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
關燈
小
中
大
然手下兵士衆多,但孫堅體内無疑充盈着一股獨行俠的血液,相信生命來自神授(孫堅的出身,也曾被人附會出一段"山海經"來),所以他竟然匹馬孤劍地追殺強敵,終于在一個無名山腳,寂寂慘死,"誰知霹靂火,落地竟無聲。
"孫策死時不僅更年輕,才二十六歲,死前的姿态也許比阿父還要矯健壯美。
曹操對他的稱呼是"獅兒",對他的評價是"難與争鋒"。
生活中的孫策除了可能比父親更具幽默感外(陳壽說他"好笑語"),在孤膽英雄氣上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他太年輕了,如此妙齡而竟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戰績,誰都不敢展望他的未來。
所以,天命适時地顯示出其揉乖違、和諧于一身的結果出來:孫策隻能和他父親一樣,接受橫死疆場的惡運。
兩人既然都是那麼無敵天下,無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遠遠射來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為怪了。
冤嗎?如果死亡能進入美學的範疇,則我們不妨從審美的角度,賞析吳山下的那兩具遺骸。
若論沙場冤死,曹操著名的"兄弟将"夏侯淵,大概算得一個。
死前他是曹操鎮守西北劉備防線的主将,探究他的死因,即使照《三國演義》中的說法,也不合理數。
和當年死在關公手下的顔良一樣,他也是在自己華麗的将軍麾蓋下,還未來得及問一聲"來将通名",就被一個白發老漢一刀斬落了人頭。
黃忠的馬是從山上直沖下來的,這符合事實(羅貫中寫關羽斬顔良時,也曾提到關羽的赤兔馬躍下土山,但不符合事實,關羽斬顔良,應在某個水邊渡口處)。
依夏侯淵當年在江湖上的名聲,突然見到一個犟倔的老頭沖下來叫陣,他顯然認為有必要了解一下對方姓甚名誰,以決定是親自出馬,還是讓手下一個尋常小校對付一番了事。
誰知道這老頭正窩着一口氣,直想着在劉備面前露一手,再加地形有利,老頭又确有兩下子,夏侯淵這便糊裡糊塗地送了命。
其實,夏侯淵更大的冤處還在死後:當劉備聽說黃忠陣斬對方主将時,竟沒有流露出起碼的高興,反而說了這樣一句話:"殺掉夏侯淵有什麼用,要殺就殺最厲害的。
"劉備指的是張郃,夏侯淵的部将。
──雖然當年譚鑫培可以把京劇《定軍山》唱得震天響,在當時,劉備并沒有太當一回事,黃忠因此得到的犒賞想必也不會很豐厚。
夏侯淵能不冤嗎? 那就順筆再說說張郃罷,一位不僅讓劉備忌憚,據說連諸葛亮都不得不小心提防的曹操名将,然而和夏侯淵一樣,冤将命運仍然罩上了他的将星。
熟悉"孔明揮淚斬馬谡"故事的讀者都知道,街亭之敗,雖可歸罪于馬谡用兵的可笑,但不也說明了張郃之善于用兵嗎?想到街亭之役乃是導緻諸葛亮出師不利的最大敗因,張郃便更值得我們另眼相看了。
張郃出道很早,最初也曾加入讨伐黃巾的戰團,幾番周折之後,投至袁紹帳下。
官渡之戰時,張郃也曾向袁紹提過若幹合理建議,不必說,"袁紹定律"決定了這些建議的結局。
張郃在袁紹大勢将去前的一刹那率軍投向曹操,給了袁紹更加緻命的一擊。
曹操顯然對張郃仰慕已久,他見了張将軍後的第一句話竟然是:"韓信歸漢了。
"想到韓信乃是時人公認的千秋名将典型,想到曹操并沒有盲目擡舉他人的習慣,這份評價便更見貴重。
然而,張郃并沒有像同屬降将出身的張遼、徐晃那樣經常獲得獨擋一面,自領一軍的機會,苦差使倒接受了不少。
在曹操行軍過程中,我發現張郃常常充當某種工兵營營長之類的角色,在前方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三國演義》的讀者知道曹操曾被馬超追得不可開交,幸虧神勇的許褚一面單臂劃船,一面舉起盾牌遮擋,才免于一死。
這位神勇的好漢其實不是許褚,正是張郃。
夏侯淵死後,為确保三軍不可一日無帥,張郃被手下民意選舉為夏侯淵的繼任者(這事後來得到了曹操的準許),但張郃任主帥的機會并不長,曹操死後,防備西川劉備的重任落到司馬懿身上,張郃再次成為司馬懿的副将。
諸葛亮忌憚張郃,難不成司馬懿對他也有所防備。
張郃之死,同樣冤曲莫名,因為他很可能是被司馬懿以"借刀殺人"術害死的。
戰場上張郃再次擊敗了諸葛亮,蜀軍隻能退卻。
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表示反對,理由是"諸葛亮極善用兵,雖然一時撤退,也會沿途布防。
且附近一帶山勢林
"孫策死時不僅更年輕,才二十六歲,死前的姿态也許比阿父還要矯健壯美。
曹操對他的稱呼是"獅兒",對他的評價是"難與争鋒"。
生活中的孫策除了可能比父親更具幽默感外(陳壽說他"好笑語"),在孤膽英雄氣上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他太年輕了,如此妙齡而竟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戰績,誰都不敢展望他的未來。
所以,天命适時地顯示出其揉乖違、和諧于一身的結果出來:孫策隻能和他父親一樣,接受橫死疆場的惡運。
兩人既然都是那麼無敵天下,無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遠遠射來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為怪了。
冤嗎?如果死亡能進入美學的範疇,則我們不妨從審美的角度,賞析吳山下的那兩具遺骸。
若論沙場冤死,曹操著名的"兄弟将"夏侯淵,大概算得一個。
死前他是曹操鎮守西北劉備防線的主将,探究他的死因,即使照《三國演義》中的說法,也不合理數。
和當年死在關公手下的顔良一樣,他也是在自己華麗的将軍麾蓋下,還未來得及問一聲"來将通名",就被一個白發老漢一刀斬落了人頭。
黃忠的馬是從山上直沖下來的,這符合事實(羅貫中寫關羽斬顔良時,也曾提到關羽的赤兔馬躍下土山,但不符合事實,關羽斬顔良,應在某個水邊渡口處)。
依夏侯淵當年在江湖上的名聲,突然見到一個犟倔的老頭沖下來叫陣,他顯然認為有必要了解一下對方姓甚名誰,以決定是親自出馬,還是讓手下一個尋常小校對付一番了事。
誰知道這老頭正窩着一口氣,直想着在劉備面前露一手,再加地形有利,老頭又确有兩下子,夏侯淵這便糊裡糊塗地送了命。
其實,夏侯淵更大的冤處還在死後:當劉備聽說黃忠陣斬對方主将時,竟沒有流露出起碼的高興,反而說了這樣一句話:"殺掉夏侯淵有什麼用,要殺就殺最厲害的。
"劉備指的是張郃,夏侯淵的部将。
──雖然當年譚鑫培可以把京劇《定軍山》唱得震天響,在當時,劉備并沒有太當一回事,黃忠因此得到的犒賞想必也不會很豐厚。
夏侯淵能不冤嗎? 那就順筆再說說張郃罷,一位不僅讓劉備忌憚,據說連諸葛亮都不得不小心提防的曹操名将,然而和夏侯淵一樣,冤将命運仍然罩上了他的将星。
熟悉"孔明揮淚斬馬谡"故事的讀者都知道,街亭之敗,雖可歸罪于馬谡用兵的可笑,但不也說明了張郃之善于用兵嗎?想到街亭之役乃是導緻諸葛亮出師不利的最大敗因,張郃便更值得我們另眼相看了。
張郃出道很早,最初也曾加入讨伐黃巾的戰團,幾番周折之後,投至袁紹帳下。
官渡之戰時,張郃也曾向袁紹提過若幹合理建議,不必說,"袁紹定律"決定了這些建議的結局。
張郃在袁紹大勢将去前的一刹那率軍投向曹操,給了袁紹更加緻命的一擊。
曹操顯然對張郃仰慕已久,他見了張将軍後的第一句話竟然是:"韓信歸漢了。
"想到韓信乃是時人公認的千秋名将典型,想到曹操并沒有盲目擡舉他人的習慣,這份評價便更見貴重。
然而,張郃并沒有像同屬降将出身的張遼、徐晃那樣經常獲得獨擋一面,自領一軍的機會,苦差使倒接受了不少。
在曹操行軍過程中,我發現張郃常常充當某種工兵營營長之類的角色,在前方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三國演義》的讀者知道曹操曾被馬超追得不可開交,幸虧神勇的許褚一面單臂劃船,一面舉起盾牌遮擋,才免于一死。
這位神勇的好漢其實不是許褚,正是張郃。
夏侯淵死後,為确保三軍不可一日無帥,張郃被手下民意選舉為夏侯淵的繼任者(這事後來得到了曹操的準許),但張郃任主帥的機會并不長,曹操死後,防備西川劉備的重任落到司馬懿身上,張郃再次成為司馬懿的副将。
諸葛亮忌憚張郃,難不成司馬懿對他也有所防備。
張郃之死,同樣冤曲莫名,因為他很可能是被司馬懿以"借刀殺人"術害死的。
戰場上張郃再次擊敗了諸葛亮,蜀軍隻能退卻。
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表示反對,理由是"諸葛亮極善用兵,雖然一時撤退,也會沿途布防。
且附近一帶山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