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狩行錄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丁未年二月七日,太上初出青城。
三月二十八日起發,随行宗族官吏,遠觸炎熱,不谙風土,飲食不時。
比至燕山,病者幾半。
盡出所有衣物,命李宗言貨易藥物,修合給賜,十救八九。
寓止燕京延壽寺。
宗室自濮王仲理以上,别居仙露僧舍,有糧食不給,形體裸裼之人。
太上聞之恻然,謂姜谔曰:“宗族流離若此,甚憫念之。
卿為予細取索等第,具一目來,欲将軍前所送生絹一萬匹,除給散随行親族、官吏等外,盡周之。
”言訖,不覺泣下。
谔亦嗚咽流涕,具目以聞。
遣姜谔支散。
斡離不在會城。
太上面陳南北利害,叙結好休兵之意,興滅繼絕之道。
詞發涕零,義形于色。
北人傍觀,植立若堵,無不感歎,至有揮涕者。
元帥無語,但首肯久之。
行在統屬之人,謂之都管,有職小官卑充其任者。
然既是統轄,即令押班起居銜楊師道具此以聞。
太上曰:“自有本朝雜壓,不可為在此間頓改舊制。
” 太上自燕京遷居虜部相府院,每思宗社,寝膳俱廢。
一日,謂都尉蔡曰:“宸極失禦,播越至此。
觀其前載厄運之困,古今未有。
荷天眷,建炎中興,億兆攸歸,奄有江左。
雖居沉劫,思有以少助維天之祚。
今草得一書,欲厚遣本路都統,求通于左副元帥。
卿為我與秦桧商量,更潤飾之。
”曰:“聖述高妙,非臣等所及。
”是時秦桧亦寓中京。
初,大金軍至城下,以議上徽号,邀請淵聖皇帝,遂留宿青城,而改朔不叙議。
至六月六日,有易姓之命。
翌日,請太上同太上皇後、嫔妃、諸王、驸馬,一應皇族盡出,遂議置君。
乃會城中共舉,乞立張邦昌。
桧職在禦史,奮不顧身,曆陳邦昌平日履行,身為宰相,奉使不死國難,而欲主承大器,非桧所聞。
既不能盡忠于本朝,則何以效節于大國?乞立趙氏,以慰民心。
不從。
既而太上北遷,知桧等輩欲立趙氏,謂蔡曰:“天祚我宋,宋必有主。
”今聖慮若此,定膺昭格。
文華理勝,雖遊、夏不能措詞。
明日,具酒肴,邀本部都統。
後聞其書得達粘罕。
其書曰:“某自北宋,衆所鄙棄,獨荷左右見憐,故知英雄度量,與俗不同也。
嘗欲通書于左右,而自蔔自疑,因循至今。
某聞惟大英雄之人,然後能聽大度之言。
敢略陳固陋,惟左右留神省察。
古之君子,莫不以濟世安民為己任。
故有一國士者,止能安一國之人;有天下士者,然後能安天下之人。
是以堯、舜、禹、湯之君,而輔以臯、夔、稷、契之臣,則日月所照,風雨所及,莫不被其澤。
載在典籍,昭然可考,不止一二陳也。
且以近事言之,昔唐之太宗,起自晉陽,奄有天下。
征伐荒外,西破高昌,北擒颉利,可請黃帝之師,莫強乎天下也。
而遠思長久之計,知突厥稽首戴恩,嘗為北藩。
故唐之亡也,終賴沙陀以雪國恥。
又匈奴冒頓單于,圍高祖于白登,七日不食,當時若欲取之,如俯拾地芥。
冒頓單于不貪近利,以為遠圖,使高帝得歸,以奉祭祀。
故得歲受缯币,舉中國珍寶玉帛,奉約結好。
後匈奴國亂,五單于争立,終得宣帝擁護呼韓。
近契丹耶律德光,責石氏之失約,長驅至汴,舉石氏宗族,遷之北荒。
然中國之地,亦不能守,以至麋爛灰燼,數十年之間,生靈肝腦塗地,而終為劉知遠所有。
比之唐太宗、冒頓單于,其英雄度量,豈不為相去遠哉!先皇帝初理兵于遼東,不避浮海之勤而請命于下吏。
蒙先皇帝約為兄弟,許以燕雲。
适雲中妄人,嘯聚不逞。
某之将臣巽懦,懷首鼠之兩端。
某以過聽,惑于謬悠之說,得罪于大國之初,深自克責,去大号,傳位嗣子。
自知甚明,不敢怨尤。
近聞嗣子之中,有為彼人之所推戴者。
非嗣子之賢,蓋祖宗德澤在人,至厚至深,未易忘也。
不審左右欲法唐太宗、冒頓單于,受興滅繼絕之名,享歲币玉帛之好,保國活民,為萬世法耶?抑欲效耶律德光,使生靈塗炭,而終為他人所有耶?若欲如此,則非某所知;若不欲如此,當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書,谕嗣子以大計,使子子孫孫永奉職貢,豈不為萬世之利哉!伏惟左右,以命世之才,當大有為之時,必能聽大度之言也。
昔人有為趙使秦者,秦問趙可伐與?趙使對曰:‘裡人有好色者。
好色之患,世所共知。
而母言之則為賢母,妻言之則為妒婦。
’今日之事,大類是矣。
惟麾下多賢,必能審處。
言欲盡意,不覺縷。
伏望台慈,有以鑒察,幸甚幸甚!” 太上天資好學,經傳無不究覽,尤精于班史。
下筆灑灑,有西漢之風。
每謂行在諸臣曰:“北狩以來,無書可閱。
”一日聞外有貨書者,以衣易之。
戊申八月,入見。
盡縱韓州之民,出而寓焉。
《春秋》,博士廢之久矣。
諸王
三月二十八日起發,随行宗族官吏,遠觸炎熱,不谙風土,飲食不時。
比至燕山,病者幾半。
盡出所有衣物,命李宗言貨易藥物,修合給賜,十救八九。
寓止燕京延壽寺。
宗室自濮王仲理以上,别居仙露僧舍,有糧食不給,形體裸裼之人。
太上聞之恻然,謂姜谔曰:“宗族流離若此,甚憫念之。
卿為予細取索等第,具一目來,欲将軍前所送生絹一萬匹,除給散随行親族、官吏等外,盡周之。
”言訖,不覺泣下。
谔亦嗚咽流涕,具目以聞。
遣姜谔支散。
斡離不在會城。
太上面陳南北利害,叙結好休兵之意,興滅繼絕之道。
詞發涕零,義形于色。
北人傍觀,植立若堵,無不感歎,至有揮涕者。
元帥無語,但首肯久之。
行在統屬之人,謂之都管,有職小官卑充其任者。
然既是統轄,即令押班起居銜楊師道具此以聞。
太上曰:“自有本朝雜壓,不可為在此間頓改舊制。
” 太上自燕京遷居虜部相府院,每思宗社,寝膳俱廢。
一日,謂都尉蔡曰:“宸極失禦,播越至此。
觀其前載厄運之困,古今未有。
荷天眷,建炎中興,億兆攸歸,奄有江左。
雖居沉劫,思有以少助維天之祚。
今草得一書,欲厚遣本路都統,求通于左副元帥。
卿為我與秦桧商量,更潤飾之。
”曰:“聖述高妙,非臣等所及。
”是時秦桧亦寓中京。
初,大金軍至城下,以議上徽号,邀請淵聖皇帝,遂留宿青城,而改朔不叙議。
至六月六日,有易姓之命。
翌日,請太上同太上皇後、嫔妃、諸王、驸馬,一應皇族盡出,遂議置君。
乃會城中共舉,乞立張邦昌。
桧職在禦史,奮不顧身,曆陳邦昌平日履行,身為宰相,奉使不死國難,而欲主承大器,非桧所聞。
既不能盡忠于本朝,則何以效節于大國?乞立趙氏,以慰民心。
不從。
既而太上北遷,知桧等輩欲立趙氏,謂蔡曰:“天祚我宋,宋必有主。
”今聖慮若此,定膺昭格。
文華理勝,雖遊、夏不能措詞。
明日,具酒肴,邀本部都統。
後聞其書得達粘罕。
其書曰:“某自北宋,衆所鄙棄,獨荷左右見憐,故知英雄度量,與俗不同也。
嘗欲通書于左右,而自蔔自疑,因循至今。
某聞惟大英雄之人,然後能聽大度之言。
敢略陳固陋,惟左右留神省察。
古之君子,莫不以濟世安民為己任。
故有一國士者,止能安一國之人;有天下士者,然後能安天下之人。
是以堯、舜、禹、湯之君,而輔以臯、夔、稷、契之臣,則日月所照,風雨所及,莫不被其澤。
載在典籍,昭然可考,不止一二陳也。
且以近事言之,昔唐之太宗,起自晉陽,奄有天下。
征伐荒外,西破高昌,北擒颉利,可請黃帝之師,莫強乎天下也。
而遠思長久之計,知突厥稽首戴恩,嘗為北藩。
故唐之亡也,終賴沙陀以雪國恥。
又匈奴冒頓單于,圍高祖于白登,七日不食,當時若欲取之,如俯拾地芥。
冒頓單于不貪近利,以為遠圖,使高帝得歸,以奉祭祀。
故得歲受缯币,舉中國珍寶玉帛,奉約結好。
後匈奴國亂,五單于争立,終得宣帝擁護呼韓。
近契丹耶律德光,責石氏之失約,長驅至汴,舉石氏宗族,遷之北荒。
然中國之地,亦不能守,以至麋爛灰燼,數十年之間,生靈肝腦塗地,而終為劉知遠所有。
比之唐太宗、冒頓單于,其英雄度量,豈不為相去遠哉!先皇帝初理兵于遼東,不避浮海之勤而請命于下吏。
蒙先皇帝約為兄弟,許以燕雲。
适雲中妄人,嘯聚不逞。
某之将臣巽懦,懷首鼠之兩端。
某以過聽,惑于謬悠之說,得罪于大國之初,深自克責,去大号,傳位嗣子。
自知甚明,不敢怨尤。
近聞嗣子之中,有為彼人之所推戴者。
非嗣子之賢,蓋祖宗德澤在人,至厚至深,未易忘也。
不審左右欲法唐太宗、冒頓單于,受興滅繼絕之名,享歲币玉帛之好,保國活民,為萬世法耶?抑欲效耶律德光,使生靈塗炭,而終為他人所有耶?若欲如此,則非某所知;若不欲如此,當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書,谕嗣子以大計,使子子孫孫永奉職貢,豈不為萬世之利哉!伏惟左右,以命世之才,當大有為之時,必能聽大度之言也。
昔人有為趙使秦者,秦問趙可伐與?趙使對曰:‘裡人有好色者。
好色之患,世所共知。
而母言之則為賢母,妻言之則為妒婦。
’今日之事,大類是矣。
惟麾下多賢,必能審處。
言欲盡意,不覺縷。
伏望台慈,有以鑒察,幸甚幸甚!” 太上天資好學,經傳無不究覽,尤精于班史。
下筆灑灑,有西漢之風。
每謂行在諸臣曰:“北狩以來,無書可閱。
”一日聞外有貨書者,以衣易之。
戊申八月,入見。
盡縱韓州之民,出而寓焉。
《春秋》,博士廢之久矣。
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