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亂武--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次追擊,張繡大有斬獲,把曹操殺得潰不成軍。
不僅曹操對自己的失敗極為納悶,張繡回營後見到賈诩,恐怕也得把他好好地重新打量一番,以确定他是人是鬼。
就像華生醫生總要讓福爾摩斯解釋一下破案原因一樣,張繡此時最想做的,就是讓賈诩說個明白。
"這還不簡單,"賈诩擺了擺手,"曹公與将軍作戰,并沒有占絲毫下風,突然撤退,肯定是後方有事。
将軍不察,誤将曹公的主動退軍視為不敵,盲目進擊,必無勝算。
曹公用兵何等精明,必有精兵良将為之殿後,以防追軍。
待将軍敗走,曹公因急着趕路,不再設防,便會調整步伍,将後軍挪為前軍。
此時将軍縱用敗兵追擊,亦必能奏效。
"三國之所以多智,端賴賈诩者流出沒其中。
當曹操和袁紹兩大軍事集團紛紛剿除諸侯之後,世界雖然沒有變得安甯,局勢卻已明朗不少。
在曹、袁兩隻巨螯的鉗制下,暴露在外的張繡,勢必淪為甕中之鼈。
投靠袁紹還是曹操,就成了張繡迫在眉睫之事。
投靠袁紹的理由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則袁強曹弱,一則張繡于曹操有殺子之仇。
于是,當袁紹主動派使者前來招降時,張繡恨不得立刻跪下身來,唯袁紹之命是從。
誰知賈诩從幕後倏然閃身,以疾言厲色之态,對袁紹使者痛加訓斥:"替我謝謝袁本初的好意,再轉達這樣一句話:一個連自家兄弟袁術都不能相容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
張将軍敬謝不敏!"張繡大驚:"文和,你這不是把我往火坑裡推嗎?""不然",賈诩平靜地說:"投降曹操吧。
将軍雖與曹操有過節,但依我看來,曹操有雄傑之氣,肚量寬宏,肯定不會為難将軍。
再說,袁強曹弱,将軍這點兵馬袁本初未必看得上眼,對曹公卻不失為雪中送炭。
請将軍再聽我一回。
"果然,曹操竟好像完全忘記了當年與張繡結下的深仇,親自率衆出城迎接,給予張繡極高的禮遇。
私底下,曹操也緊握着賈诩的手,一臉誠懇地謝道:"使曹某信義著于天下,正是閣下呀!"──賈诩之所以甘冒奇險,正因為他看透了曹操的心。
至此,東漢元惡之一的賈诩,人生航道進入了另一片相對平靜的海域。
雖然作為曹操謀士之一,他仍不時獻計供策,尤其在曹操征伐馬超、韓遂的過程中,賈诩功不可沒。
但總體上看,他淡出江湖的意味正日益明顯。
對曹氏父子,賈诩本來還有可能立下奇功:曹操、曹丕先後兩次讨伐東吳,都以失敗告終,赤壁之戰更使曹操元氣大傷。
我們發現賈诩都曾預睹先機,加以谏阻。
賈诩知道自己的過去并不光彩,所以一直韬光養晦,輕易不發一言。
晚年的賈诩尤其乖覺無比,他閉門不出,謝絕交遊;為了杜絕他人猜疑,他處理兒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門。
雖然如此,在曹操立太子的過程中,在曹丕與曹植兄弟争權的過程中,站在曹丕一邊的賈诩,仍以自己四兩撥千斤的謀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時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向賈诩請教太子争寵術時,賈诩的回答竟是那樣地冠冕堂皇,霁月光風:"願将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養,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
"奇怪的是,就這麼一番貌似不切實際的大話,竟使得曹丕從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終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
此前曹操也曾特意屏退衆人,向賈诩請教立太子一事。
賈诩面露難色,故意不答。
"先生為什麼知而不言?"曹操再問,"不,我隻是突然想起了兩個人。
""誰?""袁紹和劉表,"賈诩答道。
曹操哈哈大笑,輕拍着賈诩的肩膀:"先生不僅謀略過人,也特别善于處理他人父子關系。
"賈诩貌似漫不經心的回答,對曹魏政權的最終确立,也許竟起到了決定性的促進作用。
衆所周知,袁紹、劉表正因為沒有妥善處理好繼承權問題,死後遂使得兄弟阋牆。
賈诩示曹操以前車之鑒,終于使曹操決下心來,立曹丕為太子。
在魏文帝曹丕當政之時,功勞蓋世的賈诩被委以太尉重任。
然而賈诩老矣,他隻仿佛一個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依舊過着恬淡的生活。
世事陰陽,果報難料,這個邪惡的播種者,謀略的熱衷者,最終是以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依照當時"人過五十不稱夭"、"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标準,賈诩真可謂壽比南山。
不僅曹操對自己的失敗極為納悶,張繡回營後見到賈诩,恐怕也得把他好好地重新打量一番,以确定他是人是鬼。
就像華生醫生總要讓福爾摩斯解釋一下破案原因一樣,張繡此時最想做的,就是讓賈诩說個明白。
"這還不簡單,"賈诩擺了擺手,"曹公與将軍作戰,并沒有占絲毫下風,突然撤退,肯定是後方有事。
将軍不察,誤将曹公的主動退軍視為不敵,盲目進擊,必無勝算。
曹公用兵何等精明,必有精兵良将為之殿後,以防追軍。
待将軍敗走,曹公因急着趕路,不再設防,便會調整步伍,将後軍挪為前軍。
此時将軍縱用敗兵追擊,亦必能奏效。
"三國之所以多智,端賴賈诩者流出沒其中。
當曹操和袁紹兩大軍事集團紛紛剿除諸侯之後,世界雖然沒有變得安甯,局勢卻已明朗不少。
在曹、袁兩隻巨螯的鉗制下,暴露在外的張繡,勢必淪為甕中之鼈。
投靠袁紹還是曹操,就成了張繡迫在眉睫之事。
投靠袁紹的理由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則袁強曹弱,一則張繡于曹操有殺子之仇。
于是,當袁紹主動派使者前來招降時,張繡恨不得立刻跪下身來,唯袁紹之命是從。
誰知賈诩從幕後倏然閃身,以疾言厲色之态,對袁紹使者痛加訓斥:"替我謝謝袁本初的好意,再轉達這樣一句話:一個連自家兄弟袁術都不能相容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
張将軍敬謝不敏!"張繡大驚:"文和,你這不是把我往火坑裡推嗎?""不然",賈诩平靜地說:"投降曹操吧。
将軍雖與曹操有過節,但依我看來,曹操有雄傑之氣,肚量寬宏,肯定不會為難将軍。
再說,袁強曹弱,将軍這點兵馬袁本初未必看得上眼,對曹公卻不失為雪中送炭。
請将軍再聽我一回。
"果然,曹操竟好像完全忘記了當年與張繡結下的深仇,親自率衆出城迎接,給予張繡極高的禮遇。
私底下,曹操也緊握着賈诩的手,一臉誠懇地謝道:"使曹某信義著于天下,正是閣下呀!"──賈诩之所以甘冒奇險,正因為他看透了曹操的心。
至此,東漢元惡之一的賈诩,人生航道進入了另一片相對平靜的海域。
雖然作為曹操謀士之一,他仍不時獻計供策,尤其在曹操征伐馬超、韓遂的過程中,賈诩功不可沒。
但總體上看,他淡出江湖的意味正日益明顯。
對曹氏父子,賈诩本來還有可能立下奇功:曹操、曹丕先後兩次讨伐東吳,都以失敗告終,赤壁之戰更使曹操元氣大傷。
我們發現賈诩都曾預睹先機,加以谏阻。
賈诩知道自己的過去并不光彩,所以一直韬光養晦,輕易不發一言。
晚年的賈诩尤其乖覺無比,他閉門不出,謝絕交遊;為了杜絕他人猜疑,他處理兒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門。
雖然如此,在曹操立太子的過程中,在曹丕與曹植兄弟争權的過程中,站在曹丕一邊的賈诩,仍以自己四兩撥千斤的謀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時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向賈诩請教太子争寵術時,賈诩的回答竟是那樣地冠冕堂皇,霁月光風:"願将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養,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
"奇怪的是,就這麼一番貌似不切實際的大話,竟使得曹丕從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終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
此前曹操也曾特意屏退衆人,向賈诩請教立太子一事。
賈诩面露難色,故意不答。
"先生為什麼知而不言?"曹操再問,"不,我隻是突然想起了兩個人。
""誰?""袁紹和劉表,"賈诩答道。
曹操哈哈大笑,輕拍着賈诩的肩膀:"先生不僅謀略過人,也特别善于處理他人父子關系。
"賈诩貌似漫不經心的回答,對曹魏政權的最終确立,也許竟起到了決定性的促進作用。
衆所周知,袁紹、劉表正因為沒有妥善處理好繼承權問題,死後遂使得兄弟阋牆。
賈诩示曹操以前車之鑒,終于使曹操決下心來,立曹丕為太子。
在魏文帝曹丕當政之時,功勞蓋世的賈诩被委以太尉重任。
然而賈诩老矣,他隻仿佛一個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依舊過着恬淡的生活。
世事陰陽,果報難料,這個邪惡的播種者,謀略的熱衷者,最終是以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依照當時"人過五十不稱夭"、"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标準,賈诩真可謂壽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