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國時期的荊州問題

關燈
上的漢帝所立的荊州刺史。

    如今劉琦已死,劉備接任荊州刺史便成了順理成章之事,既不用上表朝廷,又不用孫權任命。

    孫權隻不過承認了這個事實。

    并且在《三國志。

    吳書。

    吳主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劉備表孫權行車騎将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劉備承認孫權徐州刺史的地位,以換取孫權對劉備是荊州刺史的承認。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花花轎子人擡人”。

     第二次重分,是在建安一十五年(公元210年)。

    在孫劉結盟的第二年,劉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衆”為由,要去京口(今江蘇鎮江)親見孫權,要求都督荊州。

    所謂“都督荊州”,就是要進駐江陵,占據南郡。

    而當時孫權内部有兩種意見。

    一種是以周瑜、呂範為首的反對派。

    在周瑜這位戰略家眼裡,劉備既有共抗曹操的一面,也有威脅自己的一面,而且他認為來自劉備的威脅之害要大于抗曹之利。

    “劉備以枭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能虎之将,必非久屈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

    ”(見《三國志。

    吳書。

    周瑜傳》)這也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

    因此他主張最好能殺掉劉備,即使不殺也要軟禁劉備,不放他回去。

    另一種是以魯肅為代表的贊同派。

    他說:“不可。

    将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

    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見《三國志。

    吳書。

    魯肅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魯肅認為:第一,曹操的勢力實在太強大了,東線拒有合肥,西線拒有襄陽,如果東吳單獨抗拒,無疑要承擔巨大的壓力;第二,東吳初戰荊州,恩信未洽,根基不穩,而劉備久在荊州,士衆歸心。

    讓劉備守荊州,可以分擔曹操西線襄陽的軍事壓力,而東吳可以全力在東線與曹操作戰。

    孫權在反複權衡了雙方的意見,覺得“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猝制”(見《三國志。

    吳書。

    周瑜傳》),便同意了魯肅的主張。

     第三次重分,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經過三年多艱苦作戰,攻下成都,占據了益州,實現了跨有荊、益的戰略計劃,同時也使孫權感到了不安。

    孫權覺得,北有強大的曹操集團的同時,西面又崛起了一個跨有荊、益的強大軍事集團。

    說不定哪天,由于形勢變化,自已就會受到上遊這個盟友的攻擊。

    隻有全據長江,孫權才能感到心中踏實。

    于是建安十五年,孫權令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前往成都,向劉備索要荊州。

    劉備沒有同意,孫權得知後大怒,說:“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

    ”(見《三國志。

    吳書。

    吳主傳》),意思是說,劉備分明不想歸還荊州,用空話欺騙我們,拖延時間。

    孫權決定用強硬的方法收回荊州。

    于是他先任命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官吏,前往赴任。

    但這些官吏剛一到任,就遭到劉備的守将關羽的驅逐。

    孫權更加惱怒,他令大将呂蒙督率鮮于丹、徐忠、徐規等兩萬兵進攻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調魯肅率一萬兵屯巴丘抵禦關羽,自己則前駐陸口任總指揮。

    劉備聽說後,親率五萬兵到達公安前往增援,又讓關羽率三萬兵進駐益陽(今湖南益陽縣)。

    孫權聞訊,急忙調呂蒙還助魯肅,呂蒙與大将孫皎、潘璋待人與魯肅合兵一處,與關羽相持于益陽。

    正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卻傳來了曹操進攻漢中的消息。

    如果曹操攻占了漢中,就會直接威脅到劉備在益州的安全。

    因此劉備怕益州有失,于是和孫權講和。

    雙方達成協定: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東吳,而劉備則保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我們可以看出,三次重分荊州,孫、劉兩方的分岐一次比一次大。

    其實在第二次重分荊州時,周瑜就曾經提出要西取巴蜀,而劉備則借口“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

    若不獲請,備當披發歸于山林。

    ”(見《三國志。

    吳書。

    周瑜傳》)為由,不讓當時領兵的孫瑜經過。

    雙方在公安一帶布置兵力,随時準備開打。

    就在這時,周瑜在巴丘突然病逝,使得原本極為緊張的局勢一下子松馳了下來。

    雙方各自收兵,各守國界。

     獨占荊州其實是孫吳方面由來已久的一貫立國方針。

     其實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比“隆中對”還早7年的時候,魯肅就向孫權獻策“鼎足江東”之計。

    他說:“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猝除,”唯有“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及,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

    ”而後又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魯肅又對孫權說:“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内阻江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瘓也。

    ”(見《三國志。

    吳書。

    魯肅傳》)。

     同年,東吳大将甘甯也對孫權說:“南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