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而已。
固無事于幽冥。
原經教之設。
蓋所以悟夫求己。
然求己之方。
非教莫悟。
悟因乎教。
則功由神道。
欣感發中必形于事。
亦由詠歌不足系以手舞。
然則奉而尊之。
蓋理所不必須而情所不能廢。
宜縱己深體教旨。
忘懷欣想。
将以己引物自同乎衆。
所以固新涉之志而令寄懷有拟。
經雲。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怨憎會苦恩愛别離苦所求不得苦。
遇此諸苦則宜深惟緣對兼覺魔僞。
開以達觀弘以等心。
且區區一生有同過隙。
所遇雖殊終歸枯朽。
得失少多固不足計。
該以數塗則此心自息。
又苟未入道則休戚疊用。
聚散去來賢愚同緻。
是以經雲。
安則有危得則有喪。
合會有離生則有死。
蓋自然之常勢。
必至之定期。
推而安之則無往不夷。
維摩诘雲。
一切諸法定意生形。
然則兆動于始事應乎末。
念起而有慮息則無。
意之所安則觸遇而夷。
情之所礙則無往不滞。
因此而言。
通滞之所由。
在我而不在物也。
若乃懼生于心則釁乘于外。
外釁既乘内懼愈結。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是以經稱丈夫畏時非人得其便。
誠能住心以理天關内固。
則人鬼罔間緣對自息。
萬有無以嬰。
衆邪不能襲。
四非常。
一曰無常。
二曰苦。
三曰空。
四曰非身。
少長殊形陵谷易處。
謂之無常。
盛衰相襲欣極必悲。
謂之為苦。
一切萬有終歸于無。
謂之為空。
神無常宅遷化靡停。
謂之非身。
經稱處或樂之地。
覺必苦之對。
蓋推代謝于往複。
審樂往則哀來。
故居安慮危夕惕榮觀。
若夫深于苦者。
謂之見谛。
達有心則有滞。
有滞則苦存。
雖貴極人天位兼崇高。
所乘愈重矜着彌深。
情之所樂于理愈苦。
故經雲。
三界皆苦無可樂者。
又雲。
五道衆生共在一大獄中。
苟心系乎有則罪福同貫。
故總謂三界為一大獄。
佛問諸弟子。
何謂無常。
一人曰。
一日不可保不可保。
是為無常。
佛言。
非佛弟子。
一人曰。
食頃不可保。
是為無常。
佛言。
非佛弟子。
一人曰。
出息不報便就後世。
是為無常。
佛言。
真佛弟子。
夫無常顯證日陳于前。
而萬代同歸終莫之悟。
無瞬息之安保永世之計。
懼不在交則每事殆懈。
以之進德則功無覆篑。
以之治心則惰其所習。
是以有道之士。
指寸陰而惜逝。
恒自強于鞭後業興時競。
惟日不足則亂念無因而生。
緣對靡由而起。
六度。
一曰施。
二曰戒。
三曰忍辱。
四曰情進。
五曰一心。
六曰智慧。
積而能散潤濟衆生。
施也。
謹守十善閉邪以誠。
誡也。
犯而不校常善下已。
忍辱也。
勤行所習夙夜匪懈。
精進也。
專心守意以約斂衆。
一心也。
凡此五事行以有心謂之俗度。
領以兼忘謂之道慧。
本起經雲。
九十六種道術各信所事皆樂安生。
孰知其惑。
夫欣得惡失樂存哀亡。
蓋弱喪之常滞有生所感同。
然冥力潛謝。
非務戀所留。
對至而應。
豈智用所制。
是以學者必歸心化本領觀玄宗。
玩之珍之則衆念自廢。
廢則有忘。
有忘則緣絕。
緣報既絕然後入于無生。
既不受生故能不死。
是以普耀經雲。
無所從生靡所不生。
于諸所生而無所生。
泥洹經雲。
心識靜休則不死不生。
心為種本。
行為其地。
報為結實。
猶如種殖各以其類時至而生不可遏也。
種十惡戒善則受生之報具于上章加種禅等四空。
則貴極天道四空及禅。
數經具載其義。
從第一天至二十八天。
随其事行福轉倍增種非常禅。
皆谛背有着無則得羅漢泥洹。
不忌有為不系空觀。
遇理而冥無執無寄為無所種。
既無所種故不受報。
廓然玄廢則佛之泥洹。
泥洹者。
漢曰無為。
亦曰滅度。
維摩诘曰。
彼六師者說倚為道。
從是師者為住諸見。
為堕邊際為歸八難。
不得離生死道也。
雖玄心屢習而介然微動。
猶均彼六師同滞一有。
況貪生倚想報我捍化。
雖複福踰山河貴極三界。
倚伏旋還終墜罪苦。
豈獲甯神大造泊然玄夷哉。
夫生必有情天勢率至。
不定于善必在于惡。
是以始行道者要必有寄。
寄之所因必因乎有。
有之所資必資乎煩。
是以經雲。
欲于空中造立宮室。
終不能成。
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然則五度四等未始可廢。
但當即其事用而去其忮心。
歸于佛則無解于佛。
歸于戒則無功于戒。
則禅谛與五陰俱冥。
末用與本觀同盡。
雖複衆行兼陳。
固是空中行空耳。
或以為空則無行。
行則非空。
既已有所無乃失空乎。
夫空者忘懷之稱。
非府宅之謂也。
無誠無矣。
存無則滞封。
有誠有矣。
兩忘則玄解。
然則有無由乎方寸。
而無系于外物。
器象雖陳于事用。
感絕則理冥。
豈滅有而後無。
階損以至盡哉。
由此言之。
有固非滞。
滞有則背宗。
固無事于幽冥。
原經教之設。
蓋所以悟夫求己。
然求己之方。
非教莫悟。
悟因乎教。
則功由神道。
欣感發中必形于事。
亦由詠歌不足系以手舞。
然則奉而尊之。
蓋理所不必須而情所不能廢。
宜縱己深體教旨。
忘懷欣想。
将以己引物自同乎衆。
所以固新涉之志而令寄懷有拟。
經雲。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怨憎會苦恩愛别離苦所求不得苦。
遇此諸苦則宜深惟緣對兼覺魔僞。
開以達觀弘以等心。
且區區一生有同過隙。
所遇雖殊終歸枯朽。
得失少多固不足計。
該以數塗則此心自息。
又苟未入道則休戚疊用。
聚散去來賢愚同緻。
是以經雲。
安則有危得則有喪。
合會有離生則有死。
蓋自然之常勢。
必至之定期。
推而安之則無往不夷。
維摩诘雲。
一切諸法定意生形。
然則兆動于始事應乎末。
念起而有慮息則無。
意之所安則觸遇而夷。
情之所礙則無往不滞。
因此而言。
通滞之所由。
在我而不在物也。
若乃懼生于心則釁乘于外。
外釁既乘内懼愈結。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是以經稱丈夫畏時非人得其便。
誠能住心以理天關内固。
則人鬼罔間緣對自息。
萬有無以嬰。
衆邪不能襲。
四非常。
一曰無常。
二曰苦。
三曰空。
四曰非身。
少長殊形陵谷易處。
謂之無常。
盛衰相襲欣極必悲。
謂之為苦。
一切萬有終歸于無。
謂之為空。
神無常宅遷化靡停。
謂之非身。
經稱處或樂之地。
覺必苦之對。
蓋推代謝于往複。
審樂往則哀來。
故居安慮危夕惕榮觀。
若夫深于苦者。
謂之見谛。
達有心則有滞。
有滞則苦存。
雖貴極人天位兼崇高。
所乘愈重矜着彌深。
情之所樂于理愈苦。
故經雲。
三界皆苦無可樂者。
又雲。
五道衆生共在一大獄中。
苟心系乎有則罪福同貫。
故總謂三界為一大獄。
佛問諸弟子。
何謂無常。
一人曰。
一日不可保不可保。
是為無常。
佛言。
非佛弟子。
一人曰。
食頃不可保。
是為無常。
佛言。
非佛弟子。
一人曰。
出息不報便就後世。
是為無常。
佛言。
真佛弟子。
夫無常顯證日陳于前。
而萬代同歸終莫之悟。
無瞬息之安保永世之計。
懼不在交則每事殆懈。
以之進德則功無覆篑。
以之治心則惰其所習。
是以有道之士。
指寸陰而惜逝。
恒自強于鞭後業興時競。
惟日不足則亂念無因而生。
緣對靡由而起。
六度。
一曰施。
二曰戒。
三曰忍辱。
四曰情進。
五曰一心。
六曰智慧。
積而能散潤濟衆生。
施也。
謹守十善閉邪以誠。
誡也。
犯而不校常善下已。
忍辱也。
勤行所習夙夜匪懈。
精進也。
專心守意以約斂衆。
一心也。
凡此五事行以有心謂之俗度。
領以兼忘謂之道慧。
本起經雲。
九十六種道術各信所事皆樂安生。
孰知其惑。
夫欣得惡失樂存哀亡。
蓋弱喪之常滞有生所感同。
然冥力潛謝。
非務戀所留。
對至而應。
豈智用所制。
是以學者必歸心化本領觀玄宗。
玩之珍之則衆念自廢。
廢則有忘。
有忘則緣絕。
緣報既絕然後入于無生。
既不受生故能不死。
是以普耀經雲。
無所從生靡所不生。
于諸所生而無所生。
泥洹經雲。
心識靜休則不死不生。
心為種本。
行為其地。
報為結實。
猶如種殖各以其類時至而生不可遏也。
種十惡戒善則受生之報具于上章加種禅等四空。
則貴極天道四空及禅。
數經具載其義。
從第一天至二十八天。
随其事行福轉倍增種非常禅。
皆谛背有着無則得羅漢泥洹。
不忌有為不系空觀。
遇理而冥無執無寄為無所種。
既無所種故不受報。
廓然玄廢則佛之泥洹。
泥洹者。
漢曰無為。
亦曰滅度。
維摩诘曰。
彼六師者說倚為道。
從是師者為住諸見。
為堕邊際為歸八難。
不得離生死道也。
雖玄心屢習而介然微動。
猶均彼六師同滞一有。
況貪生倚想報我捍化。
雖複福踰山河貴極三界。
倚伏旋還終墜罪苦。
豈獲甯神大造泊然玄夷哉。
夫生必有情天勢率至。
不定于善必在于惡。
是以始行道者要必有寄。
寄之所因必因乎有。
有之所資必資乎煩。
是以經雲。
欲于空中造立宮室。
終不能成。
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然則五度四等未始可廢。
但當即其事用而去其忮心。
歸于佛則無解于佛。
歸于戒則無功于戒。
則禅谛與五陰俱冥。
末用與本觀同盡。
雖複衆行兼陳。
固是空中行空耳。
或以為空則無行。
行則非空。
既已有所無乃失空乎。
夫空者忘懷之稱。
非府宅之謂也。
無誠無矣。
存無則滞封。
有誠有矣。
兩忘則玄解。
然則有無由乎方寸。
而無系于外物。
器象雖陳于事用。
感絕則理冥。
豈滅有而後無。
階損以至盡哉。
由此言之。
有固非滞。
滞有則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