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贊揚佛教事高明二法師答李交州淼難佛不見形事(并李書)司徒文宣王書與孔中丞稚圭釋疑惑(并箋書)恒标二公答姚主勸罷道書(并書)僧[契-大+石]僧遷鸠摩答姚主奏(并書)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并書)釋僧岩答劉青州勸還俗書(并劉往反六首)
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贊揚佛教事
元嘉十二年五月五日。
有司奏。
丹陽尹蕭谟之上言稱。
佛化被于中國已曆四代。
塔寺形像所在千計。
進可以系心。
退足以招勸。
而自頃世以來。
情敬浮末。
不以精誠為至。
更以奢競為重。
舊宇頹阤曾莫之修。
而各造新構以相跨尚。
甲地顯宅于茲殆盡。
林竹銅彩靡損無極。
違中越制宜加檢裁。
不為之防流遁未已。
請自今以後。
有欲鑄銅像者。
悉詣台自聞。
興造塔寺精舍。
皆先詣所在二千石。
通發本末。
依事列言本州。
必須報許。
然後就功。
其有辄鑄銅制辄造寺舍者。
皆以不承用诏書。
律論銅宅材瓦悉沒入官。
奏可。
是時有沙門慧琳。
假服僧次而毀其法。
着白黑論。
衡陽太守何承天。
與琳比狎雅相擊揚。
着達性論。
并拘滞一方诋呵釋教。
永嘉太守顔延之太子中舍人宗炳信法者也。
檢駁二論各萬餘言。
琳等始亦往還未底踬乃止。
炳因着明佛論以廣其宗。
帝善之。
謂侍中何尚之曰。
吾不讀經比複無暇。
三世因果未辯緻懷。
而複不敢立異者。
正以前達及卿輩時秀率皆敬信故也。
範泰謝靈運每雲。
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耳。
必求性靈真奧。
豈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
顔延年之折達性。
宗少文之難白黑。
明佛汪汪尤為名理。
并足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
則吾坐緻太平夫。
複何事近蕭谟請制。
未令經通即已相示。
委卿增損。
必有以式遏浮淫無傷弘獎者。
乃當著令耳。
尚之對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猶秉愚對。
懼以阙薄贻點大教。
今乃更荷褒拂。
非所敢當。
至如前代群賢。
則不負明诏矣。
中朝已遠難複盡知。
渡江以來。
則王導周顗宰輔之冠蓋。
王蒙謝尚人倫之羽儀。
郄超王坦王恭王谧。
或号絕倫或稱獨步。
韶氣貞情又為物表。
郭文謝敷戴逵等。
皆置心天人之際。
抗身煙霞之間。
亡高祖兄弟以清識軌世。
王元琳昆季以才華冠朝。
其餘範汪孫綽張玄殷觊。
略數十人。
靡非時俊。
又炳論所列諸沙門等。
帛昙邃者其下輩也。
所與比對則庾元規。
自邃以上護蘭諸公。
皆将惡迹黃中。
或不測人也。
近世道俗較談便爾。
若當備舉夷夏爰逮漢魏。
奇才異德胡可勝言。
甯當空夭性靈坐棄天屬。
淪惑于幻妄之說。
自陷于無征之化哉。
陛下思洞機表慮玄象外。
鈎深緻遠無容近取。
于斯自臣等以降。
若能謹推此例。
則清信之士無乏于時。
所謂人能弘道。
豈虛言哉。
慧遠法師嘗雲釋氏之化無所不可适。
道固自教源。
濟俗亦為要務。
世主若能剪其訛僞獎其驗實。
與皇之政并行四海。
幽顯協力共敦黎庶。
何成康文景獨可奇哉。
使周漢之初複兼此化。
頌作形清倍當速耳。
竊謂此說有契理奧。
何者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
則十人淳謹矣。
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
則百人和厚矣。
傳此風訓以遍寓内。
編戶千萬則仁人百萬矣。
此舉戒善之全具者耳。
若持一戒一善。
悉計為數者。
抑将十有二三矣。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
一惡既去則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
則萬刑息于國。
四百之獄何足難措。
雅頌之興理宜位速。
即陛下所謂坐緻太平者也。
論理則其如此。
征事則臣複言之。
前史稱西域之。
俗皆奉佛敬法。
故大國之衆數萬小國數百。
而終不相兼并内屬之後習俗頗弊。
猶甚淳弱罕行殺伐。
又五胡亂華以來。
生民塗炭冤橫死亡者。
不可勝數。
其中設獲蘇息。
必釋教是賴。
故佛圖澄入邺而石虎殺戮減半。
渑池寶塔放光而符健椎鋸用息蒙遜。
反噬無親虐如豺虎。
末節感悟遂成善人。
法逮道人力兼萬夫。
幾亂河渭面縛甘死以赴師阨。
此非有他敬信故也。
夫神道助教有自來矣。
雷霆所擊暑雨恒事。
及展廟遇震。
而書為隐慝。
桀纣之朝。
冤死者不可稱紀。
而周宣晉景。
獨以淫刑受崇。
檢報應之數。
既有不符。
征古今之例。
祗更增惑。
而經史載之以彰勸誡。
萬一影像猶雲深功。
豈若佛教責言義則有可然可信之緻。
考事實又無已乖已妄之咎。
且觀世大士所降近驗。
并即表身世衆目共睹。
祈求之家其事相繼。
所以為勸誡。
所以為深功。
豈當與彼同日而談乎。
而愚闇之徒苟遂毀讟。
忽重殉輕滞小迷大。
恚僧尼之絕牉育。
疾像塔之豐朱紫此猶生民荷覆載之德。
日用而不論。
史司苦禋瘗之勞。
有時而诋慢。
惠琳承天蓋亦然耳。
蕭谟啟制。
臣亦不謂全非。
但傷蠹道俗。
最在無行僧尼而情貌難分。
未可輕去金銅土木。
雖縻費滋深必福業所寄。
複難頓絕。
臣比思為斟酌進退難安。
今日親奉德音實用夷泰。
時吏部郎羊玄保在座。
進曰。
此談蓋天人之際豈臣所宜豫。
竊恐秦楚論強兵之術。
孫吳盡吞并之計。
将無取于此耶。
帝曰。
此非戰國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禮隐逸則戰士怠。
貴仁德則兵氣衰。
若以孫吳為志苟在吞噬。
亦無取堯舜之道。
豈唯釋教而已。
帝悅曰。
釋門有卿。
亦猶孔氏之有季路。
所謂惡言不入于耳。
高明二法師答李交州淼難佛不見形事(并李書) 夫道處清虛四大理常。
而有法門妙出群域。
若稱其巧能。
利物度脫無量為教。
何以不見真形于世直空說而無實耶。
今正就尋西方根源。
伏願大和上。
垂懷允納。
下心無惜神诰。
弟子李淼和南。
釋道高白。
奉垂問至聖顯晦之迹。
理味淵博辭義昭洗。
敬覽反覆彌高德音。
使君垣牆崇邃得門自難。
辄罄愚管罔象玄珠。
夫如來應物凡有三焉。
一者見身放光動地。
二者正法如佛在世。
三者像教仿佛儀軌仿佛。
儀軌應今人情。
人情感像。
孰為見哉。
故淨名經雲。
善解法相知衆生根。
至于翅頭末城龍華三會。
人情感見。
孰為隐哉。
故法華經雲時我及衆僧。
俱出靈鹫山。
蠰佉之宮孱然可期。
西方根源何為不睹。
而世之疑者多謂。
經語不符闇寄情少鹹以不睹生滞。
夫三皇五帝三代五霸。
姬旦孔丘删詩制禮。
并聞史籍。
孰睹之哉。
釋氏震法鼓于鹿園。
夫子揚德音于鄒魯。
皆耳眼所不得。
俱信
有司奏。
丹陽尹蕭谟之上言稱。
佛化被于中國已曆四代。
塔寺形像所在千計。
進可以系心。
退足以招勸。
而自頃世以來。
情敬浮末。
不以精誠為至。
更以奢競為重。
舊宇頹阤曾莫之修。
而各造新構以相跨尚。
甲地顯宅于茲殆盡。
林竹銅彩靡損無極。
違中越制宜加檢裁。
不為之防流遁未已。
請自今以後。
有欲鑄銅像者。
悉詣台自聞。
興造塔寺精舍。
皆先詣所在二千石。
通發本末。
依事列言本州。
必須報許。
然後就功。
其有辄鑄銅制辄造寺舍者。
皆以不承用诏書。
律論銅宅材瓦悉沒入官。
奏可。
是時有沙門慧琳。
假服僧次而毀其法。
着白黑論。
衡陽太守何承天。
與琳比狎雅相擊揚。
着達性論。
并拘滞一方诋呵釋教。
永嘉太守顔延之太子中舍人宗炳信法者也。
檢駁二論各萬餘言。
琳等始亦往還未底踬乃止。
炳因着明佛論以廣其宗。
帝善之。
謂侍中何尚之曰。
吾不讀經比複無暇。
三世因果未辯緻懷。
而複不敢立異者。
正以前達及卿輩時秀率皆敬信故也。
範泰謝靈運每雲。
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耳。
必求性靈真奧。
豈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
顔延年之折達性。
宗少文之難白黑。
明佛汪汪尤為名理。
并足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
則吾坐緻太平夫。
複何事近蕭谟請制。
未令經通即已相示。
委卿增損。
必有以式遏浮淫無傷弘獎者。
乃當著令耳。
尚之對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猶秉愚對。
懼以阙薄贻點大教。
今乃更荷褒拂。
非所敢當。
至如前代群賢。
則不負明诏矣。
中朝已遠難複盡知。
渡江以來。
則王導周顗宰輔之冠蓋。
王蒙謝尚人倫之羽儀。
郄超王坦王恭王谧。
或号絕倫或稱獨步。
韶氣貞情又為物表。
郭文謝敷戴逵等。
皆置心天人之際。
抗身煙霞之間。
亡高祖兄弟以清識軌世。
王元琳昆季以才華冠朝。
其餘範汪孫綽張玄殷觊。
略數十人。
靡非時俊。
又炳論所列諸沙門等。
帛昙邃者其下輩也。
所與比對則庾元規。
自邃以上護蘭諸公。
皆将惡迹黃中。
或不測人也。
近世道俗較談便爾。
若當備舉夷夏爰逮漢魏。
奇才異德胡可勝言。
甯當空夭性靈坐棄天屬。
淪惑于幻妄之說。
自陷于無征之化哉。
陛下思洞機表慮玄象外。
鈎深緻遠無容近取。
于斯自臣等以降。
若能謹推此例。
則清信之士無乏于時。
所謂人能弘道。
豈虛言哉。
慧遠法師嘗雲釋氏之化無所不可适。
道固自教源。
濟俗亦為要務。
世主若能剪其訛僞獎其驗實。
與皇之政并行四海。
幽顯協力共敦黎庶。
何成康文景獨可奇哉。
使周漢之初複兼此化。
頌作形清倍當速耳。
竊謂此說有契理奧。
何者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
則十人淳謹矣。
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
則百人和厚矣。
傳此風訓以遍寓内。
編戶千萬則仁人百萬矣。
此舉戒善之全具者耳。
若持一戒一善。
悉計為數者。
抑将十有二三矣。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
一惡既去則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
則萬刑息于國。
四百之獄何足難措。
雅頌之興理宜位速。
即陛下所謂坐緻太平者也。
論理則其如此。
征事則臣複言之。
前史稱西域之。
俗皆奉佛敬法。
故大國之衆數萬小國數百。
而終不相兼并内屬之後習俗頗弊。
猶甚淳弱罕行殺伐。
又五胡亂華以來。
生民塗炭冤橫死亡者。
不可勝數。
其中設獲蘇息。
必釋教是賴。
故佛圖澄入邺而石虎殺戮減半。
渑池寶塔放光而符健椎鋸用息蒙遜。
反噬無親虐如豺虎。
末節感悟遂成善人。
法逮道人力兼萬夫。
幾亂河渭面縛甘死以赴師阨。
此非有他敬信故也。
夫神道助教有自來矣。
雷霆所擊暑雨恒事。
及展廟遇震。
而書為隐慝。
桀纣之朝。
冤死者不可稱紀。
而周宣晉景。
獨以淫刑受崇。
檢報應之數。
既有不符。
征古今之例。
祗更增惑。
而經史載之以彰勸誡。
萬一影像猶雲深功。
豈若佛教責言義則有可然可信之緻。
考事實又無已乖已妄之咎。
且觀世大士所降近驗。
并即表身世衆目共睹。
祈求之家其事相繼。
所以為勸誡。
所以為深功。
豈當與彼同日而談乎。
而愚闇之徒苟遂毀讟。
忽重殉輕滞小迷大。
恚僧尼之絕牉育。
疾像塔之豐朱紫此猶生民荷覆載之德。
日用而不論。
史司苦禋瘗之勞。
有時而诋慢。
惠琳承天蓋亦然耳。
蕭谟啟制。
臣亦不謂全非。
但傷蠹道俗。
最在無行僧尼而情貌難分。
未可輕去金銅土木。
雖縻費滋深必福業所寄。
複難頓絕。
臣比思為斟酌進退難安。
今日親奉德音實用夷泰。
時吏部郎羊玄保在座。
進曰。
此談蓋天人之際豈臣所宜豫。
竊恐秦楚論強兵之術。
孫吳盡吞并之計。
将無取于此耶。
帝曰。
此非戰國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禮隐逸則戰士怠。
貴仁德則兵氣衰。
若以孫吳為志苟在吞噬。
亦無取堯舜之道。
豈唯釋教而已。
帝悅曰。
釋門有卿。
亦猶孔氏之有季路。
所謂惡言不入于耳。
高明二法師答李交州淼難佛不見形事(并李書) 夫道處清虛四大理常。
而有法門妙出群域。
若稱其巧能。
利物度脫無量為教。
何以不見真形于世直空說而無實耶。
今正就尋西方根源。
伏願大和上。
垂懷允納。
下心無惜神诰。
弟子李淼和南。
釋道高白。
奉垂問至聖顯晦之迹。
理味淵博辭義昭洗。
敬覽反覆彌高德音。
使君垣牆崇邃得門自難。
辄罄愚管罔象玄珠。
夫如來應物凡有三焉。
一者見身放光動地。
二者正法如佛在世。
三者像教仿佛儀軌仿佛。
儀軌應今人情。
人情感像。
孰為見哉。
故淨名經雲。
善解法相知衆生根。
至于翅頭末城龍華三會。
人情感見。
孰為隐哉。
故法華經雲時我及衆僧。
俱出靈鹫山。
蠰佉之宮孱然可期。
西方根源何為不睹。
而世之疑者多謂。
經語不符闇寄情少鹹以不睹生滞。
夫三皇五帝三代五霸。
姬旦孔丘删詩制禮。
并聞史籍。
孰睹之哉。
釋氏震法鼓于鹿園。
夫子揚德音于鄒魯。
皆耳眼所不得。
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