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俊。
能事畢矣。
又予雖明有佛而體佛不與俗同爾。
兼陳本意系之論左焉。
神滅論(問答者論本客主之辭也難者今之所問) 問曰。
子雲神滅。
何以知其滅耶。
答曰。
神即形也。
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
形謝則神滅也。
問曰。
形者。
無知之稱。
神者。
有知之名。
知與無知即事有異。
神之與形理不容。
一形神相即非所聞也。
答曰。
形者。
神之質。
神者。
形之用。
是則形稱其質。
神言其用。
形之與神不得相異。
難曰。
今論形神合體則應有不離之證。
而直雲神即形形即神。
形之與神不得相異。
此辯而無征有乖笃喻矣。
子今據夢以驗形神不得共體。
當人寝時其形是無知之物。
而有見焉。
此神遊之所接也。
神不孤立必憑形器。
猶人不露處須有居室。
但形器是穢闇之質。
居室是蔽塞之地。
神反形内則其識微惛惛。
故以見為夢。
人歸室中則其神暫壅壅。
故以明為昧。
夫人或夢上騰玄虛遠适萬裡。
若非神行便是形往耶。
形既不往神又不離。
複焉得如此。
若謂是想所見者。
及其安寐身似僵木氣。
若寒灰呼之不聞。
撫之無覺即雲神與形均則是表裡俱倦。
既不外接聲音。
甯能内興思想。
此即形靜神馳斷可知矣。
又疑凡所夢者。
或反中詭遇(趙簡子。
夢童子裸歌可吳入鄒。
晉小臣夢負公登天而負公出諸廁是也)或理所不容(呂齮。
夢射月中之。
吳後。
夢腸出繞阊門之類是也)或先覺未兆(呂姜夢天。
名其子曰虞。
曹人夢衆君子謀欲士曹之類是)或假借象類(蔡茂禾失為秩。
王浚夢三刀為州之類是也)或即事所無(胡人夢舟。
越人夢騎之類是也)或乍驗乍否(殷宗夢得傳說。
漢文夢獲鄧通驗也。
否事衆多不複具載也)此皆神化茫眇幽明不。
測易以約通難用理。
檢不許以神遊必宜求諸形。
内恐塊爾潛靈外絕觐。
觌雖複扶以六夢濟以想因。
理亦不得然也。
問曰。
神故非質。
形故非用。
不得為異其義安在。
答曰。
名殊而體一也。
問曰。
名既已殊。
體何得一。
答曰。
神之于質猶利之于刀。
形之于用猶刀之于利。
利之名非刀也。
刀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利無刃舍刀無利。
未聞刀沒而利存。
豈容形亡而神在也。
難曰。
夫刀之有利砥砺之功。
故能水截蛟螭。
陸斷兕虎。
若窮利盡用必摧其鋒锷。
化成鈍刃。
如此則利滅而刀存。
即是神亡而形在。
何雲舍利無刃。
名殊而體一耶。
刀利既不俱滅。
形神則不共亡。
雖能近取于譬理實乖矣。
問曰。
刀之與利或如來說形之與神其義不然。
何以言之。
木之質無知也。
人之質有知也。
人既有如木之質。
而有異木之知。
豈非木有其一人有其二耶。
答曰。
異哉言乎。
人若有如木之質以為形。
又有異木之知以為神。
則可如來論也。
今人之質質有知也。
木之質質無知也。
人之質非木質也。
木之質非人質也。
安在有如木之質。
而複有異木之知。
問曰。
人之質所以異木質者。
以其有知耳。
人而無知與木何異。
答曰。
人無無知之質。
猶木無有知之形。
問曰。
死者之形骸豈非無知之質耶。
答曰。
是無知之質也。
問曰。
若然者人果有如木之質。
而有異木之知矣。
答曰。
死者有如木之質。
而無異木之知。
生者有異木之知。
而無如木之質。
問曰。
死者之骨骸非生者之形骸耶。
答曰。
生形之非死形。
死形之非生形。
區已革矣。
安有生人之形骸。
而有死人之骨骸哉。
問曰。
若生者之形骸非死者之骨骸。
死者之骨骸則應不由生者之形骸。
不由生者之形骸。
則此骨骸從何而至。
答曰。
是生者之形骸變為死者之骨骸也。
問曰。
生者之形骸雖變為死者之骨骸。
豈不因生而有死。
則知死體猶生體也。
答曰。
如因榮木變為枯木。
枯木之質甯是榮木之體。
問曰。
榮體變為枯體。
枯體即是榮體。
如絲體變為縷體。
縷體即是絲體。
有何咎焉。
答曰。
若枯即是榮。
榮即是枯。
則應榮時凋零枯時結實。
又榮木不應變為枯木。
以榮即是枯故。
枯無所複變也。
又榮枯是一何不先枯後榮。
要先榮後枯何耶。
絲縷同時不得為喻。
問曰。
生形之謝便應豁然都盡。
何故方受死形綿曆未已耶。
答曰。
生滅之體要有其次故也。
夫欻而生者。
必欻而滅。
漸而生者。
必漸而滅。
欻而生者。
飄驟是也。
漸而生者。
動植是也。
有欻有漸物之理也。
難曰。
論雲。
人之質有知也。
木之質無知也。
豈不以人識涼燠知痛癢。
養之則生。
傷之則死耶。
夫木亦然矣。
當春則榮。
在秋則悴。
樹之必生拔之必死。
何謂無知。
今人之質猶如木也。
神留則形立。
神去則形廢。
立也即是榮木。
廢也即是枯木。
子何以辯。
此非神知而謂質有知乎。
凡萬有皆以神知無以質知者也。
但草木昆蟲之性。
裁覺榮悴生死。
生民之識則通安危利害。
何謂非有如木之質以為形。
又有異木之知以為神耶。
此則形神有二居可别也。
但木禀陰陽之偏風。
人含一靈之精照。
其識或同。
其神則異矣。
骨骸形骸之論死生授受之說。
義既前定。
事又不經。
安用曲辯哉。
問曰。
形即神者手等亦是神耶。
答曰。
皆是神分。
問曰。
若皆是神分神應能慮。
手等亦應能慮也。
答曰。
手等有痛癢之知。
而無是非之慮。
問曰。
知之與慮為一為異。
答曰。
知即是慮。
淺則為知。
深則為慮。
問曰。
若爾應有二慮。
慮既有二。
神有二乎。
答曰。
能事畢矣。
又予雖明有佛而體佛不與俗同爾。
兼陳本意系之論左焉。
神滅論(問答者論本客主之辭也難者今之所問) 問曰。
子雲神滅。
何以知其滅耶。
答曰。
神即形也。
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
形謝則神滅也。
問曰。
形者。
無知之稱。
神者。
有知之名。
知與無知即事有異。
神之與形理不容。
一形神相即非所聞也。
答曰。
形者。
神之質。
神者。
形之用。
是則形稱其質。
神言其用。
形之與神不得相異。
難曰。
今論形神合體則應有不離之證。
而直雲神即形形即神。
形之與神不得相異。
此辯而無征有乖笃喻矣。
子今據夢以驗形神不得共體。
當人寝時其形是無知之物。
而有見焉。
此神遊之所接也。
神不孤立必憑形器。
猶人不露處須有居室。
但形器是穢闇之質。
居室是蔽塞之地。
神反形内則其識微惛惛。
故以見為夢。
人歸室中則其神暫壅壅。
故以明為昧。
夫人或夢上騰玄虛遠适萬裡。
若非神行便是形往耶。
形既不往神又不離。
複焉得如此。
若謂是想所見者。
及其安寐身似僵木氣。
若寒灰呼之不聞。
撫之無覺即雲神與形均則是表裡俱倦。
既不外接聲音。
甯能内興思想。
此即形靜神馳斷可知矣。
又疑凡所夢者。
或反中詭遇(趙簡子。
夢童子裸歌可吳入鄒。
晉小臣夢負公登天而負公出諸廁是也)或理所不容(呂齮。
夢射月中之。
吳後。
夢腸出繞阊門之類是也)或先覺未兆(呂姜夢天。
名其子曰虞。
曹人夢衆君子謀欲士曹之類是)或假借象類(蔡茂禾失為秩。
王浚夢三刀為州之類是也)或即事所無(胡人夢舟。
越人夢騎之類是也)或乍驗乍否(殷宗夢得傳說。
漢文夢獲鄧通驗也。
否事衆多不複具載也)此皆神化茫眇幽明不。
測易以約通難用理。
檢不許以神遊必宜求諸形。
内恐塊爾潛靈外絕觐。
觌雖複扶以六夢濟以想因。
理亦不得然也。
問曰。
神故非質。
形故非用。
不得為異其義安在。
答曰。
名殊而體一也。
問曰。
名既已殊。
體何得一。
答曰。
神之于質猶利之于刀。
形之于用猶刀之于利。
利之名非刀也。
刀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利無刃舍刀無利。
未聞刀沒而利存。
豈容形亡而神在也。
難曰。
夫刀之有利砥砺之功。
故能水截蛟螭。
陸斷兕虎。
若窮利盡用必摧其鋒锷。
化成鈍刃。
如此則利滅而刀存。
即是神亡而形在。
何雲舍利無刃。
名殊而體一耶。
刀利既不俱滅。
形神則不共亡。
雖能近取于譬理實乖矣。
問曰。
刀之與利或如來說形之與神其義不然。
何以言之。
木之質無知也。
人之質有知也。
人既有如木之質。
而有異木之知。
豈非木有其一人有其二耶。
答曰。
異哉言乎。
人若有如木之質以為形。
又有異木之知以為神。
則可如來論也。
今人之質質有知也。
木之質質無知也。
人之質非木質也。
木之質非人質也。
安在有如木之質。
而複有異木之知。
問曰。
人之質所以異木質者。
以其有知耳。
人而無知與木何異。
答曰。
人無無知之質。
猶木無有知之形。
問曰。
死者之形骸豈非無知之質耶。
答曰。
是無知之質也。
問曰。
若然者人果有如木之質。
而有異木之知矣。
答曰。
死者有如木之質。
而無異木之知。
生者有異木之知。
而無如木之質。
問曰。
死者之骨骸非生者之形骸耶。
答曰。
生形之非死形。
死形之非生形。
區已革矣。
安有生人之形骸。
而有死人之骨骸哉。
問曰。
若生者之形骸非死者之骨骸。
死者之骨骸則應不由生者之形骸。
不由生者之形骸。
則此骨骸從何而至。
答曰。
是生者之形骸變為死者之骨骸也。
問曰。
生者之形骸雖變為死者之骨骸。
豈不因生而有死。
則知死體猶生體也。
答曰。
如因榮木變為枯木。
枯木之質甯是榮木之體。
問曰。
榮體變為枯體。
枯體即是榮體。
如絲體變為縷體。
縷體即是絲體。
有何咎焉。
答曰。
若枯即是榮。
榮即是枯。
則應榮時凋零枯時結實。
又榮木不應變為枯木。
以榮即是枯故。
枯無所複變也。
又榮枯是一何不先枯後榮。
要先榮後枯何耶。
絲縷同時不得為喻。
問曰。
生形之謝便應豁然都盡。
何故方受死形綿曆未已耶。
答曰。
生滅之體要有其次故也。
夫欻而生者。
必欻而滅。
漸而生者。
必漸而滅。
欻而生者。
飄驟是也。
漸而生者。
動植是也。
有欻有漸物之理也。
難曰。
論雲。
人之質有知也。
木之質無知也。
豈不以人識涼燠知痛癢。
養之則生。
傷之則死耶。
夫木亦然矣。
當春則榮。
在秋則悴。
樹之必生拔之必死。
何謂無知。
今人之質猶如木也。
神留則形立。
神去則形廢。
立也即是榮木。
廢也即是枯木。
子何以辯。
此非神知而謂質有知乎。
凡萬有皆以神知無以質知者也。
但草木昆蟲之性。
裁覺榮悴生死。
生民之識則通安危利害。
何謂非有如木之質以為形。
又有異木之知以為神耶。
此則形神有二居可别也。
但木禀陰陽之偏風。
人含一靈之精照。
其識或同。
其神則異矣。
骨骸形骸之論死生授受之說。
義既前定。
事又不經。
安用曲辯哉。
問曰。
形即神者手等亦是神耶。
答曰。
皆是神分。
問曰。
若皆是神分神應能慮。
手等亦應能慮也。
答曰。
手等有痛癢之知。
而無是非之慮。
問曰。
知之與慮為一為異。
答曰。
知即是慮。
淺則為知。
深則為慮。
問曰。
若爾應有二慮。
慮既有二。
神有二乎。
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