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六

關燈


    一歸無死真會無生。

     正曰。

    侯王得一而天下貞。

    莫議仙化。

    死而不亡者壽。

    不論無死。

    億說誣濫辭非而澤。

    大道既隐小成互起。

    誠哉是言。

    其諸誣詭倍慢。

    欲以苟濟其違。

    求之聖言固不容譏矣。

    今之道家所教。

    唯以長生為宗。

    不死為主。

    其練映金丹餐霞餌玉。

    靈升羽蛻屍解形化。

    是其托術驗之而竟無睹其然也。

    又稱其不登仙死則為鬼。

    或召補天曹。

    随其本福。

    雖大乖老莊立言。

    本理然猶可無違世教。

    損欲趣善乘化任往。

    忘生生存存之旨。

    實理歸于妄而未為亂常也。

    至若張葛之徒。

    又皆雜以神變化俗怪誕惑世。

    符咒章效鹹托老君所傳。

    而随稍增廣。

    遂複遠引佛教證成其僞。

    立言舛雜師學無依。

    考之典義不然可知。

    将令真妄渾流希悟者。

    永惑莫之能辯。

    誣亂已甚矣。

     客既悉于佛老之正。

    猶未值其津。

    今将更粗言其一隅。

    而使自反焉。

    夫理照研心二名教兩得。

    乃可動靜兼盡所遇斯乘也。

    老子之教蓋修身治國絕棄貴尚事正其分。

    虛無為本柔弱為用。

    内視反聽深根甯極。

    渾思天元恬高人世。

    皓氣養和失得無變。

    窮不謀通緻命而俟。

    達不謀己以公為度。

    此學者之所以詢仰餘流。

    而其道若存者也。

    安取乎神化無方濟世不死哉。

    其在調霞羽化精變窮靈。

    此自繕積前成生甄異氣。

    故雖記奇之者有之。

    而言理者不由矣。

    稽之神功爰及物類。

    大若麟鳳怪瑞。

    小則雀雉之化。

    夫既一受其形而希學可緻乎。

    至乃顔孔道鄰親資納之極。

    固将仰靈塵而止欲。

    從未由則分命之不妄有推之可明矣。

    故仲尼貴知命而必有所不言。

    伯陽去奇尚而固守以無為。

    皆将以抑其誕妄之所自來也。

    然則窮神盡教固由之有宗矣。

    道成事得各會之有元矣。

    夫行業者于前前生而強學以求緻其功。

    積集成于素孱。

    而橫慕以妄易其為首。

    燕求越其希至何由哉。

    故學得所學而學以成也。

    為其可為而為可緻也。

    則夫學鏡生靈。

    中天設教觀象測變。

    存而不論經世之深。

    孔老之極也。

    為于未有盡照窮緣殊生共理。

    練僞歸真。

    神功之正佛教之弘也。

    是乃佛明其宗。

    老全其生。

    守生者蔽明宗者通。

    然靜止大方乃雖蔽而非妄。

    動由其宗則理通而照極故。

    必德貴天全自求其道。

    崇本資通功歸四大。

    不謀非然守教保常。

    孔老之純得所學也。

    超宗極覽尋流讨源。

    以有生為塵毒故。

    息敬于君親不驚議其化異。

    不執方而駭奇妙。

    寂觀以拓思。

    功積見而要來。

    則佛教之粹明于為也。

    故夫學得所學則可以資全生靈。

    而教尊域中矣。

    明為于為将乃滅習。

    反流而邈天人矣。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

    洗慮之得其将在茲。

     張融門律(周剡難) 吾門世恭佛。

    舅氏奉道。

    道也與佛逗極無二。

    寂然不動。

    緻本則同感而遂通逢迹成異。

    其猶樂之不治不隔五帝之秘。

    禮之不襲不吊三皇之聖。

    豈三與五。

    皆殊時故不同其風。

    異世故不一其義。

    安可辄駕庸愚。

    誣問神極。

    吾見道士與道人戰。

    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

    昔有鴻飛天首。

    積遠難凫。

    越人以為凫。

    楚人以為乙。

    人自楚越耳。

    鴻常一鴻乎。

    夫澄本雖一吾自俱宗。

    其本瀉迹既分。

    吾已翔其所集。

    汝可專尊于佛迹。

    而無侮于道本。

     書與二何兩孔。

    周剡山茨。

     少子緻書。

    諸遊生者曰張融白。

    鳥哀鳴于将死。

    人善言于就暮。

    頃既病盛生衰。

    此亦魂留幾氣。

    況驚舟失柁于空壑。

    山足無絆于澤中。

    故視陰之間雖寸每遽。

    不縫其徙也。

    欲使魄後餘意繩墨。

    弟侄故為門律。

    數風其一章通源二道。

    今奏諸賢以為何若。

     答張書并問張。

     周剡山茨歸書少子曰。

    周颙頓首懋制來班。

    承複峻其門。

    則參子無踞誠不待獎敬。

    尋本有測高心雖神道所歸。

    吾知其主。

    然自釋之外儒綱為弘。

    過此而能與仲尼相若者。

    黃老實雄也。

    其教流漸非無邪弊。

    素樸之本義有可崇。

    吾取舍舊懷粗有泾渭。

    與奪之際。

    不至朱紫。

    但畜積抱懷未及厝言耳。

    途軌乖順不可謬同異之間。

    文宜有歸辯來旨。

    謂緻本則同似非。

    吾所謂同時殊風異。

    又非吾所謂異也。

    久欲此中微舉條裁。

    幸因雅趣試共極言。

    且略如左。

    遲聞深況。

     通源曰。

    道也與佛逗極無二寂然不動。

    緻本則同感而遂通逢迹成異。

     周之問曰。

    論雲。

    緻本則同請問。

    何義是其所謂謂本乎。

    言道家者。

    豈不以二篇為主。

    言佛教者亦應以般若為宗。

    二篇所貴義極虛無。

    般若所觀照窮法性。

    虛無法性其寂雖同位。

    寂之方。

    其旨則别論。

    所謂逗極無二者。

    為逗極于虛無。

    當無二于法性耶。

    将二塗之外更有異本。

    傥虛無法性其趣不殊乎。

    若有異本思告異本之情。

    如其不殊願聞不殊之說。

     通源曰。

    殊時故不同其風。

    異世故不一其義。

    吾見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

    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凫。

    越人以為凫。

    楚人以為乙。

    人自楚越耳。

    鴻常一鴻乎。

    夫澄本雖一吾自俱宗其本鴻迹既分。

    吾已翔其所集。

     周之問曰。

    論雲。

    時殊故不同其風。

    是佛教之異于道也。

    世異故不一其義。

    是道言之乖于佛也。

    道佛兩殊非凫則乙。

    唯足下所宗之本。

    一物為鴻耳。

    驅馳佛道無免二失。

    未知高鑒緣何識本輕而宗之。

    其有旨乎。

    若猶取二教以位其本。

    恐戰獄方興未能聽訟也。

    若雖因二教同測教源者。

    則此教之源每沿教而見矣。

    自應鹿巾環杖。

    悠然目擊儒墨訚訚。

    從來何诤。

    苟合源共是分迹。

    雙非則二迹之用。

    宜均去取。

    奚為翔集所向勤務唯佛。

    專氣抱一無謹于道乎。

    言精旨遠。

    企聞後要。

     通源曰。

    汝可專遵于佛迹。

    而無侮于道本。

     周之問曰。

    足下專遵佛迹。

    無侮道本。

    吾則心持釋訓業愛儒言。

    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

    為當本一末殊為本末俱異耶。

    既欲精探彼我方相。

    究涉理類所關。

    不得無請。

     重與周書并答所問。

     張融白。

    吾未能忘身故有情。

    身分外既化極魄首複為子弟留地。

    不欲使方寸舊都日夜荒沒。

    平生所困橫馗而草。

    所以制是門律。

    以律其門。

    非佛與道門将何律。

    故告氣緩命憑魄申陰。

    數感蔔應通源定本。

    實欲足下發予奇意。

    果能翔牍起情妙見正祈。

    既起所志今為子言。

     周之問曰。

    論雲。

    緻本則同請問何義。

    是其所謂本乎。

     答彼周曰。

    夫性靈之為性能知者也。

    道德之為道可知者也。

    能知而不知所可知。

    非能知之義。

    可知而不為能知。

    所知非夫可知矣。

    故知能知必赴于道。

    可知必知所赴。

    而下士雷情波照鼓欲參神。

    精明驅動識用沈藹。

    所以倒心下灌照隔于道。

    至若伯陽專氣緻柔。

    停虛任魄載營抱一。

    居凝通靜靜唯通也。

    則照無所沒魄緒停虛故融然自道。

    足下欲使伯陽不靜甯可而得乎。

    使靜不泊道亦于何而可得。

    今既靜而兩神。

    神靜而道二。

    吾未之前聞也。

    故逗極所以一為性遊前簡且韻猖狂曠不能複行。

    次戰思定霸宇内。

    但敷生靈以竦志。

    庶足下罔象以扪珠。

    是以則帝屬五而神常一。

    皇有三而道無二。

    凫乙之交定者鴻之乎。

    吾所以直其繩矣。

     周之問曰。

    言道家者豈不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