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九

關燈
子謂神遊胡蝶是真作飛蟲耶。

    若然者或夢為牛則負人轅辀。

    或夢為馬則入人跨下。

    明旦應有死牛死馬。

    而無其物何耶。

    又腸繞昌門此人即死。

    豈有遺其肝肺而可以生哉。

    又日月麗天廣輪千裡。

    無容下從返婦近入懷袖。

    夢幻虛假無有自來矣。

    一旦實之良足偉也。

    明結想霄坐周天海。

    神昏于内妄見異物。

    豈莊生實亂南園。

    趙簡真登阊阖。

    郢外弟蕭琛亦以夢為文句甚悉。

    想孰取視也。

     難曰。

    延陵喪子而言曰。

    骨肉歸于上。

    而魂氣無不之也。

    斯即形止而神不止也。

     答曰。

    人之生也。

    資氣于天禀形于地。

    是以形銷于下。

    氣滅于上。

    氣滅于上。

    故言無不之。

    無不之者。

    不測之辭耳。

    豈必其神興知耶。

     難曰。

    今論所雲皆情言也。

    而非聖旨。

    請舉經記以證聖人之教。

    孝經雲。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

    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若形神俱滅誰配天乎。

    複誰配帝乎。

     答曰。

    若均是聖達本自無教。

    教之所設實在黔首。

    黔首之情常貴生而賤死。

    死而有靈則長畏敬之心。

    死而無知則生慢易之意。

    聖人知其若此。

    故廟祧壇墠以笃其誠心。

    肆筵授幾以全其罔己。

    尊祖以窮郊天之敬。

    嚴父以配天明堂之享。

    且忠信之寄心有地強梁之子茲焉是懼。

    所以聲教煦于上風俗淳于下。

    周此道也。

    故經雲。

    為之宗廟以鬼享之。

    言用鬼神之道。

    緻茲孝享也。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明厲其追遠。

    不可朝死夕亡也。

    子貢問死而有知。

    仲尼雲。

    吾欲言死而有知。

    則孝子輕生以殉死。

    吾欲言死而無知。

    則不孝之子棄而不葬。

    子路問事鬼神。

    夫子雲。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适言以鬼享之。

    何故不許其事耶。

    死而有知輕生以殉是也。

    何故不明言其有。

    而作此悠漫以答耶。

    研求其義死而無知。

    亦已審矣。

    宗廟郊社皆聖人之教迹。

    彜倫之道。

    不可得而廢耳。

     難曰。

    且無臣而為有臣。

    宣尼雲。

    天可欺乎。

    今稷無神矣。

    而以稷配斯。

    是周旦其欺天乎。

    既其欺天。

    又其欺人。

    斯是聖人之教以欺妄。

    欺妄以教。

    何達孝子之心。

    厲偷薄之意哉。

     答曰。

    夫聖人者顯仁藏用窮神盡變。

    故曰聖達節而賢守節也。

    甯可求之蹄筌局以言教。

    夫欺者。

    謂傷化敗俗導人非道耳。

    苟可以安上治民移風易俗。

    三光明于上。

    黔黎悅于下。

    何欺妄之有乎。

    請問。

    湯放桀武伐纣。

    是殺君非耶。

    而孟子雲。

    聞誅獨夫纣。

    未聞殺君也。

    子不責聖人放殺之迹。

    而勤勤于郊稷之妄乎。

    郊丘明堂乃是儒家之淵府也。

    而非形神之滞義。

    當如此何耶。

     難曰。

    樂以迎來哀以送往。

    雲雲。

     答曰。

    此義未通而自釋。

    不複費辭于無用。

    禮記有斯言多矣。

    近寫此條小恨未周也。

     思文啟。

    始得範缜答神滅論。

    猶執先迷。

    思文試料其理緻。

    沖其四證。

    謹冒奏聞。

    但思文情識愚淺。

    無以折其鋒銳。

    仰塵。

     聖鑒伏追震悚。

    謹啟。

     具一二缜既背經以起義。

    乖理以緻談。

    滅聖難以聖責。

    乖理難以理诘。

    如此則言語之論略成可息  右诏答。

     重難範中書神滅論。

     論曰。

    若合而為用者明。

    不合則無用。

    如蛩巨之相資廢一則不可。

    此乃是滅神之精據。

    而非存神之雅決。

    子意本欲請戰。

    而定為我援兵也。

    論又雲。

    形之于神猶刀之于利。

    未聞刀沒而利存。

    豈形止而神在。

    又申延陵之言。

    即形消于下神滅于上。

    故雲無之也。

    又雲。

    以稷配天非欺天也。

    猶湯放武伐非殺君也。

    子不責聖人放殺之迹。

    而勤勤于郊稷之妄耶。

    難曰。

    蛩蛩巨虛是合用之證耳。

    而非形滅即神滅之據也。

    何以言之。

    蛩非虛也虛非蛩也。

    今滅蛩蛩而駏驉不死。

    斬駏驉而蛩蛩不亡。

    非相即也。

    今引此以為形神俱滅之精據。

    又為救兵之良援。

    斯倒戈授人而欲求長存也。

    悲夫。

    斯即形滅而神不滅之證一也。

    論雲。

    形之與神猶刀之于利。

    未聞刀沒而利存。

    豈容形亡而神在。

    雅論據形神之俱滅。

    唯此一證而已。

    愚有惑焉。

    何者。

    神之與形是二物之合用。

    即論所引蛩巨相資也。

    是今刀之于利是一物之兩名耳。

    然一物兩名者。

    故舍刀則無利也。

    二物之合用者。

    故形亡則神逝也。

    今引一物之二名。

    征二物之合用。

    斯差若毫厘者何千裡之遠也。

    斯又是形滅而神不滅之證二也。

    又申延陵之言曰。

    即是形消于下神滅于上。

    論雲。

    形神是一體之相即。

    即今形滅于此。

    即應神滅于形中。

    何得雲形消于下。

    神滅于上。

    而雲無不之乎。

    斯又是形滅而神不滅之證三也。

    又雲。

    以稷配天非欺天也。

    猶湯放桀武伐纣非殺君也。

    即是權假以除惡乎。

    然唐虞之君無放伐之患矣。

    若乃運非太平世值三季權假立教以救一時。

    故權稷以配天假父以配帝。

    則可也。

    然有虞氏之王天下也。

    禘黃而郊喾。

    祖颛而宗堯。

    既淳風未殄。

    時非權假而今欺天罔帝也何乎。

    引證若斯。

    斯又是形滅而神不滅之證四也。

    斯四證既立而根本自傾。

    餘枝葉庶不待風而靡也。

     論曰。

    樂以迎來哀以送往。

    此義不假通而自釋。

    不複費于無用。

    禮記有言多矣。

    又雲。

    夫言欺者。

    謂傷化敗俗耳。

    苟可以安上治民。

    複何欺妄之有乎。

     難曰。

    前難雲。

    迎來而樂。

    是假欣于孔貌。

    送往而哀。

    又虛淚于丘體。

    斯實鄙難之雲梯。

    弱義之鋒的。

    在此言也。

    而答者曾不惠解。

    唯雲不假通而自釋。

    請重之曰。

    依如論旨既已許孔是假欣而虛淚也。

    又許稷之配天。

    是指無以為有也。

    宣尼雲。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

    爻象之所不占。

    而格言之所攸棄。

    用此風以扇也。

    何得不傷。

    茲俗于何不敗。

    而雲可以安上治民也。

    慈化何哉。

    論雲。

    已通而昧者未悟。

    聊重往咨側聞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