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篇為主。
言佛教者亦應以般若為宗。
二篇所貴義極虛無。
般若所觀照窮法性。
虛無法性其寂雖同。
住寂之方其旨則别。
答彼周曰。
法性雖以即色圖空。
虛無誠乃有外張義。
然環會其所中。
足下當加以半思也。
至夫遊無蕩思。
心塵自拂。
思以無蕩。
一舉形上。
是雖忘有老如骞釋。
然而有忘釋不代老。
當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廢寂然以湛。
其神遂通以沖其用。
登其此地。
吾不見釋家之與老氏涉其此意。
吾孰識老氏之與釋家。
逗極之所以無二親情故妙得其一矣。
直以物感既分應物難合。
今萬象與視聽交錯。
視聽與萬象相橫。
着之既已深。
卻之必方淺。
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
順其所有不震其情。
尊其所無漸情其順。
及物有潛去人時欲無。
既可西風晝舉而緻。
南精夕夢漢魂中寐不其可乎。
若卿謂老氏不盡乎無。
則非期于得意。
若卿謂盡無而不盡有得意。
複爽吾所期。
卿若疑老氏盡有而不亮以教。
則釋家有盡何以峻迹。
斯時卿若以釋家時宜迹峻。
其猶老氏時峻此迹。
逗極之同茲焉餘意。
周之問曰。
論雲。
時殊故不同其風。
是佛教之異于道也。
世異故不一其義。
是道言之乖于佛也。
道佛兩殊則凫則乙。
答彼周曰。
非凫則乙迹固然矣。
迹固其然。
吾不複答。
但得其世異時殊。
不宜異其所以之異。
周之問曰。
未知高鑒緣何識本。
答彼周曰。
綜識于本已吐前牍。
吾與老釋相識正如此。
正複是目擊道斯存。
卿欲必曲鞠其辭。
吾不知更所以自訟。
周之問曰。
若猶取二教以位其本。
恐戰獄方興未能聽訟也。
答彼周曰。
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周之問曰。
若雖因二教同測教源者。
則此教之源每沿教而見矣。
答彼周曰。
誠哉有是言。
吾所以見道來一于佛。
但吾之即此言。
别有奇即耳。
周之問曰。
自應鹿巾環杖悠然目擊儒。
墨訚訚從來何诤。
答彼周曰。
虞芮二國之鬥田。
非文王所知也。
碎白玉以泯鬥其别有尊者乎。
況夜戰一鴻妄軍凫乙。
斯自鹿巾之空負頭上。
環杖之自誣掌中。
吾安得了之哉。
周之問曰。
苟合源共是分迹。
雙非則二迹之用宜均去取。
奚為翔集所向勤務唯佛。
專氣抱一無謹于道乎。
答彼周曰。
應感多端神情數廣。
吾不翔翮于四果。
卿尚無疑其集佛。
吾不翔翮于五通。
而于集道複何悔。
且寶聖宜本迹匪情急。
矧吾已有所集方複移其翔者耶。
卿得其無二于兩楹故。
不峻督其去取。
周之問曰。
吾則心持釋訓業愛儒言。
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
為當本一末殊。
為本末俱異耶。
答彼周曰。
吾乃自元混百聖同投一極。
而近論通源儒不在議。
足下今極其儒。
當欲列儒圍道。
故先屬垣耳隙思潛師。
夜以遂圖掩天城。
恐難升之險非子所跻。
則吾見師之出不見其入也。
吾已謂百聖同所投。
何容本末俱其異。
更以曆勢倒兵。
恣卿智勇。
吾之勇智自縱橫湊出。
周重答書并周重問。
周颙頓首。
夫可以運寄情抱非理何師。
中外聲訓登塗所奉。
而使此中介分然去留無薄。
是則怏怏失路在我奚難。
足下善欲言之。
吾亦言之未已也。
辄複往研遲承來折。
通源曰。
法性雖以即色圖空。
虛無誠乃有外張義。
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
順其所有不震其情。
尊其所無漸清其順。
周之問曰。
苦下之藏即色信矣。
斯言也。
更恐有不及于即色。
容自托以能藏則能藏者廣。
或不獨出于厲鄉耳。
夫有之為有物知其有。
無之為無人識其無。
老氏之署有題無出斯域。
是吾三宗鄙論。
所謂取舍驅馳未有能越其度者也。
佛教所以義奪情靈言詭聲律。
蓋謂即色非有故擅絕于群家耳。
此塗未明在老何續。
但紛紛橫沸皆由著有。
迕道淪俗茲焉是患。
既患由有滞而有性未明。
矯有之家因崇無術。
有性不明雖則巨蔽然違誰尚靜涉累實微。
是道家之所以有裨弘教。
前白所謂黃老實雄者也。
何舊說皆雲老不及聖。
若如斯論不得影響于釋宗矣。
吾之位老不至乃然。
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
或為儒林之宗。
或為國師道士。
斯經教之成說也。
乃至宰官長者鹹托身相。
何為老生獨非一迹。
但未知涉觀淺深品位高下耳。
此皆大明未啟權接一方。
日月出矣爝火宜廢。
無餘既說衆權自寝。
足下猶欲抗遺燎于日月之下。
明此火與日月寝源。
既情崇于日月。
又無侮于火本。
未知此火本者将為名乎。
将或實哉。
名而已耶。
本道安在。
若言欲實之日月為實矣。
斯則事盡于一佛不知其道也。
通源之旨源與誰通。
通源曰。
當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廢。
登其此地。
吾不見釋家之與老氏涉其此意。
吾孰識老氏之與釋家。
又曰。
今既靜而兩神。
神靜而道二。
吾未之前聞也。
又曰。
伯陽專氣緻柔。
停虛任魄魄緒停虛。
故融然自道也。
又曰。
心塵自拂一舉形上。
周之問曰。
足下法性雖以即色圖空。
虛無誠乃有外張義。
竊謂老釋重出對分區野。
其所境域無過斯言。
然則老氏之神地悠悠。
日悠悠于有外。
釋家之精和坐廢。
每坐廢于色空。
登老氏之地則老氏異于釋。
涉釋氏之意則釋氏殊于老。
神既靜而不兩。
靜既兩而道二。
足下未之前聞。
吾則前聞之矣。
苟然則魄緒停虛是自虛。
其所謂虛融然自道。
亦非吾所謂道。
若夫心塵自拂一舉形上。
皆或未涉于大方。
不敢以通源相和也。
通源曰。
足下欲使伯陽不靜甯可而得乎。
使靜而不泊道亦于何而不得。
周之問曰。
甚如來言吾亦慮其未極也。
此所謂得在于神靜。
失在于物虛。
若謂靜于其靜非曰窮靜。
魄于其魄不雲盡魄。
吾所許也。
無所間然。
通源曰。
若卿謂老氏不盡乎無。
則非相期于得意。
若卿謂盡無而不盡有。
得意複爽吾所期。
周之問曰。
盡有盡無非極莫備。
知無知有吾許其道家。
惟非有非無之一地。
道言不及耳。
非有非無三宗所蘊。
傥餘瞻慮唯足下其眄之。
念不使得意之相爽。
移失于。
有歸耳。
通源曰。
非凫則乙迹固然矣迹固其然。
吾不複答。
又曰。
吾與老釋相識正如此。
正複是目擊道斯存。
又曰。
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又曰。
誠哉有是言。
吾所以見道來一于佛。
周之問曰。
足下之所目擊道存得意。
有本想法性之真義。
是其此地乎。
佛教有之。
足下所取非所以何至取教也。
目擊之本即在教迹。
謂之凫乙則其鴻安漸哉。
諸法真性老無其旨。
目擊高情無存老迹。
旨迹兩亡索宗無所論。
所謂無侮于道本。
當無悔于何地哉。
若謂探道家之迹。
見其來一于佛者。
則是真谛實義。
沿文可見矣。
将沿于道章而得之乎。
為沿于德篇而遇之也。
若兩無所沿而玄得于方寸者。
此自足下懷抱與老釋而為三耳。
或可獨樹一家。
非老情之所敢建也。
通源曰。
虞芮二國之鬥田。
非文王所知也。
斯自鹿巾之空負頭上。
環杖之自誣掌中。
吾安能了之哉。
周之問曰。
足下謂苦下之且藏即色。
則虛空有阙矣。
足下謂法性以即色圖空。
則法性
言佛教者亦應以般若為宗。
二篇所貴義極虛無。
般若所觀照窮法性。
虛無法性其寂雖同。
住寂之方其旨則别。
答彼周曰。
法性雖以即色圖空。
虛無誠乃有外張義。
然環會其所中。
足下當加以半思也。
至夫遊無蕩思。
心塵自拂。
思以無蕩。
一舉形上。
是雖忘有老如骞釋。
然而有忘釋不代老。
當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廢寂然以湛。
其神遂通以沖其用。
登其此地。
吾不見釋家之與老氏涉其此意。
吾孰識老氏之與釋家。
逗極之所以無二親情故妙得其一矣。
直以物感既分應物難合。
今萬象與視聽交錯。
視聽與萬象相橫。
着之既已深。
卻之必方淺。
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
順其所有不震其情。
尊其所無漸情其順。
及物有潛去人時欲無。
既可西風晝舉而緻。
南精夕夢漢魂中寐不其可乎。
若卿謂老氏不盡乎無。
則非期于得意。
若卿謂盡無而不盡有得意。
複爽吾所期。
卿若疑老氏盡有而不亮以教。
則釋家有盡何以峻迹。
斯時卿若以釋家時宜迹峻。
其猶老氏時峻此迹。
逗極之同茲焉餘意。
周之問曰。
論雲。
時殊故不同其風。
是佛教之異于道也。
世異故不一其義。
是道言之乖于佛也。
道佛兩殊則凫則乙。
答彼周曰。
非凫則乙迹固然矣。
迹固其然。
吾不複答。
但得其世異時殊。
不宜異其所以之異。
周之問曰。
未知高鑒緣何識本。
答彼周曰。
綜識于本已吐前牍。
吾與老釋相識正如此。
正複是目擊道斯存。
卿欲必曲鞠其辭。
吾不知更所以自訟。
周之問曰。
若猶取二教以位其本。
恐戰獄方興未能聽訟也。
答彼周曰。
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周之問曰。
若雖因二教同測教源者。
則此教之源每沿教而見矣。
答彼周曰。
誠哉有是言。
吾所以見道來一于佛。
但吾之即此言。
别有奇即耳。
周之問曰。
自應鹿巾環杖悠然目擊儒。
墨訚訚從來何诤。
答彼周曰。
虞芮二國之鬥田。
非文王所知也。
碎白玉以泯鬥其别有尊者乎。
況夜戰一鴻妄軍凫乙。
斯自鹿巾之空負頭上。
環杖之自誣掌中。
吾安得了之哉。
周之問曰。
苟合源共是分迹。
雙非則二迹之用宜均去取。
奚為翔集所向勤務唯佛。
專氣抱一無謹于道乎。
答彼周曰。
應感多端神情數廣。
吾不翔翮于四果。
卿尚無疑其集佛。
吾不翔翮于五通。
而于集道複何悔。
且寶聖宜本迹匪情急。
矧吾已有所集方複移其翔者耶。
卿得其無二于兩楹故。
不峻督其去取。
周之問曰。
吾則心持釋訓業愛儒言。
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
為當本一末殊。
為本末俱異耶。
答彼周曰。
吾乃自元混百聖同投一極。
而近論通源儒不在議。
足下今極其儒。
當欲列儒圍道。
故先屬垣耳隙思潛師。
夜以遂圖掩天城。
恐難升之險非子所跻。
則吾見師之出不見其入也。
吾已謂百聖同所投。
何容本末俱其異。
更以曆勢倒兵。
恣卿智勇。
吾之勇智自縱橫湊出。
周重答書并周重問。
周颙頓首。
夫可以運寄情抱非理何師。
中外聲訓登塗所奉。
而使此中介分然去留無薄。
是則怏怏失路在我奚難。
足下善欲言之。
吾亦言之未已也。
辄複往研遲承來折。
通源曰。
法性雖以即色圖空。
虛無誠乃有外張義。
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
順其所有不震其情。
尊其所無漸清其順。
周之問曰。
苦下之藏即色信矣。
斯言也。
更恐有不及于即色。
容自托以能藏則能藏者廣。
或不獨出于厲鄉耳。
夫有之為有物知其有。
無之為無人識其無。
老氏之署有題無出斯域。
是吾三宗鄙論。
所謂取舍驅馳未有能越其度者也。
佛教所以義奪情靈言詭聲律。
蓋謂即色非有故擅絕于群家耳。
此塗未明在老何續。
但紛紛橫沸皆由著有。
迕道淪俗茲焉是患。
既患由有滞而有性未明。
矯有之家因崇無術。
有性不明雖則巨蔽然違誰尚靜涉累實微。
是道家之所以有裨弘教。
前白所謂黃老實雄者也。
何舊說皆雲老不及聖。
若如斯論不得影響于釋宗矣。
吾之位老不至乃然。
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
或為儒林之宗。
或為國師道士。
斯經教之成說也。
乃至宰官長者鹹托身相。
何為老生獨非一迹。
但未知涉觀淺深品位高下耳。
此皆大明未啟權接一方。
日月出矣爝火宜廢。
無餘既說衆權自寝。
足下猶欲抗遺燎于日月之下。
明此火與日月寝源。
既情崇于日月。
又無侮于火本。
未知此火本者将為名乎。
将或實哉。
名而已耶。
本道安在。
若言欲實之日月為實矣。
斯則事盡于一佛不知其道也。
通源之旨源與誰通。
通源曰。
當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廢。
登其此地。
吾不見釋家之與老氏涉其此意。
吾孰識老氏之與釋家。
又曰。
今既靜而兩神。
神靜而道二。
吾未之前聞也。
又曰。
伯陽專氣緻柔。
停虛任魄魄緒停虛。
故融然自道也。
又曰。
心塵自拂一舉形上。
周之問曰。
足下法性雖以即色圖空。
虛無誠乃有外張義。
竊謂老釋重出對分區野。
其所境域無過斯言。
然則老氏之神地悠悠。
日悠悠于有外。
釋家之精和坐廢。
每坐廢于色空。
登老氏之地則老氏異于釋。
涉釋氏之意則釋氏殊于老。
神既靜而不兩。
靜既兩而道二。
足下未之前聞。
吾則前聞之矣。
苟然則魄緒停虛是自虛。
其所謂虛融然自道。
亦非吾所謂道。
若夫心塵自拂一舉形上。
皆或未涉于大方。
不敢以通源相和也。
通源曰。
足下欲使伯陽不靜甯可而得乎。
使靜而不泊道亦于何而不得。
周之問曰。
甚如來言吾亦慮其未極也。
此所謂得在于神靜。
失在于物虛。
若謂靜于其靜非曰窮靜。
魄于其魄不雲盡魄。
吾所許也。
無所間然。
通源曰。
若卿謂老氏不盡乎無。
則非相期于得意。
若卿謂盡無而不盡有。
得意複爽吾所期。
周之問曰。
盡有盡無非極莫備。
知無知有吾許其道家。
惟非有非無之一地。
道言不及耳。
非有非無三宗所蘊。
傥餘瞻慮唯足下其眄之。
念不使得意之相爽。
移失于。
有歸耳。
通源曰。
非凫則乙迹固然矣迹固其然。
吾不複答。
又曰。
吾與老釋相識正如此。
正複是目擊道斯存。
又曰。
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又曰。
誠哉有是言。
吾所以見道來一于佛。
周之問曰。
足下之所目擊道存得意。
有本想法性之真義。
是其此地乎。
佛教有之。
足下所取非所以何至取教也。
目擊之本即在教迹。
謂之凫乙則其鴻安漸哉。
諸法真性老無其旨。
目擊高情無存老迹。
旨迹兩亡索宗無所論。
所謂無侮于道本。
當無悔于何地哉。
若謂探道家之迹。
見其來一于佛者。
則是真谛實義。
沿文可見矣。
将沿于道章而得之乎。
為沿于德篇而遇之也。
若兩無所沿而玄得于方寸者。
此自足下懷抱與老釋而為三耳。
或可獨樹一家。
非老情之所敢建也。
通源曰。
虞芮二國之鬥田。
非文王所知也。
斯自鹿巾之空負頭上。
環杖之自誣掌中。
吾安能了之哉。
周之問曰。
足下謂苦下之且藏即色。
則虛空有阙矣。
足下謂法性以即色圖空。
則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