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人體唯一。
神何得二。
問曰。
若不得二安有痛癢之知而複有是非之慮。
答曰。
如手足雖異總為一人。
是非痛癢雖複有異。
亦總為一神矣。
問曰。
是非之慮不關手足。
當關何也。
答曰。
是非之慮心器所主。
問曰。
心器是五藏之心非耶。
答曰。
是也。
問曰。
五藏有何殊别。
而心獨有是非之慮。
答曰。
七竅亦複何殊。
而司用不均何也。
問曰。
慮思無方。
何以知是心器所主。
答曰。
心病則思乖。
是以知心為慮本。
問曰。
何知不寄在眼等分中耶。
答曰。
若慮可寄于眼分。
眼何故不寄于耳分也。
問曰。
慮體無本故可寄之于眼分。
眼自有本。
不假寄于他分。
答曰。
眼何故有本而慮無本。
苟無本于我形。
而可遍寄于異地。
亦可張甲之情。
寄王乙之軀。
李丙之性。
托趙丁之體。
然乎哉。
不然也。
難曰。
論雲。
形神不殊手等皆是神分。
此則神以形為體。
體全即神全。
體傷即佛缺矣。
神者何。
識慮也。
今人或斷手足殘肌膚。
而智思不亂。
猶孫膑刖趾兵略愈明。
盧浮解腕儒道方谧。
此神與形離。
形傷神不害之切證也。
但神任智以役物。
托器以通照。
視聽香味各有所憑。
而思識歸乎心器。
譬如人之有宅東閣延賢。
南軒引景。
北牖招風。
西棂映月。
主人端居中霤以收四事之用焉。
若如來論口鼻耳目各有神分。
一目病即視神毀。
二目應俱盲矣。
一耳疾即聽神傷。
兩耳俱應聾矣。
今則不然。
是知神以為器非以為體也。
又雲。
心為慮本慮不可寄之他分。
若在于口眼耳鼻。
斯論然也。
若在于他心則不然矣。
耳鼻雖共此體。
不可以相雜。
以其所司不同器。
器用各異也。
他心雖在彼形而可得相涉。
以其神理均妙識慮齊功也。
故書稱。
啟爾心沃朕心。
詩雲。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齊桓師管仲之謀。
漢祖用張良之策。
是皆本之于我形。
寄之于他分。
何雲張甲之情不可托王乙之軀。
李丙之性勿得寄趙丁之體乎。
問曰。
聖人之形猶凡人之形。
而有凡聖之殊。
故知形神異矣。
答曰。
不然。
金之精者能照。
穢者不能照。
能照之精金甯有不照之穢質。
又豈有聖人之神。
而寄凡人之器。
亦無凡人之神。
而托聖人之體。
是以八彩重瞳勳華之容。
龍顔馬口軒臯之狀。
此形表之異也。
比幹之心七竅并列。
伯約之膽其大如拳。
此心器之殊也。
是以聖人區分每異常品。
非唯道革群生。
乃亦形超萬有。
凡聖均體所未敢安。
問曰。
子雲。
聖人之形必異于凡。
敢問。
陽貨類仲尼。
項籍似帝舜。
舜項孔陽智革形同。
其故何耶。
答曰。
玟似玉而非玉。
鶋類鳳而非鳳。
物誠有之。
人故宜爾。
項陽貌似而非實。
以心器不均雖貌無益也。
問曰。
凡聖之殊形器不一可也。
聖人員極理無有二而且殊姿。
陽文異狀神不系色。
于此益明。
答曰。
聖與聖同。
同于聖器而器不必同也。
猶馬殊毛而齊逸。
玉異色而均美。
是以晉棘楚和等價連城。
驎骝盜骊俱緻千裡。
問曰。
形神不二既聞之矣。
形謝神滅理固宜然。
敢問。
經雲。
為之宗廟以鬼飨之。
何謂也。
答曰。
聖人之教然也。
所以從孝子之心。
而厲偷薄之意。
神而明之。
此之謂矣。
問曰。
伯有被甲彭生豕見。
墳素着其事。
甯是設教而已耶。
答曰。
妖怪茫茫或存或亡理死者衆不皆為鬼。
彭生伯有何獨能然。
乍人乍豕。
未必齊鄭之公子也。
問曰。
易稱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而不違。
又曰。
載鬼一車其義雲何。
答曰。
有禽焉有獸焉。
飛走之别也。
有人焉有鬼焉。
幽明之别也。
人滅而為鬼。
鬼滅而為人。
則吾未知也。
難曰。
論雲。
豈有聖人之神。
而寄凡人之器。
亦無凡人之神。
而托聖人之體。
今陽貨類仲尼。
項籍似帝舜。
即是凡人之神托聖人之體也。
玟玉鶋鳳不得為喻。
今玟自名玟玉實名玉。
鶋号鶢鶋鳳曰神鳳。
名既殊稱貌亦爽實。
今舜重瞳子。
項羽亦重瞳子。
非有玟玉二名。
唯睹重瞳相類。
又有女娲蛇軀。
臯陶馬口。
非直聖神入于凡器。
遂乃托乎蟲畜之體。
此形神殊别明闇不同。
茲益昭顯也。
若形神為一理絕前因者。
則聖應誕聖。
賢必産賢。
勇怯愚智悉類其本。
即形神之所陶甄。
一氣之所孕育。
不得有堯睿朱嚚瞍頑舜聖矣。
論又雲。
聖同聖氣而器不必同。
猶馬殊毛而齊逸。
今毛複是逸器耶。
馬有同毛色而異驽駿者如此。
則毛非逸相。
由體無聖器矣。
人形骸無凡聖之别。
而有貞脆之異。
故遐靈栖于遠質。
促神寓乎近體。
則唯斯而已耳。
向所雲聖人之體旨。
直語丘舜之形。
不言器有聖智。
非矛盾之說。
勿近于此惑。
問曰。
知此神滅有何利用。
答曰。
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
吾哀其弊思拯其溺。
夫竭财以赴僧。
破産以趨佛。
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匮者何耶。
良由厚我之情深濟物之意淺。
是以圭撮涉于貧友。
吝情動于顔色。
千鐘委于富僧歡懷暢于容發。
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
友無遺秉之報。
務施不關周急。
立德必于在己。
惑以茫昧之言。
懼以阿鼻之苦。
誘以虛誕之詞。
欣以兜率之樂。
故棄縫掖襲橫衣。
廢俎豆列瓶缽。
家家棄其親愛。
人人絕其嗣續。
至使兵挫于行間。
吏空于官府。
粟罄于惰遊。
貨殚于土木。
所以奸宄佛勝頌聲尚權。
惟此之故也。
其流莫已其病無垠。
若知陶甄禀于自然。
森羅均于獨化。
忽焉自有恍爾而無。
來也不禦。
去也不追。
乘夫天理各安其性。
小人甘其壟畝。
君子保其恬素
神何得二。
問曰。
若不得二安有痛癢之知而複有是非之慮。
答曰。
如手足雖異總為一人。
是非痛癢雖複有異。
亦總為一神矣。
問曰。
是非之慮不關手足。
當關何也。
答曰。
是非之慮心器所主。
問曰。
心器是五藏之心非耶。
答曰。
是也。
問曰。
五藏有何殊别。
而心獨有是非之慮。
答曰。
七竅亦複何殊。
而司用不均何也。
問曰。
慮思無方。
何以知是心器所主。
答曰。
心病則思乖。
是以知心為慮本。
問曰。
何知不寄在眼等分中耶。
答曰。
若慮可寄于眼分。
眼何故不寄于耳分也。
問曰。
慮體無本故可寄之于眼分。
眼自有本。
不假寄于他分。
答曰。
眼何故有本而慮無本。
苟無本于我形。
而可遍寄于異地。
亦可張甲之情。
寄王乙之軀。
李丙之性。
托趙丁之體。
然乎哉。
不然也。
難曰。
論雲。
形神不殊手等皆是神分。
此則神以形為體。
體全即神全。
體傷即佛缺矣。
神者何。
識慮也。
今人或斷手足殘肌膚。
而智思不亂。
猶孫膑刖趾兵略愈明。
盧浮解腕儒道方谧。
此神與形離。
形傷神不害之切證也。
但神任智以役物。
托器以通照。
視聽香味各有所憑。
而思識歸乎心器。
譬如人之有宅東閣延賢。
南軒引景。
北牖招風。
西棂映月。
主人端居中霤以收四事之用焉。
若如來論口鼻耳目各有神分。
一目病即視神毀。
二目應俱盲矣。
一耳疾即聽神傷。
兩耳俱應聾矣。
今則不然。
是知神以為器非以為體也。
又雲。
心為慮本慮不可寄之他分。
若在于口眼耳鼻。
斯論然也。
若在于他心則不然矣。
耳鼻雖共此體。
不可以相雜。
以其所司不同器。
器用各異也。
他心雖在彼形而可得相涉。
以其神理均妙識慮齊功也。
故書稱。
啟爾心沃朕心。
詩雲。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齊桓師管仲之謀。
漢祖用張良之策。
是皆本之于我形。
寄之于他分。
何雲張甲之情不可托王乙之軀。
李丙之性勿得寄趙丁之體乎。
問曰。
聖人之形猶凡人之形。
而有凡聖之殊。
故知形神異矣。
答曰。
不然。
金之精者能照。
穢者不能照。
能照之精金甯有不照之穢質。
又豈有聖人之神。
而寄凡人之器。
亦無凡人之神。
而托聖人之體。
是以八彩重瞳勳華之容。
龍顔馬口軒臯之狀。
此形表之異也。
比幹之心七竅并列。
伯約之膽其大如拳。
此心器之殊也。
是以聖人區分每異常品。
非唯道革群生。
乃亦形超萬有。
凡聖均體所未敢安。
問曰。
子雲。
聖人之形必異于凡。
敢問。
陽貨類仲尼。
項籍似帝舜。
舜項孔陽智革形同。
其故何耶。
答曰。
玟似玉而非玉。
鶋類鳳而非鳳。
物誠有之。
人故宜爾。
項陽貌似而非實。
以心器不均雖貌無益也。
問曰。
凡聖之殊形器不一可也。
聖人員極理無有二而且殊姿。
陽文異狀神不系色。
于此益明。
答曰。
聖與聖同。
同于聖器而器不必同也。
猶馬殊毛而齊逸。
玉異色而均美。
是以晉棘楚和等價連城。
驎骝盜骊俱緻千裡。
問曰。
形神不二既聞之矣。
形謝神滅理固宜然。
敢問。
經雲。
為之宗廟以鬼飨之。
何謂也。
答曰。
聖人之教然也。
所以從孝子之心。
而厲偷薄之意。
神而明之。
此之謂矣。
問曰。
伯有被甲彭生豕見。
墳素着其事。
甯是設教而已耶。
答曰。
妖怪茫茫或存或亡理死者衆不皆為鬼。
彭生伯有何獨能然。
乍人乍豕。
未必齊鄭之公子也。
問曰。
易稱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而不違。
又曰。
載鬼一車其義雲何。
答曰。
有禽焉有獸焉。
飛走之别也。
有人焉有鬼焉。
幽明之别也。
人滅而為鬼。
鬼滅而為人。
則吾未知也。
難曰。
論雲。
豈有聖人之神。
而寄凡人之器。
亦無凡人之神。
而托聖人之體。
今陽貨類仲尼。
項籍似帝舜。
即是凡人之神托聖人之體也。
玟玉鶋鳳不得為喻。
今玟自名玟玉實名玉。
鶋号鶢鶋鳳曰神鳳。
名既殊稱貌亦爽實。
今舜重瞳子。
項羽亦重瞳子。
非有玟玉二名。
唯睹重瞳相類。
又有女娲蛇軀。
臯陶馬口。
非直聖神入于凡器。
遂乃托乎蟲畜之體。
此形神殊别明闇不同。
茲益昭顯也。
若形神為一理絕前因者。
則聖應誕聖。
賢必産賢。
勇怯愚智悉類其本。
即形神之所陶甄。
一氣之所孕育。
不得有堯睿朱嚚瞍頑舜聖矣。
論又雲。
聖同聖氣而器不必同。
猶馬殊毛而齊逸。
今毛複是逸器耶。
馬有同毛色而異驽駿者如此。
則毛非逸相。
由體無聖器矣。
人形骸無凡聖之别。
而有貞脆之異。
故遐靈栖于遠質。
促神寓乎近體。
則唯斯而已耳。
向所雲聖人之體旨。
直語丘舜之形。
不言器有聖智。
非矛盾之說。
勿近于此惑。
問曰。
知此神滅有何利用。
答曰。
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
吾哀其弊思拯其溺。
夫竭财以赴僧。
破産以趨佛。
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匮者何耶。
良由厚我之情深濟物之意淺。
是以圭撮涉于貧友。
吝情動于顔色。
千鐘委于富僧歡懷暢于容發。
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
友無遺秉之報。
務施不關周急。
立德必于在己。
惑以茫昧之言。
懼以阿鼻之苦。
誘以虛誕之詞。
欣以兜率之樂。
故棄縫掖襲橫衣。
廢俎豆列瓶缽。
家家棄其親愛。
人人絕其嗣續。
至使兵挫于行間。
吏空于官府。
粟罄于惰遊。
貨殚于土木。
所以奸宄佛勝頌聲尚權。
惟此之故也。
其流莫已其病無垠。
若知陶甄禀于自然。
森羅均于獨化。
忽焉自有恍爾而無。
來也不禦。
去也不追。
乘夫天理各安其性。
小人甘其壟畝。
君子保其恬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