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五

關燈
始之初者耶。

    若有嘉通則請後塵。

     答曰。

    子責其始有是言矣。

    夫理無始終玄極無崖。

    既生既化。

    罪福往複自然所生耳。

    所謂聰明誠由耳目。

    耳目之本非聰明也。

    所謂賢愚誠應有始。

    既為賢愚無始可知矣。

    夫有物也則不能管物。

    唯無物然後能為物所歸。

    若有始也則不能為終。

    唯無始也然後終始無窮。

    此自是理所不然。

    不可征事之有始而責神同于事。

    神道玄遠至理無言。

    仿佛其宗相與為悟。

    而自末征本動失其統。

    所以守此一觀庶階其峰。

    若肆辯競辭。

    餘知其息矣。

     洪範說生之本。

    與佛同矣。

    至乎佛之所演則多河漢。

    此溺于日用耳。

    商臣極逆後嗣隆業。

    顔冉德行早夭無聞。

    周孔之教自為方内。

    推此理也其可知矣。

    請廣其證以究其詳。

    夫禀靈乘和體極淳粹。

    堯生丹朱。

    頑兇無章不識仁義。

    瞽叟誕舜。

    原生則非所育求理應傳美。

    其事若茲。

    而謂佛理為迂。

    可不悟哉。

     桓君山新論形神(臣證以為君山未聞釋氏之教至于論形神已設薪火之譬後之言者乃闇與之會故有取焉) 餘嘗過故陳令。

    同郡杜房見其讀老子書言。

    老子用恬惔養性緻壽數百歲今。

    行其道。

    甯能延年卻老乎餘應之曰。

    雖同形名。

    而質性才幹乃各異。

    度有強弱堅毳之姿焉。

    愛養适用之直差愈耳。

    譬猶衣履器物愛之則完全乃久。

    餘見其傍有麻燭。

    而[火  予]垂一尺所。

    則因以喻事言。

    精神居形體。

    猶火之然燭矣。

    如善扶持随火而側之。

    可母減而竟燭。

    燭無火亦不能獨行于虛空。

    又不能後然其[火  予][火  予]。

    猶人之耆老齒堕發白肌肉枯臘而精神不為之能潤澤。

    内外周遍則氣索而死。

    如火燭之俱盡矣。

    人之遭邪傷病。

    而不遇共養良醫者或強死。

    死則肌肉筋骨。

    當若火之傾刺風而不獲救護。

    亦過滅則膚餘幹長焉。

    餘嘗夜坐飲内中然燭。

    燭半壓欲滅。

    即自整視。

    見其皮有剝釳。

    乃扶持轉側。

    火遂度而複則維人身或有虧剝劇。

    能養慎善持。

    亦可以得度。

    又人莫能識其始生時。

    則老亦死不當自知。

    夫古昔平和之世。

    人民蒙美盛而生。

    皆堅強老壽。

    鹹百年左右乃死。

    死時忽如卧出者。

    猶果物谷實久老則自堕落矣。

    後世遭衰薄惡氣。

    娶嫁又不時。

    勤苦過度。

    是以身生子皆俱傷。

    而筋骨血氣不充強。

    故多兇短折中年夭卒。

    其遇病或疾痛恻怛。

    然後終絕。

    故咨嗟憎惡以死為大。

    故昔齊景公美其國嘉其樂雲。

    使古而無死何若。

    晏子曰。

    上帝以人之殁為善。

    仁者息焉。

    不仁者如焉。

    今不思勉廣日學自通。

    以趨立身揚名。

    如但貪利長生多求延壽益年。

    則惑之不解者也。

    或難曰。

    以燭火喻形神。

    恐似而非焉。

    今人之肌膚。

    時剝傷而自愈者。

    血氣通行也。

    彼蒸燭缺傷。

    雖有火居之不能複全。

    是以神氣而生長。

    如火燭不能自補完。

    蓋其所以為異也。

    而何欲同之。

    應曰。

    火則從一端起。

    而人神氣則于體當從内稍出合于外。

    若由外湊達于内。

    固未必由端往也。

    譬猶炭火之[烈-列+難]赤如水過度之。

    亦小滅然複生焉。

    此與人血氣生長肌肉等。

    顧其終極或為灰或為[火  予]耳。

    曷為不可以喻哉。

    餘後與伯師夜[烈-列+難]脂火坐語。

    镫中脂索而炷燋秃将滅息。

    則以示曉。

    伯師言。

    人衰老亦如彼秃炵矣。

    又為言前[烈-列+難]麻燭事。

    伯師曰。

    镫燭盡當益其脂易其燭。

    人老衰彼自蹶缵。

    餘應曰。

    人既禀形體而立。

    猶彼持镫一燭及其盡極安能自盡。

    易盡易之乃在人。

    人之蹶黨亦在天。

    天或能為他其肌骨血氣充強。

    則形神枝而久生惡則絕傷。

    猶火之随脂燭多少長短為遲速矣。

    欲燈燭自益易以不能但從斂傍脂以染漬其頭。

    轉側蒸幹使火得安居。

    則皆複明焉。

    及本盡者亦無以[烈-列+難]。

    今人之養性。

    或能使堕齒複生白發更黑肥顔光澤。

    如彼從脂轉燭者至壽極亦獨死耳。

    明者知其難求。

    故不以自勞。

    愚者欺惑而冀獲益脂易燭之力。

    故汲汲不息。

    又草木五谷以陰陽氣生于土。

    及其長大成實。

    實複入土而後能生。

    猶人之與禽獸昆蟲皆以雄雌交揆相生。

    生之有長。

    長之有老。

    老之有死。

    若四時之代謝矣。

    而欲變易其性求為異道。

    惑之不解者也。

     沙門不敬王者論(遠法師) 晉成康之世。

    車騎将軍庾冰。

    疑諸沙門抗禮萬乘所明理何。

    骠騎有答(二家論名在本集)至元興中。

    太尉桓公亦同此義。

    謂庾言之未盡。

    與八座書雲。

     佛之為化雖誕以茫浩推乎視聽之外以敬為本。

    此出處不異。

    蓋所期者殊。

    非敬恭宜廢也。

    老子同王侯于三大原。

    其所重皆在于資生通運。

    豈獨以聖人在位。

    而比稱二儀哉。

    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通生理物存乎王者。

    故尊其神器而禮寔惟隆。

    豈是虛相崇重義存君禦而已。

    沙門之所以生國存。

    亦日用于理命。

    豈有受其。

    德而遺其禮。

    沾其惠而廢其敬哉。

    于時朝士名賢答者甚衆。

    雖言未悟時。

    并互有其美。

    徒鹹盡所懷而理蘊于情。

    遂令無上道服毀于塵俗。

    亮到之心屈乎人事。

    悲夫。

    斯乃交喪之所由。

    千載之否運。

    深懼大法之将淪。

    感前事之不忘。

    故著論五篇。

    究叙微意。

    豈曰淵壑之待晨露。

    蓋是申其罔極。

    亦庶後之君子。

    崇敬佛教者。

    或詳覽焉。

     沙門不敬王者論在家第一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

    以出處為異。

    出處之人凡有四科。

    其弘教通物則功侔帝王。

    化兼治道。

    至于感俗悟時亦無世不有但所遇有行藏。

    故以廢興為隐顯耳。

    其中可得論者。

    請略而言。

    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

    情未變俗迹同方内。

    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

    禮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

    其所因則功由在昔。

    是故因親以教愛。

    使民知有自然之恩。

    因嚴以教敬。

    使民知有自然之重。

    二者之來。

    寔由冥應。

    應不在今則宜尋其本。

    故以罪對為刑罰。

    使懼而後慎。

    以天堂為爵賞。

    使悅而後動。

    此皆即其影響之報而明于教。

    以因順為。

    通而不革其自然也。

    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為滞累。

    根深因在我倒未忘方将以情欲為苑囿。

    聲色為遊觀。

    沉湎世樂不能自免而特出。

    是故教之所撿以此為崖。

    而不明其外耳。

    其外未明則大同于順化。

    故不可受其德而遺其禮。

    沾其惠而廢其敬。

    是故悅釋迦之風者辄先奉親而獻君。

    變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順動。

    若君親有疑則退求其志以俟同悟。

    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資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論者立言之旨。

    貌有所同。

    故位夫内外之分。

    以明在三之志。

    略叙經意宣寄所懷。

     沙門不敬王者論出家第二 出家則是方外之賓。

    迹絕于物。

    其為教也。

    達患累緣于有身。

    不存身以息患。

    知生生由于禀化。

    不順化以求宗。

    求宗不由于順化。

    則不重運通之資。

    息患不由于存身。

    則不貴厚生之益。

    此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