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依。
近者孫子猖狂顯行無道。
妖淫喪禮殘逆廢義。
賢士同志。
而愚夫辍僞回心。
奸疇盈室惡侶填門。
墟邑有痛切之悲。
路陌有罹苦之怨。
夫天道禍盈鬼神福謙。
然後自招淪喪。
戎華論折顧道士夷夏論(廣陵釋僧敏) 昔維摩者内乘高路功亮事外。
龍隐人間志揚淵海。
神灑十方理正天下。
故乃迹臨西土協同幽唱若語其靈變也。
則能令乾坤倒覆捉延任意。
若語其真照也。
則忘慮而幽凝言絕者也。
如此之人可謂居士。
未見君稱居士之意也。
君今七慢之嶽未摧。
五欲之谷未填。
慧陽之日未曜。
無明之雲未晴。
永冥之風未息。
夜遊之迷未旋。
君既解猶常品而山号居士乎。
貧道遙餐器量。
知君未堪斯據。
然此雖大法之淺号。
而亦未易可當矣。
省君夷夏論意。
亦具照來心。
貧道踐學大壇希囑茲。
況而此所論者。
才無玩文之麗。
識無鑒幽之效。
照無寸光澤無露潤。
萬塗斯阙有何義哉。
而複内秉茫思獲心闇計。
輕弄筆墨仰蔔聖旨。
或混道佛合同。
或論深淺為異。
或說神邦優劣。
或毀清正虛實。
夫苦李繁子而枝折栾大。
謬唱而受枭。
此皆是上世之成制後賢之殷鑒矣今将示君道佛之名義異也。
夫佛者。
是正靈之别号。
道者。
是百路之都名。
老子者是一方之哲。
佛據萬神之宗。
道則以仙為貴。
佛用漏盡為妍。
仙道有千歲之壽。
漏盡有無窮之靈。
無窮之靈故妙絕杳然。
千歲之壽故乘龍禦雲。
禦雲乘龍者。
生死之道也。
杳然之靈者。
常樂永淨也。
若斯者故能琁玑并應。
迹臨王城冥疏峣阙。
總委重軒故。
放彼萬國誓越三空。
龍飛華館整駕道場。
于是初則唱于鹿苑。
次則集于天宮。
中則播于靈鹫。
後則扇于熙連。
故乃巨光遐照白日覆晖。
華軒四蓋梵駕天垂。
九天齊歌群仙悟機。
敢預有緣莫不雲會歸焉。
惟有周皇邊霸道心未興。
是以如來使普賢威行西路。
三賢并導東都。
故經雲。
大士迦葉者老子其人也。
故以詭教五千翼匠周世。
化緣既盡回歸天竺。
故有背關西引之邈。
華人因之作化胡經也。
緻令寡見之衆詠其華焉。
君未詳幽旨辄唱老佛一乎。
人聞大聖現儒林之宗。
便使莊孔周老。
斯皆是佛。
若然者君亦可即老子耶。
便當五道群品無非是佛。
斯則是何言欤。
真謂誇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君言夷夏論者。
東有骊濟之醜。
西有羌戎之流。
北有亂頭被發。
南有剪發文身。
姬孔施禮于中。
故有夷夏之别。
戎華者東則盡于虛境。
西則窮于幽鄉。
北則逾于溟表。
南則極乎空閻。
如來扇化中土故。
有戎華之異也。
君責以中夏之性。
效西戎之法者。
子出自井坎之淵。
未見江湖之望矣。
如經曰。
佛據天地之中而清導十方。
故知天竺之土是中國也。
周孔有雅正之制。
如來有超俗之憲。
雅正制故有異于四夷。
超俗憲故不同于周孔。
制及四夷故八方推德。
憲加周孔故老子還西。
老子還西故生其群戎。
四夷推德故踰增其迷。
夫正禮叵易真法莫移。
正禮叵易故太伯則于吳越而整服。
真法莫移故佛教則東流而無改。
緣整服故令裸壤玩裳。
法無改故使漢賢落發。
玩裳故使形逼中夏。
落發故使仰齊西風。
形逼中夏故使山藏而空慢。
遠齊西風故使近見者莫不信也。
若謂聖軌無定。
應随方異者。
太伯亦可裸步江東。
君今亦可未服裳耶。
故雖複方類不同聖法莫異。
君言義将安取者。
謂取正道也。
于是道指洞玄為正。
佛以空空為宗。
老以太虛為奧。
佛以即事而淵。
老以自然而化。
佛以緣合而生。
道以符章為妙。
佛以講導為精。
太虛為奧故有中無無矣。
即事而淵故觸物斯奧矣。
自然而化故宵堂莫登矣。
緣合而生故尊位可升矣。
符章為妙故道無靈神矣。
講導為精故研尋聖心矣。
有中無無故道則非大也。
觸物斯奧故聖路遐曠也。
宵堂莫登故雲雲徒勞也。
尊位可升故智士亡身也。
道無靈神故傾顔何求也。
研尋聖心故沙門雲興也。
爾乃故知道經則少而淺。
佛經則廣而深。
道經則鮮而穢。
佛經則弘而清。
道經則濁而漏。
佛經則素而貞。
道經則近而闇。
佛經則遠而明。
君染服改素實參高風也。
首冠黃巾者。
卑鄙之相也。
皮革苫頂者。
真非華風也。
販符賣箓者。
天下邪俗也。
搏頰扣齒者。
倒惑之至也。
反縛伏地者。
地獄之貌也。
符章合氣者。
奸狡之窮也。
斯則明闇已顯真僞已彰。
君可整率匹侶回涉清衢。
貧道雅德内顧同奉聖真。
豈有惡乎。
想必不逆。
允于佳示耳。
近者孫子猖狂顯行無道。
妖淫喪禮殘逆廢義。
賢士同志。
而愚夫辍僞回心。
奸疇盈室惡侶填門。
墟邑有痛切之悲。
路陌有罹苦之怨。
夫天道禍盈鬼神福謙。
然後自招淪喪。
戎華論折顧道士夷夏論(廣陵釋僧敏) 昔維摩者内乘高路功亮事外。
龍隐人間志揚淵海。
神灑十方理正天下。
故乃迹臨西土協同幽唱若語其靈變也。
則能令乾坤倒覆捉延任意。
若語其真照也。
則忘慮而幽凝言絕者也。
如此之人可謂居士。
未見君稱居士之意也。
君今七慢之嶽未摧。
五欲之谷未填。
慧陽之日未曜。
無明之雲未晴。
永冥之風未息。
夜遊之迷未旋。
君既解猶常品而山号居士乎。
貧道遙餐器量。
知君未堪斯據。
然此雖大法之淺号。
而亦未易可當矣。
省君夷夏論意。
亦具照來心。
貧道踐學大壇希囑茲。
況而此所論者。
才無玩文之麗。
識無鑒幽之效。
照無寸光澤無露潤。
萬塗斯阙有何義哉。
而複内秉茫思獲心闇計。
輕弄筆墨仰蔔聖旨。
或混道佛合同。
或論深淺為異。
或說神邦優劣。
或毀清正虛實。
夫苦李繁子而枝折栾大。
謬唱而受枭。
此皆是上世之成制後賢之殷鑒矣今将示君道佛之名義異也。
夫佛者。
是正靈之别号。
道者。
是百路之都名。
老子者是一方之哲。
佛據萬神之宗。
道則以仙為貴。
佛用漏盡為妍。
仙道有千歲之壽。
漏盡有無窮之靈。
無窮之靈故妙絕杳然。
千歲之壽故乘龍禦雲。
禦雲乘龍者。
生死之道也。
杳然之靈者。
常樂永淨也。
若斯者故能琁玑并應。
迹臨王城冥疏峣阙。
總委重軒故。
放彼萬國誓越三空。
龍飛華館整駕道場。
于是初則唱于鹿苑。
次則集于天宮。
中則播于靈鹫。
後則扇于熙連。
故乃巨光遐照白日覆晖。
華軒四蓋梵駕天垂。
九天齊歌群仙悟機。
敢預有緣莫不雲會歸焉。
惟有周皇邊霸道心未興。
是以如來使普賢威行西路。
三賢并導東都。
故經雲。
大士迦葉者老子其人也。
故以詭教五千翼匠周世。
化緣既盡回歸天竺。
故有背關西引之邈。
華人因之作化胡經也。
緻令寡見之衆詠其華焉。
君未詳幽旨辄唱老佛一乎。
人聞大聖現儒林之宗。
便使莊孔周老。
斯皆是佛。
若然者君亦可即老子耶。
便當五道群品無非是佛。
斯則是何言欤。
真謂誇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君言夷夏論者。
東有骊濟之醜。
西有羌戎之流。
北有亂頭被發。
南有剪發文身。
姬孔施禮于中。
故有夷夏之别。
戎華者東則盡于虛境。
西則窮于幽鄉。
北則逾于溟表。
南則極乎空閻。
如來扇化中土故。
有戎華之異也。
君責以中夏之性。
效西戎之法者。
子出自井坎之淵。
未見江湖之望矣。
如經曰。
佛據天地之中而清導十方。
故知天竺之土是中國也。
周孔有雅正之制。
如來有超俗之憲。
雅正制故有異于四夷。
超俗憲故不同于周孔。
制及四夷故八方推德。
憲加周孔故老子還西。
老子還西故生其群戎。
四夷推德故踰增其迷。
夫正禮叵易真法莫移。
正禮叵易故太伯則于吳越而整服。
真法莫移故佛教則東流而無改。
緣整服故令裸壤玩裳。
法無改故使漢賢落發。
玩裳故使形逼中夏。
落發故使仰齊西風。
形逼中夏故使山藏而空慢。
遠齊西風故使近見者莫不信也。
若謂聖軌無定。
應随方異者。
太伯亦可裸步江東。
君今亦可未服裳耶。
故雖複方類不同聖法莫異。
君言義将安取者。
謂取正道也。
于是道指洞玄為正。
佛以空空為宗。
老以太虛為奧。
佛以即事而淵。
老以自然而化。
佛以緣合而生。
道以符章為妙。
佛以講導為精。
太虛為奧故有中無無矣。
即事而淵故觸物斯奧矣。
自然而化故宵堂莫登矣。
緣合而生故尊位可升矣。
符章為妙故道無靈神矣。
講導為精故研尋聖心矣。
有中無無故道則非大也。
觸物斯奧故聖路遐曠也。
宵堂莫登故雲雲徒勞也。
尊位可升故智士亡身也。
道無靈神故傾顔何求也。
研尋聖心故沙門雲興也。
爾乃故知道經則少而淺。
佛經則廣而深。
道經則鮮而穢。
佛經則弘而清。
道經則濁而漏。
佛經則素而貞。
道經則近而闇。
佛經則遠而明。
君染服改素實參高風也。
首冠黃巾者。
卑鄙之相也。
皮革苫頂者。
真非華風也。
販符賣箓者。
天下邪俗也。
搏頰扣齒者。
倒惑之至也。
反縛伏地者。
地獄之貌也。
符章合氣者。
奸狡之窮也。
斯則明闇已顯真僞已彰。
君可整率匹侶回涉清衢。
貧道雅德内顧同奉聖真。
豈有惡乎。
想必不逆。
允于佳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