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然則教之所施。
其在常近乎。
原夫天理之于罪福。
外洩則愈輕。
内結則彌重。
既迹着于人事。
必有損于冥應。
且伐善施勞。
有生之大情。
匿非文過。
品物之所同。
善着則迹彰。
迹彰則譽集。
苟情系沮勸而譽集于外。
藏吝之心必盈乎内。
且人之君子猶天之小人。
況乎仁德未至而名浮于實。
獲戾幽冥固必然矣。
夫苟非備德必有不周。
坦而公之則與事而散。
若乃負理之心銘之懷抱。
而外修情貌以免人尤。
收集俗譽。
大誣天理。
自然之釁得不愈重乎。
是以莊生雲。
為不善于幽昧之中。
鬼神得而誅之。
且人之情也。
不愧于理而愧乎物。
愆着則毀至。
毀至而恥生。
情存近複則弊不至積。
恃其不彰則終莫悛革。
加以天釁内充而懼其外。
顯則幽慮萬端。
巧防彌密窮年所存。
唯此之務天殃物累終必頓集。
蓋由不防萌謀始而匿非揚善故也。
正齋經雲。
但得說人百善。
不得說人一惡。
說人之善善心便生。
說人之惡便起忿意。
意始雖微漸相資積。
是以一善生巨億萬善。
一惡生巨億萬惡。
古人雲。
兵家之興不過三世。
陳平亦雲。
我多陰謀子孫不昌。
引以為教。
誠足以有弘。
然齊楚享遺嗣于累葉。
顔冉靡顯報于後昆。
既已着之于事驗。
不俟推理而後明也。
且[骨 玄]殛禹興盻鲋異形。
四罪不及百代通典。
哲王禦世猶無淫濫。
況乎自然玄應不以情者。
而令罪福錯受善惡無章其誣理也。
固亦深矣。
且秦制牧孥之刑。
猶以犯者為主。
主嬰其罰然後責及其餘。
若釁不當身而殃延親屬。
以茲制法豈唯聖典之所不容。
固亦申韓之所必去矣。
是以泥洹經雲。
父作不善子不代受。
子作不善父亦不受。
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至矣哉斯言允心應理然。
原夫世教之興。
豈不以情受所存不止乎己。
所及彌廣則誡懼愈深。
是以韬理實于韫韥每申近以斂粗進無虧于懲勸而有适于物宜有懷之流宜略其事而喻深領幽旨。
若乃守文而不通其變。
殉教而不達教情。
以之處心循理。
不亦外乎。
夫罪福之于逆順。
固必應而無差者也。
苟昧斯道。
則邪正無位寄心無準矣。
至于考之當年信漫而少征。
理無愆違而事不恒着。
豈得不歸諸宿緣。
推之來世耶。
是以有心于理者。
審影響之難誣。
廢事證而冥寄。
達天網之宏疏。
故期之于靡漏。
悟運往之無間。
混萬劫于一朝。
括三世而玄同。
要終歸于必至。
豈以顯昧改心淹速革慮哉。
此最始信之根至而業心所深期也。
十二門經雲。
有時自計。
我端正好。
便當自念。
身中無所有。
但有肝腸胃肺骨血屎溺。
有何等好。
複觀他人身中。
惡露皆如是。
若悭貪意起。
當念财物珍寶生不持來死不俱去。
而流遷變化朝夕難保。
身不久存物無常主。
宜及當年施恩行惠贍乏以财救疾以藥。
終日欣欣務存營濟。
若嗔恚意起。
當深生平等兼護十戒。
差摩竭雲。
菩薩所行忍辱為大。
若罵詈者默而不報。
若撾捶者受而不校。
若嗔怒者慈心向之。
若謗毀者不念其惡。
法句又雲。
受辱心如地。
行忍如門阃。
地及門阃。
蓋取其藏垢納洿終日受踐也。
成具經曰。
彼以四過加己則覺知口之失也。
報以善言和語。
至誠不飾。
四過者。
上之所謂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也。
夫彼以惡來我以善應。
苟心非木石理無不感。
但患處之不恒。
弘之不積耳。
苟能每事思忍。
則悔吝消于見世。
福報顯于将來。
賢者德經雲。
心所不安未常加物。
即近而言則忠恕之道。
推而極之四等之義。
四等者何。
慈悲喜護也。
何謂為慈。
愍傷衆生等一物我。
推己恕彼願令普安。
愛及昆蟲情無同異。
何謂為悲。
博愛兼拯雨淚恻心。
要令實功潛着不直有心而已。
何謂為喜。
歡悅柔軟施而無悔。
何謂為愛護。
随其方便觸類善救。
津梁會通務存弘濟。
能行四等三界極尊。
但未能冥心無兆則有數必終。
是以本起經雲。
諸天雖樂福盡亦喪。
貴極而天道與地獄對門。
成具又雲。
福者有苦。
有盡有煩勞有往還泥洹經曰。
五道無安唯無為快。
經稱行道者。
先當舍世八事。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聞善不喜聞惡不懼。
信心天固。
沮勸無以動其志。
埋根于中外物不能幹其慮。
且當年所遇必由宿緣。
宿緣玄運信同四時。
其來不可禦。
其去不能止。
固當順而安之悅而畢之。
勤增道習期諸忘心。
形報既廢乃獲大安耳。
夫理本于心而報彰于事。
猶形正則影直。
聲和而響順此自然玄應。
孰有為之者哉。
然則契心神道固宜期之通理務存遠太虛中正己而無希外助不可接以卑渎要以情求。
此乃厝懷之關鍵。
學者所宜思也。
或謂心念必報理同影響。
但當求己
其在常近乎。
原夫天理之于罪福。
外洩則愈輕。
内結則彌重。
既迹着于人事。
必有損于冥應。
且伐善施勞。
有生之大情。
匿非文過。
品物之所同。
善着則迹彰。
迹彰則譽集。
苟情系沮勸而譽集于外。
藏吝之心必盈乎内。
且人之君子猶天之小人。
況乎仁德未至而名浮于實。
獲戾幽冥固必然矣。
夫苟非備德必有不周。
坦而公之則與事而散。
若乃負理之心銘之懷抱。
而外修情貌以免人尤。
收集俗譽。
大誣天理。
自然之釁得不愈重乎。
是以莊生雲。
為不善于幽昧之中。
鬼神得而誅之。
且人之情也。
不愧于理而愧乎物。
愆着則毀至。
毀至而恥生。
情存近複則弊不至積。
恃其不彰則終莫悛革。
加以天釁内充而懼其外。
顯則幽慮萬端。
巧防彌密窮年所存。
唯此之務天殃物累終必頓集。
蓋由不防萌謀始而匿非揚善故也。
正齋經雲。
但得說人百善。
不得說人一惡。
說人之善善心便生。
說人之惡便起忿意。
意始雖微漸相資積。
是以一善生巨億萬善。
一惡生巨億萬惡。
古人雲。
兵家之興不過三世。
陳平亦雲。
我多陰謀子孫不昌。
引以為教。
誠足以有弘。
然齊楚享遺嗣于累葉。
顔冉靡顯報于後昆。
既已着之于事驗。
不俟推理而後明也。
且[骨 玄]殛禹興盻鲋異形。
四罪不及百代通典。
哲王禦世猶無淫濫。
況乎自然玄應不以情者。
而令罪福錯受善惡無章其誣理也。
固亦深矣。
且秦制牧孥之刑。
猶以犯者為主。
主嬰其罰然後責及其餘。
若釁不當身而殃延親屬。
以茲制法豈唯聖典之所不容。
固亦申韓之所必去矣。
是以泥洹經雲。
父作不善子不代受。
子作不善父亦不受。
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至矣哉斯言允心應理然。
原夫世教之興。
豈不以情受所存不止乎己。
所及彌廣則誡懼愈深。
是以韬理實于韫韥每申近以斂粗進無虧于懲勸而有适于物宜有懷之流宜略其事而喻深領幽旨。
若乃守文而不通其變。
殉教而不達教情。
以之處心循理。
不亦外乎。
夫罪福之于逆順。
固必應而無差者也。
苟昧斯道。
則邪正無位寄心無準矣。
至于考之當年信漫而少征。
理無愆違而事不恒着。
豈得不歸諸宿緣。
推之來世耶。
是以有心于理者。
審影響之難誣。
廢事證而冥寄。
達天網之宏疏。
故期之于靡漏。
悟運往之無間。
混萬劫于一朝。
括三世而玄同。
要終歸于必至。
豈以顯昧改心淹速革慮哉。
此最始信之根至而業心所深期也。
十二門經雲。
有時自計。
我端正好。
便當自念。
身中無所有。
但有肝腸胃肺骨血屎溺。
有何等好。
複觀他人身中。
惡露皆如是。
若悭貪意起。
當念财物珍寶生不持來死不俱去。
而流遷變化朝夕難保。
身不久存物無常主。
宜及當年施恩行惠贍乏以财救疾以藥。
終日欣欣務存營濟。
若嗔恚意起。
當深生平等兼護十戒。
差摩竭雲。
菩薩所行忍辱為大。
若罵詈者默而不報。
若撾捶者受而不校。
若嗔怒者慈心向之。
若謗毀者不念其惡。
法句又雲。
受辱心如地。
行忍如門阃。
地及門阃。
蓋取其藏垢納洿終日受踐也。
成具經曰。
彼以四過加己則覺知口之失也。
報以善言和語。
至誠不飾。
四過者。
上之所謂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也。
夫彼以惡來我以善應。
苟心非木石理無不感。
但患處之不恒。
弘之不積耳。
苟能每事思忍。
則悔吝消于見世。
福報顯于将來。
賢者德經雲。
心所不安未常加物。
即近而言則忠恕之道。
推而極之四等之義。
四等者何。
慈悲喜護也。
何謂為慈。
愍傷衆生等一物我。
推己恕彼願令普安。
愛及昆蟲情無同異。
何謂為悲。
博愛兼拯雨淚恻心。
要令實功潛着不直有心而已。
何謂為喜。
歡悅柔軟施而無悔。
何謂為愛護。
随其方便觸類善救。
津梁會通務存弘濟。
能行四等三界極尊。
但未能冥心無兆則有數必終。
是以本起經雲。
諸天雖樂福盡亦喪。
貴極而天道與地獄對門。
成具又雲。
福者有苦。
有盡有煩勞有往還泥洹經曰。
五道無安唯無為快。
經稱行道者。
先當舍世八事。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聞善不喜聞惡不懼。
信心天固。
沮勸無以動其志。
埋根于中外物不能幹其慮。
且當年所遇必由宿緣。
宿緣玄運信同四時。
其來不可禦。
其去不能止。
固當順而安之悅而畢之。
勤增道習期諸忘心。
形報既廢乃獲大安耳。
夫理本于心而報彰于事。
猶形正則影直。
聲和而響順此自然玄應。
孰有為之者哉。
然則契心神道固宜期之通理務存遠太虛中正己而無希外助不可接以卑渎要以情求。
此乃厝懷之關鍵。
學者所宜思也。
或謂心念必報理同影響。
但當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