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狩行錄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有得此書閱者。
太上聞之不怿,宣谕蔡曰:“《春秋》之書,多弑君、弑父之事。
為人臣子者,豈宜觀哉?”頓首,從容對曰:“《春秋》者,魯之史記也。
周德既衰,君臣失守,上下無别。
孔子所以懲惡勸善,以正褒貶,使後世知懼。
凡君子之所疑而不決者,至《春秋》而後定。
故司馬遷曰:‘《春秋》,禮義之大宗也。
為人君而不知《春秋》者,前有讒臣而不見,後有賊臣而不知。
為人臣而不知《春秋》者,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願陛下試取一觀之。
”他日因奏事,太上謂曰:“比取《春秋》讀之,始知宣聖之深意,恨見此書之晚。
”自是披覽不倦,凡理亂興廢之迹,賢君忠臣之行,莫不采摭其華實,探涉其源流,鈎纂樞要而編節之,改歲而成書。
臣嘗侍乾龍節宴,太上賦詩以寄淵聖,許令和進。
因用親仁善鄰事,太上曰:“此出《春秋》。
”特蒙宣示,以為榮觀。
太上皇有見聞,未嘗隐情。
每聞獻納,喜見于顔。
數令楊師道宣谕曰:“若志慮未及,不時見教。
”崇奉祖宗,本乎天性,非勉強僞為之也。
每西南望,伫目久之,謂左右陵寝在何處,泣數行下。
遇忌辰辍膳流涕,盡日出入,追慕不已。
有獻新者,必薦而後嘗。
雖在蒙塵,不忘教子以義方之訓。
每諸王問安,必留之坐而賜食,或賦詩屬對。
有兩聯,今附于左。
太上曰:“方當月白風清夜。
”故郓王楷對曰:“正是霜高木落時。
”太上曰:“落花滿地春光晚。
”莘王植對曰:“芳草連雲暮色深。
”餘皆類此。
宗室晉康郡王孝骞以下九百四人,朝廷遣赴韓州同居。
相見之日,為之感動,撫問再三,至于流涕。
遣杜遵道計置薪米,均行給賜,莫不安居。
差孝骞、仲晷主管禦名宗職事,以宗室中有挾私恨而緻訟者,紛争不已,全失禮容。
降诰曰:“日來宗子,不遵憲度,失于長幼之序,各挾私憤,以成仇怨,争訟不已。
豈不知身寄他鄉,複得聚會,何幸如之!故閱禮義之言,用勸無知之輩。
”且曰:“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至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
特申庭訓之方,以示睦親之義。
宗室可體此意,分明開谕,使同姓曉然知其訓誡!如爾後敢以未到韓州事陳訴者,并以罪罪之。
毋作食言,各令知悉。
” 太上宣谕楊師道曰:“近日随行官吏等,悉皆窮困,使職傷心。
初出青城,倉皇之間,了無一物得赍行道。
卿等皆棄捐父母妻子,冒涉風霜而随予。
今坐見如此,不能振濟,為之奈何?”宣谕訖,遂泣下。
左右之人,無不感動者。
遂令有司具狀,申明金國,乞給賜衣物。
從之。
時缺浣濯之衣,太上皇後進絹十匹。
然紹述神考之志,未嘗忘懷。
适有貨王安石《日錄》者,聞之欣然,辍而易之。
庚戌中元,徙居五國城。
乘舟而行,凡四十六日至。
東路都統習古乃奉朝命,令減随行官吏、諸色人等,不許盡行将帶。
太上力懇,不從。
召而谕之曰:“公等冒風霜,涉險阻,憂樂固當同之。
今日朝命如此,事屬他人,無如之何。
已再三力懇,竟不可回。
”令選愛者将行,太上曰:“公等皆是共甘苦之人,豈有愛憎之别?君臣之間,彼此不能盡其事,一面請詣所屬。
”言訖泣下,官吏等亦号呼而出。
一應宗室,不許随行。
内有神考親侄晉康郡王孝骞、嫡孫和義郡王有奕等六人,皆乞随侍,從之。
族屬有出入不節,而緻物議紛纭者。
太上聞之,降诰戒饬曰:“艱難之際,檢慎為先。
若複出入不節,言語輕易;或為狂藥所困,舉止取災,有失事體。
古人謂言行者,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要,榮辱之主系焉。
而今而後,戒之慎之,各宜杜門省事。
骨肉之間,以禮過從,恐間惹物議,自取悔尤。
既贻親憂,何以自處!”諄諄誨谕,使務體悉。
太上聖度如天,下有細過者,其以聞者,皆情恕之。
如劉定宰羊不如法,薛安造飯減克。
太上曰:“羁旅他邦,不欲口腹罪人。
隻取戒勵,亦可儆衆。
”而金國孛堇八曷打,下通事慶哥遣人審核。
太上曰:“初無此事,恐複誤傳。
”北人聞之,莫不加手于額。
太子斡烏歡遣人奉書,雲欲于奉侍中,求曉事能幹、人才俊爽者二人,所須即請批谕,當使應辦。
太上覽書不說。
曰:“若應副,誰可遣者;若不應副,五太子不可違。
”遣王佃、陳思正往。
回書雲:“示谕,内侍本亦乏材,不免于衆中選擇二人前來,皆自汴京随逐至此,艱苦萬狀,久處貧窮。
敬望優容,不勝萬幸。
紙尾之谕,甚荷推意。
然以人易物,豈其本心哉?” 谙闆勃極烈夫人緻書于太上,并惠藥物,亦求内侍。
答
太上聞之不怿,宣谕蔡曰:“《春秋》之書,多弑君、弑父之事。
為人臣子者,豈宜觀哉?”頓首,從容對曰:“《春秋》者,魯之史記也。
周德既衰,君臣失守,上下無别。
孔子所以懲惡勸善,以正褒貶,使後世知懼。
凡君子之所疑而不決者,至《春秋》而後定。
故司馬遷曰:‘《春秋》,禮義之大宗也。
為人君而不知《春秋》者,前有讒臣而不見,後有賊臣而不知。
為人臣而不知《春秋》者,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願陛下試取一觀之。
”他日因奏事,太上謂曰:“比取《春秋》讀之,始知宣聖之深意,恨見此書之晚。
”自是披覽不倦,凡理亂興廢之迹,賢君忠臣之行,莫不采摭其華實,探涉其源流,鈎纂樞要而編節之,改歲而成書。
臣嘗侍乾龍節宴,太上賦詩以寄淵聖,許令和進。
因用親仁善鄰事,太上曰:“此出《春秋》。
”特蒙宣示,以為榮觀。
太上皇有見聞,未嘗隐情。
每聞獻納,喜見于顔。
數令楊師道宣谕曰:“若志慮未及,不時見教。
”崇奉祖宗,本乎天性,非勉強僞為之也。
每西南望,伫目久之,謂左右陵寝在何處,泣數行下。
遇忌辰辍膳流涕,盡日出入,追慕不已。
有獻新者,必薦而後嘗。
雖在蒙塵,不忘教子以義方之訓。
每諸王問安,必留之坐而賜食,或賦詩屬對。
有兩聯,今附于左。
太上曰:“方當月白風清夜。
”故郓王楷對曰:“正是霜高木落時。
”太上曰:“落花滿地春光晚。
”莘王植對曰:“芳草連雲暮色深。
”餘皆類此。
宗室晉康郡王孝骞以下九百四人,朝廷遣赴韓州同居。
相見之日,為之感動,撫問再三,至于流涕。
遣杜遵道計置薪米,均行給賜,莫不安居。
差孝骞、仲晷主管禦名宗職事,以宗室中有挾私恨而緻訟者,紛争不已,全失禮容。
降诰曰:“日來宗子,不遵憲度,失于長幼之序,各挾私憤,以成仇怨,争訟不已。
豈不知身寄他鄉,複得聚會,何幸如之!故閱禮義之言,用勸無知之輩。
”且曰:“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至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
特申庭訓之方,以示睦親之義。
宗室可體此意,分明開谕,使同姓曉然知其訓誡!如爾後敢以未到韓州事陳訴者,并以罪罪之。
毋作食言,各令知悉。
” 太上宣谕楊師道曰:“近日随行官吏等,悉皆窮困,使職傷心。
初出青城,倉皇之間,了無一物得赍行道。
卿等皆棄捐父母妻子,冒涉風霜而随予。
今坐見如此,不能振濟,為之奈何?”宣谕訖,遂泣下。
左右之人,無不感動者。
遂令有司具狀,申明金國,乞給賜衣物。
從之。
時缺浣濯之衣,太上皇後進絹十匹。
然紹述神考之志,未嘗忘懷。
适有貨王安石《日錄》者,聞之欣然,辍而易之。
庚戌中元,徙居五國城。
乘舟而行,凡四十六日至。
東路都統習古乃奉朝命,令減随行官吏、諸色人等,不許盡行将帶。
太上力懇,不從。
召而谕之曰:“公等冒風霜,涉險阻,憂樂固當同之。
今日朝命如此,事屬他人,無如之何。
已再三力懇,竟不可回。
”令選愛者将行,太上曰:“公等皆是共甘苦之人,豈有愛憎之别?君臣之間,彼此不能盡其事,一面請詣所屬。
”言訖泣下,官吏等亦号呼而出。
一應宗室,不許随行。
内有神考親侄晉康郡王孝骞、嫡孫和義郡王有奕等六人,皆乞随侍,從之。
族屬有出入不節,而緻物議紛纭者。
太上聞之,降诰戒饬曰:“艱難之際,檢慎為先。
若複出入不節,言語輕易;或為狂藥所困,舉止取災,有失事體。
古人謂言行者,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要,榮辱之主系焉。
而今而後,戒之慎之,各宜杜門省事。
骨肉之間,以禮過從,恐間惹物議,自取悔尤。
既贻親憂,何以自處!”諄諄誨谕,使務體悉。
太上聖度如天,下有細過者,其以聞者,皆情恕之。
如劉定宰羊不如法,薛安造飯減克。
太上曰:“羁旅他邦,不欲口腹罪人。
隻取戒勵,亦可儆衆。
”而金國孛堇八曷打,下通事慶哥遣人審核。
太上曰:“初無此事,恐複誤傳。
”北人聞之,莫不加手于額。
太子斡烏歡遣人奉書,雲欲于奉侍中,求曉事能幹、人才俊爽者二人,所須即請批谕,當使應辦。
太上覽書不說。
曰:“若應副,誰可遣者;若不應副,五太子不可違。
”遣王佃、陳思正往。
回書雲:“示谕,内侍本亦乏材,不免于衆中選擇二人前來,皆自汴京随逐至此,艱苦萬狀,久處貧窮。
敬望優容,不勝萬幸。
紙尾之谕,甚荷推意。
然以人易物,豈其本心哉?” 谙闆勃極烈夫人緻書于太上,并惠藥物,亦求内侍。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