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國時期的荊州問題

關燈
作者:豬哥空明 針對三國的荊州問題一直是大家的讨論中心,也為此把關羽扣上了個“草包”之名,現我在這裡系統地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昨天甚是抱歉,髒了大家的眼,但這篇是我的心血之作,希望大家無論如何要多多支持! 在闡述觀點之前,我先引用《孫子兵法》中《九地篇》一文。

     原文:“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輕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

    諸侯自戰之地,為散地。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往者,為交地。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為圮地。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為圍地。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争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 孫子把軍事地理分為九種,并提出了九種對待原則。

    他說:“按照用兵的原則,軍事地理上有散地、輕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

    諸侯在本國境内作戰的地區叫散地。

    進入敵國不遠而易返的地區叫輕地。

    我方得到有利,敵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區叫争地。

    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前來的地區叫交地。

    同幾個諸侯國相鄰接,先到達就可以獲得諸侯列國援助的地區叫衢地。

    深入敵國腹地,背靠敵人衆多城邑的地區叫重地。

    山林、險阻、水網沼澤這一類難于通行的地區叫圮地。

    進軍道路狹窄,退兵的道路迂遠,敵人可以以少打多的地區叫圍地。

    迅速奮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全軍覆沒的地區叫死地。

    因此,處于散地就不宜作戰,處于輕地就不宜停留,遇到争地我方應先行占據;如果敵人已先期占領,則不要強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斷絕聯絡,進入衢地就應該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碰到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計脫困,處于死地就要力戰求生。

    ” 通過孫子所說,我們再來看荊州問題。

    從地理位置來看,毫無疑問,荊州對曹操來說隻是争地;而對劉備和孫權而言,既是争地,又是衢地。

    說荊州是劉備和孫權的衢地,是因為他們雙方必須要讓出一些利益給對方,以對抗北方強大的曹操。

    并且上述三方的主要謀士都對荊州闡述過自己的觀點。

    諸葛亮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見《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魯肅說:“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見《三國志。

    吳書。

    魯肅傳》)。

    曹操的謀士荀文若對曹操說:“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複舊京,南監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鹹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

    ”(見《三國志。

    魏書。

    荀文若傳》)。

    從上述三人的言論可知,劉備若得荊州,就可以從荊州和益州夾擊中原,實現“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目标。

    孫權若得荊州,便可依長江天險,鼎足于江東,抗衡于曹操,進而謀取天下。

    曹操若得荊州,便可雄據長江上流,乘長江而下,吞并東吳,一統天下。

    因此這就注定在荊州問題上,三方必須有一場龍争虎鬥的。

     由于在赤壁之戰後,曹操戰敗,被迫放棄了荊州的主要争奪戰(指明的),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己退回了北方。

    從軍事态勢來看,曹操在荊州上由原來戰略進攻改為戰略防守,而孫劉聯軍則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經過一年多的浴血作戰,東吳大都督周瑜攻占了荊州重鎮南郡(即我們所俗稱的江陵),而劉備則趁此時機放棄了江夏,向荊州南方發展,并奪取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

    至此,荊州八郡分别被曹、孫、劉三家共同擁有:曹操占有南陽、章陵二郡;孫權占有江夏、南郡;劉備則占有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

    三家瓜分荊州,對孫、劉兩家各有不滿意之處。

    就面積而言,劉備所得要大于孫權;但從地理位置而言,孫權則全據荊州境内的長江,占領了荊州的軍事重地。

    劉備當然不甘心孫權全據長江,孫權也不滿意劉備占有那麼大的地盤,兩家重分荊州在所難免。

    當曹操勢力退回北方,孫劉聯盟外部壓力減輕時,孫劉兩家重分荊州的好戲也就開始了。

    因此荊州問題又主要是圍繞在劉備和孫權這間所展開的。

     孫劉重分荊州,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重分,是在建安一十四年(公元209年)。

    “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立營于油品,改名公安。

    ”(見《資治通鑒。

    漢紀。

    建安十四年》)孫權讓劉備領荊州牧,是對事實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承認。

    《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中記載:“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

    ”一個“推”字就充分表達了劉備、諸葛亮利用劉琦的巧妙。

    劉備是劉表集團成員,也是劉表死前的托孤重臣,劉琦是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