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

關燈
為千古惡人的形象,卻再也無法被曆史抹去,即使他曾成功地懲治了董卓。

    何況,用一種暴政替代另一種暴政,并不能使後人有所感謝,難怪羅貫中要這樣感歎:"當時諸葛隆中卧,安肯輕身事亂臣。

    "(按:這裡有一個無傷大雅的錯誤,王允殺蔡邕之時,諸葛亮年方三歲,所睡之處亦不在隆中,當然更談不上"輕身事亂臣"了)。

     沮授,姓氏已在字面上露出某種不祥,命運的淹蹇可悲,便多少得到了暗示。

    這個人讓我感興趣之處在于:以他出色的大局觀,他本來完全可以在三國這一片偉大的圍獵場上立下不朽聲名,結果,他卻選擇了一個注定無法讓他展現才華的主子,并誓死效忠,我說的是袁紹。

    作為三國時最能看破天下大勢的奇才之一,單純說計道謀,沮授完全不在荀彧、郭嘉之下,有人更将他置諸荀、郭二人之上,而直接與諸葛亮相提并論。

    我們發現,在袁紹邁向失敗的每一步之前,沮授都曾及時給出正确的建議,或表示反對,或另建良策。

    沮授曾建議袁紹将皇帝劫持在身邊,以便"挾天子以号令天下",袁紹不屑一顧;官渡之戰前沮授曾表示反對,希望袁紹能暫時休養生息,勵兵秣馬,等待一個更合适的機會,一舉擊敗曹操,執住天下之牛耳,急不可耐的袁紹仍然未予理睬;即使在官渡之戰進行正酣之際,袁紹也有很多獲勝的機會,沮授均曾一一看出,或者當面,或者以書牍的形式告知袁紹,袁紹竟以某種隻能理解為鬼魔附體的固執,一再擺手道:"非也非也,差矣差矣",終緻覆水難收…… 沮授官渡之戰前已被袁紹剝奪了大部分軍權(因為他反對戰争,懈怠軍心),袁紹戰敗後帶着親信随從八百人倉皇逃亡,把沮授棄置一邊,遂使沮授被曹操俘虜。

    總體上極為愛才的曹操,可說是給足了沮授面子,不僅上前親自為他松綁,延之上座,還當着衆人的面這樣評價道:"本初若聽從閣下的勸告,哪裡會有曹操的今天。

    有奇才輔佐卻不知如何重用,本初焉能不敗。

    "沮授應該知道這一事實:曹營中不乏因投降曹操而終于叱咤風雲、揚名立萬的例子,名将中就有張遼、徐晃、張郃,若沮授就此投降曹操,别說"不失封官加爵",從此獲得更大的成就威望,也完全有可能。

    然而沮授見到曹操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竟然都是:"我不向你投降。

    "沮授後來為曹操所殺,乃是因為他執意逃奔袁紹,結果被曹操手下抓住。

     僅據"士為知己者死"的理念,是無法解釋沮授行為的。

    沮授原在"幽滞之士"韓馥手下任事,當初袁紹脅迫韓馥交出冀州時,沮授就曾表示反對,舉出種種理由力勸與袁紹一戰,這至少說明沮授不屬于袁氏家族的"門生故吏"範疇。

    袁紹起先雖曾對沮授頗為信任,但最終的行為,應已可使沮授寒心了,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去投靠一個對自己背信棄義的舊主子呢?想到袁紹逃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田豐,沮授即使不為曹操擒殺,是否能在袁紹手中讨得活路,也大可懷疑。

     沮授大概是愛上袁紹了吧?中國古人曆來對"男風"設禁松弛,而相貌堂堂的袁紹,至少在儀表風度上,還是極具煽情性的。

     時值亂世,過于剛烈的性格,雖然有助于迅速建功立業,但命喪疆場,猝然橫死,往往也在所不免。

    所以中國古代有為之士,大抵屬太極高手,他們兼擅陰陽,總是奮發與韬晦結合,精進與隐忍互動,若單執其一,身為主将卻好勇輕身,雖可在曆史星空中劃過一道亮燦的星光,但星光過後,除了赢得後人幾下唏噓,并不能留下更多玩味的餘地。

    以是觀之,三國時代東吳那一對"上陣父子兵",便足稱典型。

    在董卓一章裡,我對孫堅銳不可當的骁勇本色,已略加點染。

    他的大兒子孫策(即"孫郎"),同樣令人聞名喪膽,當真乃将門虎子,一時無雙。

    三國鼎立之勢,就東吳一方面來說,其實早在曹、袁官渡之戰時,已然形成。

    東吳形勝,曆來屬天下名郡,然此前也曾兵戈交迸,自封為土皇帝的小毛賊也自不少。

    孫堅、孫策俱早早脫穎而出,八方邀擊,完全憑恃着自身獨具的沙場魅力,開創出一片壯麗的山河,供後來孫權穩穩經營。

    這一對父子的沙場名号一為"破虜",一為"讨逆",也名副其實得很。

     孫堅是在自己最具雄鷹姿态的時候,驟然殒落的,年僅三十七歲。

    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