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力大排名(連載之二馬超)
關燈
小
中
大
又鬥一百餘合,不分勝負。
簡評:勢均力敵。
接下來最精彩的一幕出現了: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了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兩軍大駭。
這裡有三點要好好分析一下:先看許褚“性起”作何解?有人理解是打興奮了,在下不這麼看,都打了二百合還不夠興奮嗎?俺以為作為曹營數一數二的嗜戰酣将,許褚當可算視死如歸,一句話許褚已殺紅了眼,已有了死的覺悟,看來是準備玩命了!這與戰前的話是相吻合的:既然無法“必擒馬超”,則當“誓與死戰”!反觀馬超似乎鎮靜的多,書中未明寫他是否也“性起”,在下也就不好妄加猜測,不過古典小說中常有一擊兩鳴的手法,不知這裡是否在用許褚的“性起”反襯馬超的從容,諸位可自行判斷。
再看兩軍為何“大駭”?有人說駭異許褚的勇力。
俺認為還不夠全面:一駭兩将二百合内大戰棋逢對手;二駭許褚拼命,脫盔卸甲危險之極;三駭許褚在數九寒冬(參看前面的潑水築城)竟赤身裸體! 最後看看許褚脫盔卸甲在實戰中有何意義?按演義中的說法許褚身高八尺,腰大十圍,無疑是個胖子,按照生活常識來分析,在劇烈的運動中胖子是比較容易出汗的。
許、馬二人奮鬥了兩百餘合,以每分鐘一合算差不多鬥了三個多小時,中間隻有短暫的換馬和卸甲可以稍作喘息,這樣說許褚汗出如漿恐怕也不為過。
三個多小時的鏖戰就是鐵人也會稍覺疲累吧,看看現代拳擊比賽中兩位打滿十二回合(每回合三分鐘休息一會)的拳擊手就知道了。
疲累所帶來的後果是動作變慢(或走形)、反應力變慢、肌肉疲勞等。
那麼許褚卸甲的真實目的在于:脫掉笨重的盔甲(古代的盔甲怕有數十斤吧)以增強動作的靈活性和身手的敏捷性;脫掉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盔甲來涼快一下。
至于脫掉盔甲後防禦力降低、危險性增大以及嚴寒問題,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了,反正是豁出命去,大不了同歸于盡!而馬超累不累、熱不熱?多少也是有一點的,為何不脫衣服?顧全“錦馬超”的形象是一方面,更多的恐怕是馬超自信不需如此也可保持不敗甚至是勝利,這是兩人的一點區别吧。
凡事有利必有弊,脫盔卸甲是把雙刃劍,在增強機動性的同時,防禦力肯定下降(有盔甲身體關鍵的部位挨上那麼一槍未必會不死,但是沒盔甲關鍵部位挨槍肯定是不活);兩人大戰之時正是潑水成冰的寒冬時節,赤身裸體無疑會加速熱量的流失,根據常識熱量加速流失的情況下,會極大的影響體能(力量、體力、耐力乃至速度)。
可以肯定許褚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失利的可能性要大。
③三十合奧妙。
見書第59回原文:“兩個又鬥到三十餘合,褚奮威舉刀便砍馬超。
超閃過,一槍望褚心窩刺來。
褚棄刀将槍挾住。
兩個在馬上奪槍。
許諸力大,一聲響,拗斷槍杆,各拿半節在馬上亂打。
”從這一段的描寫不難看出兩人中馬超确實是占了上風,在鬥到兩百三十餘合左右,許褚出現了幾乎緻命的漏洞:奮威一刀被馬超輕易閃過,馬超的槍卻已向心窩刺來;許褚這一刀力量很大,不幸的是砍空了且招術已用老,變招已來不及,所幸的是許褚身經百戰,反應算夠快的,沒奈何隻得棄刀(令俺想起劍在人在,劍亡人亡的江湖老話來),幾乎是下意識的用胳膊夾住了馬超的槍。
許褚的狼狽可見一斑:棄刀在先(喪失攻擊武器),夾槍在後(這是什麼招術?)這樣一來,許褚變成身無片甲遮護手無尺兵進攻(後文還有個騎無鞍馬的記錄)。
許褚盡棄衣甲,機動性和力量都有所加強,雖如此可還是出現了手忙腳亂的一幕,不由得令人作出一個合理推測:如果許褚衣甲在身躲得過這一槍嗎? 這三十餘合許褚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力大”,居然将馬超的槍杆拗斷了,兩人各拿半節槍互相攻擊,戰局似乎又回到了不分勝負的局面。
其實不然!見原文:“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淵、曹洪兩将齊出夾攻。
”先前鬥了兩百餘合都沒“恐褚有失”,偏偏這時擔心,這說明了什麼?一方面說明曹操對許褚這個愛将的關心,畢竟身無片甲啊;一方面說明曹操可能已看出許褚是強驽之末了,如果真是平手或褚占上風的情況下,是完全沒必要派兩将齊出夾攻的。
看此節時,俺在想馬超劍術不凡更有使流星錘的手段,為何此處不用之呢?關于許褚裸鬥也還有個頭尾呼應:許褚臂中兩箭。
也多少能夠說明一點問題:在第58回許褚救護曹操于小船之上,“将兩腿夾舵搖撼,一手使篙撐船,一手舉鞍遮護曹操”尚可保兩人不被箭傷,此時卻是連中兩員!看來此戰确實消耗了許褚巨大的體力,以至于身手遲鈍,箭防能力下降。
反觀馬超同樣在劇鬥後尚有“直殺到壕邊”的充沛體力,馬、許大戰後的數日,馬超還“引數百騎直臨寨前,往來如飛”,而許褚卻不見蹤影。
對上文作總結:戰前曹操以激将法刺激許褚提高戰意,戰中許褚脫盔卸甲減輕負擔,結果卻是棄刀夾槍、臂中兩箭!可以推
簡評:勢均力敵。
接下來最精彩的一幕出現了: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了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兩軍大駭。
這裡有三點要好好分析一下:先看許褚“性起”作何解?有人理解是打興奮了,在下不這麼看,都打了二百合還不夠興奮嗎?俺以為作為曹營數一數二的嗜戰酣将,許褚當可算視死如歸,一句話許褚已殺紅了眼,已有了死的覺悟,看來是準備玩命了!這與戰前的話是相吻合的:既然無法“必擒馬超”,則當“誓與死戰”!反觀馬超似乎鎮靜的多,書中未明寫他是否也“性起”,在下也就不好妄加猜測,不過古典小說中常有一擊兩鳴的手法,不知這裡是否在用許褚的“性起”反襯馬超的從容,諸位可自行判斷。
再看兩軍為何“大駭”?有人說駭異許褚的勇力。
俺認為還不夠全面:一駭兩将二百合内大戰棋逢對手;二駭許褚拼命,脫盔卸甲危險之極;三駭許褚在數九寒冬(參看前面的潑水築城)竟赤身裸體! 最後看看許褚脫盔卸甲在實戰中有何意義?按演義中的說法許褚身高八尺,腰大十圍,無疑是個胖子,按照生活常識來分析,在劇烈的運動中胖子是比較容易出汗的。
許、馬二人奮鬥了兩百餘合,以每分鐘一合算差不多鬥了三個多小時,中間隻有短暫的換馬和卸甲可以稍作喘息,這樣說許褚汗出如漿恐怕也不為過。
三個多小時的鏖戰就是鐵人也會稍覺疲累吧,看看現代拳擊比賽中兩位打滿十二回合(每回合三分鐘休息一會)的拳擊手就知道了。
疲累所帶來的後果是動作變慢(或走形)、反應力變慢、肌肉疲勞等。
那麼許褚卸甲的真實目的在于:脫掉笨重的盔甲(古代的盔甲怕有數十斤吧)以增強動作的靈活性和身手的敏捷性;脫掉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盔甲來涼快一下。
至于脫掉盔甲後防禦力降低、危險性增大以及嚴寒問題,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了,反正是豁出命去,大不了同歸于盡!而馬超累不累、熱不熱?多少也是有一點的,為何不脫衣服?顧全“錦馬超”的形象是一方面,更多的恐怕是馬超自信不需如此也可保持不敗甚至是勝利,這是兩人的一點區别吧。
凡事有利必有弊,脫盔卸甲是把雙刃劍,在增強機動性的同時,防禦力肯定下降(有盔甲身體關鍵的部位挨上那麼一槍未必會不死,但是沒盔甲關鍵部位挨槍肯定是不活);兩人大戰之時正是潑水成冰的寒冬時節,赤身裸體無疑會加速熱量的流失,根據常識熱量加速流失的情況下,會極大的影響體能(力量、體力、耐力乃至速度)。
可以肯定許褚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失利的可能性要大。
③三十合奧妙。
見書第59回原文:“兩個又鬥到三十餘合,褚奮威舉刀便砍馬超。
超閃過,一槍望褚心窩刺來。
褚棄刀将槍挾住。
兩個在馬上奪槍。
許諸力大,一聲響,拗斷槍杆,各拿半節在馬上亂打。
”從這一段的描寫不難看出兩人中馬超确實是占了上風,在鬥到兩百三十餘合左右,許褚出現了幾乎緻命的漏洞:奮威一刀被馬超輕易閃過,馬超的槍卻已向心窩刺來;許褚這一刀力量很大,不幸的是砍空了且招術已用老,變招已來不及,所幸的是許褚身經百戰,反應算夠快的,沒奈何隻得棄刀(令俺想起劍在人在,劍亡人亡的江湖老話來),幾乎是下意識的用胳膊夾住了馬超的槍。
許褚的狼狽可見一斑:棄刀在先(喪失攻擊武器),夾槍在後(這是什麼招術?)這樣一來,許褚變成身無片甲遮護手無尺兵進攻(後文還有個騎無鞍馬的記錄)。
許褚盡棄衣甲,機動性和力量都有所加強,雖如此可還是出現了手忙腳亂的一幕,不由得令人作出一個合理推測:如果許褚衣甲在身躲得過這一槍嗎? 這三十餘合許褚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力大”,居然将馬超的槍杆拗斷了,兩人各拿半節槍互相攻擊,戰局似乎又回到了不分勝負的局面。
其實不然!見原文:“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淵、曹洪兩将齊出夾攻。
”先前鬥了兩百餘合都沒“恐褚有失”,偏偏這時擔心,這說明了什麼?一方面說明曹操對許褚這個愛将的關心,畢竟身無片甲啊;一方面說明曹操可能已看出許褚是強驽之末了,如果真是平手或褚占上風的情況下,是完全沒必要派兩将齊出夾攻的。
看此節時,俺在想馬超劍術不凡更有使流星錘的手段,為何此處不用之呢?關于許褚裸鬥也還有個頭尾呼應:許褚臂中兩箭。
也多少能夠說明一點問題:在第58回許褚救護曹操于小船之上,“将兩腿夾舵搖撼,一手使篙撐船,一手舉鞍遮護曹操”尚可保兩人不被箭傷,此時卻是連中兩員!看來此戰确實消耗了許褚巨大的體力,以至于身手遲鈍,箭防能力下降。
反觀馬超同樣在劇鬥後尚有“直殺到壕邊”的充沛體力,馬、許大戰後的數日,馬超還“引數百騎直臨寨前,往來如飛”,而許褚卻不見蹤影。
對上文作總結:戰前曹操以激将法刺激許褚提高戰意,戰中許褚脫盔卸甲減輕負擔,結果卻是棄刀夾槍、臂中兩箭!可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