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何者。
夫四大之體。
即地水火風耳。
結而成身以為神宅。
寄生栖照津暢明識。
雖托之以存。
而其理天絕。
豈唯精粗之間。
固亦無受傷之地。
滅之既無害于神。
亦由滅天地間水火耳。
又問。
萬物之心愛欲森繁。
但私我有己情慮之深者耳。
若因情緻報乘感生。
應自然之道何所寄哉。
答曰。
意謂此二條是來問之關鍵。
立言之津要。
津要既明則群疑同釋。
始涉之流或因茲以悟。
可謂朗滞情于常識之表。
發奇唱于未聞之前。
然佛教深玄微言難辯。
苟未統夫旨歸亦焉能暢其幽緻。
為當依傍大宗試叙所懷。
推夫四大之性。
以明受形之本。
則假于異物托為同體。
生若遺塵起滅一化。
此則惠觀之所入。
智刃之所遊也。
于是乘去來之自運。
雖聚散而非我。
寓群形于大夢。
實處有而同無。
豈複有封于所受。
有系于所戀哉。
若斯理自得于心而外物未悟。
則悲獨善之無功。
感先覺而興懷。
于是思弘道以明訓。
故仁恕之德存焉。
若彼我同得心無兩對。
遊刃則泯一玄觀交兵則莫逆相遇。
傷之豈唯無害于神。
固亦無生可。
殺此則文殊案劍迹逆而道順。
雖複終日揮戈措刃無地矣。
若然者方将托鼓舞以盡神。
運幹钺而成化。
雖功被猶無賞。
何罪罰之有耶。
若反此而尋其原。
則報應可得而明。
推事而求其宗則罪罰可得而論矣。
嘗試言之。
夫因緣之所感。
變化之所生。
豈不由其道哉。
無明為惑網之淵。
貪愛為衆累之府。
二理俱遊冥為神用。
吉兇悔吝唯此之動。
無用掩其照。
故情想凝滞于外物。
貪愛流其性。
故四大結而成形形。
結則彼我有封。
情滞則善惡有主。
有封于彼我。
則私其身而身不忘。
有主于善惡。
則戀其生而生不絕。
于是甘寝大夢昏于所迷。
抱疑長夜所存唯着。
是故失得相推禍福相襲。
惡積而天殃自至。
罪成則地獄斯罰。
此乃必然之數。
無所容疑矣。
何者。
會之有本則理自冥對。
兆之雖微勢極則發。
是故心以善惡為形聲。
報以罪福為影響。
本以情感而應自來。
豈有幽司由禦失其道也。
然則罪福之應唯其所感。
感之而然故謂之自然。
自然者即我之影響耳。
于夫玄宰複何功哉。
請尋來問之要而驗之于實。
難旨全許地水火風結而成身以為神宅。
此則宅有主矣。
問主之居宅。
有情耶無情耶。
若雲無情。
則四大之結非主宅之所感。
若以感不由主故處不以情。
則神之居宅無情無痛癢之知。
神既無知宅又無痛癢。
以接物則是伐卉剪林之喻無明于義。
若果有情。
四大之結是主之所感也。
若以感由于主故處必以情。
則神之居宅不得無痛癢之知。
神既有知宅又受痛癢。
以接物固不得同天地間水火明矣。
因茲以談。
夫神形雖殊相與而化。
内外誠異渾為一體。
自非達觀孰得其際耶。
苟未之得則愈久愈迷耳。
凡禀形受觸莫盡然也。
受之既然。
各以私戀為滞。
滞根不拔則生理彌固。
愛源不除則保之亦深。
設一理逆情。
使方寸迷亂。
而況舉體都亡乎。
是故同逆相乘共生仇隙。
[禾 禺]心未冥則構怨不息。
縱複悅畢受惱情無遺憾。
形聲既着則影響自彰。
理無先期數合使然也。
雖欲逃之其可得乎。
此則因情緻報乘惑生應。
但立言之旨本異。
故其會不同耳。
問曰。
若以物情重生不可緻喪。
則生情之由私戀之惑耳。
宜朗以達觀曉以大方。
豈得就其迷滞以為報應之對哉。
答曰。
夫事起必由于心。
報應必由于事。
是故自報以觀事。
而事可變。
舉事以責心。
而心可反。
推此而言。
則知聖人因其迷滞以明報應之對。
不就其迷滞以為報應之對也。
何者。
人之難悟。
其日固久。
是以佛教本其所由。
而訓必有漸。
知久習不可頓廢。
故先示之以罪福。
罪福不可都忘。
故使權其輕重。
輕重權于罪福。
則铨善惡以宅心。
善惡滞于私戀。
則推我以通物。
二理兼弘情無所系。
故能尊賢容衆恕己施安。
遠尋影響之報。
以釋往複之迷。
迷情既釋。
然後大方之言可曉。
保生之累可絕。
夫生累者雖中賢猶未得。
豈常智之所達哉。
三報論(因俗人疑善惡無現驗作)(遠法師) 經說。
業有三報。
一曰現報。
二曰生報。
三曰後報。
現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
生報者來生便受。
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
然後乃受。
受之無主。
必由于心。
心無定司。
感事而應。
應有遲速。
故報有先後。
先後雖異鹹随所遇而為對。
對有強弱。
故輕重不同。
斯乃自然之賞罰。
三報之大略也。
非夫通才達識入要之明。
罕得其門。
降茲已還。
或有始步大方以先為蓍龜。
博綜内籍反三隅于未聞。
師友仁匠習以移性者。
差可得而言。
請試論之。
夫善惡之興其有漸。
漸以之極則有九品之論。
凡在九品非現報之所攝。
然則現報絕夫常類可知。
類非九品則非三報之所攝。
何者。
若利害交于目前而頓相傾奪。
神機自運不待慮而發。
發不待慮則報不旋踵而應。
此現報之一隅。
絕夫九品者也。
又三業殊體自同有定。
報定則時來必受。
非祈禱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
将推而極之則義深數廣不可詳究。
故略而言之想。
參懷佛教者以有得之。
世或有積善而殃集。
或有兇邪而緻慶。
此皆現業未就而前行始應。
故曰。
貞祥遇禍妖孽見福。
疑似之嫌于是乎在。
何以謂之然。
或有欲匡主救時道濟生民拟步高迹志在立功。
而大業中傾天殃頓集。
或有栖遲衡門無悶于世。
以安步為輿優遊卒歲。
而時來無妄運非所遇。
道世交淪于其閑習。
或有名冠四科道在入室。
全愛體仁慕上善以進德。
若斯人也。
含沖和而納疾。
履信順而夭年。
此皆立功立德之行。
變疑嫌之所以生也。
大義既明宜尋其對。
對各有本待感而發。
逆順雖殊其揆一耳。
者何倚伏之勢定于在昔。
冥符告命潛相回換。
故令禍福之氣交謝于六道善惡之報殊錯而兩行。
是使事應之際愚智同惑。
謂積善之無慶。
積惡之無殃。
感神明而悲所愚。
慨天喪之于善人。
鹹謂名教之盡無宗于上。
遂使大道翳于小成。
以正言為善誘。
應心求實必至理之無此。
原其所由。
由世異典以一生為限不明其外。
其外未明。
故尋理者。
自畢于視聽之内。
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
以耳目為關鍵者也。
如令合内外之道。
以求弘教之情。
則知理會之必同。
不惑衆塗而駭其異。
若能覽三報以觀窮通之分。
則尼父之不答仲由。
顔冉對聖匠而如愚。
皆可知矣。
亦有緣起而緣生。
法雖豫入谛之明而遺受未忘。
猶以三報為華苑。
或躍而未離于淵者也。
推此以觀。
則知有方外之賓。
服膺妙法洗心玄門。
一詣之感超登上位。
如斯倫匹宿殃雖積。
功不在治理自安消。
非三報之所及。
因茲而言。
佛經所以越名教絕九流者。
豈不以疏神達要陶鑄靈府窮原盡化鏡萬像于無像者也。
何者。
夫四大之體。
即地水火風耳。
結而成身以為神宅。
寄生栖照津暢明識。
雖托之以存。
而其理天絕。
豈唯精粗之間。
固亦無受傷之地。
滅之既無害于神。
亦由滅天地間水火耳。
又問。
萬物之心愛欲森繁。
但私我有己情慮之深者耳。
若因情緻報乘感生。
應自然之道何所寄哉。
答曰。
意謂此二條是來問之關鍵。
立言之津要。
津要既明則群疑同釋。
始涉之流或因茲以悟。
可謂朗滞情于常識之表。
發奇唱于未聞之前。
然佛教深玄微言難辯。
苟未統夫旨歸亦焉能暢其幽緻。
為當依傍大宗試叙所懷。
推夫四大之性。
以明受形之本。
則假于異物托為同體。
生若遺塵起滅一化。
此則惠觀之所入。
智刃之所遊也。
于是乘去來之自運。
雖聚散而非我。
寓群形于大夢。
實處有而同無。
豈複有封于所受。
有系于所戀哉。
若斯理自得于心而外物未悟。
則悲獨善之無功。
感先覺而興懷。
于是思弘道以明訓。
故仁恕之德存焉。
若彼我同得心無兩對。
遊刃則泯一玄觀交兵則莫逆相遇。
傷之豈唯無害于神。
固亦無生可。
殺此則文殊案劍迹逆而道順。
雖複終日揮戈措刃無地矣。
若然者方将托鼓舞以盡神。
運幹钺而成化。
雖功被猶無賞。
何罪罰之有耶。
若反此而尋其原。
則報應可得而明。
推事而求其宗則罪罰可得而論矣。
嘗試言之。
夫因緣之所感。
變化之所生。
豈不由其道哉。
無明為惑網之淵。
貪愛為衆累之府。
二理俱遊冥為神用。
吉兇悔吝唯此之動。
無用掩其照。
故情想凝滞于外物。
貪愛流其性。
故四大結而成形形。
結則彼我有封。
情滞則善惡有主。
有封于彼我。
則私其身而身不忘。
有主于善惡。
則戀其生而生不絕。
于是甘寝大夢昏于所迷。
抱疑長夜所存唯着。
是故失得相推禍福相襲。
惡積而天殃自至。
罪成則地獄斯罰。
此乃必然之數。
無所容疑矣。
何者。
會之有本則理自冥對。
兆之雖微勢極則發。
是故心以善惡為形聲。
報以罪福為影響。
本以情感而應自來。
豈有幽司由禦失其道也。
然則罪福之應唯其所感。
感之而然故謂之自然。
自然者即我之影響耳。
于夫玄宰複何功哉。
請尋來問之要而驗之于實。
難旨全許地水火風結而成身以為神宅。
此則宅有主矣。
問主之居宅。
有情耶無情耶。
若雲無情。
則四大之結非主宅之所感。
若以感不由主故處不以情。
則神之居宅無情無痛癢之知。
神既無知宅又無痛癢。
以接物則是伐卉剪林之喻無明于義。
若果有情。
四大之結是主之所感也。
若以感由于主故處必以情。
則神之居宅不得無痛癢之知。
神既有知宅又受痛癢。
以接物固不得同天地間水火明矣。
因茲以談。
夫神形雖殊相與而化。
内外誠異渾為一體。
自非達觀孰得其際耶。
苟未之得則愈久愈迷耳。
凡禀形受觸莫盡然也。
受之既然。
各以私戀為滞。
滞根不拔則生理彌固。
愛源不除則保之亦深。
設一理逆情。
使方寸迷亂。
而況舉體都亡乎。
是故同逆相乘共生仇隙。
[禾 禺]心未冥則構怨不息。
縱複悅畢受惱情無遺憾。
形聲既着則影響自彰。
理無先期數合使然也。
雖欲逃之其可得乎。
此則因情緻報乘惑生應。
但立言之旨本異。
故其會不同耳。
問曰。
若以物情重生不可緻喪。
則生情之由私戀之惑耳。
宜朗以達觀曉以大方。
豈得就其迷滞以為報應之對哉。
答曰。
夫事起必由于心。
報應必由于事。
是故自報以觀事。
而事可變。
舉事以責心。
而心可反。
推此而言。
則知聖人因其迷滞以明報應之對。
不就其迷滞以為報應之對也。
何者。
人之難悟。
其日固久。
是以佛教本其所由。
而訓必有漸。
知久習不可頓廢。
故先示之以罪福。
罪福不可都忘。
故使權其輕重。
輕重權于罪福。
則铨善惡以宅心。
善惡滞于私戀。
則推我以通物。
二理兼弘情無所系。
故能尊賢容衆恕己施安。
遠尋影響之報。
以釋往複之迷。
迷情既釋。
然後大方之言可曉。
保生之累可絕。
夫生累者雖中賢猶未得。
豈常智之所達哉。
三報論(因俗人疑善惡無現驗作)(遠法師) 經說。
業有三報。
一曰現報。
二曰生報。
三曰後報。
現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
生報者來生便受。
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
然後乃受。
受之無主。
必由于心。
心無定司。
感事而應。
應有遲速。
故報有先後。
先後雖異鹹随所遇而為對。
對有強弱。
故輕重不同。
斯乃自然之賞罰。
三報之大略也。
非夫通才達識入要之明。
罕得其門。
降茲已還。
或有始步大方以先為蓍龜。
博綜内籍反三隅于未聞。
師友仁匠習以移性者。
差可得而言。
請試論之。
夫善惡之興其有漸。
漸以之極則有九品之論。
凡在九品非現報之所攝。
然則現報絕夫常類可知。
類非九品則非三報之所攝。
何者。
若利害交于目前而頓相傾奪。
神機自運不待慮而發。
發不待慮則報不旋踵而應。
此現報之一隅。
絕夫九品者也。
又三業殊體自同有定。
報定則時來必受。
非祈禱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
将推而極之則義深數廣不可詳究。
故略而言之想。
參懷佛教者以有得之。
世或有積善而殃集。
或有兇邪而緻慶。
此皆現業未就而前行始應。
故曰。
貞祥遇禍妖孽見福。
疑似之嫌于是乎在。
何以謂之然。
或有欲匡主救時道濟生民拟步高迹志在立功。
而大業中傾天殃頓集。
或有栖遲衡門無悶于世。
以安步為輿優遊卒歲。
而時來無妄運非所遇。
道世交淪于其閑習。
或有名冠四科道在入室。
全愛體仁慕上善以進德。
若斯人也。
含沖和而納疾。
履信順而夭年。
此皆立功立德之行。
變疑嫌之所以生也。
大義既明宜尋其對。
對各有本待感而發。
逆順雖殊其揆一耳。
者何倚伏之勢定于在昔。
冥符告命潛相回換。
故令禍福之氣交謝于六道善惡之報殊錯而兩行。
是使事應之際愚智同惑。
謂積善之無慶。
積惡之無殃。
感神明而悲所愚。
慨天喪之于善人。
鹹謂名教之盡無宗于上。
遂使大道翳于小成。
以正言為善誘。
應心求實必至理之無此。
原其所由。
由世異典以一生為限不明其外。
其外未明。
故尋理者。
自畢于視聽之内。
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
以耳目為關鍵者也。
如令合内外之道。
以求弘教之情。
則知理會之必同。
不惑衆塗而駭其異。
若能覽三報以觀窮通之分。
則尼父之不答仲由。
顔冉對聖匠而如愚。
皆可知矣。
亦有緣起而緣生。
法雖豫入谛之明而遺受未忘。
猶以三報為華苑。
或躍而未離于淵者也。
推此以觀。
則知有方外之賓。
服膺妙法洗心玄門。
一詣之感超登上位。
如斯倫匹宿殃雖積。
功不在治理自安消。
非三報之所及。
因茲而言。
佛經所以越名教絕九流者。
豈不以疏神達要陶鑄靈府窮原盡化鏡萬像于無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