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謂精粗同盡。
不亦悲乎。
火木之喻原自聖典。
失其流統。
故幽興莫尋。
微言遂淪于常教。
令談者資之以成疑。
向使時無悟宗之匠。
則不知有先覺之明。
冥傳之巧沒世靡聞。
何者夫情數相感其化無端。
因緣密構潛相傳寫。
自非達觀孰識其變。
請為論者驗之。
以實火之傳于薪。
猶神之傳于形火之傳異薪。
猶神之傳異形。
前薪非後薪。
則知指窮之術妙。
前形非後形。
則悟情數之感深。
惑者見形朽于一生。
便以為神情俱喪。
猶睹火窮于一木。
謂終期都盡耳。
此曲從養生之談非遠尋其類者也。
就如來論。
假令神形俱化。
始自天本愚智資生同禀所受。
問所受者為受之于形耶。
為受之于神耶。
若受之于形。
凡在有形皆化而為神矣。
若受之于神。
是為以神傳。
神則丹朱與帝堯齊聖。
重華與瞽叟等靈。
其可然乎。
其可然乎。
如其不可。
固知冥緣之構着于在昔。
明闇之分定于形初。
雖靈鈞善運。
猶不能變性之自然。
況降茲已還乎。
驗之以理。
則微言而有征。
效之以事。
可無惑于大通。
論成後。
有退居之賓。
步朗月而宵遊。
相與共集法堂。
因而問曰。
敬尋雅論。
大歸可見。
殆無所間。
一日試重研究。
蓋所未盡亦少許處耳。
意以為沙門德式。
是變俗之殊制。
道家之名器施于君親。
固宜略于形敬。
今所疑者。
謂甫創難就之業。
遠期化表之功。
潛澤無現法之效。
來報玄而未應。
乃令王公獻供信士屈體。
得無坐受其德陷乎早計之累。
虛沾其惠同夫素餐之譏耶。
主人良久乃應曰。
請為諸賢近取其類。
有人于此奉宣時命遠通殊方九譯之俗。
問王當資以糇糧錫以輿服不。
答曰然。
主人曰。
類可尋矣。
夫稱沙門者何耶。
謂其能發蒙俗之幽昏。
啟化表之玄路。
方将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
吏希高者挹其遺風。
漱流者味其餘津。
若然雖大業未就。
觀其超步之迹。
所悟固已弘矣。
然則運通之功。
資存之益。
尚未酬其始誓之心。
況答三業之勞乎。
又斯人者。
形雖有待情無近寄。
視夫四事之供。
若鶴蚊之過乎其前者耳。
濡沫之惠複焉足語哉。
衆賓于是始悟冥塗以開[跳-兆+(轍-車)]為功。
息心以淨畢為道。
乃欣然怡衿詠言而退。
晉元興三年歲次阏逢。
于時天子蒙塵。
人百其憂。
凡我同志佥懷辍旒之歎。
故因述斯論焉。
沙門袒服論(遠法師) 或問曰。
沙門袒服出自佛教是禮與。
答曰然。
問曰。
三代殊制其禮不同。
質文之變備于前典。
而佛教出乎其外。
論者鹹有疑焉。
若有深緻。
幸誨其未聞。
答曰。
玄古之民。
大樸未虧其禮不文。
三王應世。
故與時而變。
因茲以觀。
論者之所執。
方内之格言耳。
何以知其然。
中國之所無。
或得之于異俗。
其民不移其道未止。
是以天竺國法。
盡敬于所尊。
表誠于神明。
率皆袒服。
所謂去飾之甚者也。
雖記籍末流茲土。
其始似有聞焉。
佛出于世因而為教。
明所行不左故應右袒。
何者。
将辯貴賤必存乎位。
位以進德。
則尚賢之心生。
是故沙門越名分以背時。
不退已而求先。
又人之所能。
皆在于右。
若動不以順則觸事生累。
過而能複雖中賢猶未得。
況有下于此者乎。
請試言之。
夫形以左右成體。
理以邪正為用。
二者之來各乘其本。
滞根不拔則事未愈。
應而形理相資其道。
微明世習未移應征。
難辯袒服既彰則形。
随事感理悟其心。
以禦順之氣表誠之體。
而邪正兩行。
非其本也。
是故世尊以袒服笃其誠而閑其邪。
使名實有當敬慢不雜。
然後開出要之路。
導真性于久迷。
令淹世之賢不自絕于無分。
希進之流不惑塗而旋步。
于是服膺聖門者。
鹹履正思順異迹同軌。
緬素風而懷古。
背華俗以洗心。
專本達變即近悟遠。
形服相愧理深其感。
如此則情禮專向修之不倦。
動必以順不覺形之自恭。
斯乃如來勸誘之外因。
斂粗之妙迹。
而衆談未谕。
或欲革之。
反古之道。
何其深哉。
何鎮南難。
見答問袒服指訓。
兼弘摽未文于玄古資形。
理于近用使敬慢殊流。
識服俱盡殆無間然。
至于所以明順。
猶有未同。
何者。
儀形之設。
蓋在時而用。
是以事有内外。
乃可以淺深應之。
李釋之與周孔。
漸世之與遺俗。
在于因循不同。
必無逆順之殊明矣。
故老明兵兇處右禮以喪制不左。
且四等窮奉親之至。
三驅顯王迹之仁。
在後而要其旨可見。
甯可寄至順。
于兇事表吉。
誠于喪容哉。
鄭伯所以肉袒。
亦猶許男輿榇。
皆自以所乘者逆。
必受不測之罰。
以斯而證順将何在。
故率所懷想更詳盡令内外有歸。
遠法師答。
敬尋問旨。
蓋是聞其遠塗照所未盡。
令精粗并順内外有歸。
三複斯誨。
所悟良多。
常以為道訓之與名教。
釋迦之與周孔。
發緻雖殊而潛相影響。
出處誠異終期則同。
但妙迹隐于常用。
指歸昧而難尋遂令至言隔于世典。
談士發殊塗之論。
何以知其然。
聖人因弋釣以去其甚。
順四時以簡其煩。
三驅之禮。
失前禽而不吝。
網罟之設。
必待化而方用。
上極行葦之仁。
内延釋迦之慈。
使天下齊己物我同觀。
則是合抱之一毫。
豈有間于優劣而非相與者哉。
然自迹而尋。
猶大同于兼愛。
遠求其實則階差有分。
分之所通未可勝言。
故漸慈以進德。
令事顯于君親。
從此而觀。
則内外之教可知。
聖人之情可見。
但歸塗未啟。
故物莫之識。
若許其如此。
則袒服之義理不容疑。
來告何謂宜更詳盡。
故複究叙本懷。
原夫形之化也。
陰陽陶鑄。
受左右之體。
昏明代運。
有死生之說。
人情鹹悅生而懼死。
好進而惡退。
是故先王即順民性撫其自然。
令吉兇殊制左右異位。
由是吉事尚左。
進爵以厚其生。
兇事尚右。
哀容以毀其性。
斯皆本其所受。
因順以通教。
感于事變懷其先德者也。
世之所貴者不過生存。
生存而屈申進退道盡于此。
淺深之應于是乎在。
沙門則不然。
後身退己而不嫌卑。
時來非我而不辭辱。
卑以自牧謂之謙。
居衆人之所惡謂之順。
謙順不失其本。
則日損之功易積。
出要之路可遊。
是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
動而反俗者。
與夫方内之賢。
雖貌同而實異。
何以明之。
凡在出家者。
達患累緣于有身。
不存身以息患。
知生生由于禀化。
不順化以求宗。
推此而言。
固知發轸歸塗者。
不以生累其神。
超落世務者。
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則生可絕。
不以生累其神則神可冥。
然則向之所謂吉兇成禮奉親事君者。
蓋是一域之言耳。
未始出于有封。
有封未出則是玩其文而未達其變。
若然方将滞名教以殉生。
乘萬化而背宗。
自至順而觀。
得不曰逆乎。
漸世之與遺俗指。
存于此。
遠法師明報應論(答桓南郡) 問曰。
佛經以殺生罪重地獄斯罰。
冥科幽司應若影響。
餘有疑焉
不亦悲乎。
火木之喻原自聖典。
失其流統。
故幽興莫尋。
微言遂淪于常教。
令談者資之以成疑。
向使時無悟宗之匠。
則不知有先覺之明。
冥傳之巧沒世靡聞。
何者夫情數相感其化無端。
因緣密構潛相傳寫。
自非達觀孰識其變。
請為論者驗之。
以實火之傳于薪。
猶神之傳于形火之傳異薪。
猶神之傳異形。
前薪非後薪。
則知指窮之術妙。
前形非後形。
則悟情數之感深。
惑者見形朽于一生。
便以為神情俱喪。
猶睹火窮于一木。
謂終期都盡耳。
此曲從養生之談非遠尋其類者也。
就如來論。
假令神形俱化。
始自天本愚智資生同禀所受。
問所受者為受之于形耶。
為受之于神耶。
若受之于形。
凡在有形皆化而為神矣。
若受之于神。
是為以神傳。
神則丹朱與帝堯齊聖。
重華與瞽叟等靈。
其可然乎。
其可然乎。
如其不可。
固知冥緣之構着于在昔。
明闇之分定于形初。
雖靈鈞善運。
猶不能變性之自然。
況降茲已還乎。
驗之以理。
則微言而有征。
效之以事。
可無惑于大通。
論成後。
有退居之賓。
步朗月而宵遊。
相與共集法堂。
因而問曰。
敬尋雅論。
大歸可見。
殆無所間。
一日試重研究。
蓋所未盡亦少許處耳。
意以為沙門德式。
是變俗之殊制。
道家之名器施于君親。
固宜略于形敬。
今所疑者。
謂甫創難就之業。
遠期化表之功。
潛澤無現法之效。
來報玄而未應。
乃令王公獻供信士屈體。
得無坐受其德陷乎早計之累。
虛沾其惠同夫素餐之譏耶。
主人良久乃應曰。
請為諸賢近取其類。
有人于此奉宣時命遠通殊方九譯之俗。
問王當資以糇糧錫以輿服不。
答曰然。
主人曰。
類可尋矣。
夫稱沙門者何耶。
謂其能發蒙俗之幽昏。
啟化表之玄路。
方将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
吏希高者挹其遺風。
漱流者味其餘津。
若然雖大業未就。
觀其超步之迹。
所悟固已弘矣。
然則運通之功。
資存之益。
尚未酬其始誓之心。
況答三業之勞乎。
又斯人者。
形雖有待情無近寄。
視夫四事之供。
若鶴蚊之過乎其前者耳。
濡沫之惠複焉足語哉。
衆賓于是始悟冥塗以開[跳-兆+(轍-車)]為功。
息心以淨畢為道。
乃欣然怡衿詠言而退。
晉元興三年歲次阏逢。
于時天子蒙塵。
人百其憂。
凡我同志佥懷辍旒之歎。
故因述斯論焉。
沙門袒服論(遠法師) 或問曰。
沙門袒服出自佛教是禮與。
答曰然。
問曰。
三代殊制其禮不同。
質文之變備于前典。
而佛教出乎其外。
論者鹹有疑焉。
若有深緻。
幸誨其未聞。
答曰。
玄古之民。
大樸未虧其禮不文。
三王應世。
故與時而變。
因茲以觀。
論者之所執。
方内之格言耳。
何以知其然。
中國之所無。
或得之于異俗。
其民不移其道未止。
是以天竺國法。
盡敬于所尊。
表誠于神明。
率皆袒服。
所謂去飾之甚者也。
雖記籍末流茲土。
其始似有聞焉。
佛出于世因而為教。
明所行不左故應右袒。
何者。
将辯貴賤必存乎位。
位以進德。
則尚賢之心生。
是故沙門越名分以背時。
不退已而求先。
又人之所能。
皆在于右。
若動不以順則觸事生累。
過而能複雖中賢猶未得。
況有下于此者乎。
請試言之。
夫形以左右成體。
理以邪正為用。
二者之來各乘其本。
滞根不拔則事未愈。
應而形理相資其道。
微明世習未移應征。
難辯袒服既彰則形。
随事感理悟其心。
以禦順之氣表誠之體。
而邪正兩行。
非其本也。
是故世尊以袒服笃其誠而閑其邪。
使名實有當敬慢不雜。
然後開出要之路。
導真性于久迷。
令淹世之賢不自絕于無分。
希進之流不惑塗而旋步。
于是服膺聖門者。
鹹履正思順異迹同軌。
緬素風而懷古。
背華俗以洗心。
專本達變即近悟遠。
形服相愧理深其感。
如此則情禮專向修之不倦。
動必以順不覺形之自恭。
斯乃如來勸誘之外因。
斂粗之妙迹。
而衆談未谕。
或欲革之。
反古之道。
何其深哉。
何鎮南難。
見答問袒服指訓。
兼弘摽未文于玄古資形。
理于近用使敬慢殊流。
識服俱盡殆無間然。
至于所以明順。
猶有未同。
何者。
儀形之設。
蓋在時而用。
是以事有内外。
乃可以淺深應之。
李釋之與周孔。
漸世之與遺俗。
在于因循不同。
必無逆順之殊明矣。
故老明兵兇處右禮以喪制不左。
且四等窮奉親之至。
三驅顯王迹之仁。
在後而要其旨可見。
甯可寄至順。
于兇事表吉。
誠于喪容哉。
鄭伯所以肉袒。
亦猶許男輿榇。
皆自以所乘者逆。
必受不測之罰。
以斯而證順将何在。
故率所懷想更詳盡令内外有歸。
遠法師答。
敬尋問旨。
蓋是聞其遠塗照所未盡。
令精粗并順内外有歸。
三複斯誨。
所悟良多。
常以為道訓之與名教。
釋迦之與周孔。
發緻雖殊而潛相影響。
出處誠異終期則同。
但妙迹隐于常用。
指歸昧而難尋遂令至言隔于世典。
談士發殊塗之論。
何以知其然。
聖人因弋釣以去其甚。
順四時以簡其煩。
三驅之禮。
失前禽而不吝。
網罟之設。
必待化而方用。
上極行葦之仁。
内延釋迦之慈。
使天下齊己物我同觀。
則是合抱之一毫。
豈有間于優劣而非相與者哉。
然自迹而尋。
猶大同于兼愛。
遠求其實則階差有分。
分之所通未可勝言。
故漸慈以進德。
令事顯于君親。
從此而觀。
則内外之教可知。
聖人之情可見。
但歸塗未啟。
故物莫之識。
若許其如此。
則袒服之義理不容疑。
來告何謂宜更詳盡。
故複究叙本懷。
原夫形之化也。
陰陽陶鑄。
受左右之體。
昏明代運。
有死生之說。
人情鹹悅生而懼死。
好進而惡退。
是故先王即順民性撫其自然。
令吉兇殊制左右異位。
由是吉事尚左。
進爵以厚其生。
兇事尚右。
哀容以毀其性。
斯皆本其所受。
因順以通教。
感于事變懷其先德者也。
世之所貴者不過生存。
生存而屈申進退道盡于此。
淺深之應于是乎在。
沙門則不然。
後身退己而不嫌卑。
時來非我而不辭辱。
卑以自牧謂之謙。
居衆人之所惡謂之順。
謙順不失其本。
則日損之功易積。
出要之路可遊。
是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
動而反俗者。
與夫方内之賢。
雖貌同而實異。
何以明之。
凡在出家者。
達患累緣于有身。
不存身以息患。
知生生由于禀化。
不順化以求宗。
推此而言。
固知發轸歸塗者。
不以生累其神。
超落世務者。
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則生可絕。
不以生累其神則神可冥。
然則向之所謂吉兇成禮奉親事君者。
蓋是一域之言耳。
未始出于有封。
有封未出則是玩其文而未達其變。
若然方将滞名教以殉生。
乘萬化而背宗。
自至順而觀。
得不曰逆乎。
漸世之與遺俗指。
存于此。
遠法師明報應論(答桓南郡) 問曰。
佛經以殺生罪重地獄斯罰。
冥科幽司應若影響。
餘有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