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
關燈
小
中
大
立,地形複雜,一味追擊,必有兇險"。
然而軍令如山,司馬懿怪臉一翻,張郃隻能知難而上,結果,諸葛亮預先埋伏在山上的蜀兵,正好亂箭齊發(好像還是那種諸葛亮親自設計的十枝連發的強弩),張郃就地淪為一張活靶。
──據說,張郃隻是膝部中箭,膝部中箭怎麼會當場死去呢?這一縷小小的疑雲,并不能改變張郃屈死的命運。
若結合羅貫中的編派,蜀國名将魏延受到的冤曲,無甯遠較夏侯淵和張郃來得深重,其引人同情之處,因而也更強烈。
羅貫中不知從哪裡來的邪門靈感,竟然憑空對這位忠心耿耿于蜀漢的将領,外科手術般地造作出腦後一段"反骨"來。
作為當年被劉備親手提拔上來的牙門将,魏延很快就證明自己的才能。
隻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長,我們由此發現,就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在隴西拉鋸般交戰之際,兩人手下同時都有一位出色的将軍,同時在體味着某種壯志不得伸的生命狀态。
張郃好在還有一個街亭大捷可供誇口,同樣渴望建立戰功的魏延,則幾乎從諸葛亮手上領不到一點真正的機會。
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領一支萬人大軍,像當年韓信那樣,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合,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絕。
于是,就在張郃私下裡抱怨司馬懿怕諸葛亮的同時,魏延也牢騷滿腹地認為"諸葛亮膽小",使自己奇志難酬。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曾有過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使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将長安并入蜀地。
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将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着與魏文帝曹丕的關系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
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五千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
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
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
這樣,鹹陽以西可一舉而定。
"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确的。
考慮到後來蜀國滅于魏國之手,乃是由于魏國大将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諸葛亮對魏延提議的否決,便隻能讓我們深感遺憾了。
能與諸葛亮共事,即使對所有人都是無比榮幸的奇遇,對魏延則實在是宿命的打擊。
劉備信任魏延而警惕馬谡,諸葛亮信任馬谡而防範魏延,由此亦可見兩人識拔人才上的優劣。
魏延是心比天高的,當年劉備任命他為漢中太守重任時,魏延曾以氣貫長虹的口氣對劉備拍胸脯擔保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想到蜀國賴以威世的五虎将除趙雲外差不多同時辭世,在諸葛亮時期除降将姜維外幾乎也沒有出過優秀的将才,生性本就孤傲的魏延,也就更有理由白眼向天,冷眼瞧人。
諸葛亮的死,在魏延看來不啻為一次天降機遇,他正可借此施展抱負,大展雄才。
"什麼?僅僅因為一人去世,就要改變國家大事?丞相去世,不還有我魏延在嗎?"由于諸葛亮臨終托付之人楊儀乃是魏延的死對頭,讓剛剛在諸葛亮手下熬出頭的魏延反而受自己瞧不起的楊儀管教,他可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魏延決定單獨行動了。
投降魏國?不,他正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蜀國父老:誰才是真正能勝利北伐的人。
兩個小人(楊儀和費祎)與一介武将(馬岱)合謀,再加上士兵大量開小差,終于把魏延暗算了。
若天命安排魏延在曹操手下,他會殺出一片怎樣的沙場景觀呢?我固知曆史容不得假設,想想而已。
大将于禁,其英雄末路的心态,可悲又複可憐。
他是被曹操一手提拔上來的,曾與張遼、徐晃、張郃等人齊名,并稱為曹營名将。
當年何其擅長治兵,可說有周亞夫之風。
一次,為了嚴肅軍紀,當曹操手下歸夏侯惇調度的"青州兵"趁着戰亂間隙胡作非為,對百姓肆意劫掠時,他不顧夏侯惇在曹營中的特殊地位,毅然驅軍上前,予以就地正法。
"于禁謀反了",所有人都在如此傳言,不明就裡的曹操驚慌之下準備親自前來問罪,卻見于禁不慌不忙,先在外圍布置好防備敵人偷襲的陣勢,才來到曹操面前,從容解釋經過原委。
這一刻,曹操為手下有這樣的将領,内
然而軍令如山,司馬懿怪臉一翻,張郃隻能知難而上,結果,諸葛亮預先埋伏在山上的蜀兵,正好亂箭齊發(好像還是那種諸葛亮親自設計的十枝連發的強弩),張郃就地淪為一張活靶。
──據說,張郃隻是膝部中箭,膝部中箭怎麼會當場死去呢?這一縷小小的疑雲,并不能改變張郃屈死的命運。
若結合羅貫中的編派,蜀國名将魏延受到的冤曲,無甯遠較夏侯淵和張郃來得深重,其引人同情之處,因而也更強烈。
羅貫中不知從哪裡來的邪門靈感,竟然憑空對這位忠心耿耿于蜀漢的将領,外科手術般地造作出腦後一段"反骨"來。
作為當年被劉備親手提拔上來的牙門将,魏延很快就證明自己的才能。
隻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長,我們由此發現,就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在隴西拉鋸般交戰之際,兩人手下同時都有一位出色的将軍,同時在體味着某種壯志不得伸的生命狀态。
張郃好在還有一個街亭大捷可供誇口,同樣渴望建立戰功的魏延,則幾乎從諸葛亮手上領不到一點真正的機會。
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領一支萬人大軍,像當年韓信那樣,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合,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絕。
于是,就在張郃私下裡抱怨司馬懿怕諸葛亮的同時,魏延也牢騷滿腹地認為"諸葛亮膽小",使自己奇志難酬。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曾有過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使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将長安并入蜀地。
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将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着與魏文帝曹丕的關系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
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五千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
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
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
這樣,鹹陽以西可一舉而定。
"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确的。
考慮到後來蜀國滅于魏國之手,乃是由于魏國大将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諸葛亮對魏延提議的否決,便隻能讓我們深感遺憾了。
能與諸葛亮共事,即使對所有人都是無比榮幸的奇遇,對魏延則實在是宿命的打擊。
劉備信任魏延而警惕馬谡,諸葛亮信任馬谡而防範魏延,由此亦可見兩人識拔人才上的優劣。
魏延是心比天高的,當年劉備任命他為漢中太守重任時,魏延曾以氣貫長虹的口氣對劉備拍胸脯擔保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想到蜀國賴以威世的五虎将除趙雲外差不多同時辭世,在諸葛亮時期除降将姜維外幾乎也沒有出過優秀的将才,生性本就孤傲的魏延,也就更有理由白眼向天,冷眼瞧人。
諸葛亮的死,在魏延看來不啻為一次天降機遇,他正可借此施展抱負,大展雄才。
"什麼?僅僅因為一人去世,就要改變國家大事?丞相去世,不還有我魏延在嗎?"由于諸葛亮臨終托付之人楊儀乃是魏延的死對頭,讓剛剛在諸葛亮手下熬出頭的魏延反而受自己瞧不起的楊儀管教,他可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魏延決定單獨行動了。
投降魏國?不,他正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蜀國父老:誰才是真正能勝利北伐的人。
兩個小人(楊儀和費祎)與一介武将(馬岱)合謀,再加上士兵大量開小差,終于把魏延暗算了。
若天命安排魏延在曹操手下,他會殺出一片怎樣的沙場景觀呢?我固知曆史容不得假設,想想而已。
大将于禁,其英雄末路的心态,可悲又複可憐。
他是被曹操一手提拔上來的,曾與張遼、徐晃、張郃等人齊名,并稱為曹營名将。
當年何其擅長治兵,可說有周亞夫之風。
一次,為了嚴肅軍紀,當曹操手下歸夏侯惇調度的"青州兵"趁着戰亂間隙胡作非為,對百姓肆意劫掠時,他不顧夏侯惇在曹營中的特殊地位,毅然驅軍上前,予以就地正法。
"于禁謀反了",所有人都在如此傳言,不明就裡的曹操驚慌之下準備親自前來問罪,卻見于禁不慌不忙,先在外圍布置好防備敵人偷襲的陣勢,才來到曹操面前,從容解釋經過原委。
這一刻,曹操為手下有這樣的将領,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