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被小說歪曲的統帥 作者:郭亮

關燈
流傳的嫉妒者的名言:“既生瑜,何生亮!”襯托的諸葛亮智力過人,成了亦神亦仙的人物,以至後人就把諸葛亮當作智慧的化身。

    其實,諸葛亮并沒有與周瑜大鬧其矛盾,當時精誠團結猶恐不能戰勝曹操,那裡有時間去鬥來鬥去的。

    倒是東吳内部有人與周瑜鬧矛盾。

    東吳老将程普,是追随孫堅的戰将,資格老,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率軍與劉備聯合抗擊曹操。

    因為周瑜年輕,雖任主帥而程普不服,《江表傳》“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

    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

    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不僅如此,在對待不同意見者他還寄予厚望。

    他是主張軟禁拘留劉備的,而魯肅則是極力倡導給劉備地盤與之聯合共同抗曹的。

    這兩種主張是觀點非常鮮明完全對立的,很多政見不同的人,往往也不能交往,而周瑜卻與魯肅是非常好的朋友,臨終時他鄭重向孫權推薦,由魯肅接替他主持軍國大事。

    “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

    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鎮撫之。

    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 周瑜的主要功績是力主抗曹。

    當時曹操在北方消滅了那時全國最大的軍閥袁紹集團,成了全國最強的勢力。

    本身就有幾十萬軍隊,又收編了袁紹的幾十萬軍隊,以此實力計算已超過全國各派軍閥的軍隊總和。

    因此,當他乘勝前進南下用兵,荊州的劉琮在蒯越等人的勸說下,按甲束兵不戰而降。

    曹操最怕劉備站穩腳跟,那就很難對付,于是率五千鐵騎緊緊追趕劉備,不讓劉備到江陵利用那裡的軍用物資與糧食,在長坂相遇,把劉備的軍民混合的隊伍沖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就是在這樣的局面,曹操下了一道最後通牒,可能世界上再沒有比這麼一封文字那麼輕松、而字裡行間又那麼充滿殺氣的信了。

    他隻帶十萬左右的軍隊,加上荊州的降兵總共也不過十幾萬人,他卻說帶來八十萬衆,他要孫權立即表态,這是采取的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策略,以強大的壓力迫使孫權放下武器不經過抵抗而降,那樣曹操就不費一兵一卒而平定江南。

    孫權從父兄手裡接過江東這份産業,那是經過流血一城一地打下來的,他不甘心讓出去。

    然而,大多數部下卻認為不能跟曹操打,道理很明顯,力量對比不成比例,太懸殊了,江東軍隊全部不過十萬,要全集中兵力去打曹操,江東的豪族大家就要趁勢做亂,山越少數民族也會不聽管制,曹操還沒打敗,後院就起火了。

    如果隻拿出五萬去對付曹操好象很難取勝。

    就在此時,魯肅出來支持抗曹,然後建議請周瑜回來商讨抗曹大計。

    周瑜從前線回來,明确表示“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又給孫權解除思想上懸殊不敵的顧慮,分析說“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周瑜的話堅定了孫權與曹操一戰的決心,因為周瑜與孫策的關系非同一般,孫策死後,周瑜“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是屬決策層的,他的意見份量自然要大得多了。

    有了他和魯肅的支持,孫權才算最後下了決心。

    周瑜主動請纓挂帥出征,指出曹操有用兵四忌,“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軍擒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将軍破之。

    ”三萬兵,還保證能破曹,似有些太過。

    《江表傳》上另有說法,“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衆,衆數雖多,甚為足畏。

    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将軍勿慮。

    ”孫權回答“五萬兵卒難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衆,多載資糧,為卿後援。

    ”周瑜本要五萬兵,孫權湊不齊,準備了三萬,這是實際情況。

    雖然人數不多,但加上劉備的二萬,對付曹操的水軍,應該是占優勢的,曹操所率北軍性不習水戰,雖在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師”,但一年的訓練怎比得上生于斯長于斯的江南水軍,所敗當然。

     周瑜不僅以曹操為敵,還深為劉備的存在而憂慮。

    劉備到江東見孫權,周瑜密報孫權“劉備以枭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将,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