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為備矣。
今有人于此。
操環杖而言法性。
鹿巾之士執虛無而來。
诮曰。
爾不同我吾與爾鬥。
足下從容倚棘聽斷于其間曰。
皆不可也。
謂其鹿巾空負于頭上。
環杖自誣于掌中。
以足下之精明持達而判訟若斯。
良虞芮之所以於邑也。
通源曰。
吾不翔翮于四果。
卿尚無疑其集佛。
吾翮不翔于五通。
而于集道複何晦。
周之問曰。
足下不翔翮于四果。
猶勤集于佛教。
翮不翔于五通。
何獨棄于道迹乎。
理例不通方為彼訴。
通源曰。
當欲列儒圍道故。
先屬垣耳隙。
周之問曰。
足下通源唯道源不及儒。
吾固疑其阙。
是以相訪。
但未知融然自道唯道能融。
将道之融然循儒可會耶。
雖非義本縱言宜及想釋本暇。
幸惠餘音。
餘尋周張難問。
雖往複積卷。
然兩家位意理在初番。
故略其後文旨存義本。
謝鎮之書與顧道士 謝鎮之白。
敬覽夷夏之論。
辯搉一源詳據二典。
清辭斐暐宮商有體。
玄緻亹亹其可味乎。
吾不崖管昧竭窺幽宗。
苦思探赜無階毫糩。
但鏡複逾三味消鄙惑。
聊述所懷庶聞後釋。
論始雲。
佛是老子老子是佛。
又以仙化比泥洹長生等無死。
爰引世訓以符玄教。
纂其辭例蓋以均也。
未譏翦華廢犯亦猶蟲歡鳥[曷 舌]非所宜效。
請試論之。
案周孔以儒墨為典。
老莊以辨教明筌。
此皆開漸近方。
未備洪拓也。
且蟲鳥殊類化道本隔。
夫欲言之宜先究其由。
故人參二儀是謂三才。
三才所統豈分夷夏。
則知人必人類獸必獸群。
近而征之七珍人之所愛。
故華夷同貴。
恭敬人之所厚。
故九服攸敦。
是以關睢之風行乎四國。
況大化所陶而不洽三千哉。
若據經而言。
蓋聞佛興世也。
古昔一法萬界同軌。
釋迦文初修菩薩時廣化群生。
于成佛而有其土。
預沾慈澤皆來生我國。
我閻浮提也。
但久迷生死随染俗流。
暫失正路未悟前覺耳。
以聖人俯三達之智。
各觀其根知區品不同。
故說三乘而接之。
原夫。
真道唯一法亦不二。
今權說有三殊引而同歸。
故遊會說法悟者如沙塵。
拯沉濟惑無出此法。
是以當來過去無邊世界共斯一揆。
則知九十有五非其流也明矣。
彼乃始言其同而未言其異。
故知始之所同者非同。
末之所異者非異。
将非謬擊瓦釜濫諧黃鐘耶。
豈不誣哉。
至如全形守祀戴冕垂紳。
披氈繞貝埋塵焚火。
正始之音婁羅之韻。
此俗禮之小異耳。
今見在鳥而鳥鳴。
在獸而獸呴。
抗報萬之一音感異類而殊應。
便使夷夏隔化一何混哉。
舟枯車溺可以譬彼。
夫俗禮者。
出乎忠信之薄非道之淳。
修淳道者。
務在反俗。
俗既可反道則可淳。
反俗之難故宜祛其甚泰。
祛其甚泰必先堕冠削發方衣去食。
堕冠則無世飾之費。
削發則無笄栉之煩。
方衣則不假工于裁制。
去食則絕想嗜味。
此則為道者日損。
豈夷俗之所制。
及其敷文奧籍三藏。
四含此則為學者日益。
豈華風之能造。
又雲。
佛經繁顯道經簡幽。
推此而言。
是則幽者鑽仰難希。
顯則涉求易望。
簡必不足以示理。
繁則趣會而多津。
佛法以有形為空幻。
故忘身以濟衆。
道法以吾我為真實。
故服食以養生。
且生而可養。
則吸日可與千松比霜。
朝菌可與萬椿齊雪耶。
必不可也。
若深體三界為長。
夜之宅有生為大夢之。
主則思覺寤之道何貴于形骸。
假使形之可練生而不。
死此則宗。
本異非佛理所。
同何以言之。
夫神之寓形猶于逆旅。
苟趣舍有宜何戀戀于檐宇哉。
夫有知之知可形之形。
非聖之體。
雖複堯孔之生。
壽不盈百。
大聖泥洹同于知命。
是以永劫以來澄練神明。
神明既澄照絕有無。
名超四句。
此則正真終始不易之道也。
又刻船者祈心于金質。
守株者期情于羽化。
故封有而行六度。
凝滞而茹靈芝。
有封雖乖六度之體。
為之或能濟物。
凝滞必不羽化。
即事何足兼人。
尋二源稍迹曠局異懷。
居然優劣。
如斯之流非可具诘。
彼皆自我之近情。
非通方之宏識。
則知殊俗可以道甄哀哉。
玄聖既邈斐然競興。
可謂指蟲迹為蒼文。
餌螫乳為醍醐。
良可哀也。
佛道汪洋智量不可以言窮。
應迹難以形測其辯有也。
則萬相森陳若幹峙立。
其析無也。
則泰山空盡與秋毫俱散。
運十力以摧魔。
弘四等以濟俗。
抗波若之法炬。
何幽而不燭。
潛三昧之法威。
何遠而不伏。
甯疑夷夏不效哉。
重書與顧道士 謝鎮之白。
猥辱反釋究詳淵。
況既和光道佛而泾渭釋李。
觸類長之爰至棋奕。
敷佛彌過精旨愈昧。
夫飾樻賀珍曜夜不集。
所謂馳走滅迹跳動息影焉可免乎。
循雅論所據。
正以蟲鳥異類夷夏殊俗。
餘以三才均統人理是一。
俗訓小殊法教大同。
足下答雲。
存乎周易非胡書所拟。
便謂素旗已舉不複申檢。
玄旍為素麾。
異乎曹子之觀旗。
辄複略諸近要以标大歸。
然髻珠雖隐暮四易顯。
聊以寄谑傥不贻忤。
夫太極剖判兩儀妄構。
五陰合興形識謬彰。
識以流染因結。
形以愛滞緣生。
爰皇之前民多專愚。
專愚則巢居穴處飲血茹毛。
君臣父子自相胡越。
猶如禽獸。
又比童蒙道教所不入。
仁義所未移。
及其沈欲淪波觸崖思濟。
思濟則祈善。
祈善則聖應。
夫聖者何耶。
感物而遂通者也。
夫通不自通感不自感。
感恒在此通每自彼。
自彼而言懸鏡高堂。
自此而言萬像斯歸。
故知天竺者。
居娑婆之正域。
處淳善之嘉會。
故能感通于至聖土中。
于三千聖應既彼聲被。
則此睹日月之明。
何假離朱之察聞雷霆之音。
奚事子野之聽。
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
左右兩儀無害天均。
無害天均則雲行法教。
不嫌同道。
則雨施夷夏。
夫道者一也。
形者二也。
道者真也。
形者俗也。
真既猶一俗亦猶二。
盡二得一宜一其法。
滅俗歸真必其違俗。
是以如來制軌玄劫同風。
假令孔老是佛則為韬光潛導匡救偏心。
立仁樹義将順近情。
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親。
攝生養性自我外物。
乃為盡美不為盡善。
蓋是有崖之制未鞭其後也。
何得拟道菩提比聖牟尼。
佛教敷明要而能博。
則精疏兩汲。
精疏兩汲則剛柔一緻。
是以清津幽暢誠規可準。
夫以規為圓者易。
以手為圓者難。
将不舍其所難。
從其所易耶。
道家經籍簡陋多生。
穿鑿至如靈寶妙真。
采撮法華制用尤拙。
及如上清黃庭所尚。
服食咀石餐霞。
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難同。
其中可長。
唯在五千之道全無為用。
無為用未能違有。
遣有為懷靈芝。
何養佛家三乘所引九流均接。
九流均接則動靜斯得。
禅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
非其極也。
禅經微妙境相精深。
以此締真尚不能至。
今雲。
道在無為得一而已。
無為得一是則玄契千載。
玄契不載不俟高唱。
夫明宗引會導達風流者。
若當廢學精思不亦怠哉。
豈道教之筌耶。
敬尋所辯非徒止不解佛。
亦不解道也。
反亂一首聊酬啟齒。
亂曰。
運往兮韬明。
玄聖兮幽翳。
長夜兮悠悠。
衆星兮晢晢。
大晖灼兮升曜。
列宿奄兮消蔽。
夫輪捔兮殊材。
歸敷繩兮一制。
苟專迷兮不悟。
增上驚兮遠逝。
卞和恸兮[泳-永+荊]側。
豈偏尤兮楚厲。
良刍蔑兮波若焉。
相責兮智慧。
今有人于此。
操環杖而言法性。
鹿巾之士執虛無而來。
诮曰。
爾不同我吾與爾鬥。
足下從容倚棘聽斷于其間曰。
皆不可也。
謂其鹿巾空負于頭上。
環杖自誣于掌中。
以足下之精明持達而判訟若斯。
良虞芮之所以於邑也。
通源曰。
吾不翔翮于四果。
卿尚無疑其集佛。
吾翮不翔于五通。
而于集道複何晦。
周之問曰。
足下不翔翮于四果。
猶勤集于佛教。
翮不翔于五通。
何獨棄于道迹乎。
理例不通方為彼訴。
通源曰。
當欲列儒圍道故。
先屬垣耳隙。
周之問曰。
足下通源唯道源不及儒。
吾固疑其阙。
是以相訪。
但未知融然自道唯道能融。
将道之融然循儒可會耶。
雖非義本縱言宜及想釋本暇。
幸惠餘音。
餘尋周張難問。
雖往複積卷。
然兩家位意理在初番。
故略其後文旨存義本。
謝鎮之書與顧道士 謝鎮之白。
敬覽夷夏之論。
辯搉一源詳據二典。
清辭斐暐宮商有體。
玄緻亹亹其可味乎。
吾不崖管昧竭窺幽宗。
苦思探赜無階毫糩。
但鏡複逾三味消鄙惑。
聊述所懷庶聞後釋。
論始雲。
佛是老子老子是佛。
又以仙化比泥洹長生等無死。
爰引世訓以符玄教。
纂其辭例蓋以均也。
未譏翦華廢犯亦猶蟲歡鳥[曷 舌]非所宜效。
請試論之。
案周孔以儒墨為典。
老莊以辨教明筌。
此皆開漸近方。
未備洪拓也。
且蟲鳥殊類化道本隔。
夫欲言之宜先究其由。
故人參二儀是謂三才。
三才所統豈分夷夏。
則知人必人類獸必獸群。
近而征之七珍人之所愛。
故華夷同貴。
恭敬人之所厚。
故九服攸敦。
是以關睢之風行乎四國。
況大化所陶而不洽三千哉。
若據經而言。
蓋聞佛興世也。
古昔一法萬界同軌。
釋迦文初修菩薩時廣化群生。
于成佛而有其土。
預沾慈澤皆來生我國。
我閻浮提也。
但久迷生死随染俗流。
暫失正路未悟前覺耳。
以聖人俯三達之智。
各觀其根知區品不同。
故說三乘而接之。
原夫。
真道唯一法亦不二。
今權說有三殊引而同歸。
故遊會說法悟者如沙塵。
拯沉濟惑無出此法。
是以當來過去無邊世界共斯一揆。
則知九十有五非其流也明矣。
彼乃始言其同而未言其異。
故知始之所同者非同。
末之所異者非異。
将非謬擊瓦釜濫諧黃鐘耶。
豈不誣哉。
至如全形守祀戴冕垂紳。
披氈繞貝埋塵焚火。
正始之音婁羅之韻。
此俗禮之小異耳。
今見在鳥而鳥鳴。
在獸而獸呴。
抗報萬之一音感異類而殊應。
便使夷夏隔化一何混哉。
舟枯車溺可以譬彼。
夫俗禮者。
出乎忠信之薄非道之淳。
修淳道者。
務在反俗。
俗既可反道則可淳。
反俗之難故宜祛其甚泰。
祛其甚泰必先堕冠削發方衣去食。
堕冠則無世飾之費。
削發則無笄栉之煩。
方衣則不假工于裁制。
去食則絕想嗜味。
此則為道者日損。
豈夷俗之所制。
及其敷文奧籍三藏。
四含此則為學者日益。
豈華風之能造。
又雲。
佛經繁顯道經簡幽。
推此而言。
是則幽者鑽仰難希。
顯則涉求易望。
簡必不足以示理。
繁則趣會而多津。
佛法以有形為空幻。
故忘身以濟衆。
道法以吾我為真實。
故服食以養生。
且生而可養。
則吸日可與千松比霜。
朝菌可與萬椿齊雪耶。
必不可也。
若深體三界為長。
夜之宅有生為大夢之。
主則思覺寤之道何貴于形骸。
假使形之可練生而不。
死此則宗。
本異非佛理所。
同何以言之。
夫神之寓形猶于逆旅。
苟趣舍有宜何戀戀于檐宇哉。
夫有知之知可形之形。
非聖之體。
雖複堯孔之生。
壽不盈百。
大聖泥洹同于知命。
是以永劫以來澄練神明。
神明既澄照絕有無。
名超四句。
此則正真終始不易之道也。
又刻船者祈心于金質。
守株者期情于羽化。
故封有而行六度。
凝滞而茹靈芝。
有封雖乖六度之體。
為之或能濟物。
凝滞必不羽化。
即事何足兼人。
尋二源稍迹曠局異懷。
居然優劣。
如斯之流非可具诘。
彼皆自我之近情。
非通方之宏識。
則知殊俗可以道甄哀哉。
玄聖既邈斐然競興。
可謂指蟲迹為蒼文。
餌螫乳為醍醐。
良可哀也。
佛道汪洋智量不可以言窮。
應迹難以形測其辯有也。
則萬相森陳若幹峙立。
其析無也。
則泰山空盡與秋毫俱散。
運十力以摧魔。
弘四等以濟俗。
抗波若之法炬。
何幽而不燭。
潛三昧之法威。
何遠而不伏。
甯疑夷夏不效哉。
重書與顧道士 謝鎮之白。
猥辱反釋究詳淵。
況既和光道佛而泾渭釋李。
觸類長之爰至棋奕。
敷佛彌過精旨愈昧。
夫飾樻賀珍曜夜不集。
所謂馳走滅迹跳動息影焉可免乎。
循雅論所據。
正以蟲鳥異類夷夏殊俗。
餘以三才均統人理是一。
俗訓小殊法教大同。
足下答雲。
存乎周易非胡書所拟。
便謂素旗已舉不複申檢。
玄旍為素麾。
異乎曹子之觀旗。
辄複略諸近要以标大歸。
然髻珠雖隐暮四易顯。
聊以寄谑傥不贻忤。
夫太極剖判兩儀妄構。
五陰合興形識謬彰。
識以流染因結。
形以愛滞緣生。
爰皇之前民多專愚。
專愚則巢居穴處飲血茹毛。
君臣父子自相胡越。
猶如禽獸。
又比童蒙道教所不入。
仁義所未移。
及其沈欲淪波觸崖思濟。
思濟則祈善。
祈善則聖應。
夫聖者何耶。
感物而遂通者也。
夫通不自通感不自感。
感恒在此通每自彼。
自彼而言懸鏡高堂。
自此而言萬像斯歸。
故知天竺者。
居娑婆之正域。
處淳善之嘉會。
故能感通于至聖土中。
于三千聖應既彼聲被。
則此睹日月之明。
何假離朱之察聞雷霆之音。
奚事子野之聽。
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
左右兩儀無害天均。
無害天均則雲行法教。
不嫌同道。
則雨施夷夏。
夫道者一也。
形者二也。
道者真也。
形者俗也。
真既猶一俗亦猶二。
盡二得一宜一其法。
滅俗歸真必其違俗。
是以如來制軌玄劫同風。
假令孔老是佛則為韬光潛導匡救偏心。
立仁樹義将順近情。
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親。
攝生養性自我外物。
乃為盡美不為盡善。
蓋是有崖之制未鞭其後也。
何得拟道菩提比聖牟尼。
佛教敷明要而能博。
則精疏兩汲。
精疏兩汲則剛柔一緻。
是以清津幽暢誠規可準。
夫以規為圓者易。
以手為圓者難。
将不舍其所難。
從其所易耶。
道家經籍簡陋多生。
穿鑿至如靈寶妙真。
采撮法華制用尤拙。
及如上清黃庭所尚。
服食咀石餐霞。
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難同。
其中可長。
唯在五千之道全無為用。
無為用未能違有。
遣有為懷靈芝。
何養佛家三乘所引九流均接。
九流均接則動靜斯得。
禅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
非其極也。
禅經微妙境相精深。
以此締真尚不能至。
今雲。
道在無為得一而已。
無為得一是則玄契千載。
玄契不載不俟高唱。
夫明宗引會導達風流者。
若當廢學精思不亦怠哉。
豈道教之筌耶。
敬尋所辯非徒止不解佛。
亦不解道也。
反亂一首聊酬啟齒。
亂曰。
運往兮韬明。
玄聖兮幽翳。
長夜兮悠悠。
衆星兮晢晢。
大晖灼兮升曜。
列宿奄兮消蔽。
夫輪捔兮殊材。
歸敷繩兮一制。
苟專迷兮不悟。
增上驚兮遠逝。
卞和恸兮[泳-永+荊]側。
豈偏尤兮楚厲。
良刍蔑兮波若焉。
相責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