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二

關燈
習鑿齒與釋道安書谯王書論孔釋張新安答鄭道子與禅師書論踞食範伯倫書與王司徒論據食義法師答範伯倫書(并範重答)範伯倫與生觀二法師書範伯倫據食表并诏往反四首晉尚書令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三首(并诏二首)桓玄與八座書論道人敬王事(并八座答)桓玄與王令書論敬王事(并王令答往反八首)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論沙門不應敬王者書一首(并桓玄書二首)桓玄诏沙門不複敬天子并卞嗣之等(答往反五首)廬山慧遠法師與桓玄論料簡沙門書一首(并桓玄教一首)支道林法師與桓玄論州符求沙門名籍書一首天保寺釋道盛啟齊武帝論撿試僧事。

     餘所撰弘明。

    并集護法之論。

    然爰錄書表者。

    蓋事深故也。

    尋沙門辭世爵祿弗縻。

    漢魏以來曆經英聖。

    皆緻其禮莫求其拜。

    而庾君專威妄起異端。

    桓氏疑陽繼其浮議。

    若何公莫言則法相永沈。

    遠上弗論則僧事頓盡。

    望古追慨。

    安可不編哉。

    易之蠱爻。

    不事王侯。

    禮之儒行。

    不臣天子。

    在俗四民尚有不屈。

    況棄俗從道。

    焉責臣禮。

    故不在于休明而頻出于季運也。

    至于恒标辭略遠公距玄。

    雖全已非奇。

    然亦足敦勵法要。

    日燭既寤俗之談。

    予作三檄亦摧魔之說。

    故兼載焉。

     與釋道安書(習鑿齒) 興甯三年四月五日。

    鑿齒稽首和南。

    承應真履正明白内融。

    慈訓兼照道俗齊蔭。

    宗虛者悟無常之旨。

    存有者達外身之權。

    清風藻于中夏。

    鸾響厲乎八冥。

    玄味遠猷。

    何勞如之。

    弟子聞不終朝而雨六合者。

    彌天之雲也。

    弘淵源以潤八極者。

    四大之流也。

    彼真無為降而萬物賴其澤。

    此本無心行而高下蒙其潤。

    況哀世降步愍時而生。

    資始系于度物。

    明道存乎練俗。

    乘不疾之輿。

    以涉無遠之道。

    命外身之駕。

    以應十方之求。

    而可得玉潤于一山冰結于一谷。

    望阆風而不回儀。

    損此世而不誨度者哉。

    且夫自大教東流四百餘年矣。

    雖藩王居士時有奉者。

    而真丹宿訓先行上世。

    道運時遷俗未佥悟。

    藻悅濤波下士而已。

    唯肅祖明皇帝。

    實天降德。

    始欽斯道。

    手畫如來之容。

    口味三昧之旨。

    戒行峻于岩隐。

    玄祖暢乎無生。

    大塊既唱萬竅怒呺。

    賢哲君子靡不歸宗。

    日月雖遠光景彌晖。

    道業之隆莫盛于今。

    豈所謂月光首寂将生真土。

    靈缽東遷忽驗于茲乎。

    又聞三千得道俱見南陽。

    明學開士陶演真言。

    上考聖達之誨。

    下測道行之驗。

    深經并往非斯而誰。

    懷道邁訓舍茲孰降。

    是以此方諸僧鹹有傾想。

    目欣金色之瑞。

    耳遲無上之藏。

    老幼等願道俗同懷。

    系詠之情非常言也。

    若慶雲東徂摩尼回曜。

    一蹑七寶之座。

    暫視明誓之燈。

    雨甘露于豐草。

    植栴檀于江湄。

    則如來之教複崇于今日。

    玄波逸響重蕩濯于一代矣。

    不勝延豫。

    裁書緻心意之蘊積。

    曷雲能暢。

    弟子襄陽習鑿齒稽首和南(庾闡樂賢堂頌序亦雲肅祖明皇帝雅好佛道手摹靈像) 谯王書論孔釋 佛教以罪福因果有若影響。

    聖言明審令人寒心。

    然自上古帝皇文武周孔。

    典谟訓诰靡不周備。

    未有明述三世顯叙報應者也。

    彼衆聖皆窮理盡性照曉物緣。

    何得忍視陷溺。

    莫肯授接。

    曾無一言示其津迳。

    且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博碩肥。

    腯上帝是享。

    以此觀之。

    蓋所難了。

    想二三子揚攉而陳。

    使劃然有證祛其惑焉。

     張新安答。

     仰複淵旨匪迩伊教。

    俯惟未造鞠躬泛對。

    竊以為遂通資感涉悟籍緣。

    誠微良因則河漢滋惑。

    故待問拟乎撞鐘。

    啟發俟于悱憤。

    夫妙覺窮理。

    乃聖乃神。

    光景燭八維。

    眺仰觀九有。

    然而運值百齡窅均萬劫者。

    豈非嘉緣未構。

    故革化莫孚哉。

    是以聖靈辍軌斯文莫載。

    靡得明微理歸指斥宗緻。

    隻以微顯婉成潛徙冥遠。

    好生導三世之源。

    積善啟報應之[跳-兆+(轍-車)]綱宿昭仁搜苗弘信。

    既以漸漬習成吝滞日祛。

    然後道暢皇漢之朝。

    訓敷永平之祀。

    物無[黃  軍]熒人斯草偃。

    寔知放華猶昏文宣未旭。

    非旨暌以異通。

    諒理均而俱踬者。

    附會玄遠。

    孰夷冒言。

    謬犯不韪。

    輕率狂簡。

     與禅師書論踞食(鄭道子) 夫聖人之訓。

    修本祛末即心為教。

    因事成用。

    未有反性違形。

    而笃大化者也。

    雖複形與俗異。

    事高世表。

    至于拜敬之節揖讓之禮。

    由中所至道俗不殊也。

    故齋講肆業則備其法服。

    禮拜有序先後有倫。

    敬心内充而形肅乎外。

    稽首至地不容。

    企踞之禮。

    斂衽于拜事非偏坐所預。

    而以踞食為心用。

    遺儀為斂粗事理相違。

    未見其通者也。

    夫有為之教。

    義各有之。

    至若般舟苦形以存道。

    道親而形疏。

    行之有理用之有本。

    踞食之教。

    義無所弘。

    進非苦形退贻慢易。

    見形而不及道者。

    失其恭肅之情。

    而啟駭慢之言。

    豈聖人因事為教章甫不适越之義耶。

    原其所起。

    或出于殊方之性。

    或于矯枉之中。

    指有所救。

    如病急則藥速非服禦長久之法也。

    夫形教相稱事義有倫。

    既其制三服行禮拜。

    節以法鼓列以次序。

    安得企踞其間整慢相背者哉。

    在昔宜然則适事所至一日之用。

    不可為永年之訓。

    理可知也。

    故問仁者衆而複禮為本。

    今禅念化心而守迹不變。

    在理既末于用又粗。

    苟所未達。

    敢不布懷。

    鄭君頓首。

     與王司徒諸人書論道人踞食(範伯倫) 範泰敬白公卿諸賢。

    今之沙門坐有二法。

    昔之祇洹似當不然。

    據今外國言語不同用舍亦異。

    聖人随俗制法。

    因方弘教。

    尚不變其言。

    何必苦同其制。

    但一國不宜有二。

    一堂甯可不同。

    而今各信偏見。

    自是非彼。

    不尋制作之意。

    唯以雷同為美。

    鎮之無主。

    遂至于此。

    無虛于受人。

    有用于必執。

    不求魚兔之實。

    競攻筌蹄之末。

    此風不革難乎取道。

    樹王六年。

    以緻正覺。

    始明玄宗。

    自敷高座。

    皆結加趺坐。

    不偏踞也。

    坐禅取定義不夷俟。

    踞食之美在乎食不求飽。

    此皆一國偏法。

    非天下通制。

    亦由寒鄉無絺[絺-巾+ㄙ]之禮。

    日南絕氈裘之律。

    不可見大禹解裳之初。

    便謂無複章甫。

    請各兩舍以付折中君子。

    範泰區區正望今集一食之同。

    過此已往。

    未之或知。

    禮以和貴僧法尚同。

    今升齋堂對聖像如神在。

    像中四雙八輩。

    義無雲異。

    自務之情甯可試暫不我釋公往在襄陽。

    偏法已來思而不變。

    當有其旨。

    是以投錫乘車。

    義存同衆近禅師道場天會。

    亦方其坐。

    豈非存大略小理不兼舉故耶。

    方坐無時而偏。

    踞有時。

    自方以恒适異為難。

    嘗變取同為易。

    且主人降己敬賓有自來矣。

    更咨義公了不見酬。

    是以敬白同意以求厥中。

    願惠咳嚏之餘。

    以蔽怯弱之情。

     釋慧義答範伯倫書 祇洹寺釋慧義等五十人。

    敬白諸檀越。

    夫沙門之法。

    政應謹守經律。

    以信順為本。

    若欲違經反律師心自是。

    此則大法之深患。

    穢道之首也。

    如來制戒有開有閉。

    開則行之無疑。

    閉則莫之敢犯。

    戒防沙門不得身手觸近女人。

    凡持戒之徒。

    見所親漂溺深水。

    視其死亡無敢救者。

    于是世人謂沙門無慈。

    此何道之有。

    是以如來為世譏嫌開此一戒。

    有難聽救。

    如來立戒。

    是畫一之制。

    正可謹守而行。

    豈容以意專辄改作。

    俗儒猶尚謹守夏五。

    莫敢益其月者。

    将欲深防穿鑿之徒。

    杜絕好新樂異之容。

    而況三達制戒。

    豈敢妄有通塞。

    範檀越欲令此衆改偏從方。

    求不異之和。

    雖貪和之為美。

    然和不以道。

    則是求同非求和也。

    祇洹自有衆已來至于法集。

    未嘗不有方偏二衆。

    既無經律為證。

    而忽欲改易佛法。

    此非小事。

    實未敢高同。

    此寺受持僧祇律為日已久。

    且律有明文。

    說偏食法凡八議。

    若元無偏食之制。

    則無二百五十矣。

    雲食不得置于床上。

    所棄之食置于右足邊。

    又雲。

    不得懸足累胫。

    此豈非偏食之明證哉。

    戒律是沙門之秘法。

    自非國主不得預聞。

    今者檀越疑惑方偏。

    欲生興廢。

    貧道不得不權其輕重。

    略舉數條示其有本。

    甘受宣戒之罪。

    佛法通塞繼諸檀越。

    通則共獲護法之功。

    塞必相與有滅法之罪。

    幸願三思令幽顯無恨。

     答義公。

     答曰。

    前論已包。

    此通上人意強氣猛弗之尋耳。

    戒以防非。

    無非何戒。

    故愚惑之夫其戒随俗變律。

    華夏本不偏企。

    則聚骨交胫之律。

    故可得而略。

    手食之戒。

    無用匙筋之文。

    何重偏坐而輕乎手食。

    律不得手近女人。

    尋複許親溺可援。

    是為凡夫之疑。

    果足以改聖人之律。

    益知二百五十非自然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