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蓮夢 第六回 有情偏被無情惱
關燈
小
中
大
歹人。
如今女娟回去了,老爺隻問女兒便知真假。
”縣官即問香雪,香雪本意要表白自己不肯失節,後日好嫁王昌年,便禀道:“母親所贅丈夫實是女身。
至于叛逆,閨中弱質何從得知。
”縣官又問四鄰,各回不曉得。
縣官叫錄了口供,衆人釋放。
焦氏見是叛逆,就将銀子使用,獨推在香雪身上。
縣官故獨将香雪解上府來。
那時太守細加審問,香雪也照縣裡的話。
太守見是欽案,他既招出女扮男裝,即起文書,備叙口供,解部定奪。
香雪忽遭冤陷,還指望王昌年在京裡,“此番解到京,或者遇着昌年,與我辯白。
深恨繼母焦氏,前日貪圖财禮,起這禍根,今日獨推在我身上,自己便脫卸了。
我今舉目無親,生死未定。
”想到此處,不覺大哭。
太守起了批,公差即時押解。
小姐身邊盤費全無半文,家裡的妝奁盡被焦氏收去,小姐無可奈何。
伴随的隻有添繡一個。
幸喜得押解的公差卻是父親手裡老家人的兒子。
他自小在裡頭伏侍過的,因焦氏打發在外,就充了府堂公差。
小姐想:“這公差路上料然不敢放肆,隻是沒有盤纏。
” 正在憂愁,忽見一個人,年上四旬,滿口黃須,上前來把小姐細細觀看。
你道這人是誰?原來是潘一百。
他始初寫“借票”時,原沒有害小姐的念頭,不過恨焦順說親不成,寫來嘲笑他。
不意弄假成真,反害小姐。
他過意不去。
這一日,聞得小姐起解,他便走來看看。
因他票上寫“借到潘處”,所以人都曉得是他陷害。
小姐原不認得。
公差對小姐道:“這人就是潘一百。
”小姐心中正懷恨他,一見了他便叫公差捉往。
公差是小姐家人,自然用力,即把潘一百扯住。
老潘被捉,吓得魂不附體。
小姐道:“我藏匿叛寇,你何從得知?必同是藏匿的人。
可扯到太爺堂上去。
”老潘大驚,想欽案大事纏不得的,便央公差與小姐說情,議送盤纏銀二百兩。
老潘沒奈何隻得許他,即刻差人到家湊來,以前是拼一百,如今是拼二百了,及銀子拿來,小姐收了,才放他去。
此正是小姐的高見。
要知老潘平日十分鄙吝,今日忽然拼了二百兩,苦不可言。
小姐樂得受用,一路不愁窘乏。
公差小心押着,望京師而去。
再說白從李,自從打發程景道出了柳林,與李光祖合兵,從李居中調度。
内外兵勢,雄盛非常。
程李二将稍不如意,便請大師進營,要風就風,要雨就雨,憑着天書法術,無往不勝。
一日,從李在柳林忽然想起香雪小姐,未知近日如何。
即差兩個精細的人,寫書一封,星夜往河南問候小姐,差人去後過了十餘日,從李忽然又想起王昌年。
曉得王昌年聯捷,在京做官,便思想要寫一封谕單,分付宋純學,着他曉谕昌年,說明前事,一來扶助昌年到家做親,二來分付純學取昌年夫婦同歸柳林。
那時節便是武則天寵幸六郎了。
主意己定,提筆正要寫谕單,忽外邊傳報前日差往河南的人回來了。
從李喚進,那人禀道:“小的蒙大師差到河南崔小姐家,小的不敢輕囗,先從各處尋問鄰裡,但說小姐被太爺抄捉,已經押解進京。
說是為大師住在他家,緝捕人曉得,陷害他的。
小的無處投書,仍帶原書呈上。
”從李聽了吃了一驚道:“可惜香雪小姐,為了我倒害他。
”就與崔世勳說知。
世勳拜求大師差人到京知會宋純學,求他照拂。
從李道:“我也有此意。
”即寫谕單一幅,并前香雪所贈的扇子,一齊封好,分付純學周旋昌年夫婦。
”差人不得混投,取書信回話。
”營卒承命,星夜望京中去。
原來這封書比小姐押解日子差了半個月。
那時小姐已解到京。
朝廷批發刑部勘問,恰好發在王昌年手裡。
昌年升堂,提審這事,先把申文來看。
内稱:“開封府解到藏匿叛寇女犯一名崔香雪。
”昌年看見名字,已自驚心,及至跪到案前,正是香雪小姐。
昌年想他忘了前盟,私下改嫁,不覺大怒,也不詳察申文叛寇何人、如何藏匿,就把案一拍喝道:“好一個名門小姐,我且問你,父親死難,服制在身,家内誰人做主,竟自入贅丈夫?你須自想,父母存日,曾經把你許配何人?不要說藏匿叛寇,隻這一段忘恩負義的事就該萬死了。
”看官,那昌年審問叛逆,為何說起這話?要知讀書人多應執性,他想前日歸家,遇了潘一百,細述香雪嫁人恩愛,時時懷恨。
今日相遇,不知不覺将心中舊恨直說出來。
香雪聽了這話有些關心,擡起頭來,把堂上問官一看,想道:“奇怪,那個問官好像王昌年。
”但是公堂之上不好詳察,隻得禀道:“犯女崔氏,侞名香雪,是百戶崔世勳之女。
故父陣沒陝中,繼母焦氏同前夫之子焦順百般淩逼。
犯女小時先父母曾許配王家表兄,因表兄漂流異鄉,繼母貪财逼嫁,不想招贅什麼逆寇。
犯女不忍改節。
”說到此處,不覺心傷,哭倒在地。
昌年見了這樣,又愛惜又怨恨,一時氣得目定口呆,無心審問。
也不待香雪說明來曆,便喚手下帶到監裡,明日再審。
香雪正要把女扮男裝的話表明心迹,但是問官早已退堂,無可奈何,隻得進了獄中。
細問這問官,果然是王昌年。
心下想道:“不信王昌年做了官便忘前情。
但此中必有緣故。
若他果然負恩,我就死也要說個明白。
” 那昌年因見小姐,怨恨異常,不等審明,便叫打轎來尋宋純學
如今女娟回去了,老爺隻問女兒便知真假。
”縣官即問香雪,香雪本意要表白自己不肯失節,後日好嫁王昌年,便禀道:“母親所贅丈夫實是女身。
至于叛逆,閨中弱質何從得知。
”縣官又問四鄰,各回不曉得。
縣官叫錄了口供,衆人釋放。
焦氏見是叛逆,就将銀子使用,獨推在香雪身上。
縣官故獨将香雪解上府來。
那時太守細加審問,香雪也照縣裡的話。
太守見是欽案,他既招出女扮男裝,即起文書,備叙口供,解部定奪。
香雪忽遭冤陷,還指望王昌年在京裡,“此番解到京,或者遇着昌年,與我辯白。
深恨繼母焦氏,前日貪圖财禮,起這禍根,今日獨推在我身上,自己便脫卸了。
我今舉目無親,生死未定。
”想到此處,不覺大哭。
太守起了批,公差即時押解。
小姐身邊盤費全無半文,家裡的妝奁盡被焦氏收去,小姐無可奈何。
伴随的隻有添繡一個。
幸喜得押解的公差卻是父親手裡老家人的兒子。
他自小在裡頭伏侍過的,因焦氏打發在外,就充了府堂公差。
小姐想:“這公差路上料然不敢放肆,隻是沒有盤纏。
” 正在憂愁,忽見一個人,年上四旬,滿口黃須,上前來把小姐細細觀看。
你道這人是誰?原來是潘一百。
他始初寫“借票”時,原沒有害小姐的念頭,不過恨焦順說親不成,寫來嘲笑他。
不意弄假成真,反害小姐。
他過意不去。
這一日,聞得小姐起解,他便走來看看。
因他票上寫“借到潘處”,所以人都曉得是他陷害。
小姐原不認得。
公差對小姐道:“這人就是潘一百。
”小姐心中正懷恨他,一見了他便叫公差捉往。
公差是小姐家人,自然用力,即把潘一百扯住。
老潘被捉,吓得魂不附體。
小姐道:“我藏匿叛寇,你何從得知?必同是藏匿的人。
可扯到太爺堂上去。
”老潘大驚,想欽案大事纏不得的,便央公差與小姐說情,議送盤纏銀二百兩。
老潘沒奈何隻得許他,即刻差人到家湊來,以前是拼一百,如今是拼二百了,及銀子拿來,小姐收了,才放他去。
此正是小姐的高見。
要知老潘平日十分鄙吝,今日忽然拼了二百兩,苦不可言。
小姐樂得受用,一路不愁窘乏。
公差小心押着,望京師而去。
再說白從李,自從打發程景道出了柳林,與李光祖合兵,從李居中調度。
内外兵勢,雄盛非常。
程李二将稍不如意,便請大師進營,要風就風,要雨就雨,憑着天書法術,無往不勝。
一日,從李在柳林忽然想起香雪小姐,未知近日如何。
即差兩個精細的人,寫書一封,星夜往河南問候小姐,差人去後過了十餘日,從李忽然又想起王昌年。
曉得王昌年聯捷,在京做官,便思想要寫一封谕單,分付宋純學,着他曉谕昌年,說明前事,一來扶助昌年到家做親,二來分付純學取昌年夫婦同歸柳林。
那時節便是武則天寵幸六郎了。
主意己定,提筆正要寫谕單,忽外邊傳報前日差往河南的人回來了。
從李喚進,那人禀道:“小的蒙大師差到河南崔小姐家,小的不敢輕囗,先從各處尋問鄰裡,但說小姐被太爺抄捉,已經押解進京。
說是為大師住在他家,緝捕人曉得,陷害他的。
小的無處投書,仍帶原書呈上。
”從李聽了吃了一驚道:“可惜香雪小姐,為了我倒害他。
”就與崔世勳說知。
世勳拜求大師差人到京知會宋純學,求他照拂。
從李道:“我也有此意。
”即寫谕單一幅,并前香雪所贈的扇子,一齊封好,分付純學周旋昌年夫婦。
”差人不得混投,取書信回話。
”營卒承命,星夜望京中去。
原來這封書比小姐押解日子差了半個月。
那時小姐已解到京。
朝廷批發刑部勘問,恰好發在王昌年手裡。
昌年升堂,提審這事,先把申文來看。
内稱:“開封府解到藏匿叛寇女犯一名崔香雪。
”昌年看見名字,已自驚心,及至跪到案前,正是香雪小姐。
昌年想他忘了前盟,私下改嫁,不覺大怒,也不詳察申文叛寇何人、如何藏匿,就把案一拍喝道:“好一個名門小姐,我且問你,父親死難,服制在身,家内誰人做主,竟自入贅丈夫?你須自想,父母存日,曾經把你許配何人?不要說藏匿叛寇,隻這一段忘恩負義的事就該萬死了。
”看官,那昌年審問叛逆,為何說起這話?要知讀書人多應執性,他想前日歸家,遇了潘一百,細述香雪嫁人恩愛,時時懷恨。
今日相遇,不知不覺将心中舊恨直說出來。
香雪聽了這話有些關心,擡起頭來,把堂上問官一看,想道:“奇怪,那個問官好像王昌年。
”但是公堂之上不好詳察,隻得禀道:“犯女崔氏,侞名香雪,是百戶崔世勳之女。
故父陣沒陝中,繼母焦氏同前夫之子焦順百般淩逼。
犯女小時先父母曾許配王家表兄,因表兄漂流異鄉,繼母貪财逼嫁,不想招贅什麼逆寇。
犯女不忍改節。
”說到此處,不覺心傷,哭倒在地。
昌年見了這樣,又愛惜又怨恨,一時氣得目定口呆,無心審問。
也不待香雪說明來曆,便喚手下帶到監裡,明日再審。
香雪正要把女扮男裝的話表明心迹,但是問官早已退堂,無可奈何,隻得進了獄中。
細問這問官,果然是王昌年。
心下想道:“不信王昌年做了官便忘前情。
但此中必有緣故。
若他果然負恩,我就死也要說個明白。
” 那昌年因見小姐,怨恨異常,不等審明,便叫打轎來尋宋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