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國時期的荊州問題

關燈
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

    甯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

    至尊當早規之,不可指操(指曹操)。

    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一破祖軍,鼓得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見《三國志。

    吳書。

    甘甯傳》) 赤壁之戰後,周瑜曾向孫權獻計道:“今曹操新折釁,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将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指奮威将軍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将軍據襄陽以據操,北方可圖也。

    ”(見《三國志。

    吳書。

    周瑜傳》)。

     呂蒙在接任魯肅之職後,也曾秘密向孫權獻計道:“令征虜(指征虜将軍孫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将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于操,何賴于羽?”(見《三國志。

    吳書。

    呂蒙傳》。

     有人說如果不是關羽盡提大軍,北攻襄陽,孫權完全可能會攻打徐州。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孫吳在處理徐州問題時的重視程度,遠沒有他們在荊州問題的重視程度為高。

     孫權曾經詢問過呂蒙是否應該攻取徐州,呂蒙當時就明确地指出:“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

    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

    然地勢陸通,骁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争,雖以七八萬人守之,鋒當懷憂。

    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見(《呂蒙傳》)。

    呂蒙的意思很明确:“如今曹操遠在可北,又消滅了袁紹的殘餘勢力,下忙着幽州、冀州方面的事,無暇東顧徐州。

    顧裡的守備當然不堪一擊,進攻那裡自然容易得手。

    但是徐州地形平坦通暢,無險可依,對曹操的鐵騎來說正是他們的用武之地。

    就算今天我們取得了徐州,曹操沒過幾天就又會前來争奪,即使我們用七、八萬人去防守,仍不會感到高枕無憂。

    不如西取關羽,完全據有長江,就可以大張我國國勢。

    “孫權要聽過呂蒙的建議後,認為呂蒙講得是最有道理的。

    所以才會同意不惜破盟的代價,奪取荊州。

     讓我們再來看看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對待荊州是怎樣看的。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是這樣講的。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将軍豈無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目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見《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諸葛亮的“隆中對”确實是我國曆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妙策論。

    它的預見性、科學性、系統性、策略性、思想性無不閃耀着耀眼的光芒。

    (我有時甚至認為它和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具有同樣的學術地位)。

    但是在其中卻存有一個緻命的缺陷。

    那就是“跨有荊、益”和“東和孫權”同時存在。

     我們從孫吳的立國方針就可以看出東吳對荊州志在必得的決心,而且在赤壁之戰時,孫權手下最主要的謀士張昭就說:“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曹操者,長江也。

    今操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有之矣,勢不可敵。

    ”(見《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這雖然是張昭害怕曹操之言,但也說明如果誰得到荊州,誰就能在對東吳的戰鬥中取得優勢。

    孫權怎麼能允許讓劉備一直站在自己的上遊,威脅着自己呢? 而且當時劉備的副軍師龐統就曾經提醒過劉備。

    他說:“荊州茺殘,人物殚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于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

    “”見《三國志。

    蜀書。

    龐統傳》)龐統認為荊州是曹、孫、劉三家矛盾的焦點,是危險之地,因而在規劃總方針時從不提及荊州,甚至連荊州在經濟上的地位也加以否定。

    可惜劉備沒有采納龐統當時的意見。

    事實也正如龐統所言,關羽因荊州而全軍覆沒,而東出意欲報仇的劉備也在彜陵一戰中被打得铩羽而歸、片甲不留。

    當然如果僅從魏、蜀兩國鬥争角度來看,諸葛亮兩路夾擊中原的戰略部署無疑是非常高明的,但兩路夾擊中原所牽扯的不僅僅是蜀、魏兩方,還必須把吳國牽扯進去。

    要兩路出擊,就必須占有荊州,而占有荊州必然會與東吳的立國方針發生不可調和的沖突。

    隻要蜀漢據有荊州一天,聯合孫吳就是一句空話。

    而“東和孫權”又是“隆中對”整個戰略方針中不可或缺的外交策略。

    因此諸葛亮的“隆中對”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

    我個人認為:如果孫吳占有荊州、揚州、交州;蜀漢占有益州、漢中、司隸雍州、涼州;而曹魏占有中原徐州、豫州、兖州、青州、冀州、并州、幽州以及遼東,這樣才是真正的三國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