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被小說歪曲的統帥 作者:郭亮

關燈
《三國演義》裡被歪曲的人裡,屬周瑜最冤,明明是氣度不凡的統帥卻被寫成一個心胸狹窄的嫉妒狂,若不是魯肅從中相勸,聯合抗曹大計就要中途夭折,小說裡就是這樣寫的。

    其實,曆史上的周瑜是一個很有抱負的翩翩年輕公子、很有韬略的軍事統帥。

     周瑜是廬江舒縣人,家裡有幾代人做官,從祖父、從叔是太尉,他父親是洛陽令,他叔叔是周尚是丹陽太守。

    他的相像貌不錯“瑜長壯有姿貌”,小說裡描繪他風流蕭灑是有根據的,這樣說他是一個翩翩公子毫無問題。

     周瑜先是袁術的屬下,這可能沒多少人知道吧?因為他叔叔周尚做的袁術的地盤丹陽郡太守,可斷定周尚是袁術的部下。

    後袁術調他們叔侄回壽春,術想以周瑜為将,有重用的意思,袁術不象是人們說的那樣不分好賴,而是别人不願跟随于他,這也說明許多君主就不用賢而用不肖之人,不是不知道人才之重要,而是賢能之人看不起他不願屈身于他。

    周瑜正是如此,“瑜觀術終無所成”而不願為之出力建功,隻求做一個居巢長。

    為什麼?因為此前他已和孫策有了定約。

     原來孫堅曾在舒縣安家,兒子孫策與周瑜同歲,是好朋友。

    好到什麼程度?周瑜把一座大房子讓給孫策住,“升堂拜母”這是當時最知心的表示,互通有無,悉心幫助。

    後來孫堅南征北戰,兒子孫策随父到處流動。

    周瑜則在淮南生活。

    一次要去丹陽,碰巧孫策要到江東發展,老朋友相聚,說起共圖大業的理想,兩人一拍即合,說幹就幹,周瑜率他叔叔的兵及船糧幫助孫策攻橫江、當利,又打秣陵,下湖熟、江乘,進入曲阿,真個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克。

    這時孫策已有數萬之衆,為了不引起袁術的懷疑,他對周瑜說:你回丹陽,守住,我取吳會,平山越,這些兵足夠了。

    周瑜回去不久,可能袁術發覺孫策要獨立,周尚參與了孫策的活動,于是派從弟袁胤為丹陽太守,周尚另行安排。

    周瑜提出到居巢任職,實際上是借機到孫策那裡謀求發展去了。

    孫策親自迎接,授予建威中郎将,給二千兵,騎五十匹。

    孫策給周瑜的待遇是當時最高的,可是孫策還是感到不夠,《江表傳》載“策又給瑜鼓吹,為治館舍,贈賜莫與為比。

    策令曰:‘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

    如前在丹陽,發衆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籌功,此未足以報者也。

    ’”這裡孫策對周瑜用他叔叔的權力派兵、船及糧草支持掃蕩江東之事,做了充分肯定,由此而來周瑜與孫家的友誼奠定了他的牢固的事業基礎,他個人事業的航船也順當地揚帆遠航。

     在攻皖城時得到美女大喬、小喬,孫策要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他們既是關系非同一般的君臣,現在又進了一步成了親戚,對周瑜來說真是君臣默契、事業有成、家庭美滿。

    周瑜很喜愛音樂,懂音律,“雖三爵之後,其有缺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那時周瑜二十四歲,江東稱青年為郎,叫他周郎。

    蘇東坡有詞一阙,很傳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煙滅。

    ”音樂、狗馬、美食、華麗的衣服,是那時青年人的時髦愛好,曹操年輕時喜愛此事,劉備也“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那是當時社會時尚,可好此事必須有财力物力做後盾,沒錢是辦不成的。

    周瑜有這樣的條件,但不象浮華公子隻會玩樂百無一能,什麼都不懂,他是深入研究了音樂,達到精通的程度,即便喝酒醉熏熏的也能聽出曲子演奏的錯誤;後又得一個美人相伴,說他是風流公子,不會有什麼不妥吧?呼周瑜為周郎,一是年輕英俊,有美人相伴;二是好音樂,有公子王孫的時尚享受;三是年輕輕的就做了官,為時人所重。

    他又不是一般的意義上的公子,隻會享受胡作非為,而是胸懷大志,要幹一番大事,也幹成了大事。

    請世人不要看錯了,以為公子哥兒都不成才,都是胡鬧的蠢貨,他們比平民百姓子女有更為有利的條件和機會,而且大部分都利用此機會很快發展起來了,過着優裕的生活,隻一小部分是浪費了機會。

     《三國演義》裡着意描繪了周瑜忌恨諸葛亮的才能,必欲害之而後快,最後氣死,臨終還說出一句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