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信故。
持佛随順故。
涅槃佛永度故。
法界佛無處不至故。
心佛安住故。
三昧佛無量無著故。
性佛決定故。
如意佛普覆故。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見佛。
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法,則能睹見無上如來。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佛業。
何等為十。
所謂勸化衆生是第一佛業。
随順長養諸佛法故。
夢中見佛是第二佛業。
發起過去諸善根故。
多聞是第三佛業。
逮得無疑決定智故。
為悔纏所纏者,善巧方便說悔過法。
是第四佛業。
除滅一切諸疑悔故。
若有衆生。
起慳心無智心聲聞心緣覺心害心疑心憍慢心者,現如來身相好莊嚴化斯等類。
是第五佛業。
出生長養過去諸善根故。
正法難時廣為衆生說淨妙法。
衆生聞已便得具足陀羅尼。
智慧神通如應示現饒益衆生。
是第六佛業。
心力清淨故。
若魔事起。
種種方便速遠離之。
以虛空界等微妙音聲。
亦不輕蔑他人。
除滅一切魔業。
具足忍辱。
是第七佛業。
正直功德故。
行無量行。
不證聲聞緣覺離生聖行。
諸根未熟者,不為彼人說解脫果。
但除愛本。
是第八佛業。
出生本願故。
斷除一切生死漏縛一切諸結。
出生菩薩行。
於一切衆生長養大悲。
深心信解菩薩所行究竟涅槃。
是第九佛業。
不斷菩薩行故。
菩薩摩诃薩。
為自他故。
求解脫道而無厭足。
離一切行及一切法。
於如來色身無所染著。
精勤專求無礙智慧不由他悟。
令一切佛刹嚴飾清淨。
決定了知皆悉虛空。
教化成熟一切衆生。
而不舍無我性。
安住法界。
諸通自在。
具足成就一切種智。
而不舍菩薩行。
轉淨法輪令一切衆生皆得歡喜。
廣為衆生說甚深法。
示現如來無量自在。
而不舍菩薩身。
現大涅槃而不舍離一切處生。
佛子。
菩薩摩诃薩。
出生如是等乃至翻覆三昧。
是第十佛業。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佛業。
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無師大業不由他悟。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慢業。
何等為十。
所謂於尊重福田和尚阿阇梨。
父母沙門婆羅門所。
而不尊重恭敬供養。
是為慢業。
有諸法師得勝妙法。
乘於大乘。
深知出生死道。
得陀羅尼成就多聞。
具智慧藏善能說法。
而不信受恭敬供養。
是為慢業。
聽受法時。
若聞深法發離欲心歡喜無量。
而不贊法師令衆歡喜。
是為慢業。
起憍慢心自高降彼。
不省己實不調自心。
是為慢業。
起計我心。
見有功德智慧者不贊其美。
見無德者反說其善。
若聞贊他。
於彼人所起妒嫉心。
是為慢業。
若有法師。
知是法是律是實是佛語。
以憎嫉故說言非法非律非實非佛語。
欲壞他信心故。
是為慢業。
自敷高座。
我為法師不應執事。
不應宗敬供養馀人。
諸修梵行尊長有德。
悉應恭敬供養於我。
是為慢業。
遠離嚬蹙惡眼視彼。
常以和顔等觀衆生。
言常柔軟無有粗獷。
離恚恨心。
而於彼法師求其過惡。
是為慢業。
以我慢心。
於多聞者不往恭敬。
起聞法留難。
亦不谘問。
何等為善何等不善。
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
作何等業長夜饒益一切衆生。
作何等行不益衆生。
作何等行從明入明。
作何等行從冥入冥。
如是人輩為我心漂沒。
不能得見出要正道。
是為慢業。
起慢心故。
不值諸佛難得之法。
消盡宿世所種善根。
不應說而說。
起诃責心更相譏論。
住如是法應入邪道。
但菩提心力故。
而不永舍菩薩所行。
雖不舍菩薩道。
而於無量百千萬劫尚不值佛。
何況聞法。
是為慢業。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慢業。
若菩薩摩诃薩。
離此慢業,則得一切諸佛十種無上清淨意業。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智業。
何等為十。
所謂信解因緣。
不壞因果。
是為智業。
不舍菩提心常念一切佛。
是為智業。
親近一切諸善知識。
恭敬供養心無懈擔是為智業。
樂法樂義多聞無厭。
專求正法遠離邪念修習正念。
是為智業。
於一切衆生不起我心。
於一切菩薩起如來想。
愛樂菩薩猶如己身。
愛重正法如惜己命。
愛敬如來如護己目。
於持戒者生諸佛想。
是為智業。
離身口意諸不善業。
修行清淨身口意業。
歎諸賢聖随順菩提。
是為智業。
不違緣起離諸邪見。
除滅癡闇照一切法。
是為智業。
於十回向起慈母想。
於諸波羅蜜起慈父想。
於巧方便。
起菩提想。
是為智業。
於布施淨戒多聞。
專求止觀功德智慧。
心無疲厭。
是為智業。
若業諸佛所贊。
能降衆魔。
滅除煩惱諸纏障礙。
教化衆生。
順智律儀攝取正法。
嚴淨佛刹正向通明。
是為智業。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智業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業,則得一切諸佛出生巧妙方便無上智業。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魔所攝持。
何等為十。
所謂懈怠心魔所攝持。
舍佛正法魔所攝持。
貪求無厭魔所攝持。
專念自度魔所攝持。
不發大願魔所攝持。
遠離煩惱常樂寂靜魔所攝持。
斷生死漏魔所攝持。
舍菩薩行魔所攝持。
舍教化成熟一切衆生心魔所攝持。
於正法中生疑惑心诽謗佛法魔所攝持。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魔所攝持。
應速遠離。
若菩薩摩诃
持佛随順故。
涅槃佛永度故。
法界佛無處不至故。
心佛安住故。
三昧佛無量無著故。
性佛決定故。
如意佛普覆故。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見佛。
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法,則能睹見無上如來。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佛業。
何等為十。
所謂勸化衆生是第一佛業。
随順長養諸佛法故。
夢中見佛是第二佛業。
發起過去諸善根故。
多聞是第三佛業。
逮得無疑決定智故。
為悔纏所纏者,善巧方便說悔過法。
是第四佛業。
除滅一切諸疑悔故。
若有衆生。
起慳心無智心聲聞心緣覺心害心疑心憍慢心者,現如來身相好莊嚴化斯等類。
是第五佛業。
出生長養過去諸善根故。
正法難時廣為衆生說淨妙法。
衆生聞已便得具足陀羅尼。
智慧神通如應示現饒益衆生。
是第六佛業。
心力清淨故。
若魔事起。
種種方便速遠離之。
以虛空界等微妙音聲。
亦不輕蔑他人。
除滅一切魔業。
具足忍辱。
是第七佛業。
正直功德故。
行無量行。
不證聲聞緣覺離生聖行。
諸根未熟者,不為彼人說解脫果。
但除愛本。
是第八佛業。
出生本願故。
斷除一切生死漏縛一切諸結。
出生菩薩行。
於一切衆生長養大悲。
深心信解菩薩所行究竟涅槃。
是第九佛業。
不斷菩薩行故。
菩薩摩诃薩。
為自他故。
求解脫道而無厭足。
離一切行及一切法。
於如來色身無所染著。
精勤專求無礙智慧不由他悟。
令一切佛刹嚴飾清淨。
決定了知皆悉虛空。
教化成熟一切衆生。
而不舍無我性。
安住法界。
諸通自在。
具足成就一切種智。
而不舍菩薩行。
轉淨法輪令一切衆生皆得歡喜。
廣為衆生說甚深法。
示現如來無量自在。
而不舍菩薩身。
現大涅槃而不舍離一切處生。
佛子。
菩薩摩诃薩。
出生如是等乃至翻覆三昧。
是第十佛業。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佛業。
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無師大業不由他悟。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慢業。
何等為十。
所謂於尊重福田和尚阿阇梨。
父母沙門婆羅門所。
而不尊重恭敬供養。
是為慢業。
有諸法師得勝妙法。
乘於大乘。
深知出生死道。
得陀羅尼成就多聞。
具智慧藏善能說法。
而不信受恭敬供養。
是為慢業。
聽受法時。
若聞深法發離欲心歡喜無量。
而不贊法師令衆歡喜。
是為慢業。
起憍慢心自高降彼。
不省己實不調自心。
是為慢業。
起計我心。
見有功德智慧者不贊其美。
見無德者反說其善。
若聞贊他。
於彼人所起妒嫉心。
是為慢業。
若有法師。
知是法是律是實是佛語。
以憎嫉故說言非法非律非實非佛語。
欲壞他信心故。
是為慢業。
自敷高座。
我為法師不應執事。
不應宗敬供養馀人。
諸修梵行尊長有德。
悉應恭敬供養於我。
是為慢業。
遠離嚬蹙惡眼視彼。
常以和顔等觀衆生。
言常柔軟無有粗獷。
離恚恨心。
而於彼法師求其過惡。
是為慢業。
以我慢心。
於多聞者不往恭敬。
起聞法留難。
亦不谘問。
何等為善何等不善。
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
作何等業長夜饒益一切衆生。
作何等行不益衆生。
作何等行從明入明。
作何等行從冥入冥。
如是人輩為我心漂沒。
不能得見出要正道。
是為慢業。
起慢心故。
不值諸佛難得之法。
消盡宿世所種善根。
不應說而說。
起诃責心更相譏論。
住如是法應入邪道。
但菩提心力故。
而不永舍菩薩所行。
雖不舍菩薩道。
而於無量百千萬劫尚不值佛。
何況聞法。
是為慢業。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慢業。
若菩薩摩诃薩。
離此慢業,則得一切諸佛十種無上清淨意業。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智業。
何等為十。
所謂信解因緣。
不壞因果。
是為智業。
不舍菩提心常念一切佛。
是為智業。
親近一切諸善知識。
恭敬供養心無懈擔是為智業。
樂法樂義多聞無厭。
專求正法遠離邪念修習正念。
是為智業。
於一切衆生不起我心。
於一切菩薩起如來想。
愛樂菩薩猶如己身。
愛重正法如惜己命。
愛敬如來如護己目。
於持戒者生諸佛想。
是為智業。
離身口意諸不善業。
修行清淨身口意業。
歎諸賢聖随順菩提。
是為智業。
不違緣起離諸邪見。
除滅癡闇照一切法。
是為智業。
於十回向起慈母想。
於諸波羅蜜起慈父想。
於巧方便。
起菩提想。
是為智業。
於布施淨戒多聞。
專求止觀功德智慧。
心無疲厭。
是為智業。
若業諸佛所贊。
能降衆魔。
滅除煩惱諸纏障礙。
教化衆生。
順智律儀攝取正法。
嚴淨佛刹正向通明。
是為智業。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智業若菩薩摩诃薩。
安住此業,則得一切諸佛出生巧妙方便無上智業。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魔所攝持。
何等為十。
所謂懈怠心魔所攝持。
舍佛正法魔所攝持。
貪求無厭魔所攝持。
專念自度魔所攝持。
不發大願魔所攝持。
遠離煩惱常樂寂靜魔所攝持。
斷生死漏魔所攝持。
舍菩薩行魔所攝持。
舍教化成熟一切衆生心魔所攝持。
於正法中生疑惑心诽謗佛法魔所攝持。
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魔所攝持。
應速遠離。
若菩薩摩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