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三

關燈
親映光明其壽無量耳。

    今沒于邪見慢誕靈化理固天隔。

    當何由睹其事之符乎。

    夫心不貪欲。

    為十善之本。

    故能俯絕地獄仰生天堂。

    即亦服義蹈道理端心者矣。

    今内懷虔仰。

    故禮拜悔罪。

    達夫無常。

    故情無所吝。

    委妻子而為施。

    豈有邀于百姓。

    複何得乃雲。

    不由恭肅之意。

    不乘無吝之情乎。

    泥洹以無樂為樂。

    法身以無身為身。

    若本不希拟。

    亦可為增耽逸之慮。

    肇好奇之心。

    若誠餐仰則耽逸稍除。

    而獲利于無利矣。

    又何問利競之俗乎。

    又雲。

    道在無欲。

    而以有欲要之。

    俯仰之間非利不動。

    何誣佛之深哉。

    夫佛家大趣。

    自以八苦皆由欲來。

    明言十二因緣。

    使高妙之流。

    朗神明于無生耳。

    欲此道者。

    可謂有欲于無欲矣。

    至于啟導粗近。

    天堂地獄皆有影向之實。

    亦由于公以仁活招封。

    嚴氏以好殺緻誅。

    畏誅而欲封者。

    必舍殺而修仁矣。

    勵妙行以希天堂。

    謹五戒以遠地獄。

    雖有欲于可欲。

    實踐日損之清塗。

    此亦西行而求郢。

    何患其不至哉。

    又嫌丹青眩媚彩之目。

    土木誇好壯之心。

    成私樹之權。

    結師黨之勢。

    要厲精之譽。

    肆淩競之志。

    固黑蝗之醜。

    或可謂作法于涼。

    其弊猶貪耳。

    何得乃慢佛雲作法于貪耶。

    王莽竊六經以篡帝位。

    秦皇因觐朝而構阿房。

    甯可複罪。

    先王之禮教哉。

    又雲。

    宜廢顯晦之迹。

    存其所要之旨。

    示來生者。

    蔽虧于道釋。

    不得已請問其旨為欲何要必欲使修利遷善以遂其性矣。

    夫聖無常心。

    就物之心以為心耳。

    若身死神滅。

    是物之真性。

    但當即其必滅之性。

    與周孔并力緻教。

    使物無禀。

    則遷善之實。

    豈不純乎。

    何诳以不滅欺以佛理。

    使燒祝發膚絕其胖合。

    所遏苗裔數不可量。

    為害若是。

    以傷盡性之美。

    釋氏何為其不得已乎。

    若不信之流。

    亦不肯修利而遷善矣。

    夫信者則必耆域揵陀勒夷陀密竺法乘帛法祖竺法護于法蘭竺法行于道邃阙公則佛圖澄屍梨蜜郭文舉釋道安支道林遠和上之倫矣。

    神理風操。

    似殊不在琳比丘之後。

    甯當妄有毀人理落簪于不實人之化哉。

    皆靈奇之實引綿邈之心。

    以成神通清真之業耳。

    足下藉其不信遠送此論。

    且世之疑者鹹亦妙之。

    故自力白答以塵露衆情。

    夫世之然否佛法都是人興喪所大。

    何得相與共處以可否之間。

    吾故罄其愚思制明佛論。

    以自獻所懷。

    始成已令人書寫。

    不及此信晚更遣信可聞。

    當付往也。

    宗炳白。

     釋均善難。

    何承天 前送均善論。

    并咨求雅旨。

    來答周至。

    及以為茲理興喪宜明。

    不可但處以可否之間。

    吾雖不能一切依附。

    亦不甚執偏見。

    但求夜光于巨海。

    正自未得耳。

    以為佛經者。

    善九流之别家。

    雜以道墨。

    慈悲愛施與中國不異。

    大人君子仁為己任。

    心無億必。

    且以形像彩飾将諧常人耳目。

    其為糜損尚微。

    其所引益或着。

    是以兼而存之。

    至于好事者遂以為超孔越老唯此為貴。

    斯未能求立言之本。

    而眩惑于末說者也。

    知其言者。

    當俟忘言之人。

    若唯取信天堂地獄之應。

    因緣不滅之驗。

    抑情菲食盡勤禮拜。

    庶幾蔭寶稱之蓋升彌燈之坐。

    淳于生。

    所以大谑也。

    論雲。

    衆聖老莊皆雲有神明。

    複何以斷其不實如佛言。

    答曰。

    明有禮樂幽有鬼神。

    聖王所以為教。

    初不昧其有也。

    若果有來生報應。

    周孔甯當緘默而無片言耶。

    若夫嬰兒之臨坎。

    凡人為之駭怛。

    聖者豈猶不仁哉。

    又雲。

    人形至粗人神實妙。

    以形從神豈得齊終。

    答曰。

    形神相資古人譬以薪火。

    薪弊火微薪盡火滅。

    雖有其妙豈能獨傳。

    又雲。

    心之所感崩城隕霜白虹貫日太白入昂氣禁之醫冷暖辄應專誠妙感以受身更生七寶之土何為不可哉。

     答曰。

    崩城隕霜貫日入昂。

    不明來生之譬。

    非今論所宜引也。

    又見水火之禁異其能生七寶之鄉。

    猶觀大冶銷金冀其能自陶鑄終不可知也。

    又曰。

    有谛無谛。

    此唱居然甚安。

    自古千變萬化之有俄然皆已空矣。

    當其盛有之時。

    豈不常有必空之實。

    愚者不知其理唯見其有。

    答曰。

    如論雲。

    當其盛有之時。

    已有必空之實。

    然則即物常空。

    空物為一矣。

    令空有未殊而賢愚異稱何哉。

    昔之所謂道者。

    于形為無形。

    于事為無事。

    恬漠沖粹養智怡神。

    豈獨愛欲未除宿緣是畏。

    唯見其有豈複是過。

    以此嗤齊侯。

    猶五十步笑百步耳。

    又雲。

    舟壑潛謝。

    佛經所謂現在不住。

    誠能明之則物我常虛。

     答曰。

    潛謝不住。

    豈非自生入死自有入無之謂乎。

    故其言曰。

    有駭形而無損心。

    有旦宅而無憤死。

    賈生亦雲。

    化為異物又何足患。

    此達乎死生之變者也。

    而區區去就在生慮死。

    心系無量志生天堂。

    吾黨之常靈異于是焉。

    又雲。

    神光靈變及無量之壽。

    皆由誡信幽奇。

    故映其明。

    今沒于邪見。

    理固天隔。

    答曰。

    今亦不從慢化者求其光明。

    但求之于誠信者耳。

    尋釋迦之教。

    以善權救物。

    若果應驗若斯。

    何