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亂武--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有人勸他離開,他還曾擲地有聲地說道:"我深受國恩,義不可背。
"後來當皇帝被迫逃離長安時,賈诩也頗有護駕之功。
關于賈诩,在洛陽頹敗的"楊安殿"裡,皇帝也許會想到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盡管有些不倫不類。
蕭何之敗,無關乎皇朝興替,賈诩之謀,實已緻漢朝江山于萬劫不複之境。
和呂布一樣,當西北的戰火逐漸向中原燎原的時候,賈诩的身影也随之在中原出沒,賈诩的計謀也随之在中原吹奏出殺伐之氣。
賈诩的謀士品格,隻在一點上得到确認,即他從來無意于成為擁兵自重、稱霸一方的軍閥,他的身份在幕後,他不斷地從某個将軍深厚的帷幕後閃身而出,表面上是獻計,實際上卻往往收到替将軍作主的效果。
誠如伏波将軍馬援所言,"方今之世,不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作為中國曆史的"後戰國時代",三國士大夫的擇主标準,與天下輻裂的先秦知識分子本無不同,故荀彧、郭嘉、董昭等謀士紛紛棄袁投曹,關羽義不背主,諸葛兄弟在東吳、蜀漢各事其主,俱忠誠不二。
若此乃通例,賈诩便提供了一個例外:他先後投靠的段煨、劉表和張繡,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頗為鄙視的。
段煨對賈诩表面敬重,内心忌憚,因為賈诩"素知名",在兵士中威望極高,段煨怕賈诩喧賓奪主。
賈诩離開段煨的時機和理由亦很微妙,"我若呆在段将軍身邊,說不定會遭到陷害;而我一旦離開,由于段将軍既希望我外結強敵,又怕我反戈一擊,所以反而會厚待我的妻子家人。
"結果絲毫不差。
至于劉表,賈诩的評價也是既準确又刻薄:"若天下安甯太平,劉表可位列三公,然而方今亂世,他如此不見事變,多疑無決,便注定是碌碌無為之輩。
"賈诩與張繡的關系最好,早在長安時,張繡就有意将賈诩拉攏至帳下,一俟賈诩秘密來投,立刻便對他言聽計從。
奇怪的是賈诩之所以投奔張繡,不僅因為張繡的張臂歡迎,更在于這樣一個判斷:"張繡,一個沒腦袋的主兒。
"以賈诩的才華,在分明看出張繡沒有遠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張繡帳下,明珠投暗,龍遊溝壑,這裡面便頗可揣測賈诩的真實用意。
他喜歡謀略,他需要一個可以使自己的才華盡情馳騁的疆場。
如果謀略是一種美,聯系到他當年不可思議地替李傕、郭汜出的馊主意,則賈诩正好被我們理解成這樣一個唯美主義者:隻要自己的計謀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變色。
看出這一點,賈诩投靠張繡而不是曹操、袁紹,便是最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曹操手下謀士如雲,其本人又計謀百出,賈诩在那裡注定難呈鶴立雞群之勢;袁紹貌似強大,但這人志大才疏,又有着一個奇怪而又緻命的弱點:隻要對自己有利的計謀,他一概不采納;劉表可不去說他了,而好做皇帝夢的袁術,剛愎自用,缺少虛懷下士的品德,賈诩注定沒法活得從容。
賈诩與呂布有仇,當時尚力單勢薄的劉備當然更入不了賈诩法眼,何況劉備還一直和呂布勾勾搭搭,關系剪不斷,理還亂。
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敗仗,都不會不提"宛城戰張繡之時",那也是曹操輸得最為凄慘的一仗,長子曹昂及貼心猛将典韋相繼陣亡,自己所乘的大宛良馬"絕影",亦中箭而死,可說狼狽至極。
毫無疑問,這一仗曹操其實是輸給賈诩的。
賈诩後來又赢了曹操一回合,那一仗雖無多少戰略意義,卻極端神奇,可以讓曹操作為教科書,好好琢磨研習一番──曹軍撤退了,張繡立功心切,急不可待地要領軍追趕。
賈诩在一邊連連阻止,張繡不聽。
張繡的枕芯腦袋難免會想:與曹操交戰,而竟能逼得他退軍,此乃千載難逢之機,此時不乘勝追擊,痛下殺手,更待何時。
然而,不聽謀士言,吃虧在眼前,沒多久,張繡的追兵就被曹操殿後部隊殺得大敗虧輸,狼狽逃回。
"文和,我後悔沒聽你的話,"張繡誠懇地向賈诩道歉。
"先不忙後悔,請将軍重新整頓軍馬,再追一次曹操。
""什麼?"張繡大驚失色,"我得勝之軍追曹操敗退之兵都沒有勝算,你竟然讓我再将失敗之軍追曹操得勝之旅?"賈诩有點不耐煩了,"将軍莫遲疑,隻管去追,如不勝,把賈某的頭拿去。
"張繡此時的心情肯定古怪至極,不過他還是去追了,即使心裡一百個不相信。
"後來當皇帝被迫逃離長安時,賈诩也頗有護駕之功。
關于賈诩,在洛陽頹敗的"楊安殿"裡,皇帝也許會想到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盡管有些不倫不類。
蕭何之敗,無關乎皇朝興替,賈诩之謀,實已緻漢朝江山于萬劫不複之境。
和呂布一樣,當西北的戰火逐漸向中原燎原的時候,賈诩的身影也随之在中原出沒,賈诩的計謀也随之在中原吹奏出殺伐之氣。
賈诩的謀士品格,隻在一點上得到确認,即他從來無意于成為擁兵自重、稱霸一方的軍閥,他的身份在幕後,他不斷地從某個将軍深厚的帷幕後閃身而出,表面上是獻計,實際上卻往往收到替将軍作主的效果。
誠如伏波将軍馬援所言,"方今之世,不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作為中國曆史的"後戰國時代",三國士大夫的擇主标準,與天下輻裂的先秦知識分子本無不同,故荀彧、郭嘉、董昭等謀士紛紛棄袁投曹,關羽義不背主,諸葛兄弟在東吳、蜀漢各事其主,俱忠誠不二。
若此乃通例,賈诩便提供了一個例外:他先後投靠的段煨、劉表和張繡,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頗為鄙視的。
段煨對賈诩表面敬重,内心忌憚,因為賈诩"素知名",在兵士中威望極高,段煨怕賈诩喧賓奪主。
賈诩離開段煨的時機和理由亦很微妙,"我若呆在段将軍身邊,說不定會遭到陷害;而我一旦離開,由于段将軍既希望我外結強敵,又怕我反戈一擊,所以反而會厚待我的妻子家人。
"結果絲毫不差。
至于劉表,賈诩的評價也是既準确又刻薄:"若天下安甯太平,劉表可位列三公,然而方今亂世,他如此不見事變,多疑無決,便注定是碌碌無為之輩。
"賈诩與張繡的關系最好,早在長安時,張繡就有意将賈诩拉攏至帳下,一俟賈诩秘密來投,立刻便對他言聽計從。
奇怪的是賈诩之所以投奔張繡,不僅因為張繡的張臂歡迎,更在于這樣一個判斷:"張繡,一個沒腦袋的主兒。
"以賈诩的才華,在分明看出張繡沒有遠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張繡帳下,明珠投暗,龍遊溝壑,這裡面便頗可揣測賈诩的真實用意。
他喜歡謀略,他需要一個可以使自己的才華盡情馳騁的疆場。
如果謀略是一種美,聯系到他當年不可思議地替李傕、郭汜出的馊主意,則賈诩正好被我們理解成這樣一個唯美主義者:隻要自己的計謀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變色。
看出這一點,賈诩投靠張繡而不是曹操、袁紹,便是最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曹操手下謀士如雲,其本人又計謀百出,賈诩在那裡注定難呈鶴立雞群之勢;袁紹貌似強大,但這人志大才疏,又有着一個奇怪而又緻命的弱點:隻要對自己有利的計謀,他一概不采納;劉表可不去說他了,而好做皇帝夢的袁術,剛愎自用,缺少虛懷下士的品德,賈诩注定沒法活得從容。
賈诩與呂布有仇,當時尚力單勢薄的劉備當然更入不了賈诩法眼,何況劉備還一直和呂布勾勾搭搭,關系剪不斷,理還亂。
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敗仗,都不會不提"宛城戰張繡之時",那也是曹操輸得最為凄慘的一仗,長子曹昂及貼心猛将典韋相繼陣亡,自己所乘的大宛良馬"絕影",亦中箭而死,可說狼狽至極。
毫無疑問,這一仗曹操其實是輸給賈诩的。
賈诩後來又赢了曹操一回合,那一仗雖無多少戰略意義,卻極端神奇,可以讓曹操作為教科書,好好琢磨研習一番──曹軍撤退了,張繡立功心切,急不可待地要領軍追趕。
賈诩在一邊連連阻止,張繡不聽。
張繡的枕芯腦袋難免會想:與曹操交戰,而竟能逼得他退軍,此乃千載難逢之機,此時不乘勝追擊,痛下殺手,更待何時。
然而,不聽謀士言,吃虧在眼前,沒多久,張繡的追兵就被曹操殿後部隊殺得大敗虧輸,狼狽逃回。
"文和,我後悔沒聽你的話,"張繡誠懇地向賈诩道歉。
"先不忙後悔,請将軍重新整頓軍馬,再追一次曹操。
""什麼?"張繡大驚失色,"我得勝之軍追曹操敗退之兵都沒有勝算,你竟然讓我再将失敗之軍追曹操得勝之旅?"賈诩有點不耐煩了,"将軍莫遲疑,隻管去追,如不勝,把賈某的頭拿去。
"張繡此時的心情肯定古怪至極,不過他還是去追了,即使心裡一百個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