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七

關燈
須抑引妙。

    況難章所宜更辯。

     論雲。

    佛經繁而顯。

    道經簡而幽。

    幽則妙門難見。

    顯則正路易遵。

    遵正則歸塗不迷。

    見妙則百慮鹹得。

    疑曰。

    簡則易從雲何難見。

    繁則難理豈得易遵。

    遵正則歸塗不迷。

    可以階道之極。

    雖非幽簡自然玄造。

    何假難明之術。

    代茲易曉之路哉。

     論雲。

    若殘忍剛愎則師佛為長。

    慈柔虛受則服道為至。

    疑曰。

    夫邪見枉道法所不存。

    慈悲喜舍是所漸錄。

    喜則能受。

    舍亦必虛。

    虛受之義窅然複會。

    未知殘愎之人更依何法。

    若謂所受者異。

    則翻成刻船。

    何相符之有乎。

     論雲。

    佛是破惡之方。

    道是興善之術。

    又以中夏之性。

    不可效西戎之法。

    疑曰。

    興善之談美矣。

    勿效之言侮矣。

    意所未安。

    請問。

    中夏之性與西戎之人。

    為夏性純善戎人根惡。

    如令根惡則于理可破。

    使其純善則于義可興。

    故知有惡可破。

    未離于善有善可興。

    未免于惡。

    然則善惡參流深淺互别。

    故羅雲慈惠非假東光。

    桀跖兇虐豈鐘西氣。

    何獨高華之風鄙戎之法耶。

    若以此善異乎。

    彼善彼惡。

    殊乎此惡則善惡本乖。

    甯得同緻。

     論雲。

    蹲夷之儀婁羅之辯。

    猶蟲歡鳥聒何足述效。

    疑曰。

    夫禮以申敬樂以感。

    和雖敬由禮申。

    而禮非敬也。

    和同樂感樂非和也。

    故上安民順則玉帛停筐風淳。

    俗泰則鐘鼓辍響。

    又鐘帛之運不與二儀并位。

    蓋以拯頓權時不得已而行耳。

    然則道義所存無系形容。

    苟造其反不嫌殊同。

    今狐蹲狗踞。

    孰曰非敬。

    敬以申心。

    孰曰非禮。

    禮敬玄符如徒舍含識之類。

    人标其所貴。

    貴不在言。

    言存貴理。

    是以麟鳳懷仁見重靈篇。

    猩猩能語受蚩禮章。

    未知之所論義将何取。

    若執言損理則非知者所據。

    若仗理忘言則彼以破相明宗。

    故李叟之常非名欲所及。

    維摩靜默非巧辯所追。

    檢其言也。

    彼我俱遣。

    尋其旨也。

    老釋無際。

    俱遣則濡沫可遣。

    無際則不負高貴。

    何乃遠望。

    波若名非智慧。

    便相挫蹙比類蟲鳥。

    研複逾日未惬鄙懷。

    且方俗殊韻。

    豈專胡夏近唯中邦。

    齊魯不同權輿俶落。

    亦古今代述以其無妨指錄。

    故傳授世習彼若非也。

    則此未為是。

    如其是也則彼不獨非。

    既未能相是則均于相非。

    想茲漢音流入彼國。

    複受蟲歡之尤。

    鳥聒之诮婁羅之辯亦可知矣。

    一以此明莛楹可齊。

    兩吝兼除不其通乎。

    夫義奧淵微非所宜參。

    誠欲審方玄匠聊申一往耳傾心遙。

    伫遲聞後栽。

     駁顧道士夷夏論(治城惠通) 餘端夏有隙亡事忽景。

    披顧生之論照如發曚。

    見辯異同之原。

    明是非之趣。

    辭豐義顯文華情奧。

    每研讀忘倦慰。

    若萱草真所謂洪筆君子有懷之作也然則察其旨歸疑笑良多。

    譬猶盲子采珠懷赤菽而反以為獲寶。

    聾賓聽樂聞驢鳴。

    而悅用為知音。

    斯蓋吾子夷夏之談。

    以為得理其乖甚焉。

    見論引道經益有昧。

    如昔老氏著述文。

    隻五千。

    其餘淆雜并淫謬之說也。

    而别稱道經。

    從何而出。

    既非老氏所創。

    甯為真典。

    庶更三思傥祛其惑。

    論雲。

    孔老非佛誰則當之。

    道則佛也。

    佛則道也。

    以斯言之。

    殆迷厥津。

    故經雲。

    摩诃迦葉彼稱老子。

    光淨童子彼名仲尼。

    将知老氏非佛其亦明矣。

    實猶吾子見理未弘故。

    有所固執。

    然則老氏仲尼佛之所遣。

    且宣德示物禍福。

    而後佛教流焉。

    然夫大道難遵小成易習。

    自往古而緻歎非來今之所慨矣。

    老氏著文五千。

    而穿鑿者衆。

    或述妖妄以回人心。

    或傳淫虐以振物性。

    故為善者寡。

    染惡者多矣。

    仆謂搢紳之飾。

    罄折之恭。

    殒葬之禮。

    斯蓋大道廢之時也。

    仁義所以生孝敬所以出矣。

    智欲方起情僞日滋。

    聖人因禁之以禮教。

    制之以法度。

    故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

    既失無為而尚有為甯足加哉。

    夫剪發之容狐蹲之敬。

    外沈之俗。

    仆謂華色之不足吝。

    貨财之不可守。

    亦已信矣。

    老氏謂五色所以令人目盲。

    多藏秘之後失。

    故乃剪發玄服損财去世讓之至也。

    是以太伯無德。

    孔父加焉。

    斯其類矣。

    夫胡跪始自天竺而四方從之。

    天竺天地之中。

    佛教所出者也。

    斯乃大法之整肅至教之齊嚴。

    吾子比之狐蹲厥理奚微。

    故夫兇鬼助惡強魔毀正。

    子之謂矣。

    譬猶持瓢欲減江海。

    側掌以蔽日月。

    不能損江海之泉。

    掩日月之明也。

    至夫太古之初物性猶純。

    無假禮教而能緝。

    不施刑罰而自治。

    死則葬之中野。

    不封不樹喪制無期。

    哀至便哭。

    斯乃上古之純風。

    良足效焉。

    子欲非之其義何取。

    又道佛二教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