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八

關燈
若乃服制所施事由追遠。

    祀雖因心抑亦沿世。

    昔三皇至治。

    堯舜所慕。

    死則衣之以薪葬之中野。

    封樹不修。

    苴斬無紀。

    豈可謂三皇教民棄于孝乎。

    爰及五帝服制煥然。

    未聞堯舜執禮追責三皇。

    三皇無責何獨疑佛。

    佛之無服理由拔苦。

    三皇廢喪事沿淳樸。

    淳樸不疑而拔苦見尤。

    所謂朝三暮四而喜怒交設者也。

    明知聖人之教觸感圓通。

    三皇以淳樸無服。

    五帝以沿情制喪。

    釋迦拔苦故棄俗反真。

    檢迹異路而玄化同歸。

     第三破曰。

    入身而破身人生之體。

    一有毀傷之疾。

    二有髡頭之苦。

    三有不孝之逆。

    四有絕種之罪。

    五有生之體。

    從識唯學不孝。

    何故言哉。

    誡令不跪父母。

    便競從之。

    兒先作沙彌。

    其母後作阿尼。

    則跪其兒。

    不禮之教中國絕之。

    何可得從。

     滅惑論曰。

    夫栖形禀識理定前業。

    入道居俗事系因果。

    是以釋迦出世化洽天人。

    禦國統家并證道迹。

    未聞世界普同出家。

    良由緣感不一故。

    名教有二。

    搢紳沙門所以殊也。

    但始拔塵域。

    理由戒定。

    妻者愛累。

    發者形飾。

    愛累傷神形飾乖道。

    所以澄神滅愛修道棄飾。

    理出常均教必翻俗。

    若乃不跪父母道尊故也。

    父母禮之尊道故也。

    禮新冠見母其母拜之。

    嘉其備德故。

    屈尊禮卑也。

    介胃之士見君不拜。

    重其秉武故尊不加也。

    缁弁輕冠本無神道。

    介胄兇器非有至德。

    然事應加恭則以母拜子。

    勢宜停敬則臣不跪君。

    禮典世教周孔所制。

    論其變通不由一軌。

    況佛道之尊标出三界。

    神教妙本群緻玄宗。

    以此加人實尊冠胄。

    冠胄反禮古今不疑。

    佛道加敬将欲何怪。

     三破論雲。

    佛舊經本雲。

    浮屠羅什改為佛徒。

    知其源惡故也。

    所以詺為浮屠。

    胡人兇惡故。

    老子雲。

    化其始不欲傷其形。

    故髡其頭名為浮屠。

    況屠割也。

    至僧袆後改為佛圖。

    本舊經雲。

    喪門喪門由死滅之門。

    雲其法無生之教。

    名曰喪門。

    至羅什又改為桑門。

    僧袆又改為沙門。

    沙門由沙汰之法。

    不足可稱。

     滅惑論曰。

    漢明之世佛經始過。

    故漢譯言音字未正。

    浮音似佛。

    桑音似沙。

    聲之誤也。

    以圖為屠字之誤也。

    羅什語通華戎。

    識兼音義。

    改正三豕固其宜矣。

    五經世典學不因譯而馬鄭注說音字互改。

    是以於穆不記謬師資。

    于周頌允塞安安乖聖德。

    于堯典至教之深甯在兩字。

    得意忘言莊周所領。

    以文害志孟轲所譏。

    不原大理唯字是求。

    宋人申束豈複過此。

     三破論曰。

    有此三破之法。

    不施中國。

    本正西域。

    何言之哉。

    胡人無二剛強無禮。

    不異禽獸。

    不信虛無。

    老子入關故作形像之教化之。

    又雲。

    胡人粗穬欲斷其惡種故。

    令男不娶妻女不嫁。

    夫一國伏法自然滅盡。

     滅惑論曰。

    雙樹晦迹形像代興。

    固已理積無始而道被無窮者也。

    按李叟出關。

    運當周季。

    世閉賢隐故。

    往而忘歸。

    接輿避世猶滅其迹。

    況适外域孰見其蹤。

    于是奸猾祭酒造化胡之經。

    理拙辭鄙。

    厮隸所傳尋西胡怯弱北狄兇熾。

    若老子滅惡棄德用形。

    何愛兇狄而反滅弱胡。

    遂令玁狁橫行毒流萬世。

    豺狼當路而狐狸是誅。

    淪湑為酷覆載無聞。

    商鞅之法未至此虐。

    伯陽之道豈其然哉。

    且未服則設像無施。

    信順則拏戮可息。

    既服教矣。

    方加極刑。

    一言失道衆僞可見。

    東野之語其如理何。

     三破論雲。

    蓋聞三皇五帝三王之徒。

    何以學道并感應。

    而未聞佛教。

    為是九皇忽之。

    為是佛教未出。

    若是佛教未出則為邪僞不複雲雲。

     滅惑論曰。

    神化變通教體匪一。

    靈應感會隐現無際。

    若緣在妙化則菩薩弘其道。

    化在粗緣則聖帝演其德。

    夫聖帝菩薩随感現應。

    殊教合契未始非佛。

    固知三皇以來感滅而名隐漢明之教緣應而像現矣。

    若乃三皇德化五帝仁教。

    此之謂道。

    似非太上羲農敷治。

    未聞奏章。

    堯舜緝政甯肯畫符。

    湯武禁暴豈當餌丹。

    五經典籍不齒天師。

    而求援聖帝。

    豈不非哉。

     三破論雲。

    道以氣為宗名為得一。

    尋中原人士莫不奉道。

    今中國有奉佛者。

    必是羌胡之種。

    若言非耶。

    何以奉佛。

     滅惑論曰。

    至道宗極理歸乎一。

    妙法真境本固無二。

    佛之至也。

    則空玄無形而萬象并應。

    寂滅無心而玄智彌照。

    幽數潛會莫見其極。

    冥功日用靡識其然。

    但言象既生假名。

    遂立胡言。

    菩提漢語曰道。

    其顯迹也。

    則金容以表聖。

    應俗也則王宮以現生。

    拔愚以四禅為始。

    進慧以十地為階。

    總龍鬼而均誘。

    涵蠢動而等慈。

    權教無方不以道俗乖應。

    妙化無外豈以華戎阻情。

    是以一音演法殊譯。

    共解一乘敷教異經。

    同歸經典。

    由權故孔釋教殊而道契解同。

    由妙故胡漢語隔而化通。

    但感有精粗故。

    教分道俗。

    地有東西故國限内外。

    其彌綸神化陶鑄群生無異也。

    用能振拔六趣總攝大千。

    道惟至極法惟最尊。

    然至道雖一岐路生迷。

    九十六種俱号為道。

    聽名則邪正莫辯。

    驗法則真僞自分。

    案道家立法。

    厥品有三。

    上标老子。

    次述神仙。

    下襲張陵。

    太上為宗尋柱史嘉遁。

    實惟大賢。

    著書論道貴在無為。

    理歸靜一化本虛柔。

    然而三世不紀慧業靡聞。

    斯乃導俗之良書。

    非出世之妙經也。

    若乃神仙小道名為五通。

    福極生天體盡飛騰。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