),死得最荒誕的,自非袁術莫屬。
想袁術當年為避開董卓的鋒芒,差不多與袁紹、曹操同時逃離長安,路經南陽時,正逢上長沙太守孫堅誅殺了當地太守張咨,袁術遂坐享其成,将一座有着數百萬人口的郡縣據為己有。
"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社會優勢,想來在其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這一番基業袁術既得來全不費功夫,自然也就想入非非起來。
孫堅攻占洛陽後曾獲得一塊傳國玺,袁術不擇手段地弄到手中之後,便更開始盤算起天命來。
戰場上的袁術幾乎是屢戰屢敗的,但他本錢雄厚,輸得起,即使兵士們一個個嗷嗷待哺,他照樣異想天開地要做皇帝。
袁術死前,正逢酷暑,這具剛剛學會用"朕"開口講話的行屍,突然回光返照地來了點食欲,遂請下人到廚房裡給他弄點甜食來。
廚房裡除了所剩無幾的一些麥屑,哪裡還有别的東西可供充饑。
"朕應該落得這個下場嗎?"袁術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氣力,向老天爺掙紮出這一聲天問,随即癱伏在床的一側,毒如蛇蠍的血,流滿一地。
鄧艾與鐘會,兩人是在自己的事業達到巅峰之時,戛然而止的。
鄧艾,這位古今第一口吃名将兼水利專家,很可能是被鐘會陷害而死。
觀察鄧艾的為人,應無叛國之心,他隻是過于想仿效古時名将所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在處理蜀國投降事宜上顯得有點自說自話,放言無羁,才被押赴回朝受審,不幸半道上遭到一個部下截殺。
而鐘會,這位當年在嵇康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的半拉子文士,屬于那種雖值得讓人重視但又始終有人比他更值得重視的可憐蟲,他當然也有一些上不了台面的絕活:因家學淵源,他從父親鐘繇處學得一手好書法,但沒把它用在正道上,模仿他人筆迹倒非常來得。
由于他距真正的天才永遠缺一口真氣,便會在心裡生成極大的惡氣怨氣,嫉妒也就随之擴散開來。
鐘會當年既會進讒言謀害嵇康,此時再進一詞,将唯一的勁敵鄧艾暗算了,也就不值得驚訝,何況,他恰可因"世無雄才"之故而一舉豎子成名。
他拒絕班師回朝了,腦子裡想着"頂不濟也能做一個劉備",便在蜀漢的首府成都安營紮寨了。
結果,他因确鑿無疑的叛亂罪,遭到了比鄧艾更慘的結局。
不管怎麼說,當這兩個重新整理舊山河的大将相繼死于非命,三國故事也就可以結束了。
那是一個夏天,1998年夏天在中國長江爆發的那場全流域的特大洪水,看來在那一年也有所發作。
在不期而遇的滔滔洪水面前,于禁突然喪失了一個戰将的鬥志,也完全沒有當年周亞夫般的治軍才能,他的兵力不在關羽之下,卻刹那間以洪水潰散之勢土崩瓦解,他自己也向倨傲的關羽屈下膝來。
孫權襲殺關羽之後,于禁作為關羽的俘虜同時獲救。
為了讨好曹魏,孫權曾給予于禁極高的禮遇,讓他在路上與自己并駕齊驅,立刻就有唾沫和惡語撲向他的面門:"無恥的敗将,你也配和我們主公站在一起。
"于禁回到魏國時,已完全判若兩人,面容枯槁,神情頹敗。
魏文帝曹丕表面上安撫他幾句,私下裡卻虐待狂十足地派人在陵堂裡畫上一組壁畫,将關羽連勝、龐德憤怒、于禁投降的場面,一一再現,然後安排于禁前去參觀。
無盡的羞愧,不出幾天,就把于禁折磨至死。
個人早晚行迹的判若兩端,雖然永遠能引起世人的好奇,但作為一種生命形态卻未必是反常的,比如我們在本世紀的中國,就可以不加思索地舉出汪精衛、周作人和林彪的例子。
三國名将中死得最可笑、最名不符實的,莫過于顔良、文醜。
兩人此前曾被袁紹爆炒得仿佛當世一等一的高手,結果,顔良生命的全部價值,似乎僅僅為了完成對關羽的烘托;文醜則更醜得丢人現眼,羅貫中曾在小說中将文醜處理成死于關羽青龍刀下。
從小說的立場而言,這一兩面讨好的筆法當然無可非議:既加強了關羽的神勇,又使文醜死得合乎身份,但事實上,文醜之死不僅與關羽無關,也與大破文醜軍的徐晃無關,他很可能死在雜七雜八的亂軍刀下。
三國諸侯中,死得最慘烈的,無疑屬公孫瓒(詳《玄而又玄的英雄》),死得最荒誕的,自非袁術莫屬。
想袁術當年為避開董卓的鋒芒,差不多與袁紹、曹操同時逃離長安,路經南陽時,正逢上長沙太守孫堅誅殺了當地太守張咨,袁術遂坐享其成,将一座有着數百萬人口的郡縣據為己有。
"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社會優勢,想來在其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這一番基業袁術既得來全不費功夫,自然也就想入非非起來。
孫堅攻占洛陽後曾獲得一塊傳國玺,袁術不擇手段地弄到手中之後,便更開始盤算起天命來。
戰場上的袁術幾乎是屢戰屢敗的,但他本錢雄厚,輸得起,即使兵士們一個個嗷嗷待哺,他照樣異想天開地要做皇帝。
袁術死前,正逢酷暑,這具剛剛學會用"朕"開口講話的行屍,突然回光返照地來了點食欲,遂請下人到廚房裡給他弄點甜食來。
廚房裡除了所剩無幾的一些麥屑,哪裡還有别的東西可供充饑。
"朕應該落得這個下場嗎?"袁術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氣力,向老天爺掙紮出這一聲天問,随即癱伏在床的一側,毒如蛇蠍的血,流滿一地。
鄧艾與鐘會,兩人是在自己的事業達到巅峰之時,戛然而止的。
鄧艾,這位古今第一口吃名将兼水利專家,很可能是被鐘會陷害而死。
觀察鄧艾的為人,應無叛國之心,他隻是過于想仿效古時名将所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在處理蜀國投降事宜上顯得有點自說自話,放言無羁,才被押赴回朝受審,不幸半道上遭到一個部下截殺。
而鐘會,這位當年在嵇康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的半拉子文士,屬于那種雖值得讓人重視但又始終有人比他更值得重視的可憐蟲,他當然也有一些上不了台面的絕活:因家學淵源,他從父親鐘繇處學得一手好書法,但沒把它用在正道上,模仿他人筆迹倒非常來得。
由于他距真正的天才永遠缺一口真氣,便會在心裡生成極大的惡氣怨氣,嫉妒也就随之擴散開來。
鐘會當年既會進讒言謀害嵇康,此時再進一詞,将唯一的勁敵鄧艾暗算了,也就不值得驚訝,何況,他恰可因"世無雄才"之故而一舉豎子成名。
他拒絕班師回朝了,腦子裡想着"頂不濟也能做一個劉備",便在蜀漢的首府成都安營紮寨了。
結果,他因确鑿無疑的叛亂罪,遭到了比鄧艾更慘的結局。
不管怎麼說,當這兩個重新整理舊山河的大将相繼死于非命,三國故事也就可以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