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二

關燈


    如此則固守不為全得師心。

    未足多怪。

    夏五阙文固守不為疑。

    明慎所見苟了。

    何得顧衆而動。

    企之為義意在宜進。

    欲速則事不得行。

    端坐則不安其居。

    時有倨傲之夫。

    故非禮法所許一堂兩制。

    上人之同泯焉莫逆。

    弟子之和了然單獨。

    何敢當五十大陣。

    是用畏敵而默。

    庶乎上善之救。

     範伯倫與生觀二法師書 外國風俗還自不同。

    提婆始來。

    義觀之徒莫不沐浴鑽仰。

    此蓋小乘法耳。

    便謂理之所極。

    謂無生方等之經皆是魔書。

    提婆末後說經。

    乃不登高座。

    法顯後至泥洹始唱。

    便謂常住之言衆理之最。

    般若宗極皆出其下。

    以此推之。

    便是無主于内。

    有聞辄變。

    譬之于射後破奪先。

    則知外國之律非定法也。

     偏坐之家無時而正。

    高座說法亦複企據。

    外國之食多用于手。

    誡無匙筋。

    慧義之徒知而不改。

    至于偏坐永為不慚同。

    自為矛盾。

    其誰能解弟子意常謂與人同失賢于自伐。

    其是推心樂同。

    非敢許以求直。

    今之奉法白衣決不可作外國被服沙門何必苦守偏法。

     論據食表(範伯倫) 臣言。

    陛下體達佛理将究其緻。

    遠心遐期研精入微。

    但恨起予非昔對揚未易。

    臣少信大法。

    積習善性。

    頗聞餘論仿佛玄宗。

    往者侍座過蒙眷誘。

    意猥辭讷不能有所運通。

    此之為恨畢世無已。

    臣近難慧義據食。

    蓋區區樂同之意。

    不敢求長于人。

    側餐下風已達天聽。

    臣請此事自一國偏法。

    非經通永制。

    外國風俗不同言語亦異。

    聖人不變其言。

    何獨苦改其用。

    言以宣意意達言忘。

    儀以存敬敬立形廢。

    是以聖人因事制戒随俗變法。

    達道乃可無律。

    思夫其防彌繁。

    用舍有時通塞惟理。

    膠柱守株不以疏乎。

    今之沙門匠之善誘道無長一。

    各信所見鮮能虛受。

    乃至競異于一堂之内。

    不和于時雍之世。

    臣竊恥之。

    況于異臣者乎。

    司徒弘達悟有理中。

    不以臣言為非。

    今之令望信道未笃意無前定。

    以兩順為美。

    不斷為大。

    俟此而制河可清矣。

    慧嚴道生本自不企。

    慧觀似悔始位伏度。

    聖心已當有。

    在今不望明诏孤發。

    但令聖旨粗達。

    宰相則下觀而化。

    孰曰不允。

    皇風方當遠暢。

    文軌将就大同。

    小異雖微。

    漸不可長。

    青青不伐将尋斧柯。

    故宜自迩及遠。

    令無思不服。

    江左中興高座來遊愛樂華夏。

    不言此制。

    釋公信道最笃。

    不苦其節思而不改。

    容有其旨。

    羅什卓荦不羁。

    不正可測落發而不偏據。

    如複可尋。

    禅師初至詣阙求通。

    欲以故林入據。

    理不可開。

    故不許其進。

    後東安衆集。

    果不偏食。

    此即先朝舊事。

    臣所親見者也。

    謹啟。

     臣言。

    陛下近遊祇洹。

    臣固請碑贊。

    如憶仿佛有許。

    法駕既旋。

    臣辄仰刊碑上曰。

    皇帝贊正此三字而已。

    專辄之罪思臣所甘。

    至于記福冥中未知彼齊。

    若賜神筆數字。

    臣死且不朽。

    以之弘獎風尚有益而無損。

    萬機朕有未暇聖旨自可援之。

    左史侍衛之臣。

    甯無自效之心。

    禆谌世叔何遠之有。

    可不勞聖慮。

    亦冕旒之意也。

    臣事久謝生塗已盡。

    區區在心唯來世而已。

    臣受恩深重祿賜有餘。

    自度終無報于聖世已矣。

    蓋首并結草之誠。

    願陛下哀而弗責臣言。

     诏知與慧義論據食。

    近亦粗聞率意不異來旨。

    但不看佛經無緣制以所見耳。

    不知慧嚴雲何道生。

    便是懸同慧觀。

    似未肯悔。

    其始位也。

    比自可與諸道人更求其中耶。

    祇洹碑贊及不憶相許。

    既非所習加以無暇。

    不獲相酬。

    甚以為恨。

     重表。

     臣言。

    奉被明诏。

    悚懼屏營。

    管穴偏見不足陳聞。

    直以事已上達不甯寝默。

    今敕又令更求其中。

    是用猖狂複申本懷。

    臣謂理之所在。

    幸可不以文害意。

    五帝不相襲禮。

    三王不沿其樂。

    革命随時其義并大。

    莊周以今古譬舟車。

    孟轲以專信書不如無書。

    是故證羊非直聞。

    斯兩用大道之行。

    天下為家臣之區區一堂之同。

    而況異俗偏制。

    本非中庸之教。

    義生觀得象弘接聖旨。

    脫有下問。

    望其依理上酬。

    不敢以多自助取長于人。

    慧觀答臣都無理據。

    唯褎臣以過言。

    貶臣以幹非。

    推此疑其必悔未便有反善怙辭。

    臣弘亦謂為然。

    慧義弘陣已崩走伏路絕。

    恃此為救。

    難乎自免。

    況複司契在上。

    道辭知窮。

    臣近難慧觀。

    辄複上呈如左。

    臣以愚鄙将智而耄。

    豈惟言之不中。

    深懼不覺其惛侍衛之臣實時之望。

    既不能矜臣此意。

    又不能誨臣不逮。

    此皆臣目招之自咎而已。

    伏願。

     陛下。

    錄其一往之至。

    不以知拙為罪。

    複敦冒昧于穢。

    竊恃古典不加刑之年。

     尚書令何充奏沙門不應盡敬 晉鹹康六年。

    成帝幼沖。

    庾冰輔政。

    謂沙門應盡敬王者。

    尚書令何充等議不應敬。

    下禮官詳議。

    博士議與充同。

    門下承冰旨為駁。

    尚書令何充及仆射褚翌諸葛恢尚書憑懷謝廣等奏。

    沙門不應盡敬。

     尚書令冠軍撫軍都鄉侯臣充。

    散騎常侍左仆射長平伯臣翌。

    散騎常侍右仆射建安伯臣恢。

    尚書關中侯臣懷守。

    尚書昌安子臣廣等言。

    世祖武皇帝以盛明革命肅祖明皇帝聰聖玄覽。

    豈于時沙門不易屈膝。

    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

    所以通天下之志也。

    愚謂宜遵承先帝故事。

    于義為長。

    庾冰重諷旨。

    謂應盡敬。

    為晉成帝作诏。

     夫萬方殊俗神道難辯。

    有自來矣。

    達觀傍通誠當無怪。

    況阿跪拜之禮何必尚然。

    當複原先王所以尚之之意。

    豈直好此屈折而坐遘槃辟哉。

    固不然矣。

    因父子之敬。

    建君臣之序。

    制法度崇禮秩。

    豈徒然哉。

    良有以矣。

    既其有以。

    将何以易之。

    然則名禮之設。

    其無情乎。

    且今果有佛耶。

    将無佛耶。

    有佛耶其道固弘。

    無佛耶義将何取。

    繼其信然将是方外之事。

    方外之事豈方内所體。

    而當矯形骸違常務。

    易禮典棄名教。

    是吾所甚疑也。

    名教有由來。

    百代所不廢。

    昧旦丕顯後世猶殆。

    殆之為弊其故難尋。

    而今當遠慕芒昧依俙未分。

    棄禮于一朝。

    廢教于當世。

    使夫凡流傲逸憲度。

    又是吾之所甚疑也。

    縱其信然縱其有之。

    吾将通之于神明。

    得之于胸懷耳。

    軌憲宏模固不可廢之于正朝矣。

    凡此等類皆晉民也。

    論其才智又常人也。

    而當因所說之難辯。

    假服飾以淩度。

    抗殊俗之傲禮。

    直形骸于萬乘。

    又是吾所弗取也。

    諸君并國器也。

    悟言則當測幽微。

    論治則當重國典。

    苟其不然。

    吾将何述焉。

     尚書令何充及褚翌諸葛恢馮懷謝廣等重表。

     尚書令冠軍撫軍都鄉侯臣充。

    散騎常侍左仆射長平伯臣翌。

    散騎常侍右仆射建安伯臣恢。

    尚書關中侯臣懷守。

    尚書安昌子臣廣等言。

    诏書如右。

    臣等闇短。

    不足以贊揚聖旨宣暢大義。

    伏省明诏震懼屏營。

    辄共尋詳有佛無佛。

    固非臣等所能定也。

    然尋其遺文鑽其要旨。

    五戒之禁實助王化。

    賤昭昭之名行。

    貴冥冥之潛操。

    行德在于忘身。

    抱一心之情妙。

    且興自漢世迄于今日。

    雖法有隆衰而弊無妖妄。

    神道經久未有比也。

    夫誼有損也況必有益。

    臣之愚誠實願塵露之微增潤嵩海。

    區區之況上卑皇極。

    今一令其拜遂壞其法。

    令修善之俗廢于聖世習實生常必緻愁懼隐之。

    臣心竊所未安。

    臣雖蒙蔽豈敢以偏見疑誤聖聽。

    直謂世經三代人更明聖。

    今不為之制無虧王法而幽冥之格可無壅滞。

    是以複陳愚誠。

    乞垂省察。

    謹啟。

     成帝重诏。

     省所陳具情旨。

    幽昧之事誠非寓言所盡。

    然其較略及大人神常度。

    粗複有分例耳。

    大都百王制法。

    雖質文随時。

    然未有以殊俗參治恢誕雜化者也。

    豈曩聖之不達。

    來聖之宏通哉。

    且五戒之才善粗拟似人倫。

    而更于世主略其禮敬耶。

    禮重矣。

    敬大矣。

    為治之綱盡于此矣。

    萬乘之君非好尊也。

    區域之民非好卑也。

    而卑尊不陳王教不得不一。

    二之則亂。

    斯曩聖所以憲章體國。

    所宜不惑也。

    通才博采往備其事。

    修之家可矣。

    修之國及朝則不可。

    斯豈不遠也。

    省所陳果亦未能了有之與無矣。

    縱其了猶謂不可以參治。

    而況都無而當以兩行耶。

     尚書令何充仆射褚翌等三奏不應敬事。

     臣等雖誠闇蔽不通遠旨。

    至于幹幹夙夜思修王度。

    甯苟執偏管而亂大倫。

    直以漢魏逮晉不聞異議尊卑憲章無或暫虧也。

    今沙門之慎戒專專然及為其禮一而已矣。

    至于守戒之笃者。

    亡身不吝。

    何敢以形骸而慢禮敬哉每見燒香咒願。

    必先國家欲福祐之隆。

    情無極已奉上崇順。

    出于自然禮儀之簡。

    蓋是專一守法。

    是以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