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被小說歪曲的統帥 作者:郭亮
關燈
小
中
大
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周瑜的這一建議不可謂不毒也,但從各為其主的角度看,也是對東吳不無有利。
劉備的占有荊州,使周瑜的下一步計劃成了泡影,足見他對劉備其人的認識之深。
打敗曹操後,周瑜就開始策劃實施發展東吳的行動。
他是這樣說的“乞與奮威(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将軍據襄陽以-操,北方可圖也。
”這個計劃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占荊州、下益州,結馬超,圍攻中原。
但此計劃為劉備所阻,《獻帝春秋》在寫了孫劉交涉取蜀的情況後,談崩了,“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
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 周瑜對劉備的看法不佳,而劉備對周瑜的印象也不好。
《江表傳》記了這樣一件事“劉備之自京還也,權乘飛雲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等十餘人共追送之,大宴會叙别。
昭、肅等先出,權獨與備留語,因言次,歎瑜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這話裡有話,有的文章說劉備是想挑撥孫權與周瑜的關系,這似乎有點像,因為周瑜擊退曹軍是那末大的功勞,後來生病,沒見孫權有慰問撫恤的舉動,相比之下,呂蒙隻打下個荊州三郡(建安二十年,孫權派兵偷襲荊州取得三郡長沙、零陵、桂陽,加上原有一郡江夏郡孫權擁有四郡,劉備隻剩武陵一郡,劉備帶兵五萬下公安與孫權争荊州,後雙方妥協,重劃領土,給劉備三郡南郡、零陵、武陵才算了結),即受到孫權的破格之獎賞,當其生病,又把呂蒙“迎置内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
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顔色,又恐勞動,常穿壁觀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
”多加寵愛,由此可見,孫權多少是接受了劉備的進言。
政治家不能象一般人,見風就是雨,對一些人事的判斷和處理都是緩慢進行的,那些聽到什麼話馬上就火冒三丈的當不了政治家,當了也是短命的。
周瑜的地位使他有一種優越感,接人待物缺少點尊重态度,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曹,劉備要與吳軍商議有關事項,劉是一方的君,周是另一方的臣,本應臣見君,而周瑜卻找借口讓劉備來見他,《江表傳》上說他表示“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誠副其所望。
”你有軍任不能動,劉備就沒有軍任了?他還是君肯定比你個臣事多且繁,他就能動嗎?不講道理。
劉備沒辦法,當時正有求于人,自己說了一句“我今自托于東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
”解嘲的話,屈尊前往見周瑜。
肯定這一來一往給劉備很難忘的印象,周的那樣托大的姿态,劉備有理由認為他在江東也是如此,劉備說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是客氣,重點是後邊那句“恐不久為人臣耳。
”劉備說的話不完全是壞話,也有其極具價值的地方,比如他對曹操說呂布反複無常叛丁原殺董卓,是符合呂布的性格特點的,曹操也心知肚明,說劉備怕呂布跟了曹操會壯大曹的力量,純屬小人之見。
孫權恰恰最擔心的就是這一點,出兵打仗,他從沒給過部下太多的軍隊,他隻給周瑜三萬人去打曹操,而為牽制曹操孫權在東線打合肥,派張昭攻九江用兵就多于周瑜的主戰場,建安二十年,他帶十萬軍隊打合肥,這就是一個證明。
劉備對周瑜的印象太差,作為擁劉反曹主題的《三國演義》是把劉備當做正面形象來描寫的,因而就把對他大不敬的周瑜作為諷刺的典型來寫,極盡誇張醜化之能事,于是一個風度翩翩的儒将就成了心胸狹窄,嫉妒,害人的将軍,其實劉備對他的不滿才是他被人們誤解的根源,加上諸葛亮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丞相,清廉,鞠躬盡瘁,為了襯托他的美好形象就把周瑜做了對立面,使一代英才成了小肚雞腸的人。
以風流倜傥心胸開闊的周瑜,被小說寫成了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好嫉妒人的樣子,實在是一樁千古冤案,隻能由我們給予平反,還不知道老百姓同不同意,畢竟《三國演義》給周瑜定的嫉妒小心眼的性,流傳時間太長了,影響也太深了。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周瑜的這一建議不可謂不毒也,但從各為其主的角度看,也是對東吳不無有利。
劉備的占有荊州,使周瑜的下一步計劃成了泡影,足見他對劉備其人的認識之深。
打敗曹操後,周瑜就開始策劃實施發展東吳的行動。
他是這樣說的“乞與奮威(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将軍據襄陽以-操,北方可圖也。
”這個計劃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占荊州、下益州,結馬超,圍攻中原。
但此計劃為劉備所阻,《獻帝春秋》在寫了孫劉交涉取蜀的情況後,談崩了,“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
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 周瑜對劉備的看法不佳,而劉備對周瑜的印象也不好。
《江表傳》記了這樣一件事“劉備之自京還也,權乘飛雲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等十餘人共追送之,大宴會叙别。
昭、肅等先出,權獨與備留語,因言次,歎瑜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這話裡有話,有的文章說劉備是想挑撥孫權與周瑜的關系,這似乎有點像,因為周瑜擊退曹軍是那末大的功勞,後來生病,沒見孫權有慰問撫恤的舉動,相比之下,呂蒙隻打下個荊州三郡(建安二十年,孫權派兵偷襲荊州取得三郡長沙、零陵、桂陽,加上原有一郡江夏郡孫權擁有四郡,劉備隻剩武陵一郡,劉備帶兵五萬下公安與孫權争荊州,後雙方妥協,重劃領土,給劉備三郡南郡、零陵、武陵才算了結),即受到孫權的破格之獎賞,當其生病,又把呂蒙“迎置内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
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顔色,又恐勞動,常穿壁觀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
”多加寵愛,由此可見,孫權多少是接受了劉備的進言。
政治家不能象一般人,見風就是雨,對一些人事的判斷和處理都是緩慢進行的,那些聽到什麼話馬上就火冒三丈的當不了政治家,當了也是短命的。
周瑜的地位使他有一種優越感,接人待物缺少點尊重态度,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曹,劉備要與吳軍商議有關事項,劉是一方的君,周是另一方的臣,本應臣見君,而周瑜卻找借口讓劉備來見他,《江表傳》上說他表示“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誠副其所望。
”你有軍任不能動,劉備就沒有軍任了?他還是君肯定比你個臣事多且繁,他就能動嗎?不講道理。
劉備沒辦法,當時正有求于人,自己說了一句“我今自托于東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
”解嘲的話,屈尊前往見周瑜。
肯定這一來一往給劉備很難忘的印象,周的那樣托大的姿态,劉備有理由認為他在江東也是如此,劉備說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是客氣,重點是後邊那句“恐不久為人臣耳。
”劉備說的話不完全是壞話,也有其極具價值的地方,比如他對曹操說呂布反複無常叛丁原殺董卓,是符合呂布的性格特點的,曹操也心知肚明,說劉備怕呂布跟了曹操會壯大曹的力量,純屬小人之見。
孫權恰恰最擔心的就是這一點,出兵打仗,他從沒給過部下太多的軍隊,他隻給周瑜三萬人去打曹操,而為牽制曹操孫權在東線打合肥,派張昭攻九江用兵就多于周瑜的主戰場,建安二十年,他帶十萬軍隊打合肥,這就是一個證明。
劉備對周瑜的印象太差,作為擁劉反曹主題的《三國演義》是把劉備當做正面形象來描寫的,因而就把對他大不敬的周瑜作為諷刺的典型來寫,極盡誇張醜化之能事,于是一個風度翩翩的儒将就成了心胸狹窄,嫉妒,害人的将軍,其實劉備對他的不滿才是他被人們誤解的根源,加上諸葛亮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丞相,清廉,鞠躬盡瘁,為了襯托他的美好形象就把周瑜做了對立面,使一代英才成了小肚雞腸的人。
以風流倜傥心胸開闊的周瑜,被小說寫成了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好嫉妒人的樣子,實在是一樁千古冤案,隻能由我們給予平反,還不知道老百姓同不同意,畢竟《三國演義》給周瑜定的嫉妒小心眼的性,流傳時間太長了,影響也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