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與形乖。
道之與俗反者也。
若斯人者。
自誓始于落簪。
立志形乎變服。
是故凡在出家。
皆遁世以求其志。
變俗以達其道。
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
遁世則宜高尚其迹。
夫然。
故能拯溺俗于沈流。
拔幽根于重劫。
遠通三乘之津。
廣開天人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
雖不處王侯之位。
亦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
是故内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
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從此而觀。
故知超化表以尋宗。
則理深而義笃。
照泰息以語仁。
則功末而惠淺。
若然者雖将面冥山而旋步。
猶或恥聞其風。
豈況與夫順化之民。
屍祿之賢。
同其孝敬者哉。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第三 問曰。
尋夫老氏之意。
天地以得一為大。
王侯以體順為尊。
得一故為萬化之本。
體順故有運通之功。
然則明宗必存乎體極。
求極必由于順化。
是故先賢以為美談。
衆論所不能異。
異夫衆論者則義無所取。
而雲不順化何耶。
答曰。
凡在有方同禀生于大化雖群品萬殊精粗異貫統極而言。
有靈與無靈耳。
有靈則有情于化。
無靈則無情于化。
無情于化。
化畢而生盡。
生不由情。
故形朽而化滅。
有情于化。
感物而動。
動必以情。
故其生不絕。
生不絕則其化彌廣而形彌積。
情彌滞而累彌深。
其為患也。
焉可勝言哉。
是故經稱泥洹不變以化盡為宅。
三界流動以罪苦為場。
化盡則因緣永息。
流動則受苦無窮。
何以明其然。
夫生以形為桎梏。
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
則神滞其本而智昏其照。
介然有封。
則所存唯已所涉唯動。
于是靈辔失禦生塗日開。
方随貪愛于長流。
豈一受而已哉。
是故反本求宗者。
不以生累其神。
超落塵封者。
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
則生可滅。
不以生累其神。
則神可冥。
冥神絕境。
故謂之泥洹。
泥洹之名。
豈虛構也哉。
請推而實之。
天地雖以生生為大。
而未能令生者不化。
王侯雖以存存為功。
而未能令存者無患。
是故前論雲。
達患累緣于有身。
不存身以息患。
知生生由于禀化。
不順化以求宗。
義存于此義存于此。
斯沙門之所以抗禮萬乘高尚其事。
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
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第四 問曰。
曆觀前史。
上皇已來在位居宗者。
未始異其原本。
本不可二。
是故百代同典鹹一其統。
所謂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如此則非智有所不照。
自無外可照。
非照有所不盡。
自無理可盡。
以此推視聽之外廓無所寄。
理無所寄則宗極可明。
今諸沙門不悟文表之意。
而惑教表之旨其為謬也。
固已全矣。
若複顯然驗此。
乃希世之聞。
答曰。
夫幽宗曠邈神道精微。
可以理尋難以事诘。
既涉乎教則以因時為撿。
雖應世之具優劣萬差。
至于曲成在用感即民心而通其分。
分至則止其智之所不知。
而不關其外者也。
若然則非體極者之所不兼。
兼之者不可并禦耳。
是以古之語大道者。
五變而形名可舉。
九變而賞罰可言。
此但方内之階差。
而猶不可頓設。
況其外者乎。
請複推而廣之。
以遠其類。
六合之外存而不論者。
非不可論。
論之或乖。
六合之内論而不辯者。
非不可辯。
辯之或疑。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辯而不議者。
非不可議。
議之或亂。
此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
以為關鍵。
而不關視聽之外者也。
因此而求聖人之意。
則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
常以為道法之與名教。
如來之與堯孔。
發緻雖殊潛相影響。
出處誠異終期則同。
詳而辯之指歸可見。
理或有先合而後乖。
有先乖而後合。
先合而後乖者。
諸佛如來則其人也。
先乖而後合者。
曆代君王未體極之至。
斯其流也。
何以明之。
經雲。
佛有自然神妙之法。
化物以權廣随所入。
或為靈仙轉輪聖帝或為卿相國師道士。
若此之倫在所變現。
諸王君子莫知為誰。
此所謂合而後乖者也。
或有始創大業而功化未就。
迹有參差故所受不同。
或期功于身後。
或顯應于當年。
聖王即之而成教者。
亦不可稱算。
雖抑引無方必歸塗有會。
此所謂乖而後合者也。
若今乖而後合。
則拟步通塗者。
必不自崖于一揆。
若今合而後乖。
則釋迦之與堯孔。
歸緻不殊斷可知矣。
是故自乖而求其合。
則知理會之必同自合而求其乖。
則悟體極之多方。
但見形者之所不兼。
故或衆塗而駭其異耳。
因茲而觀。
天地之道功盡于運化。
帝王之德理極于順通。
若以對夫獨絕之教不變之宗。
故不得同年而語其優劣。
亦已明矣。
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第五 問曰。
論者以化盡為至極。
故造極者必違化而求宗。
求宗不由于順化。
是以引曆代君王使同之佛教。
令體極之至以權君統。
此雅論之所托。
自必于大通者也。
求之實當理則不然。
何者夫禀氣極于一生。
生盡則消液而同無神。
雖妙物故是陰陽之化耳。
既化而為生。
又化而為死。
既聚而為始。
又散而為終。
因此而推。
故知神形俱化原無異統。
精粗一氣始終同宅。
宅全則氣聚而有靈。
宅毀則氣散而照滅。
散則反所受于大本。
滅則複歸于無物。
反覆終窮皆自然之數耳。
孰為之哉。
若令本則異氣數合則同化。
亦為神之處形。
猶火之在木。
其生必并其毀必滅。
形離則神散而罔寄。
木朽則火寂而靡托。
理之然矣。
假使同異之分昧而難明。
有無之說必存乎聚散。
聚散氣變之總名萬化之生滅。
故莊子曰。
人之生氣之聚。
聚則為生。
散則為死。
若死生為彼徒苦。
吾又何患。
古之善言道者。
必有以得之。
若果然耶。
至理極于一生。
生盡不化義可尋也。
答曰。
夫神者何耶。
精極而為靈者也。
精極則非卦象之所圖。
故聖人以妙物而為言。
雖有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緻而談者。
以常識生疑多同自亂。
其為誣也。
亦已深矣。
将欲言之。
是乃言夫不可言。
今于不可言之中。
複相與而依俙。
神也者圓應無主妙盡無名。
感物而動。
假數而行。
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滅。
假數而非數。
故數盡而不窮。
有情則可以物感。
有識則可以數求。
數有精粗。
故其性各異。
智有明闇。
故其照不同。
推此而論。
則知化以情感神以化傳。
情為化之母。
神為情之根。
情有會初之道。
神有冥移之功。
但悟徹者反本。
惑理者逐物耳。
古之論道者。
亦未有所同請引而明之。
莊子發玄音于大宗曰。
大塊勞我以生息我以死。
又以生為人羁死為反真。
此所謂知生為大患。
以無生為反本者也。
文子稱黃帝之言曰。
形有靡而神不化。
以不化乘化。
其變無窮。
莊子亦雲。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
若人之形萬化而未始有極。
此所謂知生不盡于一化方逐物而不反者也。
二子之論。
雖未究其實。
亦嘗傍宗而有聞焉。
論者不尋方生方死之說。
而惑聚散于一化。
不思神道有妙物之靈。
而
道之與俗反者也。
若斯人者。
自誓始于落簪。
立志形乎變服。
是故凡在出家。
皆遁世以求其志。
變俗以達其道。
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
遁世則宜高尚其迹。
夫然。
故能拯溺俗于沈流。
拔幽根于重劫。
遠通三乘之津。
廣開天人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
雖不處王侯之位。
亦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
是故内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
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從此而觀。
故知超化表以尋宗。
則理深而義笃。
照泰息以語仁。
則功末而惠淺。
若然者雖将面冥山而旋步。
猶或恥聞其風。
豈況與夫順化之民。
屍祿之賢。
同其孝敬者哉。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第三 問曰。
尋夫老氏之意。
天地以得一為大。
王侯以體順為尊。
得一故為萬化之本。
體順故有運通之功。
然則明宗必存乎體極。
求極必由于順化。
是故先賢以為美談。
衆論所不能異。
異夫衆論者則義無所取。
而雲不順化何耶。
答曰。
凡在有方同禀生于大化雖群品萬殊精粗異貫統極而言。
有靈與無靈耳。
有靈則有情于化。
無靈則無情于化。
無情于化。
化畢而生盡。
生不由情。
故形朽而化滅。
有情于化。
感物而動。
動必以情。
故其生不絕。
生不絕則其化彌廣而形彌積。
情彌滞而累彌深。
其為患也。
焉可勝言哉。
是故經稱泥洹不變以化盡為宅。
三界流動以罪苦為場。
化盡則因緣永息。
流動則受苦無窮。
何以明其然。
夫生以形為桎梏。
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
則神滞其本而智昏其照。
介然有封。
則所存唯已所涉唯動。
于是靈辔失禦生塗日開。
方随貪愛于長流。
豈一受而已哉。
是故反本求宗者。
不以生累其神。
超落塵封者。
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
則生可滅。
不以生累其神。
則神可冥。
冥神絕境。
故謂之泥洹。
泥洹之名。
豈虛構也哉。
請推而實之。
天地雖以生生為大。
而未能令生者不化。
王侯雖以存存為功。
而未能令存者無患。
是故前論雲。
達患累緣于有身。
不存身以息患。
知生生由于禀化。
不順化以求宗。
義存于此義存于此。
斯沙門之所以抗禮萬乘高尚其事。
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
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第四 問曰。
曆觀前史。
上皇已來在位居宗者。
未始異其原本。
本不可二。
是故百代同典鹹一其統。
所謂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如此則非智有所不照。
自無外可照。
非照有所不盡。
自無理可盡。
以此推視聽之外廓無所寄。
理無所寄則宗極可明。
今諸沙門不悟文表之意。
而惑教表之旨其為謬也。
固已全矣。
若複顯然驗此。
乃希世之聞。
答曰。
夫幽宗曠邈神道精微。
可以理尋難以事诘。
既涉乎教則以因時為撿。
雖應世之具優劣萬差。
至于曲成在用感即民心而通其分。
分至則止其智之所不知。
而不關其外者也。
若然則非體極者之所不兼。
兼之者不可并禦耳。
是以古之語大道者。
五變而形名可舉。
九變而賞罰可言。
此但方内之階差。
而猶不可頓設。
況其外者乎。
請複推而廣之。
以遠其類。
六合之外存而不論者。
非不可論。
論之或乖。
六合之内論而不辯者。
非不可辯。
辯之或疑。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辯而不議者。
非不可議。
議之或亂。
此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
以為關鍵。
而不關視聽之外者也。
因此而求聖人之意。
則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
常以為道法之與名教。
如來之與堯孔。
發緻雖殊潛相影響。
出處誠異終期則同。
詳而辯之指歸可見。
理或有先合而後乖。
有先乖而後合。
先合而後乖者。
諸佛如來則其人也。
先乖而後合者。
曆代君王未體極之至。
斯其流也。
何以明之。
經雲。
佛有自然神妙之法。
化物以權廣随所入。
或為靈仙轉輪聖帝或為卿相國師道士。
若此之倫在所變現。
諸王君子莫知為誰。
此所謂合而後乖者也。
或有始創大業而功化未就。
迹有參差故所受不同。
或期功于身後。
或顯應于當年。
聖王即之而成教者。
亦不可稱算。
雖抑引無方必歸塗有會。
此所謂乖而後合者也。
若今乖而後合。
則拟步通塗者。
必不自崖于一揆。
若今合而後乖。
則釋迦之與堯孔。
歸緻不殊斷可知矣。
是故自乖而求其合。
則知理會之必同自合而求其乖。
則悟體極之多方。
但見形者之所不兼。
故或衆塗而駭其異耳。
因茲而觀。
天地之道功盡于運化。
帝王之德理極于順通。
若以對夫獨絕之教不變之宗。
故不得同年而語其優劣。
亦已明矣。
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第五 問曰。
論者以化盡為至極。
故造極者必違化而求宗。
求宗不由于順化。
是以引曆代君王使同之佛教。
令體極之至以權君統。
此雅論之所托。
自必于大通者也。
求之實當理則不然。
何者夫禀氣極于一生。
生盡則消液而同無神。
雖妙物故是陰陽之化耳。
既化而為生。
又化而為死。
既聚而為始。
又散而為終。
因此而推。
故知神形俱化原無異統。
精粗一氣始終同宅。
宅全則氣聚而有靈。
宅毀則氣散而照滅。
散則反所受于大本。
滅則複歸于無物。
反覆終窮皆自然之數耳。
孰為之哉。
若令本則異氣數合則同化。
亦為神之處形。
猶火之在木。
其生必并其毀必滅。
形離則神散而罔寄。
木朽則火寂而靡托。
理之然矣。
假使同異之分昧而難明。
有無之說必存乎聚散。
聚散氣變之總名萬化之生滅。
故莊子曰。
人之生氣之聚。
聚則為生。
散則為死。
若死生為彼徒苦。
吾又何患。
古之善言道者。
必有以得之。
若果然耶。
至理極于一生。
生盡不化義可尋也。
答曰。
夫神者何耶。
精極而為靈者也。
精極則非卦象之所圖。
故聖人以妙物而為言。
雖有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緻而談者。
以常識生疑多同自亂。
其為誣也。
亦已深矣。
将欲言之。
是乃言夫不可言。
今于不可言之中。
複相與而依俙。
神也者圓應無主妙盡無名。
感物而動。
假數而行。
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滅。
假數而非數。
故數盡而不窮。
有情則可以物感。
有識則可以數求。
數有精粗。
故其性各異。
智有明闇。
故其照不同。
推此而論。
則知化以情感神以化傳。
情為化之母。
神為情之根。
情有會初之道。
神有冥移之功。
但悟徹者反本。
惑理者逐物耳。
古之論道者。
亦未有所同請引而明之。
莊子發玄音于大宗曰。
大塊勞我以生息我以死。
又以生為人羁死為反真。
此所謂知生為大患。
以無生為反本者也。
文子稱黃帝之言曰。
形有靡而神不化。
以不化乘化。
其變無窮。
莊子亦雲。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
若人之形萬化而未始有極。
此所謂知生不盡于一化方逐物而不反者也。
二子之論。
雖未究其實。
亦嘗傍宗而有聞焉。
論者不尋方生方死之說。
而惑聚散于一化。
不思神道有妙物之靈。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