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
耕而食。
食不可窮也。
蠶以衣。
衣不可盡也。
下有餘以奉其上。
上無為以待其下。
可以全生可以養親。
可以為己可以為人。
可以匡國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難曰。
佛之有無寄于神理存滅。
既有往論。
且欲略言。
今指辯其損益語其利害。
以弼夫子過正之談。
子雲。
釋氏蠹俗傷化費貨損役。
或者為之。
非佛之尤也。
佛之立教本以好生惡殺修善務施。
好生非正欲繁育鳥獸。
以人靈為重。
惡殺豈可得緩宥逋逃。
以哀矜斷察。
修善不必瞻丈六之形。
以忠信為上。
務施不苟使殚财土木。
以周急為美。
若絕嗣續則必法種不傳。
如并起浮圖。
又亦種殖無地。
凡且猶知之。
況我慈氏甯樂爾乎。
今守株桑門迷瞀俗士。
見寒者不施之短褐。
遇饑者不錫以糠豆。
而競聚無識之僧。
争造衆多之佛。
親戚棄而不眄。
祭祀廢而不修。
良缯碎于刹上。
丹金縻于塔下。
而謂為福田期以報業。
此并體佛未深解法不妙。
雖呼佛為佛。
豈曉歸佛之旨。
号僧為僧甯達依僧之意。
此亦神不降福。
予無取焉。
夫六家之術各有流弊。
儒失于僻。
墨失于蔽。
法失于峻。
名失于詐。
鹹由祖述者。
失其傳以緻泥溺。
今子不以僻蔽誅孔墨峻詐責韓鄧。
而獨罪我如來貶茲正覺。
是忿風濤而毀舟楫也。
今逆悖之人無賴之子。
上罔君親下虛俦類。
或不忌明憲而乍懼幽司。
憚閻羅之猛畏牛頭之酷。
遂悔其穢惡。
化而遷善。
此之益也。
又罪福之理。
不應殊于世教背乎人情。
若有事君以忠。
奉親唯孝。
與朋友信。
如斯人者猶以一眚掩德蔑而棄之。
裁犯蟲魚陷于地獄。
斯必不然矣。
夫忠莫踰于伊尹。
孝莫尚乎曾參。
伊公宰一畜以膳湯。
曾子烹隻禽以養點。
而皆同趨炎镬俱赴鋒樹。
是則大功沒于小過。
奉上反于惠下。
昔彌子矯駕猶以義弘免戮。
嗚呼曾謂靈匠不如衛君乎。
故知此為忍人之防。
而非仁人之誡也。
若能監彼流宕釁不在佛。
觀此禍福悟教開誘。
思息末以尊本。
不拔本以極末。
念忘我以弘法。
不後法以利我。
則雖曰未佛。
吾必謂之佛矣。
難範中書神滅論(曹思文) 難神滅第一(并啟诏答) 範答第一 重難神滅第二(重啟诏答) 難範中書神滅論(曹思文) 論曰。
神即形也。
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
形謝則神滅也。
難曰。
形非即神也。
神非即形也。
是合而為用者也。
而合非即矣。
生則合而為用。
死則形留而神逝也。
何以言之。
昔者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
秦穆公七日乃寤。
并神遊于帝所。
帝賜之鈞天廣樂。
此其形留而神遊者乎。
若如論言形滅則神滅者。
斯形之與神。
應如影響之必俱也。
然形既病焉則神亦病也。
何以形不知人神獨遊帝。
而欣歡于鈞天廣樂乎。
斯其寐也魂交故。
神遊于胡蝶。
即形與神分也。
其覺也形開。
遽遽然周也。
即形與神合也。
神之與形有分有合。
合則共為一體。
分則形亡而神逝也。
是以延陵喪子而言曰。
骨肉歸複于土。
而魂氣無不之也。
斯即形止而神不止也。
然經史明證灼灼也。
如此甯是形止而神滅者乎。
論曰。
問者曰。
經雲。
為之宗廟以鬼飨之。
通雲。
非有鬼也。
斯是聖人之教然也。
所以達孝子之心。
而厲偷薄之意也。
難曰。
今論所雲皆情言也。
而非聖旨。
請舉經記以證聖人之教。
孝經雲。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
以配上帝。
若形神俱滅。
複誰配天乎。
複誰配帝乎。
且無臣而為有臣。
宣尼雲。
天可欺乎。
今稷無神矣。
而以稷配斯是周旦其欺天乎。
果其無稷也。
而空以配天者。
即其欺天矣。
又其欺人也。
斯是人之教。
教以欺妄也。
設欺妄以立教者。
複何達孝子之心。
厲偷薄之意哉。
原尋論旨。
以無鬼為義。
試重诘之曰。
孔子菜羹苽祭祀其祖祢也。
禮雲。
樂以迎來哀以送往。
神既無矣迎何所迎。
神既無矣送何所送。
迎來而樂。
斯假欣于孔貌。
途往而哀。
又虛淚于丘體。
斯則夫子之祭祀也。
欺僞滿于方寸虛假盈于廟堂。
聖人之教其若是乎。
而雲聖人之教然也何哉。
思文啟。
竊見範缜神滅論。
自為賓主。
遂有三十餘條。
思文不惟闇蔽聊難論大旨二條而已。
庶欲以傾其根本。
謹冒上聞。
但思文情用淺匮。
懼不能征折詭經。
仰黩天煦伏追震悸。
謹啟。
所難二條。
當别詳覽也 右诏答。
答曹錄事難神滅論。
難曰。
形非即神也。
神非即形也。
是合而為用者也。
而合非即也。
答曰。
若合而為用者。
明不合則無用。
如蛩巨相資廢一則不可。
此乃是滅神之精據。
而非存神之雅決。
子意本欲請戰。
而定為我援兵耶。
難曰。
昔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
秦穆公七日乃寤。
并神遊于帝所。
帝賜之鈞天廣樂。
此形留而神逝者乎。
答曰。
趙簡子之上賓秦穆之上遊帝。
既雲耳聽鈞天。
居然口嘗百味。
亦可身安廣廈。
目悅玄黃。
或複披文繡之衣。
控如龍之辔。
故知神之須待既不殊人。
四肢七竅每與形等。
隻翼不可以适遠。
故不比不飛。
神無所阙。
何故憑形以自立。
難曰。
若如論旨形滅。
即神滅者。
斯形之與神應。
如影之必俱也。
然形既病焉。
則神亦病也。
何以形不知人。
神獨遊帝。
答曰。
若如來意便是形病而神不病也。
今傷之則病是形痛而神不痛也。
惱之則憂是形憂而神不憂也。
憂慮痛形已得之如此。
何用勞神于無事耶(曹以為生則合而為用則病廢同也。
死則形留而神遊。
則故遊帝與形不同) 難曰。
其寐也魂交故。
神遊于胡蝶。
即形與神分也。
其覺也形開遽遽然周也。
即形與神合也。
答曰。
此難可謂窮辯。
未可謂窮理也。
耕而食。
食不可窮也。
蠶以衣。
衣不可盡也。
下有餘以奉其上。
上無為以待其下。
可以全生可以養親。
可以為己可以為人。
可以匡國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難曰。
佛之有無寄于神理存滅。
既有往論。
且欲略言。
今指辯其損益語其利害。
以弼夫子過正之談。
子雲。
釋氏蠹俗傷化費貨損役。
或者為之。
非佛之尤也。
佛之立教本以好生惡殺修善務施。
好生非正欲繁育鳥獸。
以人靈為重。
惡殺豈可得緩宥逋逃。
以哀矜斷察。
修善不必瞻丈六之形。
以忠信為上。
務施不苟使殚财土木。
以周急為美。
若絕嗣續則必法種不傳。
如并起浮圖。
又亦種殖無地。
凡且猶知之。
況我慈氏甯樂爾乎。
今守株桑門迷瞀俗士。
見寒者不施之短褐。
遇饑者不錫以糠豆。
而競聚無識之僧。
争造衆多之佛。
親戚棄而不眄。
祭祀廢而不修。
良缯碎于刹上。
丹金縻于塔下。
而謂為福田期以報業。
此并體佛未深解法不妙。
雖呼佛為佛。
豈曉歸佛之旨。
号僧為僧甯達依僧之意。
此亦神不降福。
予無取焉。
夫六家之術各有流弊。
儒失于僻。
墨失于蔽。
法失于峻。
名失于詐。
鹹由祖述者。
失其傳以緻泥溺。
今子不以僻蔽誅孔墨峻詐責韓鄧。
而獨罪我如來貶茲正覺。
是忿風濤而毀舟楫也。
今逆悖之人無賴之子。
上罔君親下虛俦類。
或不忌明憲而乍懼幽司。
憚閻羅之猛畏牛頭之酷。
遂悔其穢惡。
化而遷善。
此之益也。
又罪福之理。
不應殊于世教背乎人情。
若有事君以忠。
奉親唯孝。
與朋友信。
如斯人者猶以一眚掩德蔑而棄之。
裁犯蟲魚陷于地獄。
斯必不然矣。
夫忠莫踰于伊尹。
孝莫尚乎曾參。
伊公宰一畜以膳湯。
曾子烹隻禽以養點。
而皆同趨炎镬俱赴鋒樹。
是則大功沒于小過。
奉上反于惠下。
昔彌子矯駕猶以義弘免戮。
嗚呼曾謂靈匠不如衛君乎。
故知此為忍人之防。
而非仁人之誡也。
若能監彼流宕釁不在佛。
觀此禍福悟教開誘。
思息末以尊本。
不拔本以極末。
念忘我以弘法。
不後法以利我。
則雖曰未佛。
吾必謂之佛矣。
難範中書神滅論(曹思文) 難神滅第一(并啟诏答) 範答第一 重難神滅第二(重啟诏答) 難範中書神滅論(曹思文) 論曰。
神即形也。
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
形謝則神滅也。
難曰。
形非即神也。
神非即形也。
是合而為用者也。
而合非即矣。
生則合而為用。
死則形留而神逝也。
何以言之。
昔者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
秦穆公七日乃寤。
并神遊于帝所。
帝賜之鈞天廣樂。
此其形留而神遊者乎。
若如論言形滅則神滅者。
斯形之與神。
應如影響之必俱也。
然形既病焉則神亦病也。
何以形不知人神獨遊帝。
而欣歡于鈞天廣樂乎。
斯其寐也魂交故。
神遊于胡蝶。
即形與神分也。
其覺也形開。
遽遽然周也。
即形與神合也。
神之與形有分有合。
合則共為一體。
分則形亡而神逝也。
是以延陵喪子而言曰。
骨肉歸複于土。
而魂氣無不之也。
斯即形止而神不止也。
然經史明證灼灼也。
如此甯是形止而神滅者乎。
論曰。
問者曰。
經雲。
為之宗廟以鬼飨之。
通雲。
非有鬼也。
斯是聖人之教然也。
所以達孝子之心。
而厲偷薄之意也。
難曰。
今論所雲皆情言也。
而非聖旨。
請舉經記以證聖人之教。
孝經雲。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
以配上帝。
若形神俱滅。
複誰配天乎。
複誰配帝乎。
且無臣而為有臣。
宣尼雲。
天可欺乎。
今稷無神矣。
而以稷配斯是周旦其欺天乎。
果其無稷也。
而空以配天者。
即其欺天矣。
又其欺人也。
斯是人之教。
教以欺妄也。
設欺妄以立教者。
複何達孝子之心。
厲偷薄之意哉。
原尋論旨。
以無鬼為義。
試重诘之曰。
孔子菜羹苽祭祀其祖祢也。
禮雲。
樂以迎來哀以送往。
神既無矣迎何所迎。
神既無矣送何所送。
迎來而樂。
斯假欣于孔貌。
途往而哀。
又虛淚于丘體。
斯則夫子之祭祀也。
欺僞滿于方寸虛假盈于廟堂。
聖人之教其若是乎。
而雲聖人之教然也何哉。
思文啟。
竊見範缜神滅論。
自為賓主。
遂有三十餘條。
思文不惟闇蔽聊難論大旨二條而已。
庶欲以傾其根本。
謹冒上聞。
但思文情用淺匮。
懼不能征折詭經。
仰黩天煦伏追震悸。
謹啟。
所難二條。
當别詳覽也 右诏答。
答曹錄事難神滅論。
難曰。
形非即神也。
神非即形也。
是合而為用者也。
而合非即也。
答曰。
若合而為用者。
明不合則無用。
如蛩巨相資廢一則不可。
此乃是滅神之精據。
而非存神之雅決。
子意本欲請戰。
而定為我援兵耶。
難曰。
昔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
秦穆公七日乃寤。
并神遊于帝所。
帝賜之鈞天廣樂。
此形留而神逝者乎。
答曰。
趙簡子之上賓秦穆之上遊帝。
既雲耳聽鈞天。
居然口嘗百味。
亦可身安廣廈。
目悅玄黃。
或複披文繡之衣。
控如龍之辔。
故知神之須待既不殊人。
四肢七竅每與形等。
隻翼不可以适遠。
故不比不飛。
神無所阙。
何故憑形以自立。
難曰。
若如論旨形滅。
即神滅者。
斯形之與神應。
如影之必俱也。
然形既病焉。
則神亦病也。
何以形不知人。
神獨遊帝。
答曰。
若如來意便是形病而神不病也。
今傷之則病是形痛而神不痛也。
惱之則憂是形憂而神不憂也。
憂慮痛形已得之如此。
何用勞神于無事耶(曹以為生則合而為用則病廢同也。
死則形留而神遊。
則故遊帝與形不同) 難曰。
其寐也魂交故。
神遊于胡蝶。
即形與神分也。
其覺也形開遽遽然周也。
即形與神合也。
答曰。
此難可謂窮辯。
未可謂窮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