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三

關燈
為不見其靈變以曉邪見之徒。

    豈獨不愛數十百萬之說而吝俄頃神光。

    徒為化聲之辯。

    竟無明于真智。

    終年疲役而不知所歸。

    豈不哀哉。

    又雲内懷虔仰故禮拜悔罪。

    達夫無常故情無所吝。

    委妻子而為施。

    豈有邀于百倍。

    答曰。

    繁巧以興事。

    未若除貪欲而息兢。

    遵戒以洗悔。

    未若剪榮冀以全樸。

    況乃誘所尚以祈利。

    忘天屬以要譽。

    謂之無邀。

    吾不信也。

    又雲。

    泥洹以無樂為樂。

    法身以無身為身。

    若誠能餐仰則耽逸稍除獲利于無利矣。

    答曰。

    泥洹以離苦為樂。

    法身以接善為身。

    所以使餐仰之徒不能自絕耳。

    果歸于無利。

    勤者何獲而雲獲于無利耶。

    此乃形神俱盡之證。

    恐非雅論所應明言也。

    又雲。

    欲此道者。

    可謂有欲于無欲矣。

    至若啟導粗近者。

    有影向之實。

    亦猶于公以仁活緻封。

    嚴氏以好殺緻誅。

    厲妙行以希天堂。

    謹五戒以遠地獄。

    雖有欲于可欲。

    實踐日損之塗。

    此亦西行而求郢。

    何患其不至。

     答曰。

    謂粗近為啟導。

    比報應于影向。

    不亦善乎。

    但影向所因必稱形聲。

    尋常之形安得八萬由旬之影乎。

    所滞若有欲于無欲。

    猶是常滞于所欲。

    夫耳目殊司工藝異業。

    末伎所存慮猶不并。

    是以金石克諧。

    泰山不能呈其高。

    鴻鹄方集。

    冥秋不能傳其旨。

    而欲以有欲成無欲。

    希望就日損。

    雖雲西行去郢茲遠。

    如之何。

    又雲。

    若身死神滅是物之真性。

    但當與周孔并力緻教。

    何為诳以不滅欺以佛理。

    使燒祝發膚絕其胖合。

    以傷盡性之義。

    答曰。

    華戎自有不同。

    何者。

    中國之人。

    禀氣清和含仁抱義。

    故周孔明性習之教。

    外國之徒。

    受性剛強貪欲忿戾。

    故釋氏嚴五戒之科。

    來論所謂聖無常心。

    就之物性者也。

    懲暴之戒莫若乎地獄。

    誘善之歡莫美乎天堂。

    将盡殘害之根。

    非中庸之謂。

    周孔則不然。

    順其天性去其甚泰。

    淫盜着于五刑。

    酒辜明乎周诰。

    春田不圍澤。

    見生不忍死。

    五犯三驅釣而不網。

    是以仁愛普洽澤及豚魚。

    嘉禮有常俎。

    老者得食肉春耕秋收蠶織以時。

    三靈格思百神鹹帙。

    方彼之所為者。

    豈不弘哉。

    又甄供灌之賞。

    嚴疑法之罰。

    述蒲宰之問。

    為勸化之本。

    演焄蒿之答。

    明來生之驗。

    隻服盱衡而矜斯說者。

    其處心亦誤矣。

    論又稱。

    耆陀屍梨之屬神理風操。

    不在琳比丘後。

    足下既明常人不能料度近事。

    今何以了其勝否于百年之前數千裡之外耶。

    若琳比丘者僧貌而天靈。

    似夫深識真僞。

    殊不肯忌經護師崇飾幻說。

    吾以是敬之。

    孫興公論雲。

    竺法護之淵達。

    于法蘭之純博。

    足下欲比中土何士也。

    及楚英之修仁寺。

    笮融之赒行馑。

    甯複有清真風操乎。

    昔在東邑。

    有道含沙門自吳中來。

    深見勸譬甚有懇誠。

    因留三宿。

    相為說練形澄神之緣。

    罪福起滅之驗。

    皆有條貫。

    吾拱聽谠言申旦忘寝。

    退以為士所以立身揚名著信行道者。

    實賴周孔之本。

    子路稱聞之。

    而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吾所行者多矣。

    何遽舍此而務彼。

    又尋稱情立文之制。

    知來生之為奢。

    究終身不已之哀。

    悟受形之難再。

    聖人我師。

    周孔豈欺我哉。

    緣足下情笃。

    故具陳始末。

    想耆舊大智誨人不倦。

    于此未默耳。

    前已遣取明佛論。

    遲尋至冀或朗然于心。

    何承天白。

     答何衡陽難釋白黑論。

     敬覽來論。

    抑裁佛化畢志儒業。

    意義撿着才筆辯核。

    善可以警策世情。

    實中區之美談也。

    觀足下意非謂制佛法者非聖也。

    但其法權而無實耳。

    未審竟何以了其無實。

    今相與斷見事大計失得略半也。

    靈化起于玄極之表。

    其故糾結于幽冥之中。

    曾無神人指掌相語。

    徒信史之[門@(服-月+圭)]文于焚燒之後。

    便欲以廢頓神化相助寒心也。

    夫聖人窮理盡性。

    以至于命物。

    有不得其所若已納之于隍。

    今诳以不滅欺以成佛。

    使髡首赭衣焚身然指。

    不複用天分以養父母夫婦父子之道。

    從佛法已來。

    沙河以西三十六國。

    末暨中華。

    絕此緒者億兆人矣。

    東夷西羌或可。

    聖賢及由餘日磾得來之類将生而不得生者多矣。

    若使佛法無實。

    納隍之酷豈可勝言。

    及經之權為合何道而雲欲以矯抂過正以治外國剛強忿戾之民乎。

    夫忿戾之類約法三章交賞見罰尚不信懼。

    甯當複以即色本無泥洹法身十二因緣微塵劫數之言。

    以治之乎。

    禀此訓者。

    皆足下所謂禀氣清和懷仁抱義之徒也。

    資清和以疏微言。

    厲義性以習妙行。

    故遂能澄照觀法。

    法照俱空而至于道。

    皆佛經所載。

    而足下所信矣。

    至若近世通神令德。

    若孫興公所贊八賢。

    支道林所頌五哲。

    皆時所共高。

    故二子得以綴筆。

    複何得其謂妄語乎。

    孫稱竺法護之淵達。

    于法蘭之淳博。

    吾不閑雅俗。

    不知當比何士。

    然法蘭弟子道邃。

    未逮其師。

    孫論雲。

    時以對勝。

    流雲。

    謂庾文秉也。

    是護蘭二公。

    當又出之。

    吾都不識。

    琳比丘又不悉世論。

    若足下謂與文秉等者。

    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