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道恒法師釋駁論明僧紹正二教論周剡颙難張長史融門律謝鎮之析夷夏論
釋駁論(釋道恒)
晉義熙之年。
如聞江左袁何二賢。
并商略治道。
諷刺時政。
雖未睹其文意者。
似依傍韓非五蠹之篇。
遂譏世之阙。
發五橫之論。
而沙門無事猥落其例。
餘恐眩曜時情。
永淪邪惑。
不勝憤惋之至。
故設賓主之論。
以釋之。
有東京束教君子。
诰于西鄙傲散野人曰。
仆曾預聞佛法沖邃。
非名教所議。
道風玄遠非器像所拟。
清虛簡勝非近識所關。
妙絕群有非常情所測。
故每為時君之所遵崇。
貴達之所欽仰。
于是衆庶朋契雷同奔向。
鹹共嗟詠稱述其善雲。
若染漬風流則精義入微。
研究理味則妙契神用。
澡塵垢于胸心。
脫桎梏于形表。
超俗累于籠樊。
邈世務而高蹈。
淪真素則夷齊無以踰其操。
遺榮寵則巢許無以過其志。
味玄旨則顔冉無以參其風。
去紛穢則松喬無以比其潔。
信如所談則義無間然矣。
但今觀諸沙門通非其才。
群居猥雜未見秀異。
混若泾渭渾波。
泯若薰莸同箧。
若源清則津流應鮮。
根深則條穎必茂。
考其言行而始終不倫。
究其本末幾無有校。
仆之所以緻怪。
良由于此。
如皇帝之忘智。
據梁之失力。
皆在爐錘之間陶鑄以成聖者。
苟道不虛行。
才必應器。
然沙門既出家離俗高尚其志。
違天屬之親。
舍榮華之重。
毀形好之飾。
守清節之禁。
研心唯理屬已。
唯法投足而安蔬食而已。
使德行卓然為時宗仰儀容。
邕肅為物軌則。
然觸事蔑然無一可采。
何栖托之高遠。
而業尚之鄙近。
至于營求孜汲無暫甯息。
或墾殖田圃與農夫齊流。
或商旅博易與衆人競利。
或矜恃醫道輕作寒暑。
或機巧異端以濟生業。
或占相孤虛妄論吉兇。
或詭道假權要射時意。
或聚畜委積頤養有餘。
或抵掌空談坐食百姓。
斯皆德不稱服行多違法。
雖暫有一善亦何足以标高勝之美哉。
自可廢之以一風俗。
此皆無益于時政。
有損于治道。
是執法者之所深疾。
有國者之所大患。
且世有五橫。
而沙門處其一焉。
何以明之。
乃大設方便鼓動愚俗。
一則誘喻。
一則迫脅雲。
行惡必有累劫之殃。
修善便有無窮之慶。
論罪則有幽冥之伺。
語福則有神明之祐。
敦勵引導勸行人所不能行。
強逼切勒勉為人所不能為。
上減父母之養。
下損妻拏之分。
會同盡肴膳之甘。
寺廟極壯麗之美。
割生民之珍玩。
崇無用之虛費。
罄私家之年儲。
阙軍國之資實。
張空聲于将來。
圖無像于未兆。
聽其言則洋洋而盈耳。
觀其容則落落而滿目。
考現事以求征。
并未見其驗真。
所謂系影捕風莫知端緒。
亮仆情之所未安。
有識者之所巨惑若有嘉信請承下風。
脫有暫悟永去其滞矣。
主人答主人怃然有間慨爾長歎。
咄異哉。
子之所陳。
何其陋也。
夫鄙俗不可以語大道者。
滞于形也。
曲士不可以辯宗極者。
局于名也。
今将為子略舉一隅。
自可思反其宗矣。
蓋聖人設教應器。
投法受量。
有限故化之以漸。
錄善心于毫端。
忘鄙吝于丘壑。
片行之善永為身資。
一念之福終為神用。
始覆一篑不可責以為山之功。
方趣絕境不中窮以括囊之實。
然海之所以稱大者。
由無嗷潔之清。
道之所以稱晦迹者以無赫然之觀。
夫慈親婉娈有心之所滞。
而沙門遺之如脫屣。
名位财色世情之所重。
而沙門視之如秕糠。
可謂忍人所不能去。
斯乃标尚之雅趣。
弘道之勝事。
而雲蔑然。
豈非妙賞之謂乎。
又且志業不同歸向塗乖。
岐迳分轍不相領悟。
未見秀異故其宜耳。
古人每歎才之為難信矣。
周号多士亂臣十人。
唐虞之盛元凱二八。
孔門三千。
并海内翹秀。
簡充四科數不盈十。
于中伯牛廢疾。
回也六極。
商也悭吝。
賜也貨殖。
予也難雕。
由也兇愎。
求也聚斂任不稱職。
仲弓雖骍出于犁色。
而舉世推德。
為人倫之宗。
欽尚高軌為搢紳之表。
百代詠其遺風。
千載仰其景行。
至于沙門。
乃苦共剝節酷相瓦礫。
斯豈君子弘通之道雅正之論哉。
此由或人入斑輸之作坊。
不稱指南之巧妙。
但譏拙者之傷手。
真可謂伏膺下流。
志存鄙劣。
昔承相問客。
俗言鸱枭食。
母甯有是。
乎客。
答但聞慈烏反哺。
耳相乃怅。
然自愧失。
言今子處心将無似相之問也。
君子遏惡揚善。
反是謂何。
又雲。
投足而安且林野蕭條。
每有寇盜之患。
城傍入出動嬰交遊之譏。
處身非所則招風塵之累。
婆娑田裡則犯人間之論。
二三無可進退惟谷。
宇宙雖曠莫知所厝。
又雲。
蔬餐而已。
夫人間有不贍之匮。
山澤無委積之儲。
方宜取給複乘之以法。
所向九折于何得立。
若堂堂聖世而有首陽之餓。
夫明明時雍而有赴海之死。
客于雅懷何如。
然體無毛羽不可袒而無衣。
腹非匏瓜不可系而不食。
自未造極要有所資。
年豐則取足于百姓。
時儉則肆力以自供。
誠非所宜事不得已。
故蝮蛇螫手斬以求全。
推其輕重。
蓋所存者大。
雖營一己不求無獲。
求之不必一塗。
但令濟之。
有理亦何嫌。
多方以為煩穢其欲。
域使不得妄動。
何故執之甚乎。
昔伯成躬耕以墾殖。
沮溺耦作以修農。
陶朱商賈以營生。
於陵灌蔬以自供崔文賣藥以繼乏。
君平蔔筮以補空。
張衡術數以馳名。
馬鈞奇巧以騁功。
此等直是違俗遁世之人耳。
未正見有邈然絕塵與。
物天隔而鹹共嗟詠不辍于口。
然沙門之中迹超諸人恥與流輩。
動有萬數至于體道。
神化超落人封非可算計。
而未曾緻言。
何其黨乎。
宜共思校事實。
不可古今殊論。
衆寡異辭。
希簡為貴猥多緻賤。
恐非求精核理之談也。
雲自可廢之以一風俗。
是何言與。
聖人不誣十室三人必有師資。
芳蘭并茂而欲蘊崇焚之。
不亦暴乎。
其中自有德宇淵邃。
器标時望。
或翹楚嗷潔栖寄清遠。
或禅思入微澄神絕境。
或敷演微言散幽釋滞。
或精勤福業勸化崇善。
凡出家之本落發抽簪之日。
皆心口獨誓情到懇至雖生死彌淪玄塗長遠。
要自驅策必階于道。
金輪之榮忽若塵垢。
帝釋之重蔑若秕糠。
始皆精誠乃有所感。
自非一舉頓詣體備圓足。
其間何能不有小失。
且當錄其真素。
略舉玄黃。
安渾舉一概無複甄别。
不可以管蔡之釁姬宗盡誅。
四兇之暴合朝流放。
此何異人苦頭虱因欲并首俱焚。
患在足刺遂欲通股全解。
不亦濫乎。
雲無益于時政有損于治道。
夫弘道者之益世。
物有日用而不知故。
老氏雲。
無為之化百姓皆曰我自然。
斯言當矣是以幹木高枕而魏國大治。
庚桑善誨而[土 畏]壘歸仁。
沙門在世誠無目前考課之功。
名教之外實有益于冥。
近取五戒訓物。
非六經之疇。
遠以八難幽崄。
非刑法之匹。
請以三藏铨罪。
非律令之流暢。
以般若辯惑。
非老莊之謂。
道品無漏拔苦因緣。
則存而不論周孔之教。
理盡形器至法之極。
兼練神明精粗升降。
不可同日而語其優劣矣。
昔孛助化以道佐治。
國境晏然民知其義。
年農委積物無疵疠。
非益謂何。
雲世有五橫。
沙門處其一焉。
凡言橫者。
以其志無業尚散誕莫名或博易放蕩而傾竭家财。
或名挂編戶而浮遊卒歲。
或屍祿素餐而莫肯用心。
或執政居勢而漁食百性。
或馳競進趣而公私并損
如聞江左袁何二賢。
并商略治道。
諷刺時政。
雖未睹其文意者。
似依傍韓非五蠹之篇。
遂譏世之阙。
發五橫之論。
而沙門無事猥落其例。
餘恐眩曜時情。
永淪邪惑。
不勝憤惋之至。
故設賓主之論。
以釋之。
有東京束教君子。
诰于西鄙傲散野人曰。
仆曾預聞佛法沖邃。
非名教所議。
道風玄遠非器像所拟。
清虛簡勝非近識所關。
妙絕群有非常情所測。
故每為時君之所遵崇。
貴達之所欽仰。
于是衆庶朋契雷同奔向。
鹹共嗟詠稱述其善雲。
若染漬風流則精義入微。
研究理味則妙契神用。
澡塵垢于胸心。
脫桎梏于形表。
超俗累于籠樊。
邈世務而高蹈。
淪真素則夷齊無以踰其操。
遺榮寵則巢許無以過其志。
味玄旨則顔冉無以參其風。
去紛穢則松喬無以比其潔。
信如所談則義無間然矣。
但今觀諸沙門通非其才。
群居猥雜未見秀異。
混若泾渭渾波。
泯若薰莸同箧。
若源清則津流應鮮。
根深則條穎必茂。
考其言行而始終不倫。
究其本末幾無有校。
仆之所以緻怪。
良由于此。
如皇帝之忘智。
據梁之失力。
皆在爐錘之間陶鑄以成聖者。
苟道不虛行。
才必應器。
然沙門既出家離俗高尚其志。
違天屬之親。
舍榮華之重。
毀形好之飾。
守清節之禁。
研心唯理屬已。
唯法投足而安蔬食而已。
使德行卓然為時宗仰儀容。
邕肅為物軌則。
然觸事蔑然無一可采。
何栖托之高遠。
而業尚之鄙近。
至于營求孜汲無暫甯息。
或墾殖田圃與農夫齊流。
或商旅博易與衆人競利。
或矜恃醫道輕作寒暑。
或機巧異端以濟生業。
或占相孤虛妄論吉兇。
或詭道假權要射時意。
或聚畜委積頤養有餘。
或抵掌空談坐食百姓。
斯皆德不稱服行多違法。
雖暫有一善亦何足以标高勝之美哉。
自可廢之以一風俗。
此皆無益于時政。
有損于治道。
是執法者之所深疾。
有國者之所大患。
且世有五橫。
而沙門處其一焉。
何以明之。
乃大設方便鼓動愚俗。
一則誘喻。
一則迫脅雲。
行惡必有累劫之殃。
修善便有無窮之慶。
論罪則有幽冥之伺。
語福則有神明之祐。
敦勵引導勸行人所不能行。
強逼切勒勉為人所不能為。
上減父母之養。
下損妻拏之分。
會同盡肴膳之甘。
寺廟極壯麗之美。
割生民之珍玩。
崇無用之虛費。
罄私家之年儲。
阙軍國之資實。
張空聲于将來。
圖無像于未兆。
聽其言則洋洋而盈耳。
觀其容則落落而滿目。
考現事以求征。
并未見其驗真。
所謂系影捕風莫知端緒。
亮仆情之所未安。
有識者之所巨惑若有嘉信請承下風。
脫有暫悟永去其滞矣。
主人答主人怃然有間慨爾長歎。
咄異哉。
子之所陳。
何其陋也。
夫鄙俗不可以語大道者。
滞于形也。
曲士不可以辯宗極者。
局于名也。
今将為子略舉一隅。
自可思反其宗矣。
蓋聖人設教應器。
投法受量。
有限故化之以漸。
錄善心于毫端。
忘鄙吝于丘壑。
片行之善永為身資。
一念之福終為神用。
始覆一篑不可責以為山之功。
方趣絕境不中窮以括囊之實。
然海之所以稱大者。
由無嗷潔之清。
道之所以稱晦迹者以無赫然之觀。
夫慈親婉娈有心之所滞。
而沙門遺之如脫屣。
名位财色世情之所重。
而沙門視之如秕糠。
可謂忍人所不能去。
斯乃标尚之雅趣。
弘道之勝事。
而雲蔑然。
豈非妙賞之謂乎。
又且志業不同歸向塗乖。
岐迳分轍不相領悟。
未見秀異故其宜耳。
古人每歎才之為難信矣。
周号多士亂臣十人。
唐虞之盛元凱二八。
孔門三千。
并海内翹秀。
簡充四科數不盈十。
于中伯牛廢疾。
回也六極。
商也悭吝。
賜也貨殖。
予也難雕。
由也兇愎。
求也聚斂任不稱職。
仲弓雖骍出于犁色。
而舉世推德。
為人倫之宗。
欽尚高軌為搢紳之表。
百代詠其遺風。
千載仰其景行。
至于沙門。
乃苦共剝節酷相瓦礫。
斯豈君子弘通之道雅正之論哉。
此由或人入斑輸之作坊。
不稱指南之巧妙。
但譏拙者之傷手。
真可謂伏膺下流。
志存鄙劣。
昔承相問客。
俗言鸱枭食。
母甯有是。
乎客。
答但聞慈烏反哺。
耳相乃怅。
然自愧失。
言今子處心将無似相之問也。
君子遏惡揚善。
反是謂何。
又雲。
投足而安且林野蕭條。
每有寇盜之患。
城傍入出動嬰交遊之譏。
處身非所則招風塵之累。
婆娑田裡則犯人間之論。
二三無可進退惟谷。
宇宙雖曠莫知所厝。
又雲。
蔬餐而已。
夫人間有不贍之匮。
山澤無委積之儲。
方宜取給複乘之以法。
所向九折于何得立。
若堂堂聖世而有首陽之餓。
夫明明時雍而有赴海之死。
客于雅懷何如。
然體無毛羽不可袒而無衣。
腹非匏瓜不可系而不食。
自未造極要有所資。
年豐則取足于百姓。
時儉則肆力以自供。
誠非所宜事不得已。
故蝮蛇螫手斬以求全。
推其輕重。
蓋所存者大。
雖營一己不求無獲。
求之不必一塗。
但令濟之。
有理亦何嫌。
多方以為煩穢其欲。
域使不得妄動。
何故執之甚乎。
昔伯成躬耕以墾殖。
沮溺耦作以修農。
陶朱商賈以營生。
於陵灌蔬以自供崔文賣藥以繼乏。
君平蔔筮以補空。
張衡術數以馳名。
馬鈞奇巧以騁功。
此等直是違俗遁世之人耳。
未正見有邈然絕塵與。
物天隔而鹹共嗟詠不辍于口。
然沙門之中迹超諸人恥與流輩。
動有萬數至于體道。
神化超落人封非可算計。
而未曾緻言。
何其黨乎。
宜共思校事實。
不可古今殊論。
衆寡異辭。
希簡為貴猥多緻賤。
恐非求精核理之談也。
雲自可廢之以一風俗。
是何言與。
聖人不誣十室三人必有師資。
芳蘭并茂而欲蘊崇焚之。
不亦暴乎。
其中自有德宇淵邃。
器标時望。
或翹楚嗷潔栖寄清遠。
或禅思入微澄神絕境。
或敷演微言散幽釋滞。
或精勤福業勸化崇善。
凡出家之本落發抽簪之日。
皆心口獨誓情到懇至雖生死彌淪玄塗長遠。
要自驅策必階于道。
金輪之榮忽若塵垢。
帝釋之重蔑若秕糠。
始皆精誠乃有所感。
自非一舉頓詣體備圓足。
其間何能不有小失。
且當錄其真素。
略舉玄黃。
安渾舉一概無複甄别。
不可以管蔡之釁姬宗盡誅。
四兇之暴合朝流放。
此何異人苦頭虱因欲并首俱焚。
患在足刺遂欲通股全解。
不亦濫乎。
雲無益于時政有損于治道。
夫弘道者之益世。
物有日用而不知故。
老氏雲。
無為之化百姓皆曰我自然。
斯言當矣是以幹木高枕而魏國大治。
庚桑善誨而[土 畏]壘歸仁。
沙門在世誠無目前考課之功。
名教之外實有益于冥。
近取五戒訓物。
非六經之疇。
遠以八難幽崄。
非刑法之匹。
請以三藏铨罪。
非律令之流暢。
以般若辯惑。
非老莊之謂。
道品無漏拔苦因緣。
則存而不論周孔之教。
理盡形器至法之極。
兼練神明精粗升降。
不可同日而語其優劣矣。
昔孛助化以道佐治。
國境晏然民知其義。
年農委積物無疵疠。
非益謂何。
雲世有五橫。
沙門處其一焉。
凡言橫者。
以其志無業尚散誕莫名或博易放蕩而傾竭家财。
或名挂編戶而浮遊卒歲。
或屍祿素餐而莫肯用心。
或執政居勢而漁食百性。
或馳競進趣而公私并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