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聖禦世。
因而弗革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臣等慺慺以為不令緻拜于法無虧。
因其所利而惠之。
使賢愚莫敢不用情。
則上有天覆地載之施。
下有守一修善之人。
謹複陳其愚淺。
願蒙省察。
謹啟。
于時庾冰議寝竟不施敬。
桓玄與八座書論道人敬事 玄再拜白頓首。
八日垂至舊諸沙門皆不敬王者。
何庾雖已論之而并率所見。
未是以理相屈也。
庾意在尊主而理據未盡。
何出于偏信遂淪名體。
夫佛之為化。
雖誕以茫浩推于視聽之外。
然以敬為本。
此處不異。
蓋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廢也。
老子同王侯于三大。
原其所重。
皆在于資生通運。
豈獨以聖人在位而比稱二儀哉。
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通生理物。
存乎王者。
故尊其神器而禮寔惟隆。
豈是虛相崇重義存君禦而已哉。
沙門之所以生生資存。
亦日用于理命。
豈有受其德而遺其禮。
沾其惠而廢其敬哉。
既理所不容。
亦情所不安。
一代之大事。
宜共求其衷想。
複相與研盡之。
比八日令得詳定也。
桓玄再拜頓首。
敬謂。
八座答 此一首出故事。
中軍将軍尚書令宜陽開國侯桓謙等。
惶恐死罪奉誨使沙門緻敬王者何庾雖論竟未究盡。
此是大事宜使允中。
實如雅論。
然佛法與堯孔殊趣。
禮教正乖。
人以發膚為重。
而髡削不疑。
出家棄親不以色養為孝。
土木形骸絕欲止競。
不期一生要福萬劫。
世之所貴已皆落之。
禮教所重意悉絕之。
資父事君天屬之至。
猶離其親愛。
豈得緻禮萬乘。
勢自應廢。
彌曆三代置其絕羁當以神明無方示不以崖檢。
視聽之外或别有理。
今便使其緻恭。
恐應革者。
多非惟拜起。
又王者奉法出于敬信其理而變其儀。
複是情所未了。
即而容之。
乃是在宥之弘王令以别答公難孔國張敞在彼想已面咨所懷道寶諸道人。
并足酬對高旨。
下官等不識佛理。
率情以言愧不足覽。
謙等惶恐死罪。
桓玄與王令書論道人應敬王事 沙門抗禮至尊。
正自是情所不安。
一代大事。
宜共論盡之。
今與八座書。
向已送都。
今付此信。
君是宜任此理者。
遲聞德音。
王令答桓書。
領軍将軍吏部尚書中書令武剛男王谧。
惶恐死罪奉誨。
及道人抗禮至尊。
并見與八座書。
具承高旨。
容音之唱辭理兼至。
近者亦粗聞公道未獲究盡。
尋何庾二旨。
亦恨不悉。
以為二論漏于偏見。
無曉然厭心處真如雅誨。
夫佛法之興出自天竺。
宗本幽遐難以言辯。
既涉乎教。
故可略而言耳。
意以為殊方異俗雖所安每乖。
至于君禦之理。
莫不必同。
今沙門雖意深于敬不以形屈為禮。
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者矣。
是以外國之君莫不降禮。
良以道在則貴。
不以人為輕重也。
尋大法宣流為日諒久。
年踰四百曆代有三。
雖風移政易而弘之不異。
豈不以獨絕之化有日用于陶漸。
清約之風無害于隆平者乎。
故王者恭己不悢悢于缺戶。
沙門保真不自疑于誕世者也。
承以通生理物存乎王者。
考諸理歸實如嘉論。
三複德音不能巳已。
雖欲奉酬言将無寄。
猶以為功高者不賞惠深者忘謝。
雖複一拜一起。
亦豈足答濟通之德哉。
公眷眄未遺猥見逮問。
辄率陳愚管不緻嫌于所奉耳。
願不以人廢言。
臨白反側谧惶恐死罪。
桓難。
來示雲。
沙門雖意深于敬。
而不以形屈為禮。
難曰。
沙門之敬。
豈皆略形存心。
忏悔禮拜亦笃于事。
爰暨之師逮于上座與世人揖跪。
但為小異其制耳。
既不能忘形于彼。
何為忽儀于此。
且師之為理以資悟為德。
君道通生則理宜在本。
在三之義豈非情理之極哉。
來示雲。
外國之君莫不降禮。
良以道在則貴。
不以人為輕重也。
難曰。
外國之君非所宜喻。
而佛教之興亦其指可知。
豈不以六夷驕強非常教所化。
故大設靈奇使其畏服。
既畏服之。
然後順軌。
此蓋是大懼鬼神福報之事。
豈是宗玄妙之道耶。
道在則貴。
将異于雅旨。
豈得被其法服。
便道在其中。
若以道在然後為貴。
就如君言。
聖人之道道之極也。
君臣之敬愈敦于禮。
如此則沙門不敬。
豈得以道為貴哉。
來示雲。
曆年四百曆代有三。
而弘之不異。
豈不以獨絕之化有日用于陶漸。
清約之風無害于隆平者乎。
難曰。
曆代不革。
非所以為證也。
曩者晉人略無奉佛。
沙門徒衆皆是諸胡。
且王者與之不接。
故可任其方俗。
不為之檢耳。
今主上奉佛親接法事。
事異于昔。
何可不使其禮有準日用清約有助于教皆如君言。
此蓋是佛法之功。
非沙門傲誕言之所益也。
今笃以隻敬将無彌濃其助哉。
來示雲。
功高者不賞。
惠深者忘謝。
雖複一拜一起。
豈足答濟通之恩。
難曰。
夫理至無酬誠如來示。
然情在罔極則敬自從之。
此聖人之所以緣情制禮。
而各通其寄也。
若以功深惠重必略其謝。
則釋迦之德。
為是深耶為是淺耶。
若淺耶不宜以小道而亂大倫。
若深耶豈得彼肅其恭而此絕其敬哉。
公重答。
難曰。
沙門之敬。
豈皆略形存心。
忏悔禮拜亦笃于事哉。
答曰。
夫沙門之道。
自以敬為主。
但津塗既殊。
義無降屈。
故雖天屬之重形。
禮都盡也。
沙門所以推宗師長自相崇敬者。
良以宗緻既同則長幼鹹序。
資通有系則事與心應。
原佛法雖曠而不遺小善。
一分之功報亦應之。
積毫成山。
義斯着矣。
難曰。
君道通生則理應在本。
在三之義豈非情理之極哉。
答曰。
夫君道通生則理同造化。
夫陶鑄敷氣。
功則弘矣。
而未有謝惠于所禀厝感于理本者何。
良以冥本幽絕。
非物象之所舉。
運通理妙。
豈粗迹之能酬。
是以夫子雲。
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此之謂也。
難曰。
外國之君非所應喻。
佛教之興亦其指可知。
豈不以六夷驕強非常教所化。
故大設靈奇使其畏服。
答曰。
夫神道設教。
誠難以言辨。
意以為大設靈奇。
示以報應。
此最影響之實理。
佛教之根要。
今若謂三世為虛誕罪福為畏懼。
則釋迦之所明。
殆将無寄矣。
常以為周孔之化救其甚弊。
故言迹盡乎一生。
而不開萬劫之塗。
然遠探其旨。
亦往往可尋。
孝悌仁義明不謀而自同四時之生殺。
則矜慈之心見。
又屬抑仲由之問。
亦似有深旨。
但教體既殊。
故此處常昧耳。
靜而求之。
殆将然乎。
殆将然乎。
難曰。
君臣之敬愈敦于禮。
如此則沙門不敬。
豈得以道在為貴哉。
答曰。
重尋高論。
以為君道運通理同三大。
是以前條已粗言意以為君人之道。
竊同高旨。
至于君臣之敬。
則理盡名教。
今沙門既不臣王侯。
故敬與之廢耳。
難曰。
曆代不革非所以為證也。
曩者晉人略無奉佛。
沙門徒衆皆是諸胡。
且王者與之不接。
故可任其方俗不為之檢耳。
答曰。
前所以雲曆有年代者。
政以容養之道。
要當有以故耳。
非謂已然之事。
無可改之理也。
此蓋言勢之所至。
非[怡-台+畫]然所據也。
故人不接王者。
又如高唱。
前代之不論。
或在于此耶。
難曰。
此蓋是佛法之功。
非沙門傲誕之所益。
今笃以祗敬将無彌濃其助哉。
答曰。
敬尋來論。
是不誣佛理也。
但傲誕之迹有虧大化。
誠如來誨。
誠如來誨。
意謂沙門之道。
可得稱異而非仿誕。
今若千載之末淳風轉薄。
橫服之徒多非其人者。
敢不懷愧。
今但謂自理而默差可遺人而言道耳。
前答雲。
不以人為輕重。
微意在此矣。
難曰。
若以功深惠重必略其謝。
則釋迦之德。
為是深耶為是淺耶。
若淺耶不宜以小道而亂大倫。
若深耶豈得彼肅其恭而此弛其敬哉。
答曰。
以為釋迦之道深則深矣。
而瞻仰之徒彌笃其敬者。
此蓋造道之倫必資行功。
行功之美莫尚于此。
如斯乃積行之所因。
來世之關鍵也。
且緻敬師長功猶難抑。
況拟心宗極而可替其禮哉。
故雖俯仰累劫。
而非謝惠之謂也。
桓重難。
省示猶複未釋所疑。
因來告複粗有其難。
夫情敬之理豈容有二。
皆是自内以及外耳。
既入于有情之境。
則不可得無也。
若如來言。
王者同之造化。
未有謝惠于所禀厝感于理本。
是為功玄理深莫此之大也。
則佛之為化。
複何以過茲。
而來論雲。
津塗既殊則義無降屈。
宗緻既同則長幼鹹序。
資通有系則事與心應。
若理在己本德深居極。
豈得雲津塗之
因而弗革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臣等慺慺以為不令緻拜于法無虧。
因其所利而惠之。
使賢愚莫敢不用情。
則上有天覆地載之施。
下有守一修善之人。
謹複陳其愚淺。
願蒙省察。
謹啟。
于時庾冰議寝竟不施敬。
桓玄與八座書論道人敬事 玄再拜白頓首。
八日垂至舊諸沙門皆不敬王者。
何庾雖已論之而并率所見。
未是以理相屈也。
庾意在尊主而理據未盡。
何出于偏信遂淪名體。
夫佛之為化。
雖誕以茫浩推于視聽之外。
然以敬為本。
此處不異。
蓋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廢也。
老子同王侯于三大。
原其所重。
皆在于資生通運。
豈獨以聖人在位而比稱二儀哉。
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通生理物。
存乎王者。
故尊其神器而禮寔惟隆。
豈是虛相崇重義存君禦而已哉。
沙門之所以生生資存。
亦日用于理命。
豈有受其德而遺其禮。
沾其惠而廢其敬哉。
既理所不容。
亦情所不安。
一代之大事。
宜共求其衷想。
複相與研盡之。
比八日令得詳定也。
桓玄再拜頓首。
敬謂。
八座答 此一首出故事。
中軍将軍尚書令宜陽開國侯桓謙等。
惶恐死罪奉誨使沙門緻敬王者何庾雖論竟未究盡。
此是大事宜使允中。
實如雅論。
然佛法與堯孔殊趣。
禮教正乖。
人以發膚為重。
而髡削不疑。
出家棄親不以色養為孝。
土木形骸絕欲止競。
不期一生要福萬劫。
世之所貴已皆落之。
禮教所重意悉絕之。
資父事君天屬之至。
猶離其親愛。
豈得緻禮萬乘。
勢自應廢。
彌曆三代置其絕羁當以神明無方示不以崖檢。
視聽之外或别有理。
今便使其緻恭。
恐應革者。
多非惟拜起。
又王者奉法出于敬信其理而變其儀。
複是情所未了。
即而容之。
乃是在宥之弘王令以别答公難孔國張敞在彼想已面咨所懷道寶諸道人。
并足酬對高旨。
下官等不識佛理。
率情以言愧不足覽。
謙等惶恐死罪。
桓玄與王令書論道人應敬王事 沙門抗禮至尊。
正自是情所不安。
一代大事。
宜共論盡之。
今與八座書。
向已送都。
今付此信。
君是宜任此理者。
遲聞德音。
王令答桓書。
領軍将軍吏部尚書中書令武剛男王谧。
惶恐死罪奉誨。
及道人抗禮至尊。
并見與八座書。
具承高旨。
容音之唱辭理兼至。
近者亦粗聞公道未獲究盡。
尋何庾二旨。
亦恨不悉。
以為二論漏于偏見。
無曉然厭心處真如雅誨。
夫佛法之興出自天竺。
宗本幽遐難以言辯。
既涉乎教。
故可略而言耳。
意以為殊方異俗雖所安每乖。
至于君禦之理。
莫不必同。
今沙門雖意深于敬不以形屈為禮。
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者矣。
是以外國之君莫不降禮。
良以道在則貴。
不以人為輕重也。
尋大法宣流為日諒久。
年踰四百曆代有三。
雖風移政易而弘之不異。
豈不以獨絕之化有日用于陶漸。
清約之風無害于隆平者乎。
故王者恭己不悢悢于缺戶。
沙門保真不自疑于誕世者也。
承以通生理物存乎王者。
考諸理歸實如嘉論。
三複德音不能巳已。
雖欲奉酬言将無寄。
猶以為功高者不賞惠深者忘謝。
雖複一拜一起。
亦豈足答濟通之德哉。
公眷眄未遺猥見逮問。
辄率陳愚管不緻嫌于所奉耳。
願不以人廢言。
臨白反側谧惶恐死罪。
桓難。
來示雲。
沙門雖意深于敬。
而不以形屈為禮。
難曰。
沙門之敬。
豈皆略形存心。
忏悔禮拜亦笃于事。
爰暨之師逮于上座與世人揖跪。
但為小異其制耳。
既不能忘形于彼。
何為忽儀于此。
且師之為理以資悟為德。
君道通生則理宜在本。
在三之義豈非情理之極哉。
來示雲。
外國之君莫不降禮。
良以道在則貴。
不以人為輕重也。
難曰。
外國之君非所宜喻。
而佛教之興亦其指可知。
豈不以六夷驕強非常教所化。
故大設靈奇使其畏服。
既畏服之。
然後順軌。
此蓋是大懼鬼神福報之事。
豈是宗玄妙之道耶。
道在則貴。
将異于雅旨。
豈得被其法服。
便道在其中。
若以道在然後為貴。
就如君言。
聖人之道道之極也。
君臣之敬愈敦于禮。
如此則沙門不敬。
豈得以道為貴哉。
來示雲。
曆年四百曆代有三。
而弘之不異。
豈不以獨絕之化有日用于陶漸。
清約之風無害于隆平者乎。
難曰。
曆代不革。
非所以為證也。
曩者晉人略無奉佛。
沙門徒衆皆是諸胡。
且王者與之不接。
故可任其方俗。
不為之檢耳。
今主上奉佛親接法事。
事異于昔。
何可不使其禮有準日用清約有助于教皆如君言。
此蓋是佛法之功。
非沙門傲誕言之所益也。
今笃以隻敬将無彌濃其助哉。
來示雲。
功高者不賞。
惠深者忘謝。
雖複一拜一起。
豈足答濟通之恩。
難曰。
夫理至無酬誠如來示。
然情在罔極則敬自從之。
此聖人之所以緣情制禮。
而各通其寄也。
若以功深惠重必略其謝。
則釋迦之德。
為是深耶為是淺耶。
若淺耶不宜以小道而亂大倫。
若深耶豈得彼肅其恭而此絕其敬哉。
公重答。
難曰。
沙門之敬。
豈皆略形存心。
忏悔禮拜亦笃于事哉。
答曰。
夫沙門之道。
自以敬為主。
但津塗既殊。
義無降屈。
故雖天屬之重形。
禮都盡也。
沙門所以推宗師長自相崇敬者。
良以宗緻既同則長幼鹹序。
資通有系則事與心應。
原佛法雖曠而不遺小善。
一分之功報亦應之。
積毫成山。
義斯着矣。
難曰。
君道通生則理應在本。
在三之義豈非情理之極哉。
答曰。
夫君道通生則理同造化。
夫陶鑄敷氣。
功則弘矣。
而未有謝惠于所禀厝感于理本者何。
良以冥本幽絕。
非物象之所舉。
運通理妙。
豈粗迹之能酬。
是以夫子雲。
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此之謂也。
難曰。
外國之君非所應喻。
佛教之興亦其指可知。
豈不以六夷驕強非常教所化。
故大設靈奇使其畏服。
答曰。
夫神道設教。
誠難以言辨。
意以為大設靈奇。
示以報應。
此最影響之實理。
佛教之根要。
今若謂三世為虛誕罪福為畏懼。
則釋迦之所明。
殆将無寄矣。
常以為周孔之化救其甚弊。
故言迹盡乎一生。
而不開萬劫之塗。
然遠探其旨。
亦往往可尋。
孝悌仁義明不謀而自同四時之生殺。
則矜慈之心見。
又屬抑仲由之問。
亦似有深旨。
但教體既殊。
故此處常昧耳。
靜而求之。
殆将然乎。
殆将然乎。
難曰。
君臣之敬愈敦于禮。
如此則沙門不敬。
豈得以道在為貴哉。
答曰。
重尋高論。
以為君道運通理同三大。
是以前條已粗言意以為君人之道。
竊同高旨。
至于君臣之敬。
則理盡名教。
今沙門既不臣王侯。
故敬與之廢耳。
難曰。
曆代不革非所以為證也。
曩者晉人略無奉佛。
沙門徒衆皆是諸胡。
且王者與之不接。
故可任其方俗不為之檢耳。
答曰。
前所以雲曆有年代者。
政以容養之道。
要當有以故耳。
非謂已然之事。
無可改之理也。
此蓋言勢之所至。
非[怡-台+畫]然所據也。
故人不接王者。
又如高唱。
前代之不論。
或在于此耶。
難曰。
此蓋是佛法之功。
非沙門傲誕之所益。
今笃以祗敬将無彌濃其助哉。
答曰。
敬尋來論。
是不誣佛理也。
但傲誕之迹有虧大化。
誠如來誨。
誠如來誨。
意謂沙門之道。
可得稱異而非仿誕。
今若千載之末淳風轉薄。
橫服之徒多非其人者。
敢不懷愧。
今但謂自理而默差可遺人而言道耳。
前答雲。
不以人為輕重。
微意在此矣。
難曰。
若以功深惠重必略其謝。
則釋迦之德。
為是深耶為是淺耶。
若淺耶不宜以小道而亂大倫。
若深耶豈得彼肅其恭而此弛其敬哉。
答曰。
以為釋迦之道深則深矣。
而瞻仰之徒彌笃其敬者。
此蓋造道之倫必資行功。
行功之美莫尚于此。
如斯乃積行之所因。
來世之關鍵也。
且緻敬師長功猶難抑。
況拟心宗極而可替其禮哉。
故雖俯仰累劫。
而非謝惠之謂也。
桓重難。
省示猶複未釋所疑。
因來告複粗有其難。
夫情敬之理豈容有二。
皆是自内以及外耳。
既入于有情之境。
則不可得無也。
若如來言。
王者同之造化。
未有謝惠于所禀厝感于理本。
是為功玄理深莫此之大也。
則佛之為化。
複何以過茲。
而來論雲。
津塗既殊則義無降屈。
宗緻既同則長幼鹹序。
資通有系則事與心應。
若理在己本德深居極。
豈得雲津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