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七

關燈
之舟車。

    夫有識聞之莫不莞爾而笑。

    仆謂天道不言聖人無心。

    是以道由人弘非道弘人。

    然則聖人神鑒靡所不通。

    智照甯有不周而雲指其專一不能兼濟。

    譬猶靈晖朝觏稱物納照。

    時風夕灑程形賦音。

    故形殊則音異。

    物異則照殊。

    日不為異物而殊照。

    風不為殊形而異音。

    将知其日一也。

    其風一也。

    禀之者不同耳。

    吾子以為舟車之喻義将焉允。

    然夫大教無私。

    至德不偏。

    化物共旨導人俱緻。

    在戎狄以均響。

    處胡漢而同音。

    聖人甯複分地殊教隔宇異風。

    豈有夷耶。

    甯有夏耶。

    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

    轉為蚊虻孤犢之聲。

    于是奮耳掉尾蹀躞而聽之。

    今吾子所聞者。

    蓋蚊虻之音也。

    夷夏之别。

    斯旨何存。

    又雲。

    下棄妻孥上廢宗祀。

    嗜欲之物皆以禮申孝敬之典。

    獨以法屈。

    夫道俗有晦明之殊。

    内外有語默之别。

    至于宗廟享祀禘祫皇考。

    然則孝敬之至世莫加焉。

    若乃煙香夕台韻法晨宮。

    禮拜忏悔祈請無辍。

    上逮曆劫親屬。

    下至一切蒼生。

    若斯孝慈之弘大。

    非愚瞽之測也。

    夫國資民為本。

    君恃民而立國之以甯乃民之力。

    推如來談似為空設。

    又雲。

    刻船桑門守株道士。

    空争大小互相彈射。

    披撫華論深釋文滞。

    尋文求義于何允歸。

    夫外道淫奔彌齡積紀。

    沉晦不遷淪惑甯反。

    遊涉墟鄉泛越[土  厘]落。

    公因聖術私行淫亂。

    得道如之何斯可恥。

    昔齊人好獵家貧。

    大鹿窮年馳騁不獲一獸。

    于是退而歸耕。

    今吾子有知歸耕得算。

    又雲。

    大道既隐小成互起。

    辯讷相傾孰與正之。

    夫正道難毀邪理易退。

    譬若輕羽在高遇風則飛。

    細石在谷逢流則轉。

    唯泰山不為飄風所動。

    磐石不為疾流所回。

    是以梅李見霜而落葉。

    松柏歲寒之不凋信矣。

    夫淫妖之術觸正便挫。

    子為大道誰為小成想。

    更論之然後取辯。

    若夫顔回見東野畢之馭測其将敗。

    子貢觀邾魯之風審其必亡。

    子何無知。

    若斯之甚。

    故标愚智之别。

    撰賢鄙之殊。

    聊舉一隅示子望能三反。

    又雲。

    泥洹仙化各是一術。

    佛号正真。

    道稱正一。

    一歸無死真會無生。

    無生之教賒。

    無死之教切。

    斯蓋吾子聰辯能言鄙夫蔑以加之。

    然則泥洹滅度之說着乎正典。

    仙化入道之唱理将安附。

    老子雲。

    生生之厚必之死地。

    又雲。

    天地所以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

    夫忘生者生存。

    存生者必死。

    死道将屆故謂之切。

    其殊切乎。

    諺曰。

    指南為北自謂不惑。

    指西為東自謂不蒙。

    子以必死為将生。

    其何反如之。

    故潛君斷糧以修仙術。

    仆聞老氏有五味之誡。

    而無絕谷之訓矣。

    是以蟬蛾不食君子誰重。

    蛙蟒穴藏聖人何貴。

    且自古聖賢莫不歸終。

    吾子獨雲不死。

    何其濫乎。

    故舜有蒼梧之墳。

    禹有會稽之陵。

    周公有改葬之篇。

    仲尼有兩楹之夢。

    曾參有啟足之辭。

    顔回有不幸之歎。

    子不聞乎。

    豈謬也哉。

    昔者有人未見麒麟。

    問嘗見者曰。

    麟何類乎。

    答雲。

    麟如麟也。

    問者曰。

    若嘗見麟則不問也。

    而雲麟如麟何耶。

    答雲。

    麟麏身牛尾鹿蹄馬背。

    問者乃曉然而悟。

    今吾子見欲麟耶将不見告。

    又雲。

    道經簡而幽。

    幽則妙門難見。

    仆謂老教指乎五千。

    過斯以外非複真籍。

    而道文重顯愈深疑怪。

    多是虛托妍辭空稱麗句。

    譬周人懷鼠以貿璞。

    鄭子觀之而且退斯之謂矣。

    尋此而言将何克允。

    又雲。

    殘忍剛愎則師佛為長。

    慈柔虛受則服道為易矣。

    故老子雲。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為學父。

    故人所以敷行誡籍顯著文教。

    将為愚瞽之故。

    非為賢哲之施矣。

    違之者必兇順之者必吉。

    夫強梁剛愎之人下愚之類也。

    大教慈愍方便為之将非虛學耶。

    慈柔虛受仆謂宜空談。

    今學道反之。

    陳黃書以為真典。

    佩紫箓以為妙術。

    士女無分閨門混亂。

    或服食以祈年長。

    或淫狡以為瘳疾。

    慈柔之論于焉何托。

    又道迹密而微利用在己。

    故老子雲。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老氏以身為大患。

    吾子以軀為長保。

    何其乖之多也。

    夫後身而身先。

    外身而身存。

    惟雲在己未知此談。

    以何為辯。

    又雲。

    婁羅之辯各出彼俗。

    自相領解猶蟲喧。

    鳥聒何足述效。

    仆謂餌辛者不知辛之為辛。

    而無羨于甜香。

    悅臭者不覺臭之為臭。

    而不耽椒蘭。

    猶吾子淪好淫僞。

    甯有想于大法。

    夫聖教妙通至道淵博。

    既不得謂之為有。

    亦不得謂之為無。

    無彼我之義并異同之說矣。

    夫言猶射也。

    若筈之離弦非悔恨所及。

    子将慎言乎。

    而雲蟲喧鳥聒義則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