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六

關燈


    或肆暴奸虐而動造不軌。

    斯皆傷教亂正大敗風俗。

    由是苟悅奮筆。

    而遊俠之論興。

    韓非彈豪而五蠹之文作。

    以之為橫理故宜然。

    施之沙門不亦誣乎。

    國家方上與唐虞競巍巍之美。

    下與殷周齊郁郁之化。

    不使箕穎專有傲世之賓。

    商洛獨标嘉遁之客。

    甫欲大扇逸民之風。

    崇肅方外之士。

    觀子處懷經略時政。

    乃欲踵亡秦虎狼之崄術。

    襲商君克薄之弊法。

    坑焚儒典治無綱紀。

    制太半之稅。

    家無遊财。

    設三五之禁。

    備民如賊。

    天下熬然人無聊生使嬴氏之族不訖于三世。

    二子之禍即戮于當時。

    臨刑之日方乃追恨。

    始者立法之謬。

    本欲甯國靜民。

    不憶堤防大峻。

    反不容己事既往矣。

    何嗟之及。

    雲一則誘喻。

    一則迫脅。

    且衆生緣有濃薄。

    才有利鈍。

    解有難易。

    行有淺深。

    是以啟誨之道不一。

    悟發之由不同。

    抑揚頓挫務使從善。

    斯乃權謀之警策。

    妙濟之津梁。

    殊非誘迫之謂也。

     雲罪則冥伺福則神祐。

    夫含德至淳則衆善歸焉。

    易曰。

    履信思順。

    自天祐之。

    吉無不利。

    又曰。

    為不善于幽昧之中。

    鬼得而誅之。

    豈非冥伺神明之祐哉。

    善惡之報經有成證。

    不複具列。

    雲會盡肴膳寺極壯麗。

    此修福之家傾竭。

    以備将來之資殚盡。

    自為身之大計耳。

    殆非神明歆其壯麗。

    衆僧貪其滋味。

    猶農夫之播殖。

    匠者之構室将擇貞材以求堂宇之飾。

    精簡種子以規嘉苗之實。

    故稼穑必樹于沃壤之地。

    蔔居要選于[塽-(爻  爻)+((人/人)  (人/人))]垲之處。

    是以知三尊為衆生福曰。

    供養自修己之功德耳。

    雲割生民之珍玩崇無用之虛費。

    夫博施兼愛仁者之厚德。

    崇飾宗廟孝敬之至心。

    世教若此道亦如之。

    物有損之而益為之必獲。

    且浮财猶糞土。

    施惠為神用譬朽木之為舟。

    乃濟渡之津要。

    何虛費之有哉。

    欲端坐而望自然拱默以悕安樂。

    猶無柯而求伐。

    不食而徇飽。

    焉可得乎。

    苟身之不修己為困矣。

    何必乃蔽百姓之耳目。

    擁天下之大善。

    既自飲毒複欲酖人。

    何酷如之。

    可謂亡我陷彼。

    相與俱禍。

    是以盲聾喑啞之對。

    幽處彌劫之殃。

    調達之報曆地獄無間之苦。

    雲罄私家之年儲。

    阙軍國之資實。

    聖王禦世純風遐被。

    振道綱以維六合。

    布德網以籠群俊。

    川無扣浪之夫。

    谷無含歎之士。

    四民鹹安其業。

    百官各盡其分。

    海内融通九州同貫。

    戎車于是寝駕。

    甲士卻走。

    以糞嘉谷委于中田。

    倉儲積而成朽。

    童稚進德日新。

    黃發盡于眉壽。

    當共擊壤以頌太平。

    鼓腹以觀盛化。

    子何多慮之深橫。

    憂時之不足。

    不亦過乎。

    雲吝太官而腫口。

    臨滄海而攝腹。

    真子之謂也。

     雲系影捕風莫知端緒。

    夫僞辯亂真。

    大聖之所悲。

    嗟時不識寶。

    卞和所以恸哭。

    然妙旨希夷而體之者道。

    沖虛簡詣而會之者得。

    用遠能津梁頹溺。

    拔幽拯滞美濟。

    當時化流無外故。

    神晖一振則感動大千。

    惠澤暫灑則九州蒙潤。

    是以釋梵悟幽旨而歸誠。

    帝王望玄宗而委質。

    八部挹靈化而洗心。

    士庶觀真儀而奔至。

    落落焉故非域中之名教。

    肅肅焉殆是方外之冥軌。

    然垣牆峭峻故罕得其門。

    器宇幽邃希入其室。

    是以道濟彌淪而理與之乖。

    德苞無際而事與之隔。

    子執迷自畢。

    沒齒不悟。

    蓋有以也。

    夫日月麗天而瞽者不睹其明。

    雷電振地而聾者不聞其響。

    是誰之過與。

    而方欲議宮商之音。

    蔑文章之觀。

    真過之甚者。

    昔文鱗改視于初曜。

    須跋開聽于後緣。

    子何辜之不幸。

    獨懷疑以終年。

    比衆人所悲。

    最可悲之所先。

    于是逡巡退席。

    怅然自失。

    良久曰。

    聞大道之說。

    彌貫古今大制因緣。

    窮理盡性立履不為。

    當年弘道不期一世。

    可謂原始會終歸于命矣。

    仆實滞寝長夜未達其旨。

    故每造有封。

    今幸聞大夫之餘論。

    結解疑散豁然醒覺。

    若披重霄以睹朗日。

    發蒙蓋而悟真慧。

    仆誠不敏。

    敬奉嘉誨矣。

     正二教(道士有為夷夏論者故作此以正之)(明征君)(僧紹) 及聞殊論銳言置家。

    有懼誣聖将明其歸。

    故先詳正所證二經之句。

    庶可兩悟幽津。

     論稱道經雲。

    老子入關之于天竺維衛國。

    國王夫人名曰清妙。

    老子因其晝寝。

    乘日之精入清妙口中。

    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右腋而生堕地。

    即行七步舉手旨天曰。

    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三界皆苦何可樂者。

    于是佛道興焉(事在玄妙内篇此是漢中真典非穿鑿之書)正曰。

    道家之指其在老氏二經。

    敷玄之妙備乎莊生七章。

    而得一盡虛。

    無聞形變之奇。

    彭殇均壽未睹無死之唱。

    故恬其天和者。

    不務變常。

    安時處順夫何取長生。

    若乘日之精入口剖腋。

    年事不符托異合說。

    稱非其有誕議神化。

    秦漢之妄妖延魏晉。

    言不經聖何雲真典乎。

     論稱。

    佛經雲。

    釋迦成佛已有塵劫之數。

    或為儒林之宗國師道士(此皆成實正經非方便之說也) 正曰。

    佛經之宗根明極教。

    而三世無得。

    俗證覺道非可事顯。

    然精深所會。

    定慧有征于内。

    緣感所應。

    因果無妄于外。

    夫釋迦發窮源之真唱。

    以明神道之所通也。

    故其練精研照非養正之功。

    微善階極。

    異殆庶自崖道濟在忘形。

    而所貴非全生。

    生生不貴存存。

    何功忘功而功着。

    寂滅而道常。

    出于無始入乎無終。

    靡應非身塵劫非遐。

    此其所以為教也。

     論曰。

    二經之旨若合符契。

     正曰。

    夫佛開三世故圓應無窮。

    老止生形則教極澆淳。

    所以在形之教不議殊生。

    圓應之化爰盡物類。

    是周孔老莊誠帝王之師。

    而非前說之。

    證既開塞異。

    教又違符合之驗矣。

     論曰。

    道則佛也。

    佛則道也。

     正曰。

    既教有方圓豈睹其同。

    夫由佛者固可以權老。

    學老者安取同佛。

    苟挾競慕高撰會雜。

    妄欲因其同樹邪去正。

    是乃學非其學。

    自漏道蠹隻多不量。

    見恥守器矣。

     論曰。

    其入不同其為必異。

    各成其性不易其事。

    又曰。

    或照五典。

    或布三乘。

    在華而華言。

    化夷而夷語。

    又曰。

    佛道齊乎達化而有夷夏之别。

     正曰。

    寂感遂通在物必暢。

    佛以一音随類受悟。

    在夷之化。

    豈必三乘教。

    華之道何拘五教。

    沖用因感既夷華未殊。

    而俗之所異孰乖聖。

    則雖其入不同。

    然其教自均也。

     論曰。

    端委搢紳諸華之容也。

    翦發缁衣群夷之服也。

     正曰。

    将求理之所貴。

    宜先本禮俗。

    沿襲異道唯其時物。

    故君子豹變民文先革。

    颛孫膺訓喪志學殷。

    夫緻德韶武則禅代異典。

    後聖有作豈限夷華。

    況由之極教必拘國服哉。

    是以系其恒方而迷深動踬矣。

    水陸既變緻遠有節。

    舟車之譬得無翩乎。

    而刻舡守株固以兩見所歸。

     論曰。

    下棄妻拏上廢。

    宗祀。

    嗜欲之物鹹以禮申。

    孝敬之典獨以法屈。

    悖德犯順曾莫之覺。

    又曰。

    全形守祀繼善之教也。

    毀貌易姓絕惡之學也。

    理之可貴者道。

    事之可賤者俗。

     正曰。

    今以廢宗祀為犯。

    順存嗜欲以申禮。

    則是孝敬之典在我為得。

    俗無必賤矣。

    毀貌絕惡自彼為鄙。

    道無必貴矣。

    愛俗拘舊崇華尚禮。

    貴賤疊置義成獨說。

    徒欲蠹溺于凡觀。

    豈期卒埋于聖言耶。

     論曰。

    泥洹仙化各是一術。

    佛号正真道稱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